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课 古代埃及(原卷板+解析版) 试卷 8 次下载
- 第2课 古代两河流域(原卷板+解析版) 试卷 11 次下载
- 第4课 希腊城邦和压力山大帝国(原卷板+解析版) 试卷 8 次下载
- 第5课 罗马城邦和罗马帝国(原卷板+解析版) 试卷 9 次下载
- 第6课 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原卷板+解析版) 试卷 8 次下载
初中历史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3课 古代印度精品课时作业
展开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第3课 古代印度
一、基础巩固
1.古代印度社会里,商人的女儿不能嫁给官吏的儿子,这是因为
A.商人的财产相对多于官吏
B.官吏的财产多于商人
C.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
D.种姓制度的严格限制
【答案】D
【解析】
根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有严格的种姓制度,第一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各等级之间贵贱分明,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故D符合题意;古代印度各等级的高低贵贱不是以财产的多少来划分的,故A和B不符合题意;“商人与官吏世代结下仇怨”这一说法错误,故C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D。
2.公元前1500年左右,征服古代印度,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起奴隶制国家的是
A.古埃及人 B.苏美尔人 C.雅利安人 D.波斯人
【答案】C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1500年左右,自称雅利安人的游牧部落侵入印度,陆续在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定居,因此C符合题意。古埃及人位于尼罗河流域,A不符合题意。苏美尔人位于两河流域,因此B不符合题意。公元前六世纪,古波斯人成为阿契美尼德王朝的统治者,他们统合伊朗高原各民族,建立了波斯帝国。因此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
3.九年级历史兴趣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释迦牟尼”、“公元前六世纪”、“众生平等”等信息。他们研究性学习的主题应该是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道教
【答案】A
【解析】
通过材料中的关键词:“释迦牟尼”、“公元前六世纪”、“众生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宗教是佛教,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所以答案是A。
4.宗教的形成和传播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古印度诞生的宗教是
A.佛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
【答案】A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是世界历史上的三大宗教。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出现了佛教,佛教的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印度教是印度文化圈内所产生的宗教;选项C伊斯兰教诞生于阿拉伯半岛;选项D基督教诞生于巴勒斯坦,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5.印度中央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首席顾问纳林德·贾达夫博士曾开玩笑说:“我来自印度种姓制度最低贱的等级,但我突破了种姓制度的所有藩篱。”如果根据种姓制度的划分,纳林德·贾达夫博士在古印度应属于:
A.婆罗门 B.刹帝利 C.首陀罗 D.吠舍
【答案】C
【解析】
题时抓住关键词“最低贱的等级”,联系已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而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他们从事农、牧、渔、猎等业以及当时被认为低贱的职业,由此分析该博士在古代印度属于首陀罗,故选C。
6.社会制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根据古印度种姓制度,下列选项符合当时农民身份的是
A.担任祭司 B.与国王或官吏的女儿成婚
C.掌握军权 D.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
【答案】D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古代印度盛行种姓制度,商人属于第三等级,纳税供养第一、第二等级,D项符合题意;第一等级的婆罗门担任祭司;不同等级的人不能通婚;第二等级的国王掌握军权。由此分析ABC不合题意,故此题选D。
7.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所以
A.宣传种姓制度
B.宣传“众生平等”
C.倡导刻苦修行
D.号召削弱王权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佛教宣传“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等级制度,B项符合题意;A项说法错误,佛教反对种姓制度;C项与题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题意;D项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由此可知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B。
8.某班级以话剧的形式再现古印度历史,有一句台词是不正确的,是
A.“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是一个拥有万贯家财的大商人,却屈居第三等级”
D.“我很苦恼,我爱上了一个上一等级的姑娘,但我们不能步入婚礼殿堂
【答案】A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在进入古代印度后,逐渐产生不同等级,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第一等级婆罗门(祭司、贵族)掌握神权;第二等级刹帝利(国王、武士、官吏)把持国家军事行政大权;第三等级吠舍(农民、牧民、手工业者、商人)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第二等级;第四等级首陀罗(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干最低贱的职业。故“本国王把持军政大权,国家唯我独尊”的表述是错误的,A符合题意;BCD表述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故选A。
9.图一所示文物反映的是图二中A、B、C、D中哪一处的文明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历史遗迹图片与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图一是埃及的金字塔图片,埃及处于尼罗河流域,地图中D的位置,选项D符合题意,而地图中A的位置是中国;B的位置是印度;C的位置是古巴比伦;因此只有选项D符合题意,故选D。
10.“根据某一宗教传说,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青少年时期,他深感人世无常,充满困难,决心寻求解脱苦难的出路。29岁时他出家修行,后在一棵菩提树下顿悟得道。”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一宗教是伊斯兰教
B.释迦牟尼应该属于种姓制度中的婆罗门
C.这一宗教提出“众生平等”
D.这一宗教信仰“耶稣”“上帝”
【答案】C
【解析】
依据提示词“释迦牟尼”,结合课本所学,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C项符合题意;伊斯兰教的创始人是默罕默德,A项不合题意;“释迦牟尼是释迦族的王子”,印度的种姓制度的刹帝利,包括国王、武王和官吏等。B项不合题意;信仰基督耶稣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宣传的“救世主”,被称为上帝。D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11.某班级要进行一场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历史话剧表演,他们采用的台词应该是
A.“以眼还眼,以牙还牙”
B.“别看我只是一个武士,但我和国王同属刹帝利”
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给我一个支点,我将撬动整个地球
【答案】B
【解析】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古印度“种姓制度”把社会分为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等级,武士和国王同属于刹帝利,故选B。
12.“种姓”一词在印度的梵文中叫“瓦尔那”,就是颜色或品质的意思。因此,种姓制度又叫瓦尔那制度。这种制度
A.规定印度人在法律面前都一律平等
B.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C.认为印度人生来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D.规定不同等级的人们之间可以通婚
【答案】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印度的种姓制度的理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的种姓制度自上而下分四个等级: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高高在上的是“婆罗门”, “吠舍”和“首陀罗”社会地位低下。各个等级之间高低贵贱有别,下一等级的人没资格从事高一等级的职业,不同等级的人不得通婚。可见ACD认识错误,故此题选择答案B。
13.如图是某宗教兴起与传播路线图。关于该宗教说法正确的是
A.它是伊斯兰教
B.它的经典是《圣经》
C.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晚的宗教
D.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
【答案】D
【解析】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是阿拉伯半岛;世界上出现最早的宗教应是佛教,佛教的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佛教的发源地是古代印度。图片地点地处欧亚非三大洲的交界处,是巴勒斯坦地区。巴勒斯坦地区是基督教的诞生地,基督教的经典是《圣经》。故A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14.有一首歌这样唱道:“白龙马,蹄朝西,驮着唐三藏,跟着仨徒弟,西天取经上大道……”其中的“经”产生于
A.公元前6世纪
B.公元6世纪
C.公元前3世纪
D.公元3世纪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西天取经上大道”,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歌词中描述的是唐朝高僧玄奘去天竺学习佛教经典的故事。公元前6世纪,古代印度社会矛盾尖锐,佛教在这种社会背景下诞生了。佛教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后来被称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隐修者。A项符合题意,BCD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15.小明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查阅到这样一段话:“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小明探究学习的内容是
A.印度的种姓制度 B.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
C.古希腊民主政治 D.西欧的封建等级制度
【答案】A
【解析】
依据题干信息:“它要求各种姓的人在种姓内通婚。如果不得已而与其他种姓的人通婚,只许高级种姓男子娶低级种姓女子,称这为顺婚;而反对高级种姓女子嫁低级种姓的男子,称此为逆婚”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印度的种姓制度,禁止不同等级的人通婚。A项符合题意,BCD项不符合题意应排除。故此题选A。
二、拓展提升
16.古代印度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这里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的发源地。勤劳的印度人在这里创造出了具有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
材料二 它由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释迦族王子所创,宣扬“众生平等”,认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人必须消灭欲望,刻苦修行。
(1)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哪种制度?据材料一概括该制度的实质?
(2)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什么?该宗教为什么能够成为印度的国教?
(3)结合所学,试评价印度的种姓制度。
【答案】(1)种姓制度。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2)佛教。佛教倡导在佛门之内众生平等,接纳低种姓社会成员入教,这对于婆罗门教宣扬的种姓不变论是一定程度的否定,因此受到很多人,包括世俗统治者的欢迎,一度成为古代印度的国教。
(3)种姓制度是婆罗门与刹帝利这两个等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严格束缚了印度社会的发展。
【解析】
(1)第一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四个等级在地位、权利、职业、义务等方面有严格的规定:第一等级婆罗门……第二等级刹帝利……第三等级吠舍……第四等级首陀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雅利安人进人印度后,逐渐建立了严格的社会等级制度,史称“种姓制度”。在这一制度中,最高等级是婆罗门,掌管祭祀;第二等级是刹帝利,掌管军事和行政权力;第三等级是吠舍,从事农业、畜牧业和商业;第四等级是首陀罗,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构成,从事农业、畜牧业、捕鱼业和手工业,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所以,材料一中的“它”指的是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第二问,依据材料一信息“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可知,种姓制度的实质是古代世界最森严、最复杂的等级制度。
(2)第一问,依据材料二信息“它由公元前6世纪的一位释迦族王子所创,宣扬‘众生平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的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宣扬“众生平等”,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所以,材料二描述的宗教是佛教。第二问,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早期佛教反对种姓制度,反对第一等级婆罗门的特权,因而也得到国王和一些富人的支持。佛教提出“众生平等”,不拒绝低种姓的人入教,教义通俗易懂,信仰的民众日益增多,包括世俗统治者的欢迎,一度成为印度的国教。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种姓制度是古代印度统治阶级特别是婆罗门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而设立并坚持的一种极度不平等的社会制度,是婆罗门与刹帝利这两个等级维护自身统治的有效工具,它固化了社会的不平等状态,这种社会制度的延续严重影响了印度社会的发展,致使印度长期存在严重的社会分化。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8课 美国的独立精品课后作业题: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 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第18课 美国的独立精品课后作业题,文件包含第18课美国的独立解析版doc、第18课美国的独立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2页, 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优秀练习题: 这是一份历史九年级上册第16课 早期殖民掠夺优秀练习题,文件包含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解析版doc、第16课早期殖民掠夺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历史第15课 探寻新航路优秀巩固练习: 这是一份初中历史第15课 探寻新航路优秀巩固练习,文件包含第15课探寻新航路解析版doc、第15课探寻新航路原卷版doc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1页, 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