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56758/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还剩25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4.《望海潮》《扬州慢》比较阅读课件,共33页。
铺叙与聚焦:欣赏长调之美——《望海潮》《扬州慢》对比阅读杭州钱塘怒涛天堑重湖形胜繁华清嘉烟柳、画桥、云树、怒涛、珠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箫鼓等繁丽壮美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杜郎俊赏二十四桥萧条空荠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红药凄清悲凉两词的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又有何作用?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两词的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又有何作用? 《望海潮(东南形胜)》将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如罗列“画桥”“风帘”等人文风情意象后,转而呈现“云树”“怒涛”等自然景色意象,随后又转列“珠玑”“罗绮”等人文意象,再转接下阕的“重湖”“桂子”等自然意象,最后以“菱歌”“箫鼓”等人文意象收束。 这样的意象组合方式,使全词描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平铺直叙、呆板黏滞的缺陷。多变的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两词的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又有何作用? 《扬州慢(淮左名都)》按时间顺序组合意象,先写白天的“荠麦”,再写黄昏时的“清角”,最后写夜中的“冷月”。 这样的意象组合,有序而全方位地呈现了扬州城萧条空寂的特点,同时暗示作者意绪步步趋冷的变化。在诗词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径、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自由朗诵一遍两词,简要分析该词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并说明依据。 《望海潮(东南形胜)》通过对一系列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表达了对盛世杭州壮美、秀丽、繁华、安乐的赞美之情。同时其中的“夸”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可视为本词词眼。联系注释1,该词表面上表达对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达对孙何政绩卓著的夸赞之情,同时寓含对孙何入朝执政的祝福之意,并借此希望得到对方的提携。作者“用杜牧之诗意,伤今怀昔,不禁唏嘘”,“‘重到须惊’一层,‘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两句,以现景寓情,字炼句烹,振动全篇。末句收束,亦含哀无限”。 ——唐圭璋在诗词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径、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自由朗诵一遍两词,简要分析该词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并说明依据。 《扬州慢(淮左名都)》通过“荠麦”“清角”“冷月”等意象营造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对劫后扬州萧条、空寂、荒芜的震惊和悲哀之情。 “惊”字可视为本词词眼。“惊”字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联系词前小序交代的创作背景,“惊”字所表达情感至少包含以下几点:(1)震惊于劫后扬州的荒凉。(2)震惊于自己(杜牧)无法表达内心的沉痛和悲怆。(3)震惊于物是人非的悲凉。(4)震惊于花开无人赏、国难尚未息的现实困境。 从两词中挑选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 角度:艺术手法、音韵特色、思想感情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笔便开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宏大。“东南”“三吴”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社会条件优越,给人以开阔之感,“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概括了杭州的两大特点:形胜、繁华。统摄全篇,揭示主题。类似的开头:《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1、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力刻画钱塘江雄伟壮丽之景。比喻:云树,也可理解远远望去,沿堤的树林枝繁叶茂,浓密如云,也可理解成高耸入云。“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洁白如雪天堑无涯:把钱塘江比作天堑,形容其波涛汹涌,不可逾越,无涯极言其无边无际(夸张)拟人:怒涛:一“怒”字赋予人的形态,使人联想到须发俱张,横眉立目的狂暴之态,更形象生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用字精炼,生动传神“卷”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卷起千堆雪” 重湖叠巘(yǎn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对仗工整,气势宏大。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植荷广,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2.远近结合,层次分明。首先是远望湖山相连,再是近观桂子飘香,然后又把视线拉到远景,画面富有层次美。3.意象典型,视、嗅结合。“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谢驿《杭州》)“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4.时空交错。桂子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体,打破时序的界限。“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作者巧妙运用时空交错的方法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两句总括扬州的地位。位是“名都”,地处“佳处”,因此才会吸引作者“解鞍少驻初程”,引出后文对如今扬州所见之景的描写刻画。同时,“名都”“佳处”的旧日美誉也与后文扬州如今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竹西佳处”一句用典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此处写作者“解鞍少驻初程”所见之景。作者眼见的扬州如今空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丽旧名,却只剩荒草凄凄的凋败景象。作者用典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再一次强调扬州旧日繁华;又着眼当下,描摹如今战后扬州荒凉凋敝的景象,昔日盛名与今朝败景形成鲜明对比。一盛一衰中引发作者无限唏嘘,为后文议论抒情蓄势。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胡马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作者巧用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自然千百倍于“废池乔木”。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哪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1.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扬州“空城” 的?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淮左名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昔盛 今衰 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用典诗句,情景交融。(虚写)(实写)“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穷极一生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重到须惊”是杜牧的真实心理活动;“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作者通过想象虚写,看似只写杜郎,实则亦有以此自况之意,相比于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此处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逸闻一: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者卿预坐。(杨湜《古今词话》)逸闻二:孙何帅钱塘,柳者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这两则逸闻说明柳永描写的杭州景色具有非凡感染力。词作的感染力来自词作的艺术性。本词的描写、叙述手法究竟有何特点?铺叙之美:(1)内容上,《望海潮》是长调,所叙内容繁多,涉及历史、市井、西湖、江潮、人物等,体现了内容的丰富之美。(2)结构上,因铺叙内容繁多,《望海潮(东南形胜)》特别注意叙述对象的层次安排,点面结合,既有整体介绍,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又有细部聚焦,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同时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的意象交叉,显示了叙写层次之美。(3)手法及风格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铺叙,“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自然”“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体现了手法纯熟之美和风格自然之美。有读者认为,《扬州慢(准左名都)》用典太多而且化用的都是杜牧的典故,既增加了词的阅读难度,又不小心暴露了作者文学视野逼仄的缺点。你认可这一观点吗?为什么?作者使用典故,使得全词叙写虚实结合,内容从实写的眼前扬州,跳跃到虚写的昔日扬州,拓宽了意境,并可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专用杜牧一人的典故,是为了将本词的写作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上。杜牧的扬州诗写得最具特色,最能展现扬州的繁华。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突出了自己面对劫后扬州的沉痛和悲凉。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属福建)人。柳永生于“太平时,朝野多欢”的年代,但是,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他通晓音律,其词多为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之作,“尤工于羁旅行役”之题。柳永其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他认为以自己的才华定能金榜题名,大有作为。然而当考落第,文人傲骨让他故作豁达,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五年后柳永第二次参加科考再次落第,满腹愤懑下他填词《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鹤冲天》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一心向道的宋仁宗本就不喜俗世儒生,看到诗文更是大为恼火。 柳永在京城困顿潦倒三年后再次参考科举,此次柳永终于登榜,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故勾掉其名。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经此一事,柳永基本放弃入仕想法,并借仁宗之语戏称自己“奉旨填词”,以此表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奉旨填词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饮水柳词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反映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作品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他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水井处,皆能歌柳词。”写作背景《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柳永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了杭州的美丽景象,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生动传神的刻画了杭州的富庶、安定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美景的赞叹与歌颂。同时,该词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本诗是一首 投赠 之作。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扬州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慢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铺叙与聚焦:欣赏长调之美——《望海潮》《扬州慢》对比阅读杭州钱塘怒涛天堑重湖形胜繁华清嘉烟柳、画桥、云树、怒涛、珠玑、重湖、叠巘、桂子、荷花、羌管、菱歌、箫鼓等繁丽壮美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杜郎俊赏二十四桥萧条空荠麦、废池、乔木、清角、冷月、红药凄清悲凉两词的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又有何作用?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扬州慢》姜夔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两词的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又有何作用? 《望海潮(东南形胜)》将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如罗列“画桥”“风帘”等人文风情意象后,转而呈现“云树”“怒涛”等自然景色意象,随后又转列“珠玑”“罗绮”等人文意象,再转接下阕的“重湖”“桂子”等自然意象,最后以“菱歌”“箫鼓”等人文意象收束。 这样的意象组合方式,使全词描述避免了可能出现的平铺直叙、呆板黏滞的缺陷。多变的场景,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两词的意象都比较丰富,作者是如何将其进行组接、组合的?采用这样的组接、组合方式,又有何作用? 《扬州慢(淮左名都)》按时间顺序组合意象,先写白天的“荠麦”,再写黄昏时的“清角”,最后写夜中的“冷月”。 这样的意象组合,有序而全方位地呈现了扬州城萧条空寂的特点,同时暗示作者意绪步步趋冷的变化。在诗词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径、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自由朗诵一遍两词,简要分析该词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并说明依据。 《望海潮(东南形胜)》通过对一系列描写自然景色的意象和描写人文风情的意象进行交叉组合的方式很好地表现了杭州风景优美、市井繁华、人民生活安乐的特点,表达了对盛世杭州壮美、秀丽、繁华、安乐的赞美之情。同时其中的“夸”字,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感,可视为本词词眼。联系注释1,该词表面上表达对杭州美景的夸耀之情,暗中委婉表达对孙何政绩卓著的夸赞之情,同时寓含对孙何入朝执政的祝福之意,并借此希望得到对方的提携。作者“用杜牧之诗意,伤今怀昔,不禁唏嘘”,“‘重到须惊’一层,‘难赋深情’又进一层,‘二十四’两句,以现景寓情,字炼句烹,振动全篇。末句收束,亦含哀无限”。 ——唐圭璋在诗词作品中,作者表达思想情感可以通过“意象-意境-感情”的途径、设置“诗眼”“词眼”的方式或直抒胸臆。自由朗诵一遍两词,简要分析该词表达的丰富的思想情感并说明依据。 《扬州慢(淮左名都)》通过“荠麦”“清角”“冷月”等意象营造凄清悲凉的意境,表达了对劫后扬州萧条、空寂、荒芜的震惊和悲哀之情。 “惊”字可视为本词词眼。“惊”字包含的内容很丰富。联系词前小序交代的创作背景,“惊”字所表达情感至少包含以下几点:(1)震惊于劫后扬州的荒凉。(2)震惊于自己(杜牧)无法表达内心的沉痛和悲怆。(3)震惊于物是人非的悲凉。(4)震惊于花开无人赏、国难尚未息的现实困境。 从两词中挑选自己最欣赏的句子进行赏析。 角度:艺术手法、音韵特色、思想感情等。“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起笔便开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宏大。“东南”“三吴”交代地理位置空间浩瀚、社会条件优越,给人以开阔之感,“自古”突出了杭州历史悠久,繁华富庶。以鸟瞰式镜头摄下杭州全貌。概括了杭州的两大特点:形胜、繁华。统摄全篇,揭示主题。类似的开头:《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1、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极力刻画钱塘江雄伟壮丽之景。比喻:云树,也可理解远远望去,沿堤的树林枝繁叶茂,浓密如云,也可理解成高耸入云。“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霜雪:比喻浪花洁白如雪天堑无涯:把钱塘江比作天堑,形容其波涛汹涌,不可逾越,无涯极言其无边无际(夸张)拟人:怒涛:一“怒”字赋予人的形态,使人联想到须发俱张,横眉立目的狂暴之态,更形象生动。“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动静结合、视听结合2、用字精炼,生动传神“卷”表现了钱塘江潮来时波滚浪翻,排山倒海的气势。“卷起千堆雪” 重湖叠巘(yǎn )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1.对仗工整,气势宏大。 “三秋”意指桂花花期长,馥郁芬芳,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植荷广,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了。2.远近结合,层次分明。首先是远望湖山相连,再是近观桂子飘香,然后又把视线拉到远景,画面富有层次美。3.意象典型,视、嗅结合。“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谢驿《杭州》)“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宋之问《灵隐寺》)4.时空交错。桂子和荷花本非一时之木,但写来则色香一体,打破时序的界限。“三秋”从时间着眼,“十里”从空间着眼,作者巧妙运用时空交错的方法写出了西湖不同季节的美景。《王风·黍离》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看那黍子一行行,高粱苗儿也在长。走上旧地脚步缓,心里只有忧和伤。能够理解我的人,说我是心中忧愁。不能理解我的人,问我把什么寻求。高高在上苍天啊,何人害我离家走?周人缅怀故都之作,后借指故国之思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淮左名都,竹西佳处”两句总括扬州的地位。位是“名都”,地处“佳处”,因此才会吸引作者“解鞍少驻初程”,引出后文对如今扬州所见之景的描写刻画。同时,“名都”“佳处”的旧日美誉也与后文扬州如今景象形成鲜明对比。“竹西佳处”一句用典杜牧的《题扬州禅智寺》中“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此处写作者“解鞍少驻初程”所见之景。作者眼见的扬州如今空有“春风十里扬州路”的美丽旧名,却只剩荒草凄凄的凋败景象。作者用典杜牧《赠别》中“春风十里扬州路,卷起珠帘总不如”,再一次强调扬州旧日繁华;又着眼当下,描摹如今战后扬州荒凉凋敝的景象,昔日盛名与今朝败景形成鲜明对比。一盛一衰中引发作者无限唏嘘,为后文议论抒情蓄势。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自胡马窥江去后”交代“荠麦青青”景象由战火所致。以至于连园林荒废、草木荒芜之景都似在倾诉厌战之情。作者巧用拟人手法,将废池、乔木人格化,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不难让人想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自然千百倍于“废池乔木”。 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渐”字表明诗人伫立时间之久。“清”渲染了凄清的气氛。 暮气苍茫,凄清的戍角在寒气中吹着,凄惨、冷落的气氛笼罩着劫后的空城。“清角吹寒”已为名都沦落增添了悲凉的色彩,再用“空城”极写扬州惨遭破坏的现状,作者巧妙地寓情于景,在交融的情与景中饱含着对外敌入侵的控诉,对南宋偏安的不满,也展示出对国运多艰的哀婉。哪两字运用极妙,请简要赏析。 1.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写扬州“空城” 的?今日“荠麦青青”“废池乔木”“清角吹寒”昔日“名都”“竹西佳处”“春风十里”“淮左名都”繁华热闹破败荒凉昔盛 今衰 的感伤对比鲜明,虚实相生,用典诗句,情景交融。(虚写)(实写)“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作者通过想象,设想百年前穷极一生眷恋扬州的才子杜牧如果亲临当下,眼见如今扬州的景象,会是什么反应。“重到须惊”是杜牧的真实心理活动;“难赋深情”是杜牧最无力的举止反应。作者借此来衬托扬州的荒凉,深化了扬州衰败所带来的哀伤之感。形成古今同悲的意境。作者通过想象虚写,看似只写杜郎,实则亦有以此自况之意,相比于直抒胸臆,感时伤乱,更为含蓄有致。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尾句写桥边的红药还是一年一度的盛开着鲜艳的花朵,这样美丽的景象却无人欣赏。此处以乐景写哀情,运用反问的语调蕴含着词人内心无比的悲怆与无奈。"红药"意象 红药,也称芍药。芍药作为一种意象最早见于《诗经》,古代男女交往,以芍药相赠表达结情之约或惜别之情。 魏晋南北朝时,文人将芍药喻作风情万种的美人,以至后人用"芍药笼烟"来形容美人的娇媚。 又因为芍药开于暮春时节,当它开始绽放时,百花已开始凋谢,有寂寞之情。因此芍药往往又成为落寞、凄凉之境的代表,令人感慨昔日美好时光不再。逸闻一:柳耆卿与孙相何为布衣交。孙知杭州,门禁甚严。耆卿欲见之不得,作《望海潮》词,往谒名妓楚楚曰:“欲见孙相,恨无门路。若因府会,愿借朱唇歌于孙相公之前。若问谁为此词,但说柳七。”中秋府会,楚楚宛转歌之,孙即日迎者卿预坐。(杨湜《古今词话》)逸闻二:孙何帅钱塘,柳者卿作《望海潮》词赠之……此词流播,金主亮闻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罗大经《鹤林玉露》)这两则逸闻说明柳永描写的杭州景色具有非凡感染力。词作的感染力来自词作的艺术性。本词的描写、叙述手法究竟有何特点?铺叙之美:(1)内容上,《望海潮》是长调,所叙内容繁多,涉及历史、市井、西湖、江潮、人物等,体现了内容的丰富之美。(2)结构上,因铺叙内容繁多,《望海潮(东南形胜)》特别注意叙述对象的层次安排,点面结合,既有整体介绍,如“东南形胜,三吴都会”,又有细部聚焦,如“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同时自然景色与人文风情的意象交叉,显示了叙写层次之美。(3)手法及风格上,《望海潮(东南形胜)》的铺叙,“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自然”“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体现了手法纯熟之美和风格自然之美。有读者认为,《扬州慢(准左名都)》用典太多而且化用的都是杜牧的典故,既增加了词的阅读难度,又不小心暴露了作者文学视野逼仄的缺点。你认可这一观点吗?为什么?作者使用典故,使得全词叙写虚实结合,内容从实写的眼前扬州,跳跃到虚写的昔日扬州,拓宽了意境,并可激发读者的想象力。作者专用杜牧一人的典故,是为了将本词的写作聚焦于扬州今昔盛衰的对比上。杜牧的扬州诗写得最具特色,最能展现扬州的繁华。杜牧笔下的扬州和姜夔笔下的扬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者一面描摹眼前景象,一面想象杜牧重游故地的震惊和悲哀,突出了自己面对劫后扬州的沉痛和悲凉。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排行第七,景祐元年(1034)进士,官至屯田员外郎,因此世称柳七、柳屯田,崇安(今属福建)人。柳永生于“太平时,朝野多欢”的年代,但是,他碰上了号称“留意儒雅,务本向道”的宋仁宗,宋仁宗认为他“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只能去“填词”,从此柳永便打出“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招牌,无所顾忌地“纵游娼馆酒楼间”,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专业词人。柳永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他通晓音律,其词多为描绘城市风光和歌伎生活之作,“尤工于羁旅行役”之题。柳永其人 柳永大约在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时到京城赶考。他认为以自己的才华定能金榜题名,大有作为。然而当考落第,文人傲骨让他故作豁达,填词道:“富贵岂由人,时会高志须酬。”五年后柳永第二次参加科考再次落第,满腹愤懑下他填词《鹤冲天》:“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这首《鹤冲天》不胫而走,传到了宫里,一心向道的宋仁宗本就不喜俗世儒生,看到诗文更是大为恼火。 柳永在京城困顿潦倒三年后再次参考科举,此次柳永终于登榜,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故勾掉其名。 这次打击实在太大,经此一事,柳永基本放弃入仕想法,并借仁宗之语戏称自己“奉旨填词”,以此表示自己对朝廷的不满。之后柳永流落于汴京、苏州、杭州等地,更深地扎到市民堆里去写他的歌词,每到一地都流连于秦楼楚馆,为歌伎填词作曲。奉旨填词 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 最后,他在饱受世态炎凉,“怪胆狂情”逐渐消退时,才改名柳永,至景佑元年(1034年)54岁时方才考取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郎中。柳永终客死襄阳,家无余财,群伎合金葬之南门外。饮水柳词 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词人,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创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的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反映中下层市民和自己身世穷愁之感,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但作品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他的慢词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凡有水井处,皆能歌柳词。”写作背景《望海潮》是柳永年轻时的作品。他从家乡福建崇安前往开封应试,路过杭州,拜谒旧交两浙转运使孙何,写了这首词赠给他。柳永用铺叙的手法,描绘了杭州的美丽景象,由都会而重湖,由十万人家而钓叟莲娃,层层展开,生动传神的刻画了杭州的富庶、安定与繁荣,表达了作者对杭州美景的赞叹与歌颂。同时,该词淋漓尽致地反映了北宋前期人民生活安定、社会繁荣富庶的太平景象,从某种程度上再现了北宋初年繁荣奢靡的社会现实。本诗是一首 投赠 之作。姜夔,字尧章,自号白石道人,南宋著名词人。少年时期流寓湘、鄂间,后漫游苏、杭、维扬等地。他屡试不中,没有做过官,一生过着清客生活。他与辛弃疾、杨万里、范成大等为文字交,诗词皆卓然成家。词风清丽典雅,以冷香幽韵和瘦骨逸神独擅胜场,为清代浙派词人所尊奉。他深谙音律,集中十七首自度曲,都旁缀音谱,是流传至今的唯一完整的宋代词乐资料。著有《白石道人诗集》。在南宋词坛上,姜夔、辛弃疾、吴文英鼎足而三,成为“清空”词派的代表作家,在宋词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扬州自隋开运河后即成为南北运输要道,富商大贾,云集其内,歌楼舞榭,林立其间。及宋南渡,与金隔淮相守,于是昔日繁华都会一变而为边城。 靖康之变(1126年)后,北宋灭亡,宋王朝南渡,此后金人屡次南侵。绍兴三十一年 (公元1161年),金人十万铁骑破扬州,大肆掳掠,“横尸二十里”,破坏极其惨重。淳熙三年(1176)的冬至日,姜夔经过扬州,目睹城里萧条荒凉的景况,缅想它原有的繁荣华美气象,黍离之悲油然而生,就写了这首《扬州慢》词来抒怀寄意。扬州慢词是依据曲调舒缓的慢曲填写的词,重抒情,一般都比较长。但与长调有别,长调单指字数。《扬州慢》共98个字,是一首长调,也是一首慢词。慢扬州别称: 广陵、维扬、江都、芜城、吴州、 邗(hán) 、南兖(yǎn)州 扬州地当要冲,多富商大贾。 —— 《旧唐书·地理志》 扬州富庶甲天下。 ——《资治通鉴》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