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68942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1/2/1368942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17课《古诗三首》 (教案)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
展开部编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课《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径”“斜”等 11 个生字,会写“寒”“径”等 13 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挑”。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山行》。
3.通过圈画关键词句,了解三首诗所写的季节,并发现词句与季节的关联。
4.通过朗读、小组研究、师生共读等方式,理解作者描写不同景物时的不同情感。
教学过程
第一步:圈画词语,寻找秋天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三首古诗——《山行》《赠刘景文》《夜书所见》。
2.这三首诗的题目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里面行走。
--赠刘景文:把这首诗赠送给刘景文。
--夜书所见:夜晚把所看到的景象写下来。
3.大家把这三首诗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
4.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三首诗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了秋天?请把能让你感受到秋天的词句圈画出来。
(1)先来说说《山行》。
--我从“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两句看出是秋天,枫叶在春夏秋冬都有,但是在秋天会变得很红。
--我是从“霜叶红于二月花”这句诗看出来的,霜是一种自然现象,深秋的时候霜天比较多。
--我是从“远上寒山石径斜”这句诗感受到的,里面的“寒山”是指山上让人感觉比较冷,结合前面的诗句我知道这是深秋时候的山。
(2)再来说说《赠刘景文》。
--我从第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看出是秋天。“荷”指的是荷花,“荷尽”是说荷花已经没有了,那应该就是秋天。
--我也是从“荷尽已无擎雨盖”看出的。荷叶残败后挡不了风雨,所以叫“已无擎雨盖”。荷叶都残败了,说明到了深秋了。
--我是从“最是橙黄橘绿时”看出的,橙子和橘子成熟的季节,那肯定是秋天。
--我是从“菊残犹有傲霜枝”这一句看出是深秋时节的,因为菊花在初秋盛开,而此时已经没有了。
(3)再来说说《夜书所见》。
--我从“萧萧梧叶送寒声”这一句看出这是秋天。
--我是从“江上秋风动客情”这一句看出的,因为里面直接提到了秋风。
第二步:结合景物,感受作者的情感
1.这三首诗都是写秋天的,但所写的景物不一样,表达的感情也不一样。
2.我们先来看看杜牧的《山行》写了哪些景物,想表达什么感情。
(1)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讲了什么?讲的是这个秋天,杜牧坐着马车在山路上走--注意,石头小路是弯弯曲曲的哦,拐弯多,意外就多,惊喜就多。后面三句每一句都写到了一处让他感到惊喜的秋天的风景。一路上杜牧有哪些惊喜呢?
--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缥缈生起的地方,这么高的地方,竟然还有人家,杜牧一阵惊喜。
--停车坐爱枫林晚:杜牧又突然发现一片红色的枫林,也是很惊喜,都忍不住停下车来。
--霜叶红于二月花:仔细一看,这片枫林比春天的红花还要艳,又是一阵惊喜。
(2)顺着老师的讲解,我们来感受一下这接连不断的惊喜。马车走了一段时间,到了比较高的时候,杜牧觉得整座山不过如此,却突然看见远处有人家,白云缥缈生起的地方,这么高的地方,竟然还有人家,杜牧一阵惊喜。这还不算,拐过一个山脚,发现前面红彤彤一片,心中又涌起一阵惊喜,不会是一片枫林吧?忍不住停车驻足。仔细一看,果真是枫林,而且这片枫林比春天的红花还要艳。天哪,意外的惊喜啊!
(3)一路走,一路遇到惊喜,老师读括号里“幽默的内心感叹”,大家读诗句。
山行
唐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啊) 白云生出有人家。
(哇哦) 停车坐爱枫林晚,
(天哪) 霜叶红于二月花。
3.我们再来看看苏轼的《赠刘景文》写了哪些景物,想表达什么感情。
(1)在这首诗里,苏轼主要写到了深秋的三样景物---“枯荷”“残菊”“黄橙绿橘”。对这三样景物,苏轼的喜爱程度一样吗?如果请你按苏轼的喜爱程度排序,你会怎么排呢?
枯荷<残菊<黄橙绿橘
(2)请结合诗句说说看你为什么这么排序。
--荷尽已无擎雨盖:荷叶全部凋残,只留下干枯的荷枝,不好看了,没有生气了。
--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也凋残了,但依然挺立着坚韧的菊枝。“犹有傲霜枝”,从中能感受到苏轼对菊枝的欣赏。
--最是橙黄橘绿时:橙子和橘子非常鲜艳,其他植物已凋谢残败了,而橙子和橘子却在寒冷的深秋初冬时节生长。“一年好景君须记”说明苏轼非常喜欢“橙黄橘绿”。
(3)写这首诗的时候,苏轼在杭州,刘景文也在杭州,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官,两个人是好朋友。刘景文文武双全,才华横溢,苏轼喜欢、敬佩他,但是刘景文仕途不顺,苏轼写这首诗的时候,刘景文已经 58岁了,只谋得了一个小小的官职,总是得不到重用。你说,苏轼写这样一首诗送给刘景文,想表达什么呢?
--可能是想鼓励刘景文,遇到困难时,应该像菊花,决不低头,更应该像橙子和橘子,在严酷的环境中依然茁壮生长。
--可能是在赞美刘景文,赞美刘景文就像秋冬之际的菊花、橙子和橘子,坚强,有傲气,有品格。
--刘景文的内心是失落的、苦闷的,所以他看到的景色是萧条的,他看到的只有荷尽菊残。苏轼想让他看到橙黄橘绿,看到希望。
(4)让我们带着理解读、背这首诗。
4.我们再来看看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写了哪些景物,想表达什么感情。
(1)在这首诗里,诗人主要写了秋天的两种景物。前两句一种,后两句一种,你发现了吗?诗人听到、看到这两种景物的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
--前两句写的是秋风。
--后两句写的是远处的灯光。
(2)诗人听到秋风的声音有什么样的感受?(伤感)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伤感的?
--秋风吹动梧叶,发出萧萧的声音,让人有萧条、寒冷的感觉。
--“寒声”这个词语让人有寒冷、凄凉的感觉。
--“动客情”是指诗人开始思念远方的家乡。
(3)秋风吹过树叶,吹过江面,吹到诗人身上,这带来寒意的秋风让诗人感到凄凉、孤寂,开始思念家乡。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整首诗。
(4)诗人看到远处的灯火有什么样的感受?(温暖)你是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温暖的?
--诗中写到“一灯明”,寒夜里,秋风中,闪着亮光的灯火本身就给人温暖的感觉。
--诗人看着这灯火,想起了家乡的孩子们在捉蜴蟀,孩子们的快乐让他的内心温暖起来。
(5)是啊,这首诗前后的情感是不一样的,前半首让人感觉孤寂、凄凉,后半首让人感觉温暖起来。让我们带着这样的理解读这首诗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dd06cfaa1fe0fadf633abb41c796ed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