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1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2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3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4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5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6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7页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4.1《故都的秋》课件第8页
    还剩2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备课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备课课件ppt,共3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燕歌行》 2、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 3、停车座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 4、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孤山寺端上》 5、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搂。——《八声甘州》 6、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夜雨寄北》 7、晚趁寒潮渡江去,满林黄叶雁声多。——《江上》 8、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 9、风定小轩无落叶,青虫相对吐秋丝。——《秋日》 10、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野望》
     11、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长信秋词》 12、萧萧远树流林外,一半秋山带夕阳。——《书河上亭壁》 13、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 14、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宣州谢眺楼》 1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秋夕》 16、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浣溪沙》 17、草低金城雾,木下玉门风。——《别诗》 18、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秋词二首》 19、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20、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捣衣诗》
     2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枫桥夜泊》 22、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风辞》 2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观沧海》 24、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天净沙·秋》 2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虞美人》 26、迢迢新秋夕,亭亭月将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 27、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 28、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苏幕遮》 29、断虹霁雨,净秋空,山染修眉新绿。——《念奴娇》 30、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天净沙·秋思》
    故 都 的 秋 郁达夫
    1、了解郁达夫,作品风格及创作背 2、理解本文“融情于景,以景显情,情景一体”的艺术手法,学会分析借景抒情散文的阅读方法。 3、理清文章结构,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 4、抓住关键句和词语进行品评和鉴赏语言特色、艺术手法。
    《辞海》:中国六朝以来,为区别韵文与骈文,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统称“散文”。后又泛指诗歌以外的所有文学体裁。
    是一种抒发作者真情实感、写作方式灵活的记叙类文学体裁。
    专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分类:1.叙事散文2.抒情散文3.哲理散文鉴赏技法:1.读散文要识得“技法”2.注意散文表现手法的特点3.注意展开联想,领会文章的神韵4.品味散文的语言5.领会作品的内涵
    郁达夫,原名郁文,字达夫,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作家、革命烈士。 郁达夫是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一位为抗日救国而殉难的爱国主义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反帝抗日组织,先后在上海、武汉、福州等地从事抗日救国宣传活动,其文学代表作有《怀鲁迅》、《沉沦》、《故都的秋》、《春风沉醉的晚上》、《过去》、《迟桂花》等。
    郁达夫的小说多以失意落魄的青年知识分子为描写对象,往往大胆地进行自我揭露,富于浪漫主义的感伤气息,笔调洒脱自然,语言清新优美,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色彩。他的散文则直抒胸臆,表现了富有才情的知识分子在动乱社会里的苦闷心情,具有率真、明丽、酣畅的风格。主要作品:小说《春风沉醉的夜晚》《薄奠》《迟桂花》等。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1927年4月12日直至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为止的这段时间被称为白色恐怖时期。郁达夫为躲避国民党的恐怖威胁,1933年4月,他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该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运用了42个秋字来润色北国之秋的“清” “静”和“悲凉”,也处处渗透着郁达夫消极与积极情绪在纠结与斗争的痕迹。
    “故都”两字点明写作的地点,不说“北平”而说“故都”,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意,也别有一种文化底蕴蕴含其中。“秋”字点明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阅读《故都的秋》,读准下列生字的读音。驯鸽( ) 落蕊( ) 细腻( ) 颓废( ) 橄榄( ) 椭圆( ) 平仄( ) 椽( ) 浑浑噩噩( )
    xùn ruǐ nì tuí lǎn tuǒ zè chuán è
    1.阅读课文,理清思路,找出文眼。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2.快速浏览课文,划分文章结构。
    (1-2):总写对北国之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抒发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3-12):分写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部分描写故都纷繁多彩的秋天景象,赞美北国之秋。 (13-14):总括全文,强调南国之秋不及北国之秋,直抒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眷恋。
    (1-2)向往故都的秋(3-12)秋晨院落(13-14)眷恋故都的秋
    秋槐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果胜景
    请大家自由诵读课文,概括文章的具体内容,理清结构。
    作者眷恋中的北国之秋的胜景
    秋 景 图
    1. 作者通过哪些图景来描绘故都的秋?
    “……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花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意象:破屋、高天、驯鸽的飞声、破壁腰中、蓝色或白色的牵牛花、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
    意象的组合,无一不显示出环境清幽、萧瑟,透露出作者悠闲中的孤寂、落寞。既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也写了观赏景物的心态、动作,表现了作者热爱古都之秋的情怀。
    作者为什么喜欢蓝朵而最不喜欢红色,而且牵牛花底下还要有“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
    蓝色,宁静而淡远;白色,纯净而雅洁;紫黑色虽然清冷,却又沉重了点;红色是暖色调,与作者的心境不符。况且,从牵牛花所处的环境“破壁腰”,亦能发现作者的特殊喜好。“疏疏落落的秋草”作陪衬,传递的是一种孤寂、落寞的情怀,悲凉的无可奈何的心境。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这幅画面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静:“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其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清:“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悲凉:“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写槐树完全可以写它高大挺拔的姿态,为什么作者偏偏要在那“落蕊”上做文章呢?
    写落蕊,描绘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给人一种寂静无人,作者独自徘徊的遐想。只有与自然交融,方能流露出内心深处的那份“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的寂寞、凄凉情怀。
    当郁达夫细细地感知槐树的落蕊的时候,一叶而知秋,引发的是对生命流逝和日渐衰老的落寞与悲凉感。此时,郁达夫早已成为知名文人,正直的他曾多次遭到当局的通缉,人到中年而“以没有一个归宿为可虑”。1932年1月4日,他写了幅对联:“岂有文章传海内,欲将沉醉换悲凉。”年近不惑而感悟到人生的悲凉、落寞。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在“秋雨图”里加入“都市闲人”有怎样的作用?
    写了灰沉沉的天底、凉风、急雨,一句一景,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雨的阵势,活灵活现。同时,在“秋语图”里加入“都市闲人”( 这里指的是平民),他们的形象更具故都的地方特点,这样悠然闲适的互答,更能感悟生活的淡泊,也流露出了作者对“都市闲人”过着那样无忧无虑的生活的向往之情。
    北方的果树,到秋天,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像橄榄又像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沙尘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lden Days
    作者为什么不写果子成熟时,而写“淡绿微黄”的将熟未熟的秋果景色?
    “淡绿微黄”所呈现出的是一种清、静的淡色,它与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清、静、悲凉的独特情感体验相一致的,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本文通过对“故都”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恋故都之秋的深情,表达了作者对故都、对祖国深沉而炽热的爱。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在旧中国颠沛流离、饱尝人间愁苦的忧郁、孤独的心情。
    结合文本赏析郁达夫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1)排比。“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和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角度说南方之秋的不足,反衬北国之秋的味足,值得赏玩。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2)对比。“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组对比连用,形象地说明了南国之秋“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特点。以具体事物说明南国之秋的寡淡,生动形象,饶有趣味。(3)衬托。“并且赏玩不到十足。”以南国秋味之淡来衬托北国秋味之浓,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热爱。“南国之秋回味不永。”以几大明景表现南国之秋的美,此为衬托之笔,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更美。自己留恋故都秋天的浓色、深味,抓住了“色”“味”二字,就能探得全文的内涵。
    (4)比喻。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四个比喻又是从饮食文化入手,让人从饮食中的“味”去领悟秋之“味”,让人从形象的“味”去品味抽象的“味”。北国之秋就像“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让人感到味烈、味深、味浓、味久;而南国之秋就像“黄酒、稀饭、鲈鱼、黄犬”,让人感到味润、味浅、味淡、味短。用如此丰富生动的意象又令人读后回味悠长,明了于胸。
    1926年6月,郁达夫之子龙儿在北京病逝,此外故都北平,在19世纪末卷起的历史风云中却越来越显得衰老颓败,小家与大国,两层感情的潮水浸过心灵的堤岸,留下的都是悲伤的印记。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到杭州。1934年7月,郁达夫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今北京)。《故都的秋》创作于1934,当时,郁达夫到达北京仅仅只有四天的时间。他本身是浙江人,在达到北平之后,对于故乡有着深深的眷恋。在他的心里,对于秋天悲凉的感受实质上是对人生的感受。

    相关课件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授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4.1 故都的秋授课课件ppt,共5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课题释义,代表作品,创作背景,字词识记,理清文章结构,秋景五图,秋晨小院,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4(故都的秋 *荷塘月色)14.1 故都的秋课文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故都的秋,郁达夫,庭院清秋,秋槐落蕊,秋蝉残鸣,秋雨话凉,秋果奇景,庭院清秋图,秋槐落蕊图,秋雨话凉图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人教统编版14.1 故都的秋课堂教学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知人论世,整体感知,课文详解,什么是美,秋之美自然之美,生死之美,千古悲秋人文之美,品析散文语言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