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英语朗读宝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1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2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3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4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5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6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7页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件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一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4)第8页
    还剩16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ppt课件,共2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汉朝《九章律》,概念解析,夏商西周时期,2法治思想的渊源,德治与法治之争,人性善,人性恶,法律的沿革,社会的教化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8课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
    法治:中国古代法治有着“法自君出”的特点,突出君主的无上权威,皇帝的言行就是法律,所以,法家的“法治”是“君权至上”“国权至上”的法治。
    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以教导者为核心,以自己的行动感化别人。教化的目的是形成好的社会民风。教化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工具,着眼于教育和引导。
    法治——政令、刑罚——约束行动德治——礼制、教化——内心自律
    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
    (1)德治思想的渊源:西周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礼法之争
    (3)特点:夏商重刑轻德,西周明德慎刑。
    目的:维护西周统治秩序作用:对统治者有一定制约作用;关注人民群体,有一定进步性,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统治。
    春秋时期,郑国的子产“铸刑书”,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
    叔向反对刊布法律,理由是刑罚适用于乱世,公布刑书会使老百姓更注重争端,而不顾道德礼义。
    子产“铸刑书”引发了辩论,这是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维护奴隶主贵族特权。
    (1)开始:春秋时期,郑国子产“铸刑书”。
    孔子:①为政以德; 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孟子:①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②民贵君轻
    主张德治,通过道德教化民众。仁和礼的手段
    韩非:①君主要以法、术、势驾驭臣下。 ②君主赏罚分明,臣民必能守法奉令。
    “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法和刑的手段
    商鞅:保护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儒法之争的实质:儒家与法家之争是德治与法治之争,实质是在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大国争霸,礼崩乐坏情况下,诸侯国君们寻求理想治国道路之争(治理方式之争)。
    (3)结果:儒家思想在当时受到冷落;法家思想得到统治者的重用。
    ①德治:A、积极: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重视民生与民意,有利于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秩序。B、局限性:战国战乱不断,仁政与德治思想,难以落到实处;无助于国君实现他们的强国抱负。并不适应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时期的需要。
    ②法治A、积极:法家思想既能带来富国强兵的现实利益,又满足了各国君主专制的愿望;在法家思想的指引下,秦国富国强兵,最终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B、局限性:过于强调刑罚,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和暴政出现。
    儒法之间既有争论,又相互借鉴,儒家并不完全排斥法律与刑罚。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以礼入法
    1、秦汉时期——礼法分离
    ①秦朝开创: 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此后,历朝法典多以“律”命名。
    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竹简共1155枚,残片80枚,分类整理为十部分内容,图片为《法律答问》。《法律问答》多采用答问形式对秦律条文、术语等作出解释。秦代“以吏为师”,《法律问答》可能就是当时培训官吏时使用的教材。秦简《法律答问》共一百八十七条,其中单是“盗法”就有四十余条,且量刑极重。 案例一:甲盗取财物价值千钱,乙在知情的情况下分赃一钱,则二人同罪。 案例四:两人持剑相斗,一人削掉了一人发髻,则应被处以城旦(筑城的苦役)徒刑。
    ②汉承秦律: 汉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云梦睡虎地秦简、江陵张家山汉墓《二年律令》等出土简牍,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对秦律和汉律的认识。
    ③律令并行: 秦汉朝廷还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
    (1)原因: 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更成为主流思想,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 ②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
    (2)特点: 以经注律,法律以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为量刑原则之一, 目的是维护儒家的三纲五常。
    材料:《晋律》首先确立“准五服以制罪”的定罪量刑原则,把“五服”制度与法律相结合,凡亲属之间犯罪,在刑法方面的适用原则是:亲属相犯(如杀、伤等),以卑犯尊者,处罚重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重;若以尊犯卑,则处罚轻于常人,关系越亲,处罚越轻。在民事方面,如财产转让时违反法律,则关系越亲,处罚越轻。 ——曾宪义《中国法制史》
    儒法合流,形成“德主刑辅”的封建正统法律思想
    3、唐朝——律令儒家化的完成
    (1)法律——礼法结合
    1)进程:①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编撰《贞观律》。②唐高宗永徽年间,修订颁布《永徽律》。③唐高宗又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
    2)特点: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如对儒家伦理中的“孝”特别重视。
    历史纵横唐朝的法律体系 唐朝法律体系包括律、令、格、式。律是定罪量刑的刑法典,令是行政制度与规则,格是相对律令而言的补充意义的法典,式是关于实施律令的细则法规。
    (2)教化——提倡礼治
    唐朝的礼乐制度主要体现在开元礼中,……其中吉礼的内容主要是祭祀,宾礼的主要内容是接待周边国家的君主和使节,军礼的主要内容是军事活动中的仪式,嘉礼主要包括成人、婚嫁、朝议、养老等嘉庆仪式,凶礼主要内容则是有关丧、葬及凶年赈抚、劳问疾苦等。 —赵毅、赵轶峰《中国古代史》
    ①标志性法典:732年《大唐开元礼》
    ②内容:吉、宾、军、嘉、凶五礼③特点:是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也是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
    ②社会层面:重视家训,强化基层教化
    基层教化:唐朝将这种经验予以推广,强化基层教化。唐朝出现了唐太宗教育太子的《帝范》、杜正伦《百行章》、李恕《戒子拾遗》、柳沘《柳氏叙训》等。这些家训,无一不是从儒家的伦理出发,教育子孙要谨守儒家的忠孝等伦理,要在行为规范上谨守礼法。
    思考点: 为什么法律与儒学的结合越来越紧密?
    ①秦朝推行严刑峻法,容易激化社会矛盾,不利于长效维系统治;②宗法观念与礼制思想在社会中有深远影响,民间重视亲疏尊卑;儒家思想讲求中庸、和谐,对调和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③汉武帝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儒家思想渗透入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④历代统治者与儒家官僚对法律的修订与调整。⑤实行法律与儒学的结合,以儒家思想入法,魏晋有律令儒家化,唐律则是礼法结合的典范,有利于将封建意识形态渗入法律规范中,巩固统治。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礼法融合
    特点:①宋代及其后的法制建设多以唐律为蓝本,援引或修订; ②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
    1)社会层面:①形成:宋朝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代表:从北宋周敦颐开始,到南宋朱熹集大成。以程颢、程颐、朱熹为代表的程朱理学,
    ③影响: A、在南宋后期逐步建立统治地位,控制教育与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 B、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2)乡里层面——社会教化的发展:乡约
    阅读材料,想一想:从宋朝到清朝,乡约所讲内容有何变化?说明了什么?有什么积极意义?材料1: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材料2: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六谕”材料3: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变化:①宋代乡约宣讲内容多为儒学内容,强调道德教化,使乡人相亲。不具备强制约束力。②明清时期宣讲皇帝圣谕,目的是使民众遵守律例,乡约与法律合流,具有强制性。说明:乡约已完全由教化手段沦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工具。积极意义:①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加强基层社会治理;②有利于发展生产;③促进了儒家文化和传统道德的传播。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 清末,时人认为“地方自治者,为今世界立国之基础……于救亡之事,至为切要”。1909年,清政府颁布《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地方自治大致按行政区划分城镇和乡两级,设立议事会为议决机关,议员由选民互选充任。 ——据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材料2 20世纪80年代后,村民自治迅速发展,到1997年底,全国共有91万个村民委员会的村干部由村民直接选举产生,大部分农村有90%以上的选民参加了选举。1998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村民委员会是我国农村基层社会的群众自治组织。 ——据郭德宏等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专题史稿》(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末城镇乡地方自治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村民自治的意义。
    (1)历史背景:内忧外患;西方民主思想传播;清末新政,改革政治制度。(2)意义:乡村治理的创新,国家治理体系的健全;推动基层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改革基层社会治理制度,适应社会主义建设的要求。

    相关课件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完美版ppt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1夏商西周时期,知识拓展,2第二次德法之争,儒家与法家之争,情境由你来断案,礼法对立,秦汉律令并行,汉代法律已开始儒家化,引经决狱案件,礼法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说课ppt课件,共2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夏商西周时期,春秋战国时期,秦汉时期,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①原因,魏晋引经入律,唐礼法合一,礼法之争,礼法结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课ppt课件,共26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政治职能,社会职能,防范与惩处,教育和引导,请你来断案,德治与法治之争,②表现,儒家与法家之争,在思想界体现为,秦汉律令并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