|课件下载
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1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2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3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4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5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6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7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08
    还剩21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2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精品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精品课件ppt,共2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国家出现,阿拉伯数字,古印度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特点,种姓界限森严,种姓实行内婚,种姓制度的影响,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基本教义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 九年级下册历史 第18课
    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
    1.通过对印度的初步了解,使学生认识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2.知道古印度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文明历程。3.掌握印度种姓制度;佛教的兴起和传播。
    地理位置:古代印度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它在亚洲次大陆。包括现在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等地,它北面是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这里有两条河流,西部的是印度河,东面的是恒河。印度的名字起源于印度河,中国古代称他为天竺。 
    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
      在那里发现的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等早期文明遗址,年代大约为公元前23纪——前18世纪。这些文明一度繁荣,后来因不明原因衰亡而长期不为人所知。
    哈拉帕文明(前2500年—前1750年),一般认为由达罗毗荼人创造,属于青铜时代文明。已经有自身的文字,农业水平较高,城市建筑规划已十分完善。
    考古遗址,最真实的资料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会
    摩亨佐达罗城市与浴池复原示意图
    摩亨佐·达罗(位于今巴基斯坦)时间为公元前2400年-前1700年,占地260公顷,由卫城和下城两部分组成。卫城四周建有高耸的塔楼。城内有大浴池、大粮仓、宽敞的会议厅以及其他许多公共建筑。古城还有宽阔的大道、合理配置的小巷、完整的排水系统和精致的汲水井等。城市总体规划先进科学,在当时可谓土木工程中的一项伟大成就,很多人将其称为“青铜时代的曼哈顿”。1980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消失之迷:外族入侵、洪水泛滥、沙漠侵害、史前核爆……
    公元前1500年左右来自中亚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们自称雅利安人,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从事农业生产。印度北部逐渐出现了许多小国家。
    雅利安人是操印欧语的白种人。最初生活在黑海附近,以游牧为生。 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前10世纪,雅利安人的逐步占有印度河、恒河流域,征服了该地区原有的土著居民,取代了印度原有文明。 征服者称自己是“雅利安人”,意为“出身高贵的人”。
    时 间:公元前1500年左右种 族:雅利安人孔雀王朝: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南端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孔雀王朝(公元前324一前187)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除半岛最南端外,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
    古印度南亚古代摩揭陀国的奴隶制王朝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印度基本上实现了统一。农业和工商业都比较繁荣,出现了许多工商业中心城市,首都华氏城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
      孔雀王朝灭亡以后,西北印度不断有外族入侵。先是中亚的巴克特里亚、希腊人,接着又有安息人、塞种人、大月氏人的入侵。星移斗转,逝者如斯,古印度的文明已成为过去,但“失落的文明”魅力犹存——
    文字——印章文字  数学——阿拉伯数字文字史诗--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建筑艺术——阿育王石柱宗教—--- 佛教石窟——阿旃(zhān)陀石窟
    阿拉伯数字是古代印度人首创,因为阿拉伯人将这种数字改进并传播到全世界,所以得名为阿拉伯数字。
    古代印度的兴衰历程
    1、约公元前2500年,出现城市国家
    2、公元前15世纪后,中亚的雅利安人入侵,建立一些小国
    3、公元前6世纪起半岛逐渐统一
    4、公元前3世纪摩揭陀国阿育王基本统一半岛
    雅利安人进入印度之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
    国王、武士、官吏
    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把持国家军事和行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一、二等级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剥削和奴役,干最低贱的职业
    2)等级低的人不得从事高等级的职业;
    严重激化了社会矛盾,阻碍古代印度社会的发展。
    实质:贵族统治的工具,是保护奴隶主特权的一种等级制度。
    2008年5月,印度爆发种姓民众展开的暴力示威,有37人在暴乱中丧生。
    种姓的危害很多: 不利于印度的统一和团结。种姓制度,使社会四分五裂,人民之间缺乏团结。在面临外族入侵时,不能组织起强有力的抵抗力量等。
    2018年印度首府孟买等多个城市爆发大规模的“贱民”抗议,导致多人伤亡,数百人被逮捕。
    印度种姓制度引起人们的 强烈不满,社会矛盾尖锐
    乔达摩·悉达多,后被称为 “释迦牟尼”。
    背 景:时 间:创始人:
      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原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国王净饭王的太子,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圣人”。据说生下来就会走路,双脚各踩一朵莲花。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遂开启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岁时涅磐。
    乔达摩·悉达多(约公元前563一公元前483)
    1、四谛说2、主张“众生平等”。3、引导人们抛弃现实世界,把希望寄托于虚无缥缈的来世。
    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将佛教定为古印度的国教。并发展为世界性宗教。
    佛说: 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只有消灭欲望,忍耐服从才能到达“极乐世界”
    古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
    时间:公元前3世纪后,佛教开始向外传播。路线:(1)向北:公元前1世纪,佛教经中亚传到中国新疆,再传入内地,后又传到朝鲜、日本和越南等国。 (2)向南:佛教往南经锡兰,传到东南亚的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国。
    古代印度(公元前3世纪)
    作用: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因此得到刹帝利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也符合印度劳动人民的切身利益,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
    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忍耐顺从,以求进入极乐世界,这对渴望解除苦难的劳动人民来说,是一种精神寄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麻痹作用)
    佛教并不反对奴隶制,它所宣扬的“忍耐顺从”有利于维护奴隶主的统治,因此被统治者所接受,并大力提倡。
    得到广泛传播的原因
    重要节日:浴佛节、腊八节、涅槃节
    归纳古代印度历史的发展
    孔雀王朝,基本统一半岛
    1.印度河流域孕育的文明是(  )A.古印度文明B.古巴比伦文明C.古希腊文明D.古埃及文明2. “种姓制度”是古代(  )的社会制度。A.埃及 B.巴比伦 C.印度 D.中国3.阿育王是古印度孔雀王朝的国王。按古印度种姓制度划分,他的等级应该是(  )A.刹帝利B.婆罗门C.吠舍D.首陀罗
    相关课件

    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九年级上册<a href="/ls/tb_c144608_t3/?tag_id=26" target="_blank">第3课 古代印度教学ppt课件</a>,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古代印度今印度,古代印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第3课 古代印度完美版ppt课件,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两部著名的梵文史诗,掌管祭祀,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各等级世代相袭,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宣扬“忍耐顺从”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优质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优质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印度地形图,土壤肥沃,相关史实,阿育王Asoka,BC2500年,佛教产生背景,发源的河流,文明的代表,金字塔,汉谟拉比法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精品推荐
    • 所属专辑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免费资料下载额度不足,请先充值

    每充值一元即可获得5份免费资料下载额度

    今日免费资料下载份数已用完,请明天再来。

    充值学贝或者加入云校通,全网资料任意下。

    提示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 10 份资料 (今日还可下载 0 份),请取消部分资料后重试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为试用账号,试用账号每位老师每日最多可下载10份资料,您的当日额度已用完,请明天再来,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您所在的“深圳市第一中学”云校通余额已不足,请提醒校管理员续费或选择从个人账户扣费下载。

    重新选择
    明天再来
    个人账户下载
    下载确认
    您当前为教习网VIP用户,下载已享8.5折优惠
    您当前为云校通用户,下载免费
    下载需要:
    本次下载:免费
    账户余额:0 学贝
    首次下载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立即下载
    即将下载:资料
    资料售价:学贝 账户剩余:学贝
    选择教习网的4大理由
    • 更专业
      地区版本全覆盖, 同步最新教材, 公开课⾸选;1200+名校合作, 5600+⼀线名师供稿
    • 更丰富
      涵盖课件/教案/试卷/素材等各种教学资源;900万+优选资源 ⽇更新5000+
    • 更便捷
      课件/教案/试卷配套, 打包下载;手机/电脑随时随地浏览;⽆⽔印, 下载即可⽤
    • 真低价
      超⾼性价⽐, 让优质资源普惠更多师⽣
    VIP权益介绍
    • 充值学贝下载 本单免费 90%的用户选择
    • 扫码直接下载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充值到账1学贝=0.1元
      0学贝
      本次充值学贝
      0学贝
      VIP充值赠送
      0学贝
      下载消耗
      0学贝
      资料原价
      100学贝
      VIP下载优惠
      0学贝
      0学贝
      下载后剩余学贝永久有效
      0学贝
      • 微信
      • 支付宝
      支付:¥
      元开通VIP,立享充值加送10%学贝及全站85折下载
      您当前为VIP用户,已享全站下载85折优惠,充值学贝可获10%赠送
      扫码支付0直接下载
      • 微信
      • 支付宝
      微信扫码支付
      充值学贝下载,立省60% 充值学贝下载,本次下载免费
        下载成功

        Ctrl + Shift + J 查看文件保存位置

        若下载不成功,可重新下载,或查看 资料下载帮助

        本资源来自成套资源

        更多精品资料

        正在打包资料,请稍候…

        预计需要约10秒钟,请勿关闭页面

        服务器繁忙,打包失败

        请联系右侧的在线客服解决

        单次下载文件已超2GB,请分批下载

        请单份下载或分批下载

        支付后60天内可免费重复下载

        我知道了
        正在提交订单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下载确认

        下载需要:0 张下载券

        账户可用:0 张下载券

        立即下载
        使用学贝下载
        账户可用下载券不足,请取消部分资料或者使用学贝继续下载 学贝支付

        如何免费获得下载券?

        加入教习网教师福利群,群内会不定期免费赠送下载券及各种教学资源, 立即入群

        即将下载

        第3课 古代印度 课件
        该资料来自成套资源,打包下载更省心 该专辑正在参与特惠活动,低至4折起
        [共10份]
        浏览全套
          立即下载(共1份)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