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23届高考二轮高考热点补救练习35.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
展开35.探究加速度、力和质量的关系1.(2021·江苏省新高考质量检测模拟)某兴趣小组用如图1甲所示的实验装置来测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PQ为一块倾斜放置的木板,在斜面底端Q处固定有一个光电门,光电门与数字计时器相连(图中未画)。每次实验时将一物体(其上固定有宽度为d的遮光条)从不同高度h处由静止释放,但始终保持斜面底边长L=0.500 m不变。(设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处处相同)图1(1)用20分度游标卡尺测得物体上的遮光条宽度d如图1乙所示,则d=________cm;(2)该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得到物体经过光电门的速度v,并作出了如图丙所示的v2-h图象,其图象与横轴的交点为0.25。由此可知物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3)若更换动摩擦因数更小的斜面,重复上述实验得到v2-h图象,其图象的斜率将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答案 (1) 0.230 (2)0.5 (3)不变解析 (1)由图知第6条刻度线与主尺对齐,则读数为:d=2 mm+6×0.05 mm=2.30 mm=0.230 cm;(2)设斜面的长为s,倾角为θ,由动能定理得:(mgsin θ-μmgcos θ)s=eq \f(1,2)mv2,又h=s·sin θ,L=s·cos θ,可得v2=2gh-2μgL由图象可知,当h=0.25 m时,v=0,代入解得μ=0.5;(3)由v2=2gh-2μgL知斜率k=2g为定值,若更换动摩擦因数更小的斜面,图象的斜率不变。2.(2021·江苏省新高考适应性考试)用如图2所示的实验装置测量木块与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把左端带有滑轮的长木板平放在实验桌上,载有砝码的木块右端连接穿过打点计时器的纸带,左端连接细线,细线绕过定滑轮挂有槽码,木块在槽码的牵引下运动,通过纸带测量木块的加速度,并测出木块与砝码的总质量M,槽码的总质量m,计算木块与木板之间的摩擦力Ff。改变M和m进行多次实验。图2(1)下列实验操作步骤,正确顺序是________;①释放木块②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③将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④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⑤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并固定在木块上(2)实验打出的一段纸带如图3所示,打点计时器的工作频率为50 Hz,图中纸带按实际尺寸画出,则木块的加速度为________ m/s2;图3(3)甲同学测得的数据见下表。请根据表中的数据,在方格纸上作出Ff-M图象;(4)已知重力加速度g=9.80 m/s2,可求得该木块与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5)乙同学用(3)问表中的数据逐一计算出每次测量的μ值,取其平均值作为测量结果。他发现该值比甲同学在(4)问中得出的μ值大。你认为哪位同学的结果更准确,请简要说明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1)③⑤④②① (2)0.47 (3)见解析 (4)0.33(5)见解析解析 (1)实验时,将木板固定在水平桌面上,接着将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的限位孔并固定在木块上,然后把细线拴在小车上,使细线跨过定滑轮并挂上槽码,调节滑轮高度使细线与木板平行。再接通打点计时器电源,接着释放木块。最后关闭电源,取下纸带。故正确顺序是③⑤④②①。(2)如图所示每四个点选用一个计数点,标上字母。则计数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0.02 s×4=0.08 s用刻度尺测得C、E两点到O点的距离分别为xOC=3.90 cm,xOE=9.00 cm,由逐差法得a=eq \f((xOE-xOC)-xOC,(2T)2)=0.47 m/s2(3)根据表中数据描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如下(4)由滑动摩擦力公式Ff=μgM可知,Ff-M图线的斜率为μg,则k=eq \f(2.4-0.2,0.68-0)=μg,解得μ=0.33(5)用图象法求μ,需要连线,连线时尽量让更多的点在线上,但不会去将就每一个点。这样偏离直线较远的点,说明有问题,可以自动排除。但乙同学通过求平均值就做不到这一点,因此甲同学的结果更准确。3.(2021·江苏“决胜新高考·名校交流3月联考”)如图4所示是研究“在外力一定的条件下,物体的加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实验的装置示意图。图4(1)实验中,为了保证砂和砂桶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拉力,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与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条件是________;(2)实验中,需要补偿打点计时器对小车的阻力及其他阻力:小车放在木板上,后面连接一条纸带,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________运动;(3)在数据处理时,以小车的加速度的倒数eq \f(1,a)为纵轴,以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M为横轴,得到如图5甲所示的eq \f(1,a)-M图象。纵轴截距等于________(用含有m、M或重力加速度g的字母表示);(4)实验打出一段纸带,从打点计时器中取下纸带,舍掉初始比较密集的点,从便于测量的地方取一个基准点O,然后每5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标记为A、B、C、D、E、F,测出相邻计数点间的距离为x1、x2、x3、x4、x5、x6,求出图5乙中D时刻的瞬时速度vD=________m/s。(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5(5)利用图丙中纸带上数据信息求小车的加速度a=________ m/s2。(保留到小数点后两位)答案 (1)M≫m (2)匀速直线 (3)eq \f(1,g) (4)0.85(5)1.58解析 (1)为了保证砂和砂桶所受的重力近似等于使小车做匀加速运动的拉力,砂和砂桶的总质量m与小车和车上砝码的总质量M之间应满足的条件是M≫m。(2)实验时需平衡摩擦力,具体做法为:纸带穿过打点计时器把木板一端垫高,调节木板的倾斜度,使小车在不受绳的拉力时能拖动纸带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3)由牛顿第二定律可知mg=(m+M)a,即eq \f(1,a)=eq \f(M,mg)+eq \f(1,g),则纵轴截距等于eq \f(1,g)。(4)由平均速度可知,D点速度为vD=eq \f(x4+x5,2t)=eq \f((7.69+9.22)×10-2 m,2×0.1 s)=0.85 m/s。(5)由逐差法可知小车的加速度为a=eq \f((x4+x5+x6)-(x1+x2+x3),9t2),解得a=1.58 m/s2。4.(2021·四川成都市第二次诊断)如图6所示为某实验小组设计的“用量角器和刻度尺测定动摩擦因数”的实验装置。图6(1)实验步骤为:①将小球和滑块用细绳连接,使其跨过固定的斜面,均处于静止状态;②剪断细绳,小球自由下落,滑块沿斜面下滑,先后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③保持小球和滑块的位置不变,调整________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④用量角器测出斜面的倾角θ,用刻度尺测出小球下落的高度H和滑块沿斜面运动的位移x。(2)由实验可求得:滑块沿斜面运动的加速度和重力加速度的比值eq \f(a,g)=________;滑块与斜面间的动摩擦因数μ=________。答案 (1)挡板 (2)eq \f(x,H) tan θ-eq \f(x,Hcos θ)解析 (1)本实验利用小球与滑块运动时间相等,结合运动学规律和牛顿第二定律进行处理,则保持小球和滑块的位置不变,调整挡板的位置,重复以上操作,直到同时听到小球落地和滑块撞击挡板的声音。(2)对滑块有x=eq \f(1,2)at2,对小球有H=eq \f(1,2)gt2,得eq \f(a,g)=eq \f(x,H),由牛顿第二定律有mgsin θ-μmgcos θ=ma,得μ=tan θ-eq \f(a,gcos θ)=tan θ-eq \f(x,Hcos θ)。M/ kg0.7000.6000.5000.4000.300Ff/N2.482.181.801.501.16
【最新版】23届高考二轮高考热点补救练习19.电场中的力电综合问题: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高考二轮高考热点补救练习19.电场中的力电综合问题
【最新版】23届高考二轮高考热点补救练习14.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高考二轮高考热点补救练习14.动量定理的理解和应用
【最新版】23届高考二轮高考热点补救练习11.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 这是一份【最新版】23届高考二轮高考热点补救练习11.功能关系的理解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