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42页。
课外古诗词诵读第1课时第2课时咸阳城东楼许 浑第1课时 许浑(约791—约858),字用晦,丹阳(今属江苏)人,唐代诗人。著有《丁卯集》。其一生不作古诗,专攻律体,五七律尤多,句法圆熟工稳,声调平仄自成一格,即所谓“丁卯体”。题材以怀古、田园诗为佳,艺术则以偶对整密、诗律纯熟为特色。后人拟之与诗圣杜甫齐名,并以“许浑千首诗,杜甫一生愁”评价他。作者介绍 诗人在宣宗大中三年(849)任监察御史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了。一个秋天的傍晚,他登上咸阳古城楼观赏风景,见太阳西沉,乌云滚来,凉风阵阵……诗人的忧愁思乡之情和吊古伤今之感袭上心头,交织在一起,于是即兴写下了这首七律。写作背景咸阳城东楼许 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州。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熟读古诗jiān jiātīnɡ zhōuwúyuàn 登上咸阳高高的城楼,向南望去,只见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这不禁引起了我的万里乡愁。乌云刚刚浮起在溪水边上,夕阳已经沉落楼阁后面。山雨即将来临,满楼风声飒飒。秦汉宫苑,一片荒凉。鸟儿落入乱草之中,秋蝉鸣叫于枯黄叶间。行人不要问当年的繁华盛事,都城依旧,只见渭水不停东流。 首句“一上高楼万里愁”,诗人登上高楼,为何愁绪满怀?这“愁”里包含了哪些情思? 首联写诗人游宦长安,远离家乡,登上高楼,看到芦苇杨柳丛生,好似家乡沙洲,思乡的愁绪漫上心头。“愁”字里首先有思乡情。 颔联描写一场山雨眼看就要到了,这看似写自然中的风雨,其实也是对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的形象勾画,诗人“万里愁”的真实原因是为国家的前途命运发愁。 颈联描绘“鸟下绿芜”和“蝉鸣黄叶”,给人一种萧条冷落凄凉之感。诗人目睹这残败之景,不禁感慨横生: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让诗人产生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 尾联“莫问”二字,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思索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所以,诗人的“愁”里也有痛惜和无奈之意。课堂小结 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诗歌以“愁”开篇,其后交代“愁”的缘由,同学们紧扣景物和写作背景来体会诗人“愁”中的思乡之苦,国势动荡之痛,世事沧桑之叹。咸阳城东楼板书设计愁羁旅思乡之情局势动荡之痛世事沧桑之叹无 题李商隐 李商隐(约813—约858),字义山,号玉谿生,晚唐著名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李商隐的诗歌能在晚唐独树一帜,在于他心灵善感、一往情深,很多作品表现了当时士人伤感哀苦的情绪,以及他对爱情的执着,开创了诗歌的新风格、新境界。作者介绍 这首《无题》诗,旧注家多说有政治寓意,有的认为是作者政治失意,向令狐绹求助哀告之作;有的认为是因宰相李德裕被贬崖州(今海南岛),诗人作诗向他表示敬慕与同情。现在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纯粹的爱情诗。据野史记载,李商隐曾多次陷入爱情的纠葛,包括与女道士写作背景也有暧昧的关系。而这不能为外人知的恋情,诗人虽作诗却隐其题,从而使诗显得既朦胧婉曲,又无限深情。无 题李商隐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là jùbìnyínpénɡyīn qín 首联: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暮春时节,东风无力,百花残零,更加使人伤感。 颔联: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完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能滴干。 颈联:我(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爱人)晚上长吟不寐,必然感到月光的寒凉。 尾联:(爱人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菜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望爱人、传递消息。感悟情怀 诗歌运用哪些意象和艺术手法来表达诗人的离别伤感和相思之苦呢? 首联中有“东风”和“百花”两个意象,“东风无力”“百花残”营造了离别时悲伤凄凉的意境。借景抒情,以暮春衰残景物映衬别离之情,达到了情景交融的效果。 颔联以“蚕吐丝”“蜡流泪”的浅显通俗的比喻,巧妙自然的双关,写尽相思之深和对爱情的坚贞不渝:春蚕自缚,蜡烛自煎,生命耗尽而爱心不变。 尾联用神话传说来表达自己的美好愿望。以传说中的仙山——蓬莱山作为对方居处的象征,以王母驾下的青鸟使者代为打探爱人的下落。殷殷相盼,惆怅而又伤感。 这首诗“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两句画面感很强,请描绘其画面,分析诗人的情感。 当她早晨起来,照镜子的时候,也许觉得镜中人的秀发已经不同于往常,容颜憔悴了。分别后她独自一人,夜深难眠的时候,月色之下,吟诗怀人,该会感觉天上洒下的月光是多么的凄清和寒冷。此联中“但愁云鬓改”是对青春年华的逝去表示忧虑。一个“改”字,可见别离之久,相思之苦。“应觉月光寒”忖度对方的处境和感受,可谓一往情深。无题板书设计内容首联——情景交融,映衬别离之悲颔联——比喻谐音,表达相思之深颈联——想象丰富,表白相思之苦尾联——引用典故,托鸟传达情意风格——朦胧婉曲、深情无限行香子秦 观第2课时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又字太虚,号淮海居士,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之一。与黄庭坚、晁(cháo)补之、张耒(lěi)齐名,被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代表作品有《鹊桥仙》(纤云弄巧)、《满庭芳》(碧水惊秋)等。 本词选自《淮海居士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秦观少时聪颖,博览群书,抱负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今镇江)各地。这首词具体写作时间已不可考,从词的内容来看,应是秦观的早年作品。行香子[宋] 秦观 树绕村庄,水满陂塘。倚东风,豪兴徜徉。小园几许,收尽春光。有桃花红,李花白,菜花黄。 远远围墙,隐隐茅堂。飏青旗,流水桥旁。偶然乘兴,步过东冈。正莺儿啼,燕儿舞,蝶儿忙。bēichánɡ yánɡyánɡ词牌名,“行”读“xínɡ”。诗意:绿树环绕村庄,春水溢满池塘。沐浴着东风,带 着豪兴我信步而行。园子很小,却收尽春光。桃 花正红,李花雪白,菜花金黄。池塘 闲游,安闲自在地步行。 多少,这里表示园子不大。赏析:上片以“小园”为中心,写词人所见的烂漫春光。开头两 句,从整个村庄起笔:层层绿树,环绕着村庄;一泓绿水, 涨满了陂塘。这是春到村庄的标志景象。“绕”和“满” 两字显见春意之浓。“倚东风”二句写出了词人的怡然自 得,表现了他对农村春景的喜爱。“东风”点明时令, “豪兴”说明游兴正浓,“徜徉”写词人只是信步闲游。 “小园几许”五句,集中笔墨写春之一隅,描绘了一幅百 花争艳,竞相开放的图画,色彩鲜明而又充满生机,达到 了以点带面的艺术效果。诗意:远远一带围墙,隐约有几间茅草房。青色的酒幌 飘扬在小桥流水旁。偶然乘着游兴,走过东面的 山岗。正是莺儿啼鸣,燕儿飞舞,蝶儿匆忙。飞扬,飘扬。 酒店门口挂的青色酒幌。赏析:下片移步换景,从眼前的小园转向远处的茅堂小桥。“远 远围墙”四句,词人的视野由近及远。围墙、茅堂、青旗、 流水、小桥,动静相间,风光如画,引人遐想。”偶然乘 兴,步过东冈”照应上文的“豪兴徜徉”,进一步写词人 的怡然自得。“正莺儿啼”三句,又是特写春之一偶,以 “莺啼”“燕舞”“蝶忙”集中表现春的生命活力。“啼” “舞”“忙”三字精练准确,写出了春天的生机与活力。 这首词以白描的写作手法、浅近的语言,围绕词人游春足迹这个线索次第展开,描绘了一幅醉人的田园春景,写出了春天的生机勃勃,表现了词人乘兴闲游、欣赏春光的愉悦心情。1.理解性默写。(1)《行香子》中从色彩的角度描绘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秦观《行香子》词中描写词人翻过山冈所见的另一番景象的三 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这首词随作者的_________顺序展开景物描写,作者笔下的景色具 有_______________、生机勃勃的特点。有桃花红 李花白 菜花黄正莺儿啼 燕儿舞 蝶儿忙游春足迹色彩明丽(鲜艳)3.这首词写景方面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举例并赏析。 ①动静结合。上片侧重描述静态景物,静中有动;下片侧重描绘动态景象,静景、动景又互相映衬,写出了春天的盎然生机。②白描手法。写红色的桃花、白色的李花、黄色的菜花,不事雕琢,却突出了绚丽的色彩,浓郁的香味,构成了春满小园的诱人图画;再如“正莺儿啼”三句,营造了一幅莺啼燕舞、蝴蝶采蜜的图画。③寓情于景。整首词通篇写景,描绘了“小园”一带和”东冈”附近明媚的春光,明快的节奏中,流露出词人愉悦的心情。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南宋爱国词人,豪放派代表人物之一,与苏轼合称“苏辛”。辛弃疾一生力主抗金北伐,却命途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有《稼轩长短句》存世。 本词选自《稼轩词编年笺注》卷二(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版)。这一首词,是辛弃疾被劾去职,闲居带湖时(1182—1192)所作。当时他常闲游于博山道中,风景如画,却无心赏玩。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宋] 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qiǎnɡ////词牌名,又名“采桑子”。///诗意:人少年时不知道忧愁的滋味,喜欢登高远望。喜欢登高远 望,为写新词没有愁苦而竭力说愁。赏析:词的上片写少年时代思想单纯,没有经历过人世艰辛,喜 欢登上高楼,欣赏景致,本来就没有愁苦可言,但是“为 赋新词”,只好故作深沉,竭力写一些“愁苦”来应景。 上片生动形象地写出词人少年时代的精神面貌。“不识” 写年少时根本不知道什么是“愁”,十分真切。不懂竭力,极力。诗意:现在尝尽了忧愁的滋味,想说却说不出口。想说却说 不出口,却说“好一个凉爽的秋天啊”!。尝尽 内心有顾虑而不能表达。赏析:词的下片笔锋一转,写出成年以后历经沧桑、饱尝愁苦滋 味之后思想感情的变化。“识尽愁滋味”概括了词人半生 力主抗金,立志恢复失土,却一直遭受投降派的迫害、打 击,一身才能无法施展的经历。他这“愁”郁结心头已久, 很想对人倾诉一番,但愁到极点反而无话可说。况且当时 投降派把持朝政,说了也于事无补,就不再说了。“欲说 还休”深刻地表现了词人这种痛苦矛盾的心情。“却道 ‘天凉好个秋’!”生动地表现了词人遍尝心酸之后无可 言说的复杂况味。 这首词以“登高说愁”为议题,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少年与成年两种人生感受,表现了词人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之情。1.理解性默写。(1)后人常用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的“爱上层楼, __________________”,来表示少年时候的无忧无虑,也常用 来感叹少年时候的年轻不懂事。(2)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生动地表现出尝遍辛酸 后无可言说的复杂况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为赋新词强说愁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3.词中用了两个“欲说还休”,有何妙处?试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作者连用两句“欲说还休”,采用叠句形式,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3.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了对比手法,请结合全词做简要分析。 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识尽愁滋味”,对比鲜明。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无奈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