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4页未读,
继续阅读
所属成套资源:全套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含答案
成套系列资料,整套一键下载
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2(第3章)含答案
展开
这是一份浙科版高中生物必修1阶段综合测评2(第3章)含答案,共17页。
阶段综合测评(二) (第三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体进行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着ATP合成的是( )
A.肌肉能量增加 B.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乳酸再生成葡萄糖 D.丙酮酸被分解形成CO2
D [肌肉能量增加伴随着ATP的水解,A错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消耗能量,伴随着ATP的水解,B错误;乳酸再生成葡萄糖需要消耗能量,伴随着ATP的水解,C错误;人体需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被分解形成CO2,释放能量并合成ATP,D正确。]
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ATP分子水解可以生成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和两个磷酸分子
B.植物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溶胶中都能产生ATP
C.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平均每摩尔葡萄糖生成的ATP量与安静时相等
D.在耗氧量相同的情况下,植物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产生的ATP量可能相等
D [一个ATP分子水解可以生成一个腺苷酸分子和三个磷酸分子,A错误;叶绿体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B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通过厌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能较少,C错误;在耗氧量相同的情况下,植物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产生的ATP量可能相等,D正确。]
3.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C [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可采用碘液检测,应该选用本尼迪特试剂来检测还原糖的产生,B错误;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氯化铁溶液作为无机催化剂也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而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因此可以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C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2.0左右,因此不能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4.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
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为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
C.无论进行需氧呼吸还是厌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
D.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
C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能进行需氧呼吸或者厌氧呼吸;A错误;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则证明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B错误;无论进行需氧呼吸还是厌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C正确;酵母菌发酵时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D错误。]
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过程既有水参与,又有水产生
B.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可能发生①→③的过程
C.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都有能量释放
D.在剧烈运动中,人体细胞主要通过③过程获得能量
A [②过程中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参与,第三阶段的产物是水,A正确;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需氧呼吸或产酒精的厌氧呼吸,所以不可能发生①→③的过程,B错误;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由于③过程是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以不释放能量,C错误;剧烈运动中,人体细胞主要通过需氧呼吸提供能量,即①②过程,D错误。]
6.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糖都可以直接经细胞呼吸氧化分解
B.细胞呼吸产生的[H]最终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C.细胞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合成少量ATP
D.厌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或乳酸分子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化学能
D [纤维素属于糖类,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但不是能源物质,不能直接经细胞呼吸氧化分解,A错误;需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都与O2结合生成水,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不与O2结合,B错误;细胞的厌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合成少量的ATP,而在第二阶段没有ATP的生成,C错误;厌氧呼吸只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大部分化学能没有释放出来,而是存留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分子中,D正确。]
7.关于需氧呼吸的特点(与厌氧呼吸相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多种酶参与 B.分解有机物不彻底
C.释放二氧化碳 D.生成大量ATP
B [需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厌氧呼吸是有机物分解不彻底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故B正确,ACD错误。]
8.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酶与双缩脲试剂都能发生紫色反应
B.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
C.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A [少数酶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B正确;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正确;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
9.下图是关于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催化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底物浓度不能改变酶催化活性
B.物质B的结构可能与底物相似
C.在ab范围内,减小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
D.在ab范围内,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
C [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等条件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A正确;加入物质B,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降低,可能是物质B与底物结构相似,竞争与酶的结合,B正确;由图可知,在ab范围内,底物浓度较低时,物质A同样可以提高酶活性,C错误;底物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B的曲线重叠,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D正确。]
10.下列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只能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 )
A.乳酸的生成 B.ATP的生成
C.丙酮酸的生成 D.CO2的生成
D [乳酸是人体厌氧呼吸的产物,发生在细胞溶胶中,A错误;人体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和线粒体,B错误;丙酮酸是在细胞溶胶中产生的,C错误;人体细胞只有需氧呼吸第二阶段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中,D正确。]
11.如图为某同学在其他条件最适宜的情况下,研究pH对两种酶的活性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
B.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
C.导致A1、A6酶活性变化的原因不同
D.适当升高温度,B1和B2一定变小,但对应的pH一定不变
D [酶促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A错误;由图可知,酶①最适pH<酶②,故酶①应该是胃蛋白酶,酶②是胰蛋白酶,B错误;导致A1、A3、A4、A6几点酶活性变化的原因相同,均是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C错误;之前是最适温度,若升高温度,酶活性降低,则B1和B2一定变小,但升高温度不会影响酶的最适pH,故对应的pH一定不变,D正确。]
12.下列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转运但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动物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细胞
B.植物的根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钾离子
C.胰岛β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D.葡萄糖由高浓度一侧转运至低浓度一侧
D [动物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细胞,属于扩散,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ATP提供能量,A错误;植物的根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B错误;胰岛β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属于胞吐,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C错误;葡萄糖由高浓度一侧转运至低浓度一侧,属于易化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转运,不需要ATP提供能量,D正确。]
13.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和CO2排出细胞都需要消耗ATP
B.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都需要载体
C.植物根毛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土壤溶液中K+浓度成正比
D.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需消耗ATP
B [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和CO2排出细胞的方式都是扩散,都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都是主动转运,都需要载体的协助,B正确;植物根毛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转运,转运速率与载体和能量有关,C错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胞吐,需消耗ATP,D错误。]
1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B.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C.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钾离子通过主动转运的形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 [活细胞的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死亡,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故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A正确;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磷脂分子不具有特异性,B错误;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钾离子通过主动转运的形式进出细胞需要依靠细胞膜上转运钾离子的载体,故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1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O2与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溶胶内低
B.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有少量ATP生成
C.幼叶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叶的大
D.降低O2浓度可抑制果实的需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 [O2以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由细胞溶胶进入线粒体而被利用,CO2的产生部位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基质,可见,O2与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溶胶内低,A正确;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没有能量的释放,也就没有ATP生成,B错误;一般而言,幼叶细胞代谢强度高于成熟叶,因此幼叶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叶的大,C正确;需氧呼吸必须有O2参与,O2浓度的高低会影响需氧呼吸的强度,所以降低O2浓度可抑制果实的需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正确。]
16.如图表示北方的一个贮藏白菜地窖中,随着氧气的消耗,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白菜主要进行需氧呼吸,CD段白菜主要进行厌氧呼吸
B.BC段CO2浓度几乎不上升的原因是细胞厌氧呼吸不释放CO2
C.从B点开始,O2浓度是限制需氧呼吸的主要因素
D.为了较长时间贮藏大白菜,应把地窖里的O2浓度控制在BC段范围内
B [AB段O2浓度相对较高,该阶段白菜主要通过需氧呼吸产生CO2,而CD段O2浓度接近0,则白菜主要进行厌氧呼吸产生CO2,A正确;BC段CO2浓度几乎不上升,主要原因是O2浓度相对较低,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较弱,CO2释放较少,B错误;从B点开始,O2浓度逐渐趋近为零,成为限制需氧呼吸的主要因素,C正确;BC段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利于较长时间贮存大白菜,D正确。]
17.人进食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胃壁细胞通过H+-K+泵逆浓度梯度向胃液中分泌H+同时吸收K+,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H+-K+泵属于载体蛋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C.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过程不消耗能量
D.胃壁细胞质中的H+、K+不能通过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
C [H+-K+泵属于载体蛋白,通过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A正确;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B正确;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H+时以逆浓度梯度的形式进行,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H+、K+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能通过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D正确。]
18.某实验小组用人工脂双层膜制作渗透装置,膜两侧装入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向脂双层膜中加入裸鲤卵毒素,一定时间后测得膜两侧溶液中的K+浓度差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制备人工脂双层膜时应以磷脂分子为原料
B.酒精通过细胞膜和人工脂双层膜的速率可能无差异
C.裸鲤卵毒素可能作为嵌入脂双层膜中的K+通道
D.加入裸鲤卵毒素后,K+通过主动转运穿过脂双层膜
D [人工脂双层膜是模拟细胞膜制备的不含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而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A正确;酒精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扩散,因此酒精通过细胞膜和人工脂双层膜的速率可能无差异,B正确;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加入裸鲤卵毒素后,脂双层膜两侧溶液中的K+浓度差降低,说明K+发生了跨膜运输,而脂双层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极小,因此裸鲤卵毒素可能作为嵌入脂双层膜中的K+通道,C正确;加入裸鲤卵毒素后,脂双层膜两侧溶液中的K+浓度差降低,因此K+是顺浓度梯度通过脂双层膜的,其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D错误。]
19.科研小组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对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光合速率与呼速率相等时吸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的CO2吸收量(mg·100 cm-2·h-1)
呼吸强度(mg·100cm-2·h-1)
甲植物
1
3
11
5.5
乙植物
3
9
30
15
A.测定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与乙固定CO2量的差值为1.5 mg·100 cm-2·h-1
D.当光照饱和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CO2吸收量仍为30 mg·100 cm-2·h-1
D [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需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故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A正确;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叶肉细胞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固定CO2量为11+5.5=16.5,乙固定CO2量为15,甲与乙固定CO2量的差值为1.5 mg·100 cm-2·h-1,C正确;当光照饱和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CO2吸收量会大于30 mg·100 cm-2·h-1,D错误。]
20.下图中纵坐标表示植物某种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若F点以后进一步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会一直不变
B.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时,叶肉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O2
C.C点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叶绿体
D.若A代表CO2释放量,适当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E点可能向右下移动
D [图中E点表示光饱和点,故F点以后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将不再增加,但是当光照太强时会引起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减弱,A错误;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表示光补偿点,即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植物只有叶肉细胞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的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因此D点叶肉细胞吸收的氧气少于释放的氧气,B错误;C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C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饱和点(E点)增大,向右下移动,D正确。]
21.如图表示将某绿色植物放在密闭且透明的容器内,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植株吸收或生成CO2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1~T3时间段,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
B.T2时刻,该植株固定CO2的速率为8 mg·h-l
C.T3时刻之后,容器中CO2浓度保持不变
D.若减弱光照强度,则T在坐标轴上的相应位置将左移
D [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一定,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所以T1~T3时间段,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A正确;T2时刻,该植株固定CO2的速率为总光合速率,即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4=8(mg·h-1),B正确;T3时刻之后,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容器中CO2浓度保持不变,C正确;减弱光照强度,光合强度减弱,二者的平衡时间需要更长的时间,故T在坐标轴上的相应位置将右移,D错误。]
22.下图为植物某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2中的两种生物膜依次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图1中的[H]来自水,图2中[H]只来自丙酮酸
C.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D.影响图1、2中的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外界因素分别是温度和光
C [图1为水的光解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为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的内膜上,A错误;图1中的[H]来自水,图2中的[H]来自丙酮酸和水,B错误;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C正确;影响图1水的光解过程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影响图2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D错误。]
23.某喜温植物幼苗在低温锻炼(10 ℃、6天)后,接着进行冷胁迫(2 ℃、12 h),其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该酶能减缓植株的衰老)活性的动态变化图如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低温锻炼是否能提高植物抗寒能力
B.未锻炼组冷胁迫后SOD活性降低是由于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C.无论是否锻炼胁迫后SOD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均降低
D.低温锻炼能提高SOD活性且其在冷胁迫后SOD活性相对较稳定
B [据图可知,未锻炼的植物冷胁迫前后酶活性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经过锻炼的植物,无论胁迫前还是胁迫后,锻炼后的SOD活性都明显上升,A正确;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其空间结构不改变,B错误;无论是否锻炼胁迫后SOD活性均降低,C正确;低温锻炼能提高SOD活性且其在冷胁迫下活性下降更慢,SOD活性相对较稳定,D正确。]
24.一般地说,光照强,光合作用增强。但某种植物在夏天光照最强的中午,光合作用反而下降,其原因是( )
A.蒸腾作用太强,体内水分不足
B.光照太强光合作用下降
C.气孔关闭,氧释放不出,抑制光反应
D.气孔关闭,CO2不足
D [夏天光照最强的中午,由于蒸腾作用过强而导致细胞失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碳反应减弱,导致光合作用下降,故选D。]
25.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玻璃罩A、B中,甲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乙遮光(黑暗)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玻璃罩中的CO2含量将持续降低
B.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
C.甲、乙两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均不同
D.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
B [在适宜强度的光照下,A玻璃罩中的甲植株,初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CO2含量逐渐降低,当CO2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玻璃罩中CO2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A错误;B玻璃罩中的乙植株进行遮光(黑暗)处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因此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B正确;甲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乙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因此二者形成ATP的场所不完全相同,C错误;在某一时刻,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相同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如图1所示。Mg2+在叶肉细胞中的用途为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新鲜的黑藻植物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部位①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部位②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如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重新实验,则部位②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部位③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
(3)将某植物花瓣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和e组(每组的细条数量相等),取上述5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瓣细条的长度如图3所示(只考虑水分交换)。使细条浸泡前后长度保持不变的蔗糖浓度在________________浓度范围内。实验结束时细胞液浓度最高的一组为__________________。从细胞膜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蔗糖不能进入到花瓣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Mg2+是植物细胞内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据图1分析,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增大了,说明其吸收Mg2+的速度慢于吸收水的速度。(2)新鲜的黑藻植物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过程;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溶质能穿过细胞壁不能穿过细胞膜,所以①处为红色;②中含有叶绿体,所以为绿色。由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液泡,不含叶绿体,所以如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重新实验,则部位②为无色,部位③为紫色。(3)实验前的长度与实验后的长度比值小于1,说明细胞发生了吸水,实验前的长度与实验后的长度比值等于1,说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接近,实验前的长度与实验后的长度比值大于1,说明细胞发生了失水。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植物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处于实验中的蔗糖溶液浓度0.4 ~0.5 mol/L之间,故欲使实验前后花冠细条长度保持不变,应将细条浸泡在0.4~0.5 mol/L蔗糖溶液中。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后e组细胞液浓度最高。由于细胞膜上无运输蔗糖的载体蛋白,所以蔗糖不能进入到花瓣细胞。
答案:(1)合成叶绿素 吸收Mg2+的速度慢于吸收水的速度 (2)红色 绿色 无色 紫色 (3)0.4~0.5 mol/L e 细胞膜上无运输蔗糖的载体
27.(10分)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酶和ATP,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均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乙、丙试管温度的大小关系为乙________________丙。如果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A点如何移动?____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移动”)。
(2)若在丁试管中加入与乙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乙试管反应速率远大于丁试管,该结果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具有该特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2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ATP酶复合体的存在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填两项)。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发现,一种与ATP相似的物质GTP(三磷酸鸟苷)也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请从化学结构的角度解释GTP与GDP容易相互转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图示可知,甲、乙、丙三支试管的反应速度为甲>乙>丙,且均低于最适温度,故所处的温度为甲>乙>丙,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反应速度加快,但A点取决于底物的多少,不会移动。(2)淀粉能够水解,但水解速率要远小于酶水解,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原因是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3)通过分析图示可知,ATP酶复合体可以控制H+进出细胞,且将H+的势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故ATP酶复合体的存在说明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的功能。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故其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4)GTP与ATP类似,GTP与GDP容易相互转化的原因是远离鸟苷(G)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和形成。
答案:(1)大于 不移动 (2)高效性 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3)物质运输、能量转换 易化扩散 (4)远离鸟苷 (G)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和形成
28.(10分)图1表示人体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a~c表示相关反应阶段,甲、乙表示相应物质。图2表示某装置中氧浓度对小麦种子CO2释放量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物质甲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质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图1中a、b、c所代表的反应阶段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该反应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A点时,小麦种子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图2中B点以后,CO2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分析可知,c表示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甲表示H2O,b表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乙表示CO2。在需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即图1中的c,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2)图2中A点时,氧浓度为0,小麦种子细胞只进行厌氧呼吸,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影响厌氧呼吸程度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酶活性的大小,而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3)分析图2,在氧浓度为5%时,CO2释放的相对值最低,说明此时细胞呼吸程度最低,有机物消耗得最慢,因此,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2中的B点所对应的浓度。图2中B点以后,CO2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O2浓度上升,需氧呼吸加快。
答案:(1)H2O CO2 c 线粒体内膜
(2)细胞溶胶 温度 (3)B O2浓度上升,需氧呼吸加快
29.(10分)如图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得某生态林中植物甲和植物乙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点时,植物乙CO2的固定速率___________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植物甲CO2的固定速率。植物乙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强为1 200 lx~2 400 lx时,植物乙的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将一定量的植物甲的叶片放入密闭容器,在适宜温度下给予1 000 lx的光照,容器内CO2浓度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分析已知,C点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相等;由于乙的呼吸作用强度小于甲,所以乙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甲,即植物乙CO2的固定速率小于植物甲CO2的固定速率。图中可以看出乙与横坐标的交点较低,所以植物乙光补偿点低,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存。(2)光强为1 200 lx~2 400 lx时,植物乙的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说明与光照强度无关,可能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酶的浓度、色素的含量等因素有关。
(3)据图分析可知,1 000 lx强度下甲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在密闭容器内,植物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使容器内CO2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也随之降低,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容器内CO2浓度不变。
答案:(1)小于 植物乙光补偿点较低 (2)CO2浓度、酶的活性(温度)、酶量、色素含量等 (3)先下降,后维持相对稳定
30.(10分)某科研小组在测定某种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总光合速率时,根据记录数据绘制的柱状图如图1所示,图2为该植物叶肉细胞内进行的碳反应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该实验中光照强度和温度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变量。
(2)据图1可知,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照下该植物较适合生长在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中;在15 ℃时,总光合作用速率为呼吸作用速率的________________倍。
(3)当温度从5 ℃升至20 ℃时,图2中a、b过程均会加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图2中A、B、C的含量较先受到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1的坐标轴可知,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用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表示)和呼吸速率(用黑暗中CO2的释放量表示),因此光照强度是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2)植物的生长与净光合速率有关,净光合速率越大,越有利于生长。分析图1可知,在25 ℃光照下吸收的CO2量最多,因此表明该温度下较适合植物生长。在15 ℃黑暗中释放的CO2是1 mg/h,而光照下吸收的CO2是2.5 mg/h,表明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 mg/h和2.5 mg/h。总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1 mg/h+2.5 mg/h=3.5(mg/h)。因此总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3.5倍。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过程a和b需要多种酶的催化,而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由图1及(2)的分析可知,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25 ℃,因此从15 ℃升高到25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升高,所以过程a和b均会加速。光照强度由强变弱,会导致光反应减弱,因此ATP和[H]的生成会先受到影响而减少。
答案:(1)无关、自 (2)25 3.5 (3)温度升高,相应酶活性增加 C
阶段综合测评(二) (第三章)
(满分:100分 时间:90分钟)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人体进行下列生命活动过程中,伴随着ATP合成的是( )
A.肌肉能量增加 B.核糖体合成蛋白质
C.乳酸再生成葡萄糖 D.丙酮酸被分解形成CO2
D [肌肉能量增加伴随着ATP的水解,A错误;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需要消耗能量,伴随着ATP的水解,B错误;乳酸再生成葡萄糖需要消耗能量,伴随着ATP的水解,C错误;人体需氧呼吸第二阶段,丙酮酸被分解形成CO2,释放能量并合成ATP,D正确。]
2.下列有关ATP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一个ATP分子水解可以生成一个脱氧核苷酸分子和两个磷酸分子
B.植物叶肉细胞的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和细胞溶胶中都能产生ATP
C.长时间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中平均每摩尔葡萄糖生成的ATP量与安静时相等
D.在耗氧量相同的情况下,植物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产生的ATP量可能相等
D [一个ATP分子水解可以生成一个腺苷酸分子和三个磷酸分子,A错误;叶绿体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是类囊体薄膜,B错误;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通过厌氧呼吸分解葡萄糖,产能较少,C错误;在耗氧量相同的情况下,植物叶肉细胞和根尖细胞产生的ATP量可能相等,D正确。]
3.下列有关酶的实验设计思路正确的是( )
A.利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B.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和碘液验证酶的专一性
C.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
D.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
C [过氧化氢的分解受温度影响,所以不能用过氧化氢和过氧化氢酶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A错误;利用淀粉、蔗糖、淀粉酶来验证酶的专一性时,不可采用碘液检测,应该选用本尼迪特试剂来检测还原糖的产生,B错误;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氯化铁溶液作为无机催化剂也能催化过氧化氢的分解,而过氧化氢酶具有高效性,因此可以利用过氧化氢、新鲜的猪肝研磨液和氯化铁溶液研究酶的高效性,C正确;胃蛋白酶的最适pH是2.0左右,因此不能利用胃蛋白酶、蛋清和pH分别为5、7、9、11的缓冲液验证pH对酶活性的影响,D错误。]
4.检测酵母菌细胞呼吸的产物,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只进行需氧呼吸
B.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为黄色,则酵母菌只进行厌氧呼吸
C.无论进行需氧呼吸还是厌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
D.酵母菌发酵时不产生气体,但其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
C [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混浊,则酵母菌能进行需氧呼吸或者厌氧呼吸;A错误;如果产生的气体使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黄色,则证明酵母菌产生了二氧化碳,B错误;无论进行需氧呼吸还是厌氧呼吸,酵母菌都能产生CO2,C正确;酵母菌发酵时进行厌氧呼吸产生酒精,发酵液能使重铬酸钾溶液变为灰绿色,D错误。]
5.下图表示生物体内细胞呼吸的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②过程既有水参与,又有水产生
B.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可能发生①→③的过程
C.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都有能量释放
D.在剧烈运动中,人体细胞主要通过③过程获得能量
A [②过程中需氧呼吸的第二阶段需要水参与,第三阶段的产物是水,A正确;植物种子萌发过程中进行需氧呼吸或产酒精的厌氧呼吸,所以不可能发生①→③的过程,B错误;①②③过程中都需要酶参与,由于③过程是厌氧呼吸的第二阶段,所以不释放能量,C错误;剧烈运动中,人体细胞主要通过需氧呼吸提供能量,即①②过程,D错误。]
6.下列有关细胞呼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各种糖都可以直接经细胞呼吸氧化分解
B.细胞呼吸产生的[H]最终与氧气反应生成水
C.细胞厌氧呼吸的两个阶段都合成少量ATP
D.厌氧呼吸产生的酒精或乳酸分子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化学能
D [纤维素属于糖类,是构成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之一,但不是能源物质,不能直接经细胞呼吸氧化分解,A错误;需氧呼吸第一、第二阶段产生的[H],在第三阶段都与O2结合生成水,而厌氧呼吸第一阶段产生的[H]不与O2结合,B错误;细胞的厌氧呼吸,仅在第一阶段合成少量的ATP,而在第二阶段没有ATP的生成,C错误;厌氧呼吸只释放出少量的能量,大部分化学能没有释放出来,而是存留在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或乳酸分子中,D正确。]
7.关于需氧呼吸的特点(与厌氧呼吸相比),下列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需要多种酶参与 B.分解有机物不彻底
C.释放二氧化碳 D.生成大量ATP
B [需氧呼吸是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大量能量,并且产生二氧化碳和水的过程,厌氧呼吸是有机物分解不彻底释放少量能量的过程,故B正确,ACD错误。]
8.下列有关酶与ATP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所有酶与双缩脲试剂都能发生紫色反应
B.所有活细胞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
C.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
D.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
A [少数酶是RNA不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A错误;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细胞呼吸,都具有与细胞呼吸有关的酶,B正确;ATP中的能量可来源于光能和化学能,也可转化为光能和化学能,C正确;吸能反应一般与ATP水解反应相联系,由ATP水解提供能量,D正确。]
9.下图是关于物质A和物质B对某种酶催化活性影响的曲线。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底物浓度不能改变酶催化活性
B.物质B的结构可能与底物相似
C.在ab范围内,减小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A对该种酶的影响
D.在ab范围内,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
C [酶的催化活性与温度、pH等条件有关,与底物浓度无关,A正确;加入物质B,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降低,可能是物质B与底物结构相似,竞争与酶的结合,B正确;由图可知,在ab范围内,底物浓度较低时,物质A同样可以提高酶活性,C错误;底物浓度增大到一定程度后,只加酶的曲线与加酶和物质B的曲线重叠,说明增大底物浓度可以消除物质B对该种酶的影响,D正确。]
10.下列在人体细胞中进行的化学反应,只能在细胞器中完成的是( )
A.乳酸的生成 B.ATP的生成
C.丙酮酸的生成 D.CO2的生成
D [乳酸是人体厌氧呼吸的产物,发生在细胞溶胶中,A错误;人体合成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和线粒体,B错误;丙酮酸是在细胞溶胶中产生的,C错误;人体细胞只有需氧呼吸第二阶段能够产生二氧化碳,发生在线粒体中,D正确。]
11.如图为某同学在其他条件最适宜的情况下,研究pH对两种酶的活性的影响,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酶活性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
B.曲线①②可分别表示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
C.导致A1、A6酶活性变化的原因不同
D.适当升高温度,B1和B2一定变小,但对应的pH一定不变
D [酶促反应速率可用单位时间内底物的消耗量或者产物的生成量表示,A错误;由图可知,酶①最适pH<酶②,故酶①应该是胃蛋白酶,酶②是胰蛋白酶,B错误;导致A1、A3、A4、A6几点酶活性变化的原因相同,均是酶的空间结构被破坏,C错误;之前是最适温度,若升高温度,酶活性降低,则B1和B2一定变小,但升高温度不会影响酶的最适pH,故对应的pH一定不变,D正确。]
12.下列物质出入细胞的过程中,需要载体蛋白的转运但不需要ATP提供能量的是( )
A.动物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细胞
B.植物的根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钾离子
C.胰岛β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
D.葡萄糖由高浓度一侧转运至低浓度一侧
D [动物细胞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排出细胞,属于扩散,不需要载体,也不需要ATP提供能量,A错误;植物的根细胞从土壤溶液中吸收钾离子,属于主动转运,需要载体和能量,B错误;胰岛β细胞合成的胰岛素分泌到细胞外,属于胞吐,需要能量,不需要载体,C错误;葡萄糖由高浓度一侧转运至低浓度一侧,属于易化扩散,需要载体蛋白的转运,不需要ATP提供能量,D正确。]
13.下列有关物质进出细胞方式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和CO2排出细胞都需要消耗ATP
B.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都需要载体
C.植物根毛细胞吸收K+的速率与土壤溶液中K+浓度成正比
D.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主动转运,需消耗ATP
B [酵母菌产生的酒精和CO2排出细胞的方式都是扩散,都不需要消耗ATP,A错误;人的肝细胞吸收氨基酸和葡萄糖的方式都是主动转运,都需要载体的协助,B正确;植物根毛细胞吸收K+的方式是主动转运,转运速率与载体和能量有关,C错误;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过程属于胞吐,需消耗ATP,D错误。]
14.下列关于细胞膜的流动性和选择透过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
B.选择透过性的基础是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和磷脂分子具有特异性
C.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
D.钾离子通过主动转运的形式进出细胞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
B [活细胞的生物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细胞死亡,细胞膜丧失选择透过性,故选择透过性是活细胞的一个重要特征,A正确;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具有特异性,磷脂分子不具有特异性,B错误;细胞的胞吞和胞吐体现了细胞膜的流动性,C正确;钾离子通过主动转运的形式进出细胞需要依靠细胞膜上转运钾离子的载体,故体现了细胞膜的选择透过性,D正确。]
15.下列关于细胞呼吸及其应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O2与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溶胶内低
B.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有少量ATP生成
C.幼叶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叶的大
D.降低O2浓度可抑制果实的需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
B [O2以扩散的方式顺浓度梯度由细胞溶胶进入线粒体而被利用,CO2的产生部位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基质,可见,O2与CO2的比值,线粒体内比细胞溶胶内低,A正确;无氧条件下,丙酮酸转变为酒精的过程中没有能量的释放,也就没有ATP生成,B错误;一般而言,幼叶细胞代谢强度高于成熟叶,因此幼叶细胞的呼吸速率通常比成熟叶的大,C正确;需氧呼吸必须有O2参与,O2浓度的高低会影响需氧呼吸的强度,所以降低O2浓度可抑制果实的需氧呼吸进而减少有机物的消耗,D正确。]
16.如图表示北方的一个贮藏白菜地窖中,随着氧气的消耗,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情况,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AB段白菜主要进行需氧呼吸,CD段白菜主要进行厌氧呼吸
B.BC段CO2浓度几乎不上升的原因是细胞厌氧呼吸不释放CO2
C.从B点开始,O2浓度是限制需氧呼吸的主要因素
D.为了较长时间贮藏大白菜,应把地窖里的O2浓度控制在BC段范围内
B [AB段O2浓度相对较高,该阶段白菜主要通过需氧呼吸产生CO2,而CD段O2浓度接近0,则白菜主要进行厌氧呼吸产生CO2,A正确;BC段CO2浓度几乎不上升,主要原因是O2浓度相对较低,需氧呼吸和厌氧呼吸都较弱,CO2释放较少,B错误;从B点开始,O2浓度逐渐趋近为零,成为限制需氧呼吸的主要因素,C正确;BC段呼吸作用最弱,消耗的有机物最少,有利于较长时间贮存大白菜,D正确。]
17.人进食后,胃壁细胞质中含有H+-K+泵的囊泡会转移到细胞膜上。胃壁细胞通过H+-K+泵逆浓度梯度向胃液中分泌H+同时吸收K+,如右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H+-K+泵属于载体蛋白,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
B.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
C.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过程不消耗能量
D.胃壁细胞质中的H+、K+不能通过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
C [H+-K+泵属于载体蛋白,通过囊泡转移到细胞膜上,其形成与内质网、高尔基体密切相关,A正确;H+-K+泵专一性转运两种离子与其结构的特异性有关,B正确;胃壁细胞分泌H+使胃液的酸性增强,分泌H+时以逆浓度梯度的形式进行,运输方式为主动转运,需要消耗能量,C错误;H+、K+的运输需要载体蛋白,不能通过扩散的方式运输到胃液中,D正确。]
18.某实验小组用人工脂双层膜制作渗透装置,膜两侧装入不同浓度的KCl溶液。向脂双层膜中加入裸鲤卵毒素,一定时间后测得膜两侧溶液中的K+浓度差如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制备人工脂双层膜时应以磷脂分子为原料
B.酒精通过细胞膜和人工脂双层膜的速率可能无差异
C.裸鲤卵毒素可能作为嵌入脂双层膜中的K+通道
D.加入裸鲤卵毒素后,K+通过主动转运穿过脂双层膜
D [人工脂双层膜是模拟细胞膜制备的不含蛋白质的结构,组成细胞膜的主要成分为脂质和蛋白质,而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磷脂最丰富,A正确;酒精通过细胞膜的方式为扩散,因此酒精通过细胞膜和人工脂双层膜的速率可能无差异,B正确;根据图中数据可知:加入裸鲤卵毒素后,脂双层膜两侧溶液中的K+浓度差降低,说明K+发生了跨膜运输,而脂双层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极小,因此裸鲤卵毒素可能作为嵌入脂双层膜中的K+通道,C正确;加入裸鲤卵毒素后,脂双层膜两侧溶液中的K+浓度差降低,因此K+是顺浓度梯度通过脂双层膜的,其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D错误。]
19.科研小组在一定浓度的CO2和适宜温度条件下,对甲、乙两种植物的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进行研究,实验结果如下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光合速率与呼速率相等时吸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光照强度(klx)
光饱和时的CO2吸收量(mg·100 cm-2·h-1)
呼吸强度(mg·100cm-2·h-1)
甲植物
1
3
11
5.5
乙植物
3
9
30
15
A.测定两种植物的呼吸强度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B.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叶肉细胞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C.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与乙固定CO2量的差值为1.5 mg·100 cm-2·h-1
D.当光照饱和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CO2吸收量仍为30 mg·100 cm-2·h-1
D [测定植物的呼吸强度需避免光合作用的影响,故需在黑暗条件下进行,A正确;当光照强度为1 klx时,甲植物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叶肉细胞不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B正确;当光照强度为3 klx时,甲固定CO2量为11+5.5=16.5,乙固定CO2量为15,甲与乙固定CO2量的差值为1.5 mg·100 cm-2·h-1,C正确;当光照饱和时,提高CO2浓度,乙植物CO2吸收量会大于30 mg·100 cm-2·h-1,D错误。]
20.下图中纵坐标表示植物某种气体吸收量或释放量的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注:不考虑横坐标和纵坐标单位的具体表示形式,单位的表示方法相同。)
A.若F点以后进一步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会一直不变
B.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时,叶肉细胞既不吸收O2也不释放O2
C.C点时,叶肉细胞中能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叶绿体
D.若A代表CO2释放量,适当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E点可能向右下移动
D [图中E点表示光饱和点,故F点以后提高光照强度,光合作用强度将不再增加,但是当光照太强时会引起气孔关闭,导致光合作用减弱,A错误;若A代表O2吸收量,D点表示光补偿点,即此时植物的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量与细胞呼吸消耗的氧气量相等,植物只有叶肉细胞等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植物的所有细胞都可以进行细胞呼吸,因此D点叶肉细胞吸收的氧气少于释放的氧气,B错误;C点时,光照强度为0,此时植物只能进行细胞呼吸,因此产生ATP的场所有细胞溶胶、线粒体,C错误;若A代表CO2释放量,提高大气中的CO2浓度,光饱和点(E点)增大,向右下移动,D正确。]
21.如图表示将某绿色植物放在密闭且透明的容器内,在适宜的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培养,植株吸收或生成CO2的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T1~T3时间段,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
B.T2时刻,该植株固定CO2的速率为8 mg·h-l
C.T3时刻之后,容器中CO2浓度保持不变
D.若减弱光照强度,则T在坐标轴上的相应位置将左移
D [密闭容器内二氧化碳的含量一定,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所以T1~T3时间段,植株的净光合速率逐渐下降,A正确;T2时刻,该植株固定CO2的速率为总光合速率,即总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呼吸速率=4+4=8(mg·h-1),B正确;T3时刻之后,植株的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容器中CO2浓度保持不变,C正确;减弱光照强度,光合强度减弱,二者的平衡时间需要更长的时间,故T在坐标轴上的相应位置将右移,D错误。]
22.下图为植物某叶肉细胞中两种膜结构以及发生的生化反应模式图。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图1、2中的两种生物膜依次存在于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B.图1中的[H]来自水,图2中[H]只来自丙酮酸
C.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
D.影响图1、2中的两种膜上生化反应的主要外界因素分别是温度和光
C [图1为水的光解过程,发生于叶绿体的类囊体薄膜上,图2为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发生于线粒体的内膜上,A错误;图1中的[H]来自水,图2中的[H]来自丙酮酸和水,B错误;两种生物膜除了产生上述物质外,还均可产生ATP,C正确;影响图1水的光解过程的主要外界因素是光照,影响图2需氧呼吸的第三阶段的主要外界因素是温度,D错误。]
23.某喜温植物幼苗在低温锻炼(10 ℃、6天)后,接着进行冷胁迫(2 ℃、12 h),其细胞内超氧化物歧化酶 (SOD,该酶能减缓植株的衰老)活性的动态变化图如下。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
A.该实验目的为探究低温锻炼是否能提高植物抗寒能力
B.未锻炼组冷胁迫后SOD活性降低是由于其空间结构发生了改变
C.无论是否锻炼胁迫后SOD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能力均降低
D.低温锻炼能提高SOD活性且其在冷胁迫后SOD活性相对较稳定
B [据图可知,未锻炼的植物冷胁迫前后酶活性下降程度明显高于经过锻炼的植物,无论胁迫前还是胁迫后,锻炼后的SOD活性都明显上升,A正确;低温会使酶的活性降低,但其空间结构不改变,B错误;无论是否锻炼胁迫后SOD活性均降低,C正确;低温锻炼能提高SOD活性且其在冷胁迫下活性下降更慢,SOD活性相对较稳定,D正确。]
24.一般地说,光照强,光合作用增强。但某种植物在夏天光照最强的中午,光合作用反而下降,其原因是( )
A.蒸腾作用太强,体内水分不足
B.光照太强光合作用下降
C.气孔关闭,氧释放不出,抑制光反应
D.气孔关闭,CO2不足
D [夏天光照最强的中午,由于蒸腾作用过强而导致细胞失水,气孔关闭,二氧化碳吸收减少,碳反应减弱,导致光合作用下降,故选D。]
25.将长势相似的甲、乙两株同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同样大小密闭的透明玻璃罩A、B中,甲给予适宜强度的光照,乙遮光(黑暗)处理,其他条件相同。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A玻璃罩中的CO2含量将持续降低
B.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
C.甲、乙两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均不同
D.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不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
B [在适宜强度的光照下,A玻璃罩中的甲植株,初始时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导致CO2含量逐渐降低,当CO2含量减少到一定程度时,光合作用强度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A玻璃罩中CO2含量维持在较低水平,A错误;B玻璃罩中的乙植株进行遮光(黑暗)处理,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但可通过细胞呼吸消耗有机物,因此B玻璃罩中植株的干重将持续降低,B正确;甲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是叶绿体、细胞溶胶和线粒体,乙植株的叶肉细胞中形成ATP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和线粒体,因此二者形成ATP的场所不完全相同,C错误;在某一时刻,甲植株的光合作用强度会等于乙植株的呼吸作用强度,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个,共50分)
26.(10分)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用相同培养液分别培养水稻和番茄幼苗,一段时间后培养液中离子浓度如图1所示。Mg2+在叶肉细胞中的用途为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增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将新鲜的黑藻植物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状态如图2所示,此时部位①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部位②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如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重新实验,则部位②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部位③颜色为________________。
(3)将某植物花瓣切成大小和形状相同的细条,分为a、b、c、d和e组(每组的细条数量相等),取上述5组细条分别置于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中,浸泡相同时间后测量各组花瓣细条的长度如图3所示(只考虑水分交换)。使细条浸泡前后长度保持不变的蔗糖浓度在________________浓度范围内。实验结束时细胞液浓度最高的一组为__________________。从细胞膜结构组成的角度分析,蔗糖不能进入到花瓣细胞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Mg2+是植物细胞内合成叶绿素的原料;据图1分析,一段时间后水稻培养液中Mg2+浓度增大了,说明其吸收Mg2+的速度慢于吸收水的速度。(2)新鲜的黑藻植物叶片放入有少量红墨水、浓度为0.3 g/mL的蔗糖溶液中,细胞失水发生质壁分离过程;由于细胞壁是全透性的,细胞膜具有选择透过性,红墨水中的溶质能穿过细胞壁不能穿过细胞膜,所以①处为红色;②中含有叶绿体,所以为绿色。由于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含有紫色液泡,不含叶绿体,所以如改用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重新实验,则部位②为无色,部位③为紫色。(3)实验前的长度与实验后的长度比值小于1,说明细胞发生了吸水,实验前的长度与实验后的长度比值等于1,说明细胞液浓度与外界溶液浓度接近,实验前的长度与实验后的长度比值大于1,说明细胞发生了失水。根据实验结果分析,该植物花冠细胞的细胞液浓度处于实验中的蔗糖溶液浓度0.4 ~0.5 mol/L之间,故欲使实验前后花冠细条长度保持不变,应将细条浸泡在0.4~0.5 mol/L蔗糖溶液中。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实验后e组细胞液浓度最高。由于细胞膜上无运输蔗糖的载体蛋白,所以蔗糖不能进入到花瓣细胞。
答案:(1)合成叶绿素 吸收Mg2+的速度慢于吸收水的速度 (2)红色 绿色 无色 紫色 (3)0.4~0.5 mol/L e 细胞膜上无运输蔗糖的载体
27.(10分)细胞的生命活动离不开酶和ATP,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甲、乙、丙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一定量的淀粉溶液和等量的淀粉酶溶液,在均低于最适温度条件下进行反应,产物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乙、丙试管温度的大小关系为乙________________丙。如果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则A点如何移动?____________(填“上移”“下移”或“不移动”)。
(2)若在丁试管中加入与乙试管等量的淀粉和盐酸,在温度相同的条件下反应,测得乙试管反应速率远大于丁试管,该结果说明酶具有________________,具有该特性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
(3)图2表示ATP酶复合体的结构和主要功能,ATP酶复合体的存在说明生物膜具有的功能有________________(填两项)。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方式为________________。
(4)科学家发现,一种与ATP相似的物质GTP(三磷酸鸟苷)也能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请从化学结构的角度解释GTP与GDP容易相互转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图示可知,甲、乙、丙三支试管的反应速度为甲>乙>丙,且均低于最适温度,故所处的温度为甲>乙>丙,适当提高甲试管的温度,反应速度加快,但A点取决于底物的多少,不会移动。(2)淀粉能够水解,但水解速率要远小于酶水解,说明酶具有高效性,原因是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3)通过分析图示可知,ATP酶复合体可以控制H+进出细胞,且将H+的势能转化为ATP中活跃的化学能,故ATP酶复合体的存在说明生物膜具有物质运输、能量转换的功能。图中H+从B侧运输到A侧的跨膜运输是顺浓度梯度运输,且需要载体,故其运输方式为易化扩散。(4)GTP与ATP类似,GTP与GDP容易相互转化的原因是远离鸟苷(G)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和形成。
答案:(1)大于 不移动 (2)高效性 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 (3)物质运输、能量转换 易化扩散 (4)远离鸟苷 (G)的高能磷酸键容易水解和形成
28.(10分)图1表示人体细胞内有氧呼吸的过程,其中a~c表示相关反应阶段,甲、乙表示相应物质。图2表示某装置中氧浓度对小麦种子CO2释放量的影响。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物质甲表示________________,物质乙表示________________。图1中a、b、c所代表的反应阶段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填图中字母),该反应进行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
(2)图2中A点时,小麦种子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A点位置高低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
(3)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2中的________________点所对应的浓度。图2中B点以后,CO2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据分析可知,c表示需氧呼吸第三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甲表示H2O,b表示需氧呼吸第二阶段,这一阶段产生的物质乙表示CO2。在需氧呼吸的过程中产生能量最多的是第三阶段,即图1中的c,第三阶段进行的场所是线粒体内膜。(2)图2中A点时,氧浓度为0,小麦种子细胞只进行厌氧呼吸,细胞内产生CO2的场所是细胞溶胶,影响厌氧呼吸程度的主要原因是相关酶活性的大小,而影响酶活性的主要环境因素是温度。(3)分析图2,在氧浓度为5%时,CO2释放的相对值最低,说明此时细胞呼吸程度最低,有机物消耗得最慢,因此,为了有利于贮存小麦种子,贮藏室内的氧气量应该调节到图2中的B点所对应的浓度。图2中B点以后,CO2释放量增加,主要原因是O2浓度上升,需氧呼吸加快。
答案:(1)H2O CO2 c 线粒体内膜
(2)细胞溶胶 温度 (3)B O2浓度上升,需氧呼吸加快
29.(10分)如图为不同光照条件下,测得某生态林中植物甲和植物乙光合速率的变化曲线。请回答下列问题。
(1)C点时,植物乙CO2的固定速率________________(填“等于”“大于”或“小于”)植物甲CO2的固定速率。植物乙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存,据图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光强为1 200 lx~2 400 lx时,植物乙的光合速率基本不变,可能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3)将一定量的植物甲的叶片放入密闭容器,在适宜温度下给予1 000 lx的光照,容器内CO2浓度变化情况为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根据题干分析已知,C点表示甲乙两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相等,即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差值相等;由于乙的呼吸作用强度小于甲,所以乙的光合作用强度小于甲,即植物乙CO2的固定速率小于植物甲CO2的固定速率。图中可以看出乙与横坐标的交点较低,所以植物乙光补偿点低,适宜在弱光条件下生存。(2)光强为1 200 lx~2 400 lx时,植物乙的光合速率基本不变,说明与光照强度无关,可能与温度、二氧化碳浓度、酶的浓度、色素的含量等因素有关。
(3)据图分析可知,1 000 lx强度下甲的净光合速率大于0,即光合速率大于呼吸速率。所以在密闭容器内,植物甲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吸收CO2的量大于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使容器内CO2浓度逐渐降低,光合作用强度也随之降低,当光合作用吸收的CO2量与呼吸作用放出的CO2量相等时容器内CO2浓度不变。
答案:(1)小于 植物乙光补偿点较低 (2)CO2浓度、酶的活性(温度)、酶量、色素含量等 (3)先下降,后维持相对稳定
30.(10分)某科研小组在测定某种植物在不同温度下的总光合速率时,根据记录数据绘制的柱状图如图1所示,图2为该植物叶肉细胞内进行的碳反应示意图。请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1分析,该实验中光照强度和温度分别属于________________变量。
(2)据图1可知,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光照下该植物较适合生长在________________ ℃的环境中;在15 ℃时,总光合作用速率为呼吸作用速率的________________倍。
(3)当温度从5 ℃升至20 ℃时,图2中a、b过程均会加速,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光照强度由强变弱时,图2中A、B、C的含量较先受到影响的是________________。
解析:(1)由图1的坐标轴可知,自变量是温度,因变量是净光合速率(用光照下CO2的吸收量表示)和呼吸速率(用黑暗中CO2的释放量表示),因此光照强度是无关变量,要保持相同且适宜。(2)植物的生长与净光合速率有关,净光合速率越大,越有利于生长。分析图1可知,在25 ℃光照下吸收的CO2量最多,因此表明该温度下较适合植物生长。在15 ℃黑暗中释放的CO2是1 mg/h,而光照下吸收的CO2是2.5 mg/h,表明呼吸速率和净光合速率分别为1 mg/h和2.5 mg/h。总光合作用速率=呼吸速率+净光合速率=1 mg/h+2.5 mg/h=3.5(mg/h)。因此总光合速率是呼吸速率的3.5倍。
(3)根据以上分析可知,图2中过程a和b需要多种酶的催化,而酶的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由图1及(2)的分析可知,光合作用的最适宜温度是25 ℃,因此从15 ℃升高到25 ℃,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活性升高,所以过程a和b均会加速。光照强度由强变弱,会导致光反应减弱,因此ATP和[H]的生成会先受到影响而减少。
答案:(1)无关、自 (2)25 3.5 (3)温度升高,相应酶活性增加 C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