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2《师说》课件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65601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片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片ppt课件,共3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一课时,目标一,目标二,目标三,延伸小结,第二课时,三分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古人曾用“天、地、君、亲、师”来表达对老师的尊重。“天”和“地”都是虚的,教师是排在国君和父母之后的,实际上名列第三位,可见其重要性。那么,老师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要从师学习?择师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让我们走进韩愈的《师说》来探个究竟吧!
【学习目标】 了解作家及写作背景,识记文学常识; 扫除生字词读音,能正确流利朗读全文; 掌握第一、三、四段重点词语,能正确翻译第一、三、四段;正确把握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
检查预习1 课前学生通过查资料或讨论,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掌握“说”的相关知识。 学生个人学习成果
韩愈(768一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祖籍河北昌黎,也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他与柳宗元一起大力倡导古文运动,与柳宗元齐名,并称“韩柳”。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从师的风尚。但魏晋以来,社会上风行非学无师的风气,贵族子弟无论学业怎样,都有官可做,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这种风气严重破坏了从师之道。到了唐朝时候,人们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愈加浓厚。韩愈写此文,目的在于抨击时弊,抨击那些上层“士大夫之族”,大力宣扬从师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
3、“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与“议”相比,随便些。
“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都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师说”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捕蛇者说》、《马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说”这种文体。
检查预习2 课前学生通过自学互帮,解决下列问题:(1)查资料解决生字词读音;(2)独立完成幻灯出示的检测题;(3)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学生展示学习成果
句读( ) 或不焉( )经传( ) 从师( ) 从容( ) 老聃( ) 蟠( ) 苌弘( ) 近谀( ) 作师说以贻( )之冉( ) 长幼( ) 须臾( ) 欤( )
完成下列检测题,看谁最快最准
设疑交流,研讨课文内容【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小伙子写下这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问题四】古人如此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用原句语言回答)
【问题一】这篇文章为谁而作?何以见得?文中有没有信息?明确: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传: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之:助词,凑足音节,不译。不拘于时:不被时俗限制。于,介词,被。学于余:向我学习。于,介词,向。其:代词,他。古道:古人从师之道。以贻之:来送给他。
【问题二】一代文学宗师为什么要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伙子写下这流芳千古的名篇佳作——《师说》?明确:可以总结为三个原因:(1)李蟠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2)他不拘于时,学于余(3)能行古道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学习课文第一、三段
古之学者必有师学者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有专门学问的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者……也 判断句“所以”:“用来……的” “……的原因(缘由)(是)
译 古时候求学的人一定有自己的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释疑难问题的人。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之:代词,这里指道理而:表转折,却从:跟从其:代词,那些为:成为,动词
译 人并不是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呢?有了疑惑却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惑的问题,(就)最终也得不到解答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乎:相当于“于”介词。相当于“在”和“比”闻道:懂得道理。 固:本来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即把……当做老师
译 在我前面出生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一些,我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在我后面出生的人,(如果)他懂的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学习。“师道”,即学道庸 :岂,哪。是故:因此,所以。无:无论,不论所存:所+动,所存在的地方道之所……也。 判断句
译 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出生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龄)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以……为师之:这。不必:不一定。(古今异义)而已:相当于“罢了”
【问题三】文末说“余嘉其能行古道”,所谓的“古道”指的是古人从师之道,古人从师之道是什么?课文体现在哪里?课文第一、三段明确:古人从师之道——古之学者必有师且无常师
【问题四】古人如此注重从师学习,那么择师的原则是什么?(用原句语言回答)明确: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以上是古人的从师之道,也是韩愈对于从师的观点,许许多多的成功者正是得益于这种古道,才成就于他们的辉煌,相信这对于我们每个人都会有所启发的。
理解性默写1、《师说》一文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明确的指出了从师的标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国是一个有着尊师传统的国家,韩愈在《师说》中指出教师作用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荀子.劝学》中指出:“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这与韩愈《师说》中所表达的“________,________”的观点是相同的。
1、流利背诵第一、三、四段。2、完成《活页卷》11课C第12-14题。
导入新课 我常常在想,同学们坐在同一间教室里,接受同一位老师的教育,所得结果为什么往往不同? 学生畅谈
课时目标: 1、指导学生通过翻译课文,掌握积累文言实虚词以及词语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 2、了解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 3、正确把握韩愈关于尊师重道的论述和本文的思想意义。
设疑交流,研讨课文内容【问题五】前面说过,韩愈为李潘写文章的主要原因还有一个:不拘于时,即不被当时的社会风气所拘束。当时的社会风气是怎样的呢?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分析并批判这种风气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手法? 学生自读课文第二段
明确:(1)社会风气——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2)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手法,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当时的社会风气,总结如下: 对象 从师的态度 结果 今众人 耻学于师 愚益愚 古圣人 从师而问 圣益圣 于其子 择师而教之 小学 于其身 耻师 大学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 曰师曰弟子……群聚而笑之士大夫之智不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思维拓展 虽然文章说,这篇文章是写给那个叫李潘的学生的,可是读到这里我们还会只是这样看吗?他还是写给谁看的呢? 明确:韩愈的文章还送给以下两种人:(1)写给当时那些不愿学习的士大夫阶层看的。(2)1200多年过去了,今天我们身边还有很多人在重复着唐人同样的错误,社会上不尊重教师的现象比比皆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篇文章何尝不是写给今天的我们的呢?
正是这种穿越时空的恒久价值,使这篇文章历久弥新,成为经典。同学们,反思自己吧,让尊敬师长的中华民族的美德在我们身上发出更耀眼的光芒。
理解性默写: 《必背古诗文》P14第1-2题、P15第4-5题、第8-10题。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课文内容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生字注音,知识点归纳,“师”,“之”,“其”,一词多义现象,课堂练习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10.2* 师说授课ppt课件,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图文课件ppt,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择师的标准,为师的作用,此段的分论点是什么,圣人无常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