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5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6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7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9)第8页
    还剩18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治职能,社会职能,防范与惩处,教育和引导,请你来断案,德治与法治之争,②表现,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秦汉律令并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选择性必修一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调和阶级矛盾和冲突、经济职能)
    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
    讨论:你认为应该怎么判决?依据何在?
    《记载中国法治进程之于欢案》一书这样写道:“在全面查清案件事实的基础上,从天理、国法、人情的角度,准确对于欢及被害人杜志浩的行为做出评价,是二审裁判必须考虑的核心问题。”
    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作《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 ——《左传·昭公六年》
    夏商:君王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一 回到先秦,溯源审判依据
    1.德治与法治的思想渊源
    指出西周的两种统治工具,并思考有什么作用?
    西周:礼制,“敬天保民”
    夏商周时期颁行的刑书上只有刑名、刑种的规定,而无确切的罪名,人民对罪与非罪的区别只能依据传统的观念及社会道德、风俗习惯去加以甄别。——武树臣:《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郑子产有疾。谓于太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左传》
    叔向:民知有辟,则不忌于上,并有争心,以征于书(法律文件),而徼幸以成之,弗可为矣民知争端矣,将弃礼而征于书。锥刀之末,将尽争之。乱狱滋丰,贿赂并行,终子之世,郑其败乎!——《左传》
    根据材料,指出双方争论的焦点。春秋时期,为何会出现如此激烈的争论?
    法治: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成文法),以保护民众利益。
    德治: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实质:奴隶主旧贵族和平民力量之争
    (1)春秋:子产“铸刑书”之争
    ①背景:东周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诸侯国寻求治国新思想;士阶层兴起,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社会经济发展,社会下层力量崛起,反对奴隶主贵族曲解法律。
    孟子和商鞅分别进献了什么治国主张?结局如何?
    忠臣孝子有过,必以其数断。 ——商鞅 重一奸之罪而止境内之邪。 ——韩非子
    夏,许悼公疟。五月戊辰,饮大子止之药,卒。大子奔晋。书曰:“弑其君。”君子曰:“尽心力以事君,舍药物可也。” ——《左传·昭公·昭公十九》
    法家、儒家会分别如何裁决“尽孝犯法”案? 目的何在?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孔子
    法家:以客观行为定罪,法外无情。目的在于杀一儆百。儒家:原心定罪,情大于法。目的在于重视教化。
    (2)春秋战国:儒家与法家之争
    人性善,德治;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民贵君轻”
    人性恶, 法治
    “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
    颁行法令,保护新兴地主阶级的权益
    提倡君主以法、术、势驾驭臣下;君主赏罚分明;主张“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德治思想有积极意义;并不适用于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
    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①汉初的法律承秦制②汉武帝独尊儒术。③儒生以经决狱,以经注律。
    二 秦汉至隋唐,审判中的儒法互动
    【案情】(西汉武帝年间)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 ——董仲舒《春秋决事》 【判决】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固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董仲舒《春秋决事》
    子贼(伤害)杀伤父母……皆枭其首市。 ——(吕后二年)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贼律》
    Q1.汉代“尽孝违法”判决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
    沿袭秦律,制《九章律》
    及至秦之季世,焚诗书,坑术士,六艺从此缺焉。 ——《史记·儒林列传》
    (1)律令并行(《九章律》、《二年律令》)(2)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孝元皇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尝侍燕,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 ——《汉书·元帝纪》
    (1)概况: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儒家化。(2)表现: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作为量刑的重要原则之一。(3)目的:
    【案情】康年仅十四,因救父心切而将与父亲扭打之张莅打死。按当时的法律规定,父亲为人所殴,儿子为救父如果致死,则依常律斗殴致死定罪。【判决】《礼记·王制》称五刑之理必原父子之亲以权之,慎测浅深之量以别之。……敕付法司,减死。 ——整理自《旧唐书》
    Q3.结合所学,分析唐朝“尽孝违法”审判的继承和发展。
    发展:以《唐律疏议》为判案依据;特别重视孝。
    (1)法律:唐高宗时期,编纂《唐律疏议》
    诸诬告祖父母、父母者,绞。谓非缘坐之罪及谋叛以上而故告者。 议曰:父为子天,有隐无犯。如有违失,理须谏诤,起敬起孝,无令陷罪。若有忘情弃礼而故告者,绞。 注云:“ 谓非缘坐之罪”,缘坐谓谋反、大逆,及谋叛以上,皆为不臣,故子孙告亦无罪。…… 诸许嫁女,已报婚书及有私约而辄悔者,杖六十。——《唐律疏议》
    以《唐律疏议》为例,概括唐律(中华法系)的特点。
    法自君出,司法从属于行政
    ★评价:①地位:是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②横向影响: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③纵向影响:成为以后历代王朝创制自己法律的蓝本;④特点:是礼法结合的典范。
    【历史概念】 中华法系 中华法系是指以中国古代伦理法为基础,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法律和仿照这种法律而制定的东亚、东南亚等封建国家法律的总称。
    ①官方:提倡礼治,颁行《大唐开元礼》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特点: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 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之作。
    ②社会:推广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同时,唐朝完成了礼仪制度正统的构建。
    三 宋元至明清,“尽孝违法”处理的袭旧与创新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宋刑统》、《天圣令》
    对唐宋法律整体弃用,但在司法实践中广泛援引唐律
    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重视“例”,“律为正文,例为附注”,开创律例合编的体例
    沿袭《大明律》,同样非常重视例,制定《大清律例》
    宋元明清大多以《唐律疏议》为蓝本创制法律。
    理学教化,乡约教化
    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 《吕氏乡约》伴随北宋灭亡而无人问津。南宋朱熹重新发现了这个乡约,据此编写了《增损吕氏乡约》。由于朱熹在学术上的名气,加上他对乡约热心地编辑和改写,使吕氏乡约在出世后的一百年,重又声名远播。
    背景:理学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逐步确立统治地位。
    传播:控制教育与科举;授徒、书院讲学;朱熹的《家礼》和《小学》成为规范。
    (1)宋朝:北宋吕大钧兄弟是乡约的创造者,撰写的《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
    【乡约】是民间儒学士人自发的道德教化组织,是理学向基层渗透的一种新形式。
    凡同约者: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讲法律以儆愚顽,……息诬告以全良善,戒窝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从宋朝到清朝,乡约发生了哪些变化?
    ①内容:从教育百姓向善互助,到改为宣讲“圣谕”(内容上强调顺从、安分守己,宣传国家的经济政策、文化政策等)。
    ②强制力:从民间规约到具有约束力,与法律合流。
    ③主导者: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府推动设立。
    2.如何评价汉代以后历代王朝法律、礼教并用的统治手段?
    (1)推动中华法系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弘扬了儒家传统道德伦理。
    (2)礼法结合,德主刑辅,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
    (1)礼法结合,将道德和法律的界限模糊化,使判案有相当主观性及随意性。
    (2)不利于人民法治意识的形成,法治意识淡薄。
    2017年2月17日,山东省聊城市中级法院一审以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无期徒刑。
    @罗翔:法律不是冰冷的理性机器,它要倾听、感受并尊重民众的血泪疾苦。
    2017年5月27日,该案二审公开开庭审理。同时进行了微博直播。2017年6月23日,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于欢有期徒刑5年。
    法律的生命力源自其对人类基本伦理情感的尊重,只有符合人性的法律才会得以永恒。
    学完本课,你认为如何处理好“国法”与“人情”的关系?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夏商西周时期,知识拓展,2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情境由你来断案,礼法对立,秦汉律令并行,汉代法律已开始儒家化,引经决狱案件,礼法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①原因,魏晋引经入律,唐礼法合一,礼法之争,礼法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文ppt课件: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三单元 法律与教化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图文ppt课件,共29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