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2024年高中语文同步试题(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2019)第1单元4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Word版附解析)
展开
这是一份2024年高中语文同步试题(选择性必修下册统编版2019)第1单元4望海潮(东南形胜)扬州慢(淮左名都)(Word版附解析),共4页。
4望海潮扬州慢一、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雨 霖 铃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的描写为下文设伏笔。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念”字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后;“沉沉”一词,表达了若有若无的离情别绪。C.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D.“此去”二字,遥应“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2.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3~4题。念 奴 娇 姜 夔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时节,词人曾乘小舟荡漾在荷花丛里,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B.连绵成片的荷塘中人迹罕至,满目只有荷叶荷花,“水佩风裳”本指美人的衣饰,此处喻指荷叶与荷花。C.天色渐晚,词人不忍离去,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挽留自己,表达出词人的深切眷恋之情。D.下片首三句承上启下,表明在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只有荷花还留在原地。词人巧用比喻,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4.本词上片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两句,广受称赞。请赏析其精妙之处。二、语言文字运用5.下列对“淳熙丙申至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至日”是冬至这一天。B.“淳熙”是宋代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C.“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D.“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冬至这一天。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塞外草长莺飞的早春时节,独处异乡的诗人怎会不向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怎会不思念远方的亲人?②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以后将不负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的业绩。③新时期以来,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是明显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好作品、精品力作是微不足道的,是少得可怜的。④如果明知道这里隐患重重,却还是被“各种原因”束缚了手脚,首鼠两端,一旦更多、更大的事故发生,恐怕要落个补救无门、追悔莫及的结局。⑤京剧被视为“角的艺术”,有好角儿才有好戏,有好戏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京剧艺术能否薪尽火传,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A.①②③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⑤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① ;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② ,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③ ,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4望海潮扬州慢1.B 解析 B项,“表达了若有若无的离情别绪”错误。如果说这首词的情感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伤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凄惨了,因而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2.示例 我认为《雨霖铃》属于“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种。作者与恋人长亭一别,相见无期。分别只是瞬间的,思念却是漫长的。从“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可以看出去地之远;从“此去经年”可见归期之遥。这正体现了“别时容易见时难”。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能结合《雨霖铃》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只要言之成理,答“相见时难别亦难”也可。3.D 解析 D项,“词人巧用比喻”说法有误,“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为拟人。4.①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香气仿佛飞入了词人的诗句,用语新奇。②手法巧妙:“嫣然”照应前句之“玉容”,暗含拟人,将荷花当作美人;荷花于风“吹”、雨“洒”中的“摇动”又与“冷香”在视觉、触觉与嗅觉上相通,“飞”字巧用比拟,化静为动。解析 这是炼句题,可以从句子构思,用语、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词人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清香飞入了自己的诗句。手法上,“嫣然摇动”是运用拟人手法,把荷花当作美人,写其嫣然微笑轻摇倩影。还有“嫣然摇动”是视觉,“冷香”是嗅觉。用词上,“飞”用得巧妙,词人看着宛如美人的荷花在风中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吐出幽幽冷香,这幽幽的冷香仿佛飞上词人所写的赞美荷花的诗句。5.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知识解答。6.C 解析 ①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飞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适用对象不当。②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③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不合语境。④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⑤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7.①李白的清新俊逸 ②东坡的旷达豪放 ③秋风萧萧、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解析 第①处,前面说“求之于诗”,可见后面是用诗来形容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要根据江南文化的特点进行推断,前面已经说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应根据“杜甫的沉郁顿挫”填写其他诗人的清新诗风。第②处,前面说“求之于词”,这是用词来形容两种文化,前面说“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这是用婉约派来形容江南文化,后面给出了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此可知后面可用豪放派来形容西北文化,应填写“东坡的旷达豪放”。第③处,前面说“求之于时序”,可见后面应用与时序有关的自然现象来形容这两种文化,前面说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再结合后面“王安石的朗肃内敛”可知,西北文化应是“深秋”或“严冬”,涉及的景可以是萧萧秋风,可以是霏霏雨雪。
4望海潮扬州慢一、诗歌鉴赏(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1~2题。雨 霖 铃柳 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的描写为下文设伏笔。B.“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念”字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后;“沉沉”一词,表达了若有若无的离情别绪。C.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一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D.“此去”二字,遥应“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2.关于“离情”,有人说“别时容易见时难”,也有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你认为《雨霖铃》一词应该属于哪一种?请谈谈你的理解。(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第3~4题。念 奴 娇 姜 夔闹红一舸,记来时尝与鸳鸯为侣。三十六陂人未到,水佩风裳无数。翠叶吹凉,玉容销酒,更洒菰蒲雨。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 日暮青盖亭亭,情人不见,争忍凌波去。只恐舞衣寒易落,愁入西风南浦。高柳垂阴,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田田多少,几回沙际归路。3.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开头描绘了一种美好的境界:正是荷花盛开时节,词人曾乘小舟荡漾在荷花丛里,一对对鸳鸯伴着船儿戏水。B.连绵成片的荷塘中人迹罕至,满目只有荷叶荷花,“水佩风裳”本指美人的衣饰,此处喻指荷叶与荷花。C.天色渐晚,词人不忍离去,却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还有高柳、老鱼都在挽留自己,表达出词人的深切眷恋之情。D.下片首三句承上启下,表明在不知不觉间光阴飞逝,只有荷花还留在原地。词人巧用比喻,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4.本词上片中“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两句,广受称赞。请赏析其精妙之处。二、语言文字运用5.下列对“淳熙丙申至日”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淳熙”“丙申”都是宋代皇帝年号,“至日”是冬至这一天。B.“淳熙”是宋代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C.“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到这一天。D.“淳熙”是南宋皇帝年号,“丙申”是丙申年,“至日”是冬至这一天。6.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塞外草长莺飞的早春时节,独处异乡的诗人怎会不向往“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江南?怎会不思念远方的亲人?②该产品的试用效果非常好,相信它大量投产以后将不负众望,公司一定会凭借产品的优异品质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骄人的业绩。③新时期以来,诗歌的发展和进步是明显的,但是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真正的好作品、精品力作是微不足道的,是少得可怜的。④如果明知道这里隐患重重,却还是被“各种原因”束缚了手脚,首鼠两端,一旦更多、更大的事故发生,恐怕要落个补救无门、追悔莫及的结局。⑤京剧被视为“角的艺术”,有好角儿才有好戏,有好戏才能吸引观众,因此,京剧艺术能否薪尽火传,人才队伍建设至关重要。A.①②③ B.①③⑤C.②④⑤ D.③④⑤7.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字。我谓江南文化以灵动,水的灵动;我谓西北文化以沉稳,山的沉稳。求之于诗,若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是① ;西北文化则是古朴厚拙的五古(五言古风),是杜甫的沉郁顿挫。求之于词,若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是“杨柳岸,晓风残月”;西北文化则是② ,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求之于时序,若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是温飞卿的鲜艳秾丽;西北文化则是③ ,是王安石的朗肃内敛。上天以水的灵动和山的沉稳分别滋润着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使得中国文化不至于太单调、太寂寞。 4望海潮扬州慢1.B 解析 B项,“表达了若有若无的离情别绪”错误。如果说这首词的情感从“寒蝉凄切”到“竟无语凝噎”,还是比较哀伤的话,那么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以下,便是凄惨了,因而抒发的愁情不是若有若无的。2.示例 我认为《雨霖铃》属于“别时容易见时难”这一种。作者与恋人长亭一别,相见无期。分别只是瞬间的,思念却是漫长的。从“念去去,千里烟波”两句可以看出去地之远;从“此去经年”可见归期之遥。这正体现了“别时容易见时难”。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只要能结合《雨霖铃》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做出合情合理的分析即可。只要言之成理,答“相见时难别亦难”也可。3.D 解析 D项,“词人巧用比喻”说法有误,“将荷花刻画成痴情仙子”为拟人。4.①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香气仿佛飞入了词人的诗句,用语新奇。②手法巧妙:“嫣然”照应前句之“玉容”,暗含拟人,将荷花当作美人;荷花于风“吹”、雨“洒”中的“摇动”又与“冷香”在视觉、触觉与嗅觉上相通,“飞”字巧用比拟,化静为动。解析 这是炼句题,可以从句子构思,用语、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荷花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幽冷的清香飞上我赞美荷花的诗句”。词人想象奇特,构思巧妙,想象荷花的清香飞入了自己的诗句。手法上,“嫣然摇动”是运用拟人手法,把荷花当作美人,写其嫣然微笑轻摇倩影。还有“嫣然摇动”是视觉,“冷香”是嗅觉。用词上,“飞”用得巧妙,词人看着宛如美人的荷花在风中嫣然微笑轻摇倩影,吐出幽幽冷香,这幽幽的冷香仿佛飞上词人所写的赞美荷花的诗句。5.D 解析 本题考查文化常识积累,结合课下注释和相关知识解答。6.C 解析 ①草长莺飞:绿草茂盛,黄莺飞舞;形容江南春天的美好景色。适用对象不当。②不负众望:不辜负大家的期望。③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不合语境。④首鼠两端:迟疑不决或动摇不定。⑤薪尽火传:比喻师生传授,学问和技艺一代代地继承下去;也比喻种族、文化等代代相传。7.①李白的清新俊逸 ②东坡的旷达豪放 ③秋风萧萧、雨雪霏霏的深秋严冬解析 第①处,前面说“求之于诗”,可见后面是用诗来形容江南文化和西北文化,要根据江南文化的特点进行推断,前面已经说江南文化是“轻盈明快的七绝”,应根据“杜甫的沉郁顿挫”填写其他诗人的清新诗风。第②处,前面说“求之于词”,这是用词来形容两种文化,前面说“江南文化是柳永的缠绵悱恻”,这是用婉约派来形容江南文化,后面给出了诗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由此可知后面可用豪放派来形容西北文化,应填写“东坡的旷达豪放”。第③处,前面说“求之于时序”,可见后面应用与时序有关的自然现象来形容这两种文化,前面说江南文化是“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阳春三月”,再结合后面“王安石的朗肃内敛”可知,西北文化应是“深秋”或“严冬”,涉及的景可以是萧萧秋风,可以是霏霏雨雪。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