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上模式2:全部教学导学案(161页)
展开引言 科学之旅—《探索物理》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物理学研究的内容。
知道学习物理的一般方法。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自己动手实验更进一步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用STS的观点理解物理学的巨大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掌握一点学习物理的方法,通过观察体会物理学的趣味性。
重、难点:
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初步掌握一些学习物理的方法。
注重学生实验的可操作性、可观赏性,达到预期效果。
器材:教材中图0.1—1至0.1—4及0.1—9、0.1—10的实验装置。
学习课时:1课时
一、创设情景:
从今天开始,我和大家一起学习一门崭新的学科——物理,在这节课上,我们要做一些有趣的实验,来体会物理是研究什么的学科。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1、自学课本p4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物理学是研究 、 、 、 、 等现象的学科。
2、教师演示实验:
(1)、“冷水使热水沸腾”实验;
指导:我们将在热现象、力学综合内容中学习。
(2)、“会跳舞的小人”实验;
将在第一章学习到:声音是怎么产生的?
3、想想做做学生趣味实验;
(1)“放大镜只能放大物体吗?”
我们将在“色彩斑斓的光现象”第三章中学到。
(2)“乒乓球为什么不会掉下?”实验;
我们将在三年级的力现象中学到。
4、物理是有用的:
(1)、电是怎么产生的?如何保存?
(2)、天空为什么是蓝色的?
(3)、苹果为什么会掉下,月亮、星星和人造卫星为什么不会掉下?(牛顿的猜想性实验—三个宇宙速度)
5、怎样学习物理:
既然物理这么有趣,又这么有用,那么我们如何学好物理呢?
(1)、勤于观察,勤于动手;
物理学是一门以 、 为基础的学科,很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认真的观察,多次的实验,然后经过认真的思索而总结出来的。
比如:①图0.1—7中变速自行车变速时的作用?《简单的机械》一章中我们会学到。
②冰棒冒出的“白气”是什么东西?向上还是向下?
③鸡蛋在淡水中会下沉吗?在盐水中呢?
④气球为什么能把“开水烫过的杯子“吸住?
(“开水烫过的空矿泉水瓶”为什么会变瘪?)
(2)、勤于思考,重在理解:
多动脑子,凡事多问个“为什么”,用怀疑的眼光看待各种现象,还要在细心、安全的情况下,大胆探究 我们不知道的物理规律。
(3)、联系实际,联系社会;
“从实际中来,到实际中去”:学习物理的目的就是为了应用物理为人类造福的。
四、拓展提升:
1、课外做书中的或布置的实验
2、预习第一章内容,同时准备实验仪器:橡皮筋,钢尺等。
学习后记
第一节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声音是由振动产生的。
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预习与展示汇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重、难点:
1、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器材:
钢尺、音叉、泡沫塑料球、乒乓球、鼓、自制土电话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凡是发声的物体都在_________,发声体的_________ 停止了,发声也就停止了。
2、图1—1中的喇叭在“唱歌”,看到纸盆上的纸屑上下跳动.这个现象说明嗽叭发声时纸盆在不停地_________。
3、如图1—2,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________振动引起的。
图1—1 图1—2
4、锣发声的时候,用手按住锣面,锣声就消失了,这是因为_________ 。
5、声音是靠物体的________产生的,声音能在______、_______、_______物质中
以 的形式传播,但不能在________中传播。东城小学的同学敲锣打鼓列队欢送新兵入伍,这锣声、鼓声是由于锣面和鼓面的_________产生的,再通过_________向四周传播开来。
6、龙舟赛时,阵阵鼓声是鼓面的__________而产生的,并经_________传入人耳。
二、课前展示:
物理是研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学科。物理是一门以_________和_________为基础的学科。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三、创设情景:
实验:利用身边的物体或准备好的器材演示声音的发生及传播。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各小组合作用音叉、钢尺、鼓演示物体发声的实验,并用泡沫塑料球、乒乓球对看不到的振动进行放大。用自制的土电话展示固体能传声。学生自学,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敲打音叉——音叉 发声,握住 的音叉,声音马上 。
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声音是由______________产生的, 停止,发声 。
2、从声源角度分析,下列选项中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是( )
A、流水声 B、树叶沙沙声 C、敲鼓的声音 D、敲锣的声音
3、下列实验分别探究的是声现象的什么知识?
(1)将碎纸放在正在播放音乐的扬声器的纸盆上,看到纸片不断跳动,说明:发声的物体都在 。
(2)使放在钟罩内的闹钟正在响铃,并把钟罩内的空气抽出一些,使铃声明显减小,这表明 。
4、看15页的表格中“一些介质的声速”, 写出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两条规律:
(1) ;(2) 。
5、假设光在真空中的速度与声音的速度相同,那么这个世界将变成什么样子?说出三种可能:(1) ;
(2) ;
(3) 。
教师补充有关回声的知识:
对着远处的高山喊可以听到回声,为什么在教室里讲话听不到回声?
回声:声音的一种 现象。
听到回声的条件是: __________ _和___ _____到达人耳的时间间隔应大于0.1秒。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在生活中常说“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说明 都能发声, 能传播声音。
2、通常人称月球上是一片“死寂的”空间,它的意思是“无声”,其原因是月球上没有_________________。
3、雷雨天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是因为______ 。
4、通常我们听到的声音是靠( )传来的。
A、电磁波 B、真空
C、空气 D、耳朵的鼓膜
5、通常我们能听到物体发出的声音,是因为( )
A、 有发声体存在 B、 发声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C、发声物体在真空中振动 D、人看到了发声物体的振动
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________也能传声。声波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快慢 。
7、通常情况下,声音在固体中比在液体中传播得_________,声音在水中比在空气中传播得_________ 。 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________ m/s。 声速的计算公式为 。
8、声音要靠_________传播,某同学测出声音在空气中2 s的时间内传播的距离是690 m,由此他计算出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_________m/s。
9、在百米赛跑中,站在终点的计时员,假如在听到枪声时才计时,他记录下来的成绩有多大的误差?(当时空气中的声速为340 m/s)
七、拓展提升
1、 完成课本练习。
2、甲乙两个同学研究声音的传播现象,甲同学把耳朵贴在一根很长的装满水的钢管上乙同学在钢管的另一端敲了一下,甲同学能够听到_________次敲击声. 第一次是由
传来。
3、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秒以上,人耳才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
A、1秒 B、0.1秒
C、0.01秒 D、0.001秒
4、关于声音的传播,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借助介质以波动形式传播
B、声音在真空中以很小的速度传播
C、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
D、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随着物质的不同而不同
5、要能听到自己拍手的回声,人离障碍物的距离应( )
A、大于17m B、大于34m C、小于17m D、小于34m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大于光的传播速度
B、声音在空气中比在金属中传播得快
C、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D、在旷野里谈话比在屋子里响亮
7、第一次测定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827年在日内瓦湖上进行的,两只船相距14 km,在一只船上实验员向水里放一口钟,当他敲钟的时候,船上的火药同时发光;另一只船上的实验员向水里放一个听音器,如图所示,他看到火药发光后10 s听到了水下的钟声、计算一下水中的声速是多大?
8、我们可以利用回声测量海洋的深度,当从海面发出声音3 s后接收到回声时,测量出此处海洋的深度是多少?(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是1540 m/s)
学习后记:
第二节 我们怎样听到声音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人类听到声音的过程 。
知道骨传导的原理。
了解“双耳效应”,能分析一些有关的声现象了。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科学的好奇,学会关心他人、关心残疾人。
重、难点:
人耳怎样听到声音的?
设计探究的实验,清楚双耳效应
器材:
音叉、耳朵构造模型、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表、复读机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我们感知声音的基本过程是:外界传来的声音引起_________振动,这种振动经过_________及其他组织传给_________, _________把信号传给_________,这样人就听到了声音。
2、人失去听觉是_____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发生了障碍。
3、声音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也能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这种传导方式叫骨传导,骨传导的原理是 可以传声。
4、 双耳效应: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一般 ,因而声音到两只耳朵的
及 和步调亦 ,可由此判断声源方位的现象(听见立体声)。人如果将双眼蒙上,靠听觉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_________。
5、从生物课上我们知道,耳聋分为____________耳聋和____________耳聋两种;(填“神经性”或“非神经性”)前者____ 弥补,后者____ ____弥补。 (填“能”或“不能”)
二、课前展示:
1、如图3-1-5所示,图甲为人敲鼓,能发出悦耳动听的鼓声,这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 ________产生的;图乙为抽去玻璃罩内的空气,就听不到铃声,说明声音的传播依赖于________________。
2、如图,当敲响音叉后用悬吊着泡沫塑料接触发声的叉股时,泡沫球会被______,这个实验说明一切正在发声物体都在___________。
甲
乙
图3-1-5
3、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帛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通常我们听到声音是靠____________传播的。
4、要使笛子发出声音,必须用口来吹,使管子里的___ 发生___ 。
5、某人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1.2s听到回声,则此人离山崖的距离大约是_____m。(V声=340 m/s)
三、创设情景:
听!我们常常可以听到形形色色的声音,那么我们是如何听到声音的呢?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展示耳朵构造模型进一步认识人耳的构造、残疾人的基本情况表了解残疾人的有关情况。
教师引导学生用音叉做骨传导实验,学生观察并解答以下问题
1、我们能够听到声音,正确的传播途径是( )
A、良好的耳朵——介质——物体振动 B、介质——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
C、物体振动——良好的耳朵——介质 D、物体振动——介质——良好的耳朵
2、在声音传给大脑的过程中任何部位发生障碍,人都会失去 (鼓膜、听小骨处出现障碍是传导性耳聋;听觉神经处出障碍是神经性耳聋)。
3、骨传导是指不借助 、 、 传给听觉神经,再传给大脑形成听觉(如:贝多芬耳聋后听音乐;我们说话时自己听见自己的声音);骨传导的性能比空气传声的性能 。
4、人如果将双眼蒙上,靠听觉也能大致确定发声体的方位是因为_________。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活动与探究 :学生用复读机感受不同途径听到的声音。
1、 [课题]听自己的录音为什么会感到不太像?
[内容]现在,录音机已进入千家万户,不少人受好奇心所驱使,都想听一听自己的录音,然后把播放的录音与自己的原音进行比较,今天就请同学们做一做,你会发现什么?
2、把机械手表用牙齿咬起来,两只手掩紧耳朵,你会听到滴答声加强了许多倍,这说明了: 。
七、拓展提升
1、在声音传递给大脑的过程中,下列部分出现故障不会使人失去听觉的是( )
A、耳廓 B、鼓膜 C、听小骨 D、听觉神经
2、下列属于骨传导引起听觉的是( )
A、堵住耳朵,把振动音叉的尾部抵在牙齿上听到的声音
B、医生用听诊器听取病人的心音
C、用手指堵住耳朵听音叉的声音
D、同学听到耳边其他同学的悄悄话
3、关于声现象,下列说明正确的是( )
A、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相同
B、人说话是靠舌头振动发声
C、只要物体在振动,我们人耳就能听到声音
D、一切发声物体都在振动
4、助听器的主要作用是( )
A、传导声音 B、修补人的耳部结构 C、增大声音的响度 D、以上说法都正确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如果在舞台上放一个话筒,将声音放大后通过舞台上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通过人的两只耳朵便能听到舞台上的立体声。
B、 如果在舞台上左右不同的位置放两个话筒,用两条线路分别放大两路声音信号,通过舞台上左右两个扬声器播放出来,通过人的两只耳朵便能听到舞台上的立体声。
C、 只要在舞台上放两个以上话筒,用两条以上线路通过两个以上扬声器播放出来,虽然某人有一个耳朵是聋的,也能听到舞台上的立体声。
D、上述说法均是错误
6、实验表明骨_______(填“能”或“不能”)传导声音。你知道吗?蛇是没有耳朵的。不过,如果蛇将头贴在地面上,头中的一块骨头就会接收到正在接近它的动物活动时发出的声音。由此可见.蛇是利用__________去“倾听”敌人和猎物的。
7、随便叫一位同学蒙住眼睛坐在房间中央,请他安静的坐着不动,也不要把头转动,然后站在他的正前方或正后方敲响硬币,请他说出敲响硬币的地方,也许他的回答会令你吃惊,例如:说出声音发生的相反一端!讨论这种现象。
学习后记:
第三节 声音的特性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知道声音的三个特性。
2、知道音调、响度各与什么有关。
3、知道不同发声体发声的音色不同。
2、过程和方法
通过预习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进一步了解和学习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现实世界物体的发声时的丰富多彩,更加热爱世界,热爱科学。
重、难点:
声音的三个特征是音调、响度和音色及其各与什么有关。
音调与响度的区分。
器材:
收音机、发音齿轮、钢尺、乒乓球。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声音的三个特性包括: 、 和 。
2、音调是指声音的 , 越高,音调 (频率:物体在每秒内振动的 ,表示物体振动的 ,单位是 ,振动物体越大音调越 。)
3、响度是指声音的 ;物体 越大,响度 ;听者距发声者越 响度越 。
4、音色又叫 ,它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不同的物体的音调、响度尽管都可能相同,但音色却 不同,辨别是什么物体发的声音靠 。
5、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范围是: ,高于 叫超声波;低于 叫次声波。动物的听觉范围和人 同,大象靠 声波交流,地震、火山爆发、台风、海啸都要产生 声波。
6、常见的乐器一般分为管、弦、打击乐器,管乐是靠 发声的;如 ,弦乐是靠 发声的,如 ;打击乐是靠 发声的,如 。
二、课前展示
1、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 , 不能传声。
3、声音在 、 体中比 体中传播的快。 声音在15 ℃时空
气中的传播速度是 。
4、下列关于人感知声音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鼓膜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B.将耳朵堵住后,仍能够感知声音
C.听小骨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D.听觉神经损坏的人,仍能够感知声音
5、人们凭听觉可判断声源位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靠骨传导判断的 B.靠声源的音调判断的
C.靠双耳效应判断的 D.靠声源的响度判断的
三、创设情景:
声音都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那我们为什么还会听到不同的声音 ?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用发音齿轮、钢尺展示音调和频率的关系,用音叉和乒乓球展示响度和振幅的关系,用收音机展示响度和远近的关系。
1、开大收音机的音量旋钮是为了( )
A.增大声音的响度 B.提高声音的音调
C.改善声音的音色 D.减小噪音
2、比较牛和蚊子的叫声,__________的叫声音调高,__________的叫声响度大。
注意:音调、响度、音色三者互不影响,彼此独立。
3、人耳感受到声音的频率有一个范围: 。高于20000Hz叫 ;低于20Hz叫 。
4、声音在均匀空气里传播的过程中( )
A.声速逐渐减少 B.频率逐渐减少
C.振幅逐渐减少 D.声速、频率、振幅都不变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音色与振动的频率和振幅无关,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
B.鼓面每秒钟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就越大。
C.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频率越大。
D.棒击鼓面越重,鼓面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6、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人能听到蚊子的嗡嗡声,是因为其翅膀的振动频率在人的听觉频率范围内。
B.手按电子琴的不同键位所发出的声音不同,主要是声音的频率不同。
C.人离声音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是因为声音响度变小的原因。
D.只要两声源发出声音的音调和响度相同,我们就无法分辨它们。
7、医生用听诊器诊病是因为( )
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加,使响度增大。
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
C.听诊器能缩短听者与发声体间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响度更大些。
D.听诊器能减少声音分散,使传入人耳的声音的响度更大些。
8、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根据敲打物体发出的声音来辨别物体的质量,以下几种说法中,不能用来达到这一目的的是( )
A.铁匠用小锤敲打烧红的毛坯。 B.瓜农用手拍西瓜。
C.顾客用手轻轻敲打瓷器。 D.铁路工作人员用锤子敲车轮和支撑弹簧。
9、某同学将一把长20cm的钢尺插在课桌的夹缝中,使其振动发声,三次钢尺露出桌面的长度分别是15cm、10cm、8cm比较三次发声,音调最高的是( )
A.15cm B.10cm C.8cm D.三次一样
10、“震耳欲聋”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反映了声音的__________很高;我们能够分辨出各种不同乐器的声音,是因为它们的______________不同。
11、如果唱歌时有人说“那么高的音我唱不上去”或“那么低的音我唱不出来”,这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而“引吭高歌”、“低声细语”里的“高”、“低”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在木梳齿上划过,一次快些,一次慢些,划得快时,发出的声音的音调_______________,这说明音调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__有关。
2、音调是由发声体的_______决定的,________越大,音调越高;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有关系,________越大,响度越大,响度还跟距离发声体的________有关。
3、张平同学学了“声学”知识后做了一个如图所示的小实验。A是一根一固定桌面上的橡皮筋,另一端用细绳绕一个定滑轮连着一个小盘B,在小盘中逐渐地增加小石子或硬币,就能利用竹片在橡皮筋上弹出不同的声音。解释:(1)这些声音主要区别是______不同;(2)声音有这些区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4、乐音的三要素是: 、________和 。
5、男生说话粗犷,而女生讲话较尖细,这是因为他们说话的________不同,其原因是男女同学的________不同。
6、北京天坛的回音壁,一个人站在围墙内圆形围墙附近说话,其他人可以在围墙内的任何位置听到他的说话声,这是因为( )
A.皇帝使用过 B.神灵相助
C.声音经过多次反射的结果 D.说话者发音的响度大
七、拓展提升
1.“高声呼叫”和“低声细语”,这里的“高”和“低”指的是( )
A.音调高低 B.响度大小 C.音色好坏 D.以上说法都不对
2.盲人仅凭听觉就能分辨出交响乐中不同乐器的声音,这是因为不同乐器的( )
A.响度不同 B.音调不同 C.音色不同 D.演奏方式不同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鼓膜每秒振动的次数越多,音调就越高,响度也越大。
B.棒击鼓面越重,鼓膜振幅越大,音调越高,响度也越大。
C.声源离我们越近,振动幅度越大,响度越大。
D.声源离我们越远,振动幅度越大,响度就越小。
4.晚上,你家门外有人叫门,虽然“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但你仍能判断出他是否是熟人,这是因为 ( )
A.每个人声音的音调不同 B.每个人声音的音色不同
C.每个人声音的大小不同 D.以上情况均有可能
5.声音的音调决定于( )
A.发声物体振动的振幅大小不同 B.发声物体不同
C.发声物体振动的快慢不同 D.发声物体的结构不同
6.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大致为( )
A.20 Hz~20000 Hz B. 60Hz~65000Hz
C.15 Hz~50000 Hz D. 10 Hz~150000 Hz
7.欲改变弦乐器的音调,以下采用的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改变弦的粗细 B.改变弦的长短
C.改变弦的松紧 D.改变弦的振动幅度
8.声音从声源发出,在空气里传播过程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声音的音调保持不变 B.声音的音色保持不变
C.声音的传播速度保持不变 D.在不同地方声音的大小相同
9.根据对蝙蝠的研究,人们仿制了盲人用的超声眼镜,在眼镜上装有一个超声波发射器,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信号,经接收并转化成人耳可辨的声音信号,通过耳机传至两耳,从而可判断出障碍物的方位及具体情况.若发出的超声波频率为11000 Hz,那么该超声波发射器的发声体每分钟振动多少次?
10、有人认为凭听觉能发觉飞行中的苍蝇,却不能发现飞行中的蝴蝶,这是因为苍蝇发声大,蝴蝶发声小,你认为对吗?
11、地震前夕,一些动物有异常表现,如老鼠出洞,鸡鸣狗叫等,对这种现象的合理解释是什么?
学习后记:
第四节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噪声的来源和危害.
知道防治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体验和观察,了解防治噪声的思路.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培养热爱、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村”的环境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噪声控制的途径.
难点:噪声的危害以及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器材:示波器、闹钟、纸盒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噪声的两种定义方法是:(1)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 振动时发出的声音叫噪声。(2)从环保的角度上讲,凡是妨碍人们正常 、 、 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产生 的声音都是噪声。
2、乐音:从物理角度上讲,物体做 发出的声音。
3、常见噪声的来源有: 、 、 、 等四类。
4、人们用 来划分声音的等级.为了保护听力,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dB.为了保证学习和工作,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dB.为了保证休息和睡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dB。
5、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 ,符号 ,超过90dB
会 。0dB指 的声音。
6、控制噪声的三个途径是:
(1)在 减弱,如 ;
(2)在 减弱,如 ;
(3)在 减弱,如 。
二、课前展示:
1、发声体在1 s内振动的次数,叫__________.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__________决定的.__________音调越高;__________音调越低。
3、响度跟发声体的__________有关系,__________,响度越大;__________,响度越小,响度还跟__________有关系。
4、人的听觉范围是__________.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__________Hz的声音;次声波是指频率低于__________Hz的声音。
5、男低音歌手独唱时由女高音歌手轻声伴唱,下面对二人声音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男声”音调低、响度小;“女声”音调高、响度大。
B、“男声”音调高、响度大;“女声”音调低、响度小。
C、“男声”音调高、响度小;“女声”音调低、响度大。
D、“男声”音调低、响度大;“女声”音调高、响度小。
6、在接听熟人的电话时,从声音的特点上,容易辨别对方是谁,其原因是( )
A、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调不同。
B、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频率不同。
C、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响度不同。
D、不同的人说话时,声音的音色不同。
7、指出下列各种声现象,反映了声音的哪些特性:
(1)震耳欲聋,是指 。
(2)尖叫刺耳,是指 。
(3)买碗时敲碗辨别优劣,这是应用了 。
8、人们在挑选瓷器时,总是要轻轻地敲敲听听,以此来判断瓷器的好坏、这是利用声音的哪个特性来分辨的?
三、创设情景:
当我们上课时忽然有人的电话铃声响起,你会怎么想?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一、教师用示波器展示乐音和噪音的波形图 ,学生观察并自学,解决以下问题。
1、下列关于噪声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悦耳的音乐可能是噪声 B、噪声都是机器工作时振动发出的
C、噪声危害人的身心健康 D、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都是噪声
2、控制噪声是城市保护的主要项目之一,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机动车辆在市内严禁鸣笛 B、在城市街道两旁种草植树
C、汽车排气管上安装消声器 D、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指标
3、当今社会的四大污染是指: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物污染和
二、学生认真阅读P26的噪声分类表,并回答以下问题。
噪声的等级:表示声音强弱的单位是 。符号是 ,超过 会损害健康, 指人耳刚好能听见的声音。
学生分析总结得出三条界线:
当噪声等级>90dB,会 。当噪声等级>70dB,会 。
当噪声等级>50dB,会 。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从物理学角度看,噪声强弱是指发声体做______________时发出的声音,计量噪声强弱常用___________做单位。要保证睡眠和休息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_dB,要保证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噪声不超过______________dB。
2、控制噪声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摩托车加上消音器是在____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把门窗关上,是在__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掩耳盗铃”是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
3、夜间学生已入睡,校外的卡拉OK歌厅仍在营业,歌声吵醒了一些同学。甲同学起身关上了窗户、乙同学索性用被子把头蒙住睡,丙同学到歌厅去要求将音量放小。他们减弱噪声采取的途径分别是:甲在________减弱,乙在________减弱,丙在________减弱。
4、“无声手枪”是在_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放鞭炮时,用棉花塞住耳孔,这是在___________处减弱噪声的;在马路和住宅间植树造林,这是在______________中减弱噪声的。
5、调查学校周围有哪些噪声源,学校应该采取哪些合理的措施?
七、拓展提升
1、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械发出的声音
B、乐音悦耳动听,使人心情舒畅,噪声使人烦躁不安,有害人体健康
C、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一切干扰人们学习、休息和工作的声音都叫噪声
D、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2、假如你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影响你休息和学习,你能想出办法来减弱这种噪声的干扰吗?
3、图1—9和图1—10是两种声音的波形、从波形可知,图1—9是__________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___;图1—10是__________的波形,理由是__________。
图1—9 图1—10
4、为了保证正常的工作和学习,应控制声音不超过( )
A、110 dB B、50 dB
C、70 dB D、90 dB
5、假如跟你一墙之隔的邻居经常引吭高歌,干扰你的学习和休息、为了减弱这一噪声采取的下列措施中无效的是( )
A、赶快将门窗关紧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将棉毯挂在窗上 D、将窗打开,加快空气流动
6、图1—11所示的标牌,它表示的意思是( )
图1—11
A、此地有乐队,可以出租 B、道路弯曲,行车注意安全
C、禁止鸣笛,保持安静 D、以上选项均不正确
7、如何进行下列探究活动?
在声源周围安装吸声材料是控制噪声的常用方法之一、在海绵和泡沫塑料这两种材料中,谁的吸声效果更好呢?请你设计一个实验回答这一问题。
要求:(1)写出实验中用到的主要器材。
(2)简述实验过程。
(3)为了得到准确、可靠的结论,应控制哪些因素相同,比较什么现象就能得出结论。
学习后记:
第五节 声的利用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现代技术中与声有关的知识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参观或看录像等有关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获得社会生活中声的利用方面的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声在现代技术中的应用,进一步增加对科学的热爱。
重、难点
生活中利用声的例子。
教学器材:录音机 小纸屑 硬纸筒(直径约3-5cm)。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超声波基本沿直线传播可用来回声定位,如 制作 。
2、声既能传递__________,也能传递__________。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如: 。声音可以传递信息,如 。
3、超声清洗及超声碎石是利用声能__________的性质工作的,而回声定位则利用了声能__________的性质。
4、蝙蝠的视力很差,它们又只在夜间活动和觅食,它们是用__________的方法绕开障碍物并确定目标位置和距离的。
5、解释下列现象:
根据下图1—12、图1—13、图1—14三幅图,说明超声波在工业、生活和医疗等领域各有什么应用。
6、你会做下面的实验吗?
取两只完全相同的音叉,按图1—15所示的方式放置,注意要让两音箱的开口端相对、用细线悬挂一泡沫塑料球(或乒乓球)与左边的音叉轻轻接触、用锤敲击右边的音叉使其振动发声、观察左边的音叉及泡沫塑料球的反应,你会发现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时用手握住右边音叉的叉股,使其停止振动.我们会听到左边音叉发出的声音.实际做一做,通过该实验能得出哪些结论?
二、课前展示
1、下列哪些声音是噪声( )
A、教室里老师讲课的声音 B、马路上拖拉机行驶的声音
C、火车的鸣笛声 D、公园里悠扬的声音
2、为了减弱噪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将噪声大的机器换成噪声小的机器
B、在马路旁或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C、在耳孔中塞上一小团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
3、下面关于乐音和噪声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乐音悦耳动听,给人以享受;噪声使人烦燥不安,有害于健康
B、乐音是乐器发出的声音;噪声是机器发出的声音
C、乐音的振动遵循一定的规律;噪声的振动杂乱无章,无规律可循
4、下面措施中哪一个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
A、做一个外罩将声源罩住 B、在耳孔中塞一团棉花
C、在马路旁植树造林 D、换用噪声小的机器
5、一位同学晚上在家里看电视,为了不影响家人休息,他应采用下列哪种方法( )
A、用棉被把电视机捂住 B、把音量开关关上,不让电视机发生声音
C、插上耳机,自己用耳机听 D、让家人把耳朵塞住
6、下列哪种措施可以减弱噪声( )
A、停止使用一次性白色泡沫饭盒
B、科学家研制氟里昂的代用品
C、在摩托车内燃机排气管上装消音器
D、为了推销商品,商场在门口安装高音喇叭
7、为了消减噪声,下列措施可行的是:( )
A、将噪声大的机械换成噪声小的机械 B、在马路和住宅间设立屏障或植树造林
C、在耳孔中塞上一小团棉花 D、关闭所有声源
8、下列不属于噪声的是( )
A、马路上车辆的鸣笛声
B、自由市场喧闹的叫卖声
C、音乐欣赏会上演奏的钢琴声
D、在沉静的夜晚突然有大声谈笑声
9、下列措施中不能减弱噪声的是( )
A、在噪声声源外加个外罩
B、砍掉马路和住宅之间的树
C、带耳塞
D、使装有噪声声源的厂房门窗背向居民区
10、从环境保护角度看,以下不属于噪声的是( )
A、图书阅览室内的絮絮细语声
B、上数学课时,听到音乐教室传来的歌声
C、夜晚,人们正要入睡,忽然传来弹奏很熟练的钢琴声
D、吸引着人们的雄辩有利的演讲声
三、创设情景:
欢声笑语,有声音才有欢乐,有声音才有生机,声音到底能有什么作用呢?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用录音机和小纸屑、硬纸筒(直径约3-5cm)展示声音在传递信息和能量
学生活动
动手做一做:
1、实验一:用录音机播放节奏感很强的舞曲,并开大音量,将一张薄纸片放在喇叭前,观察纸片的情况?说明什么?
实验二: 在一个两端开口的纸筒的一端蒙上橡皮膜,用橡皮筋扎紧。对着火焰敲橡皮膜,观察火焰会_________。这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声音在传递着信息(举出三个例子):如(1) (2)
(3)
3、声音在传递着能量举出三个例子):如(1) (2)
(3)
4、小明和同学们星期天去山里郊游,当他们兴奋地大声喊叫时,发现对面山崖产生回声。爱动脑的小明想测出他们所在的地方与对面山崖的距离。请问在当时的条件下小明应怎样做最为简单?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远处隆隆的雷声预示着一场可能的大雨;某同学听到校园的钟发出“铛、铛铛”的声音时,就知道上课了。这些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
2、实验表明:只有回声比原声晚0.1s到达人耳,人才能将回声与原声区分开。这时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至少要_________________m。(声速取340 m/s)
3、 以下实例中不能说明声音可以传递信息的是:( )
A、铁路工人用铁锤敲击钢轨检查螺栓是否松动
B、医生用听诊器了解病人心肺工作状况
C、牙医用超声波洁牙
D、利用声呐测海深
4、 蝙蝠夜间出来活动从来不会撞到墙壁、树枝上,以下解释正确的是:( )
A、蝙蝠的眼睛有夜视功能
B、夜晚有月光
C、蝙蝠的嗅觉很好,可以嗅出前面是否有物体
D、蝙蝠发出超声波可以在物体上返回,根据回声就可以判定物体的位置和距离
5、 下列现象或做法中不能说明声波可以传递能量的是:( )
A、蝙蝠靠超声波捕食
B、利用超声波消除肾结石患者的结石
C、用声波清洗精细的机械
D、人突然暴露在150dB的噪声环境中,鼓膜会破裂出血
6、 人民大会堂四周墙壁都做成有许多针孔状(像蜂窝似的小孔),这主要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加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装饰礼堂、美观好看
7、下列问题中属于回声定位的是( )
听远处熟人的说话声
B、海豚通过收到的回声判断远处小鱼的位置和距离
C、通过闪电和雷声判断打雷电位置和距离
D、雷达截获敌机发出的雷达信号—超声波
8、下列几种情况中是液体发声的是( )
A、气球爆破的响声 B、敲击装有半瓶水的玻璃瓶的声音
C、向暖瓶灌水的响声 D、向装有半瓶水的瓶中吹气产生的声音
学习后记: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我们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我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分析解释有关光现象。
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光源是指能_________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能看见光源是由于发光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_________。
2、早晨升旗排队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前面的一个人,队就排直了,这是应用了光_________传播的原理。
3、光在_________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间最快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
4、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个现象表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
5、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_________,光在水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
二、课前展示
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现象,展示你所知道的有关光现象的知识。
三、创设情景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光线又是如何传播的?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光源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发光器具并带领学生自学光源,
(1)光源:
(2)光源的分类
(3)举例:
2、通过实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各小组讨论并归纳出以下规律:
(1)光在 、 的介质中沿 传播。
(2)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3)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
3、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 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 。符号 。
4、自学“光的传播速度”的内容: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 。
阅读课本36页,我们知道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
5、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光年是光在_________传播的距离,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1光年=_________m。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距我们4.3光年,如果我们乘坐的航天器的速度是17 km/s,到“比邻星”旅游一趟大约需用_________年时间。
2、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表面光滑的金属板 B、正在工作的电灯
C、小镜子 D、晴天的月亮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发光
C、打开电灯屋子马上被照亮,所以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
D、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了影子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
A、3×108 km/s B、 3×108 km/h C、3×108 m/s D、3×108 m/h
七、拓展提升
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
2、在太阳、月亮、蜡烛、白炽灯中,不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小明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 )
(2)早上起床后小红拉开窗帘,整个房间立刻亮了,可见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
(3)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所以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也比在空气中快。( )
4、织女星与我们相距2.4976×1014 km,我们现在看到的织女星的光大约是多少年前发出的?
学习后记:
光的反射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识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光的反射定律。
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学校自制光的反射实验器。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反射定律: 光线与 光线、 在同一平面内; 光线与 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角等于 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反射类型:
(1) :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也平行;
(2) :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
3、太阳光与水平面成25°角射到平静的湖面上,则反射角为 ;若太阳光垂直射向湖面,则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
4、黑板发生“反光”时,上面的粉笔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清楚物理课本的原因是因为光在课本上发生了 反射。小红通过太阳光用镜子晃小明的眼睛,小明感觉很刺眼是因为发生了 反射。
二、课前展示
1、射击瞄准时的要领是:目标、准星、缺口“三点成一线”,这里应用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
3、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有( )
A、太阳 B、火焰 C、月亮 D、电灯
4、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5、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三、创设情景:
我们知道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但为什么我们用肉眼可以看的见?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它,是因为这些物体 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不同物体的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学生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40)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归纳总结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
认识: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
法线: 。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入射角。
演示“光路可逆”的实验,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4、自学镜面反射及漫反射,回答以下问题
(1)反射包括
(2)二者的区别:
。
(3)学生探讨交流: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5、学生分组讨论“光的反射”的应用: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在图1—1中,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镜面的位置.
图1—1
2、下面几个现象中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是( )
A、太阳光下物体有影子 B、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C、排队时向前看 D、利用激光给隧道准直
3、有关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射到光滑平面上才能发生反射
B、光射到透明物体的表面才能发生反射
C、光射到不透明物体的表面才能发生反射
D、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
4、下面说法中不符合光的反射规律的是( )
A、入射角增加10°,则反射角也增加10°
B、入射角为0°的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
C、若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入时,它就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D、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则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七、拓展提升:
1、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6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若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 。
2、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40°角,今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线反射到竖直向下的水井中,则平面镜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
3、光的反射有 和 两种,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
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
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5、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
A、60° B、30° C、120° D、150°
6、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说法是( )
A、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不适用于垂直照射
D、光的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反射现象
学习后记:
平面镜成像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过对“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立的 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体大小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
2、平面镜成像原理:根据 。
3、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反射后 ;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 。
二、课前展示
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是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
2、若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直角,则入射角是 ,这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 。
3、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 现象
4、日食现象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光的_________道理解释。观察日食时要注意保护眼睛,不能用肉眼或通过没有减光设备的望远镜直接观看,否则容易造成视网膜损伤,甚至失明。比较简易的做法是如图所示,用一盆滴有墨水的水来观看,这是利用了_______ _。
5、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拱桥倒影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钢笔错位 D树林间的光线
6、雨后的夜晚走路时,为防止脚踩到水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潭;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潭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潭;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潭
C、迎着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潭
D、迎着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潭
7、把下面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8、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平面镜MM'的O点处,请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它的反射光线,标明反射角大小。
三、创设情景: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为什么平面镜可以成像呢?它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把镜子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木板
2、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物体所成的像是 。(正立或倒立)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3)像与物体的大小 。
(4)像和物体关于镜面是 (对称或不对称)
(5)物体所成的像是 (实像、虚像)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中玻璃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什么?
3、平面镜成像原理: 。
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找出S的像点。
S .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s.
5、学生自学球面镜,回答以下问题: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 ,可以开阔 ,常用作观后镜。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 ,如: 、 等。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 ,由于进入你眼睛的光线并非真正来自平面镜后的“你”,所以把这个“你”叫做 。
2、平面镜成的像 在光屏上显示出来(填“能”或“不能”),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反射的光或物体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时发生了 的结果。
3、某同学身高1.7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的像高是 ,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1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他的像高为 。
4、水面也能发生反射,我们从水中看到空中的飞机是 像。(填“虚”“实”)
5、太阳灶是用 面镜制成的,它可以使照在表面的太阳光 在一点,凹面镜的面积越大会聚的太阳光就越 ,温度也就越 ,利用它不仅可以烧水、煮饭,还可以发电、冶炼,所以它是既节约燃料又不 的环保型能源。
七、拓展提升:
1、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为25cm时看的清楚,不容易疲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人刮胡子时应( )
A、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25cm
B、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50cm
C、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12.5cm
D、因为像的大小不变,所以平面镜到眼的距离远近都一样
2、下图中,M是平面镜,各光路图正确的是( )
3、某同学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距平面镜2m处跳到了距平面镜4m处。下列关于镜中像的大小及像的距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B、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C、像比该同学大,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D、像比该同学小,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4、小明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蜡烛放在平面镜前50cm处,他记下了像的位置,然后,他将平面镜向蜡烛移动了10cm,则第二次成像的位置与第一次成像的位置比较( )。
A、向平面镜移动了10cm
B、向平面镜移动了20cm
C、远离了平面镜10cm
D、远离了平面镜20cm
5、某同学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想使竖直放置的蜡烛所成的像与水平面成水平的,他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90°角放置
B、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60°角放置
C、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30°角放置
D、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
6、下图是某同学作的光路图,他只画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另一条反射光线,请你帮他画出发光点S和像点S′。
7、作出下图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 A
B B B
A
学习后记:
光的折射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器材:
激光源、玻璃砖、水、水槽、纸、角度测量器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光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 )
(2)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在不同介质中。 ( )
(3)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时,只会发生折射现象。 ( )
(4)和光的反射一样,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 )
2、如果把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______入射角。
3、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则光可能是( )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
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二、课前展示
1、某人站在平面镜前5m处,当他向平面镜前移动了3m,则人在镜中的像(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大小不变 D、无法判断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
B、物体越大,它在平面镜里成的像也就越大
C、平面镜越大,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也越大
D、平面镜竖直放置比它倾斜放置时,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要大
3、某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如果人的身高是1.6m,他的像的高度是 。
4、平面镜成像是平面镜对光发生 的结果;平面镜成的像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是 像 。
5、站在平静的湖水旁,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这是因为平静的湖水面相当于 作用,若向水中投一石块看到像碎了,其原因是 。
三、创设情景:
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我们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如果不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光还会不会沿直线传播呢?若在不同种介质中呢?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并交流
空气
界面
水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空气
界面
水
2、通过实验,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1)光从空气 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 偏折。
(2)实验:
空气
其他介质
结果: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偏折。
(3)学生观察实验:
空气
水(或其它介质)
结论:光垂直射入界面时,传播方向 。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空气
水 水 水
水 空气 玻璃 玻璃 空气 空气
空气 水
4、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1)试说明池水变“浅”、筷子变“折”的原因:
(2)试说明为什么隔着火焰看对面的人会“晃动”?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在河岸上看到的水中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 一些,潜入水中的人看到岸上的树,比实际的树 一些,它们都是因为光的_ 所引起。
2、光在水中是沿着 传播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玻璃的界面上时,通常会发生 和 现象。
3、一束光由水斜射入空气,当入射光线不断向法线靠拢时( )
A、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向法线靠拢
B、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远离法线
C、折射光线靠拢法线,而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D、反射光线靠拢法线,而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4、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漫反射是一种折射现象
B、平面镜成像是一种折射现象
C、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弯曲的,这实际上是折射现象
D、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些,这是由于池底射向空气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七、拓展提升:
1、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像人“眨眼睛”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星星的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
2、若水中的鱼能看到岸边的人,它看到的人其实是( )
A、变矮了的人的实像
B、变高了的人的实像
C、变矮了的人的虚像
D、变高了的人的虚像
3、下列哪个现象为折射的结果:①筷子水中部分是曲折的;②清澈的水底看起来比实际浅;③太阳未出地平线,人已看到太阳;④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只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才能发生折射
B、只有光斜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才可能发生折射
C、光从空气射向水时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光从水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路是不可逆的
D、在发生光的折射时一定发生反射,反射角可能大于入射角
5、如图所示,水中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照在S′上,图中三条光线路径可能正确的是( )
A、SO1S′
B、SO2S′
C、SO3S′
D、以上三条都不正确
学习后记:
光的色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知道光的三原色。
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重、难点
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色散的原因。
器材:
三棱镜、玻璃砖、红色、蓝色、绿色透明塑料片、红、蓝、绿纸、白屏。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色散:牛顿用 把太阳光分解成 的现象叫做色散。换句话说,色散现象能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太阳光是 (选填 单纯光、复色光)
2、色光的三原色: 、 、 。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4、颜料的三原色: 、 、 。
二、课前展示: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海市蜃楼 B、池水映明月 C、水中的倒影 D、小孔成像
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光线发生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发生的.
3、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则光可能是( )
A、从水中斜射人空气中 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 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4、关于“潭清疑水浅”和“池水映明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反射和折射
B、光的折射和反射
C、都是光的反射
D、都是光的折射
5、小明在东河坝看到:鱼儿在水面荡漾,鱼儿在白云中穿梭,青山在水中摇曳,小明看到的景物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船儿 B、鱼儿 C、白云 D、青山
三、创设情景:
雨过天晴后天空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那么这条美丽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教师演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射出的光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光是由 、 、 、 、 、 、 七种色光组成,这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 现象,早晨的“露珠”五彩缤纷是 现象,七彩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中水滴 而产生的。
2、通过观察色光混合的实验我们知道:
色光的三原色: 、 、 ,混合后为 色。
单色光——不能分解的光
3、阅读课本53页回答:
颜料的三原色: 、 、 ,混合后为 色。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2、商场里的花布的图案是有无数种的颜色拼排而成,各种颜色均是由三种原颜料调和而成,这三种原颜料的颜色是( )
A、红 橙 黄 B、红 绿 蓝 C、红 黄 蓝 D、红 白 蓝
3、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______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4、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 现象,只用绿光照射,你又将看到 现象。
5、在没有其他光照射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时是(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
C、上身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身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七、拓展提升
●物理阅读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中,但是我们看到的黑色花却很少。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学习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光,太阳光由7种色光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他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色花少的原因。若吸收7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花很少。
(1)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材料中提到“光颜色不同,热效应也不同”,请你比较红色光与蓝色光的热效应强弱。
(3)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花,请你推断白花反射、吸收色光的情况。
学习后记:
看不见的光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器材:
电脑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线和 线属于看不见的光。靠近红光的是 线;靠近紫光的是 线。
2、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 。
3、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 、 、 。
4、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是 。大气层上部的 能够__________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不受伤害。
二、课前展示:
1、白光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单色光,白光是由_________混合而成。
2、红色的塑料片只能透过_________色的光,蓝色的衣服只反射_________色的光,吸收_________的光。
3、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该物体呈现____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该物体呈现____________色。
4、戴蓝色镜片的人看红色的纸,看到的颜色是( )
A、红色 B、蓝色 C、黑色 D、白色
5、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呢不过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三、创设情景:
我们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那么把这些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会是什么呢?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请学生观察课本P54光谱图,自己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1、把这些色光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是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 。
2、红外线:阅读课本54页的内容,并归纳。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 越多。
红外线的 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3、阅读课本55页的内容,并归纳紫外线:
(1)紫外线的来源?
(2)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3)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4)荧光效应。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紫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把光按_________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的辐射,人眼看不见,这样的辐射叫_________。紫外线是指在_________以外的看不见的光。
2、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_______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3、紫外线最显著的特性是___________,根据这一原理可制成_________。
4、关于紫外线的主要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B、能杀死微生物
C、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能进行遥控
5、大雾弥漫时,汽车司机必须开亮雾灯,才能保证安全,雾灯常用( )
A、红光 B、绿光 C、黄光 D、白光
七、拓展提升
1、下列关于红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外线是一种可见光,能被肉眼看见
B、一切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发射的红外线也越多
C、物体在常温下不会发射红外线,只有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才会发出红外线
D、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感光,能用来鉴别真伪钞票
2、适当的什么光照射时对人吸收维生素D有帮助(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绿光 D、黄光
3、验钞机是利用什么使钞票上面的荧光物质发光,以此来辨别钞票的真伪(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红光 D、紫光
4、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这是由于太阳光含有以下哪种光线造成的(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不可见光
5、小明暑假随父母到昆明旅游,一下飞机导游姐姐就对他们说“昆明地处高原,人们阴天不带伞外出也会被晒得黑黑的”小明心里想,阴天连太阳都看不到,怎么还会被晒黑?这是怎么回事?
学习后记:
光现象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解释平面镜应用的问题。
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会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
在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竞赛中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
器材: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相关实验器材、自制磁性硬纸板、自制探照灯等。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二、课前展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太阳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 。
2、若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竖直挂置的大穿衣镜前0.5m处,则此人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m,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_m,若此人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走2s,则像高______m,像到镜的距离是______m。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现象
4、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度,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转_______度时,反射角变为400。
5、射击时要做到“三点一线”,这是利用了 。
6、渔民在叉鱼时,总是往 (填“上”或“下”)叉,这是因为光从 到 发生了折射;某人在水中看河岸上的树时,看到的树要比实际的位置 (填“高”或“低”),这是因为光从 到 发生了折射。
7、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_。用久了的油漆黑板会“反光”,这是由于光在黑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的缘故。
8、 红玫瑰只_________红光,因为它是红色的;透过蓝玻璃板看白纸是_________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 现象;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 ______三种色光合成的。
9、 我们观察到水中的鱼和水中的云形成的原因,前者是由于光的____而形成的___像(“虚”或“实”);后者是由于光的_____而形成的像(“虚”或“实”).
10、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_______,具有____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 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___________。
11、在湖面上方的天空中停着一只小鸟,距水面20m,已知湖水深5m,则小鸟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m。
二、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应用光的反射的是( )
2、在一张硬纸上挖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正对太阳,那么在地面上看到的光斑是( )
A、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B、是圆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C、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D、是圆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3、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图中描述四幅光路图正确的是( )
4、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保持5m,若通过平面镜观看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3m,则人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
A、4m B、3m C、2m D、1m
5、夜晚当你向一盏路灯走近和离开路灯的过程中,你的影子的长度是 ( )
A、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B、由短逐渐变长,到逐渐消失
C、由短逐渐变长,到无穷长 D、以上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6、如图1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中的( )
A
B
C
D
7、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自然中,有些动物能靠红外线来捕食;
B、红外线照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热;
C、大气层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
D、紫外线具有杀菌本领,所以人应该接受大量的紫外线照射。
9、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35°,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5°, 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A、70°; B、110°; C、80°; D、120°。
10、下述事例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 )
A、验钞机验别钞票 B、自行车的红色尾灯提示后面车辆
C、光缆传递信 D、电视遥控器遥控电视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16分)
1如果在邻水大洪湖的湖底安装一些彩灯,晚上灯光就可以把大洪湖装饰得很漂亮,这些灯发出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10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如图2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作出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
3、如图3,由光源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束反射光线,画出光源S的位置。
4、 小明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如图4所示),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小猫抓不着鱼,觉得很奇怪、请你说明其中的物理道理
2、小明的房间比较狭小。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他想个办法,使他的房间感觉大一些吗?并简述理由。
五、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 影响;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5)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光的直线传播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3×108m/s。
2、过程和方法
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亲身的体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我们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亲身的体验与感悟,使我们获得感性认识。
通过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我们获得成功的喜悦,提高探索的积极性。
重、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的内容。
分析解释有关光现象。
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烟雾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光源是指能_________的物体,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能看见光源是由于发光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_________。
2、早晨升旗排队时,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只能看见自己前面的一个人,队就排直了,这是应用了光_________传播的原理。
3、光在_________的传播速度是宇宙中间最快的速度,大小是_________。
4、打雷时,雷声和闪电是同时发生的,但是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这个现象表明光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比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_________。
5、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大约是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的_________,光在水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
二、课前展示
在小学自然课中,我们学习了有关光的现象,展示你所知道的有关光现象的知识。
三、创设情景
我们为什么可以看见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光线又是如何传播的?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光源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教师展示生活中的发光器具并带领学生自学光源,
(1)光源:
(2)光源的分类
(3)举例:
2、通过实验探究光是如何传播的,各小组讨论并归纳出以下规律:
(1)光在 、 的介质中沿 传播。
(2)证明光沿直线传播的例子。
(3)光沿直线传播应用的例子。
3、为了表示光的传播情况,我们通常用 表示光的径迹和方向,这样的直线叫 。符号 。
4、自学“光的传播速度”的内容:
讨论:光有没有速度?
在真空中,光的传播速度为 c= 。
阅读课本36页,我们知道在其他介质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 。
5、阅读: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回答下列问题:
什么是光年?它是什么物理量的单位?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光年是光在_________传播的距离,如果一年按365天计算,1光年=_________m。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是半人马座的“比邻星”,距我们4.3光年,如果我们乘坐的航天器的速度是17 km/s,到“比邻星”旅游一趟大约需用_________年时间。
2、下列物体中属于光源的是( )
A、表面光滑的金属板 B、正在工作的电灯
C、小镜子 D、晴天的月亮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只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B、我们能看到物体是因为物体能发光
C、打开电灯屋子马上被照亮,所以光的传播是不需要时间的
D、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所以太阳光照不到的地方形成了影子
4、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 )
A、3×108 km/s B、 3×108 km/h C、3×108 m/s D、3×108 m/h
七、拓展提升
1、闪电和雷声是同时发生的。我们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__。
2、在太阳、月亮、蜡烛、白炽灯中,不是光源的有__________。
3、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小明在地面上的影子是光沿直线传播的结果。( )
(2)早上起床后小红拉开窗帘,整个房间立刻亮了,可见光的传播不需要时间。( )
(3)声音在水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空气中快,所以光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也比在空气中快。( )
4、织女星与我们相距2.4976×1014 km,我们现在看到的织女星的光大约是多少年前发出的?
学习后记:
光的反射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在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知道光路可逆。
知道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2、过程和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体验我们是如何看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探索光的反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索光的反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密切联系实际,提高应用能力。
重、难点
识记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
观察实验现象归纳光的反射定律。
器材:
激光源、平面镜、纸、学校自制光的反射实验器。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反射定律: 光线与 光线、 在同一平面内; 光线与 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 角等于 角。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2、反射类型:
(1) :入射光平行,反射光也平行;
(2) :入射光平行,反射光向着不同方向。
3、太阳光与水平面成25°角射到平静的湖面上,则反射角为 ;若太阳光垂直射向湖面,则入射角是 ,反射角是 。
4、黑板发生“反光”时,上面的粉笔字看不清楚,这是因为黑板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我们能从各个不同的方向看清楚物理课本的原因是因为光在课本上发生了 反射。小红通过太阳光用镜子晃小明的眼睛,小明感觉很刺眼是因为发生了 反射。
二、课前展示
1、射击瞄准时的要领是:目标、准星、缺口“三点成一线”,这里应用的光学知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排纵队时,如果看到自己前面的一位同学挡住了前面所有的人,队就排直了,这可以用 来解释.
3、下列不是光源的物体有( )
A、太阳 B、火焰 C、月亮 D、电灯
4、一根旗杆在阳光照射下,在地面上投下一个旗杆的影子.自早晨到黄昏这段时间内,旗杆影子长度变化是( )
A、逐渐变短 B、逐渐变长 C、先变长后变短 D、先变短后变长
5、太阳光垂直照射到一很小的正方形孔上,则在地面上产生光点的形状( )
A、圆形的 B、正方形的 C、不规则的 D、成条形的
三、创设情景:
我们知道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但为什么我们用肉眼可以看的见?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反射光。许多物体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也可以看见它,是因为这些物体 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不同物体的表面光的反射情况不同,那么光的反射有没有什么规律呢?光的反射是不是任意的呢?
2、学生探究:光的反射规律
器材:有什么器材?如何使用?方法、步骤,如何做?(可以参考课本步骤P39-40)
教师演示实验,学生观察:
学生归纳总结结论如下:
3、光的反射规律:
i r
认识:镜面、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反射角、入射角。
法线: 。
(1)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 入射角。
演示“光路可逆”的实验,结论如下:
(2)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 的。
4、自学镜面反射及漫反射,回答以下问题
(1)反射包括
(2)二者的区别:
。
(3)学生探讨交流:在漫反射中,是否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学生讨论后,作图证明)
5、学生分组讨论“光的反射”的应用: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在图1—1中,根据题中给出的条件,画出入射光线、反射光线或镜面的位置.
图1—1
2、下面几个现象中与光的反射有关的是( )
A、太阳光下物体有影子 B、看到不发光的物体
C、排队时向前看 D、利用激光给隧道准直
3、有关光的反射,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光射到光滑平面上才能发生反射
B、光射到透明物体的表面才能发生反射
C、光射到不透明物体的表面才能发生反射
D、光射到任何物体的表面都能发生反射
4、下面说法中不符合光的反射规律的是( )
A、入射角增加10°,则反射角也增加10°
B、入射角为0°的入射光线没有反射光线
C、若光线逆着原来的反射光线射入时,它就逆着原来入射光线的方向反射出去
D、入射光线靠拢法线,则反射光线也靠拢法线。
七、拓展提升:
1、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是60°,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若入射角增大10°,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改变了 。
2、太阳光线与水平面成40°角,今用一平面镜把太阳光线反射到竖直向下的水井中,则平面镜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为 。
3、光的反射有 和 两种,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在物体表面上发生了 反射的缘故。
4、关于光的反射,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反射光线跟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B、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两侧
C、入射角增大,反射角也同样增大
D、入射角大于反射角
5、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间的夹角为60°,则反射光线与镜面间的夹角为( )
A、60° B、30° C、120° D、150°
6、关于光的反射定律的适用范围,正确的说法是( )
A、光的反射定律只适用于镜面反射
B、漫反射不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C、不适用于垂直照射
D、光的反射定律适用于所有的反射现象
学习后记:
平面镜成像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了解平面镜成虚像,了解虚像是怎样形成的。
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镜成像的现象。
初步了解凸面镜和凹面镜及其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过对“平面镜成像”的探究,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记录。
观察实验现象,感知虚像的含意。
通过观察感知球面镜对光线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探究“平面镜成像”中领略物理现象的美妙与和谐,获得“发现”成功的喜悦。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通过学习,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利用实验、现象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
器材:
蜡烛、平面镜、纸、玻璃、球面镜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是 立的 像,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像与物体大小 ;像和物对应点的连线与镜面 。
2、平面镜成像原理:根据 。
3、平行光线经凸面镜反射后 ;平行光线经凹面镜反射后 。
二、课前展示
1、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是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 。
2、若要使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是直角,则入射角是 ,这时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是 。
3、阳光下,微风吹拂的河面,波光粼粼,这里蕴含着光的 现象
4、日食现象可以用我们学过的光的_________道理解释。观察日食时要注意保护眼睛,不能用肉眼或通过没有减光设备的望远镜直接观看,否则容易造成视网膜损伤,甚至失明。比较简易的做法是如图所示,用一盆滴有墨水的水来观看,这是利用了_______ _。
5、下图所示的四种现象中,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
A、拱桥倒影 B、一叶障目,不见泰山 C、钢笔错位 D树林间的光线
6、雨后的夜晚走路时,为防止脚踩到水潭,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迎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潭;背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潭
B、迎着月光走,地上暗处是水潭;背着月光走,地上发亮处是水潭
C、迎着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发亮处是水潭
D、迎着或背着月光走,都应是地上暗处是水潭
7、把下面的光路图补充完整。
8、如图所示,一束光射到平面镜MM'的O点处,请根据光的反射规律画出它的反射光线,标明反射角大小。
三、创设情景:
在我们的生活之中,为什么平面镜可以成像呢?它所成的像有什么特点?如果我们把镜子后面的水银去掉,还能成像吗?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学生通过实验自己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器材:蜡烛、纸、玻璃、尺、木板
2、学生分组讨论并归纳出结论: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1)物体所成的像是 。(正立或倒立)
(2)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 。
(3)像与物体的大小 。
(4)像和物体关于镜面是 (对称或不对称)
(5)物体所成的像是 (实像、虚像)
教师引导学生:实验中玻璃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什么?
3、平面镜成像原理: 。
根据平面镜成像原理,找出S的像点。
S .
4、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找出物体在平面镜中的像。
s.
5、学生自学球面镜,回答以下问题:
(1)凸面镜:可以使光线 ,可以开阔 ,常用作观后镜。
(2)凹面镜:可以使光线 ,如: 、 等。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当你照镜子的时候,可在镜子里看到另外一个“你”,镜子里的这个“你”就是你的 ,由于进入你眼睛的光线并非真正来自平面镜后的“你”,所以把这个“你”叫做 。
2、平面镜成的像 在光屏上显示出来(填“能”或“不能”),平面镜成像是物体反射的光或物体发出的光射到平面镜时发生了 的结果。
3、某同学身高1.7m,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的像高是 ,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若此人向平面镜移动1m,则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 ,他的像高为 。
4、水面也能发生反射,我们从水中看到空中的飞机是 像。(填“虚”“实”)
5、太阳灶是用 面镜制成的,它可以使照在表面的太阳光 在一点,凹面镜的面积越大会聚的太阳光就越 ,温度也就越 ,利用它不仅可以烧水、煮饭,还可以发电、冶炼,所以它是既节约燃料又不 的环保型能源。
七、拓展提升:
1、在正常情况下,人的眼睛离书本的距离为25cm时看的清楚,不容易疲劳,这个距离叫明视距离。人刮胡子时应( )
A、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25cm
B、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50cm
C、使平面镜到眼的距离为12.5cm
D、因为像的大小不变,所以平面镜到眼的距离远近都一样
2、下图中,M是平面镜,各光路图正确的是( )
3、某同学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从距平面镜2m处跳到了距平面镜4m处。下列关于镜中像的大小及像的距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B、像与该同学大小相等,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C、像比该同学大,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6 m
D、像比该同学小,像到该同学的距离变为8 m
4、小明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先将蜡烛放在平面镜前50cm处,他记下了像的位置,然后,他将平面镜向蜡烛移动了10cm,则第二次成像的位置与第一次成像的位置比较( )。
A、向平面镜移动了10cm
B、向平面镜移动了20cm
C、远离了平面镜10cm
D、远离了平面镜20cm
5、某同学在做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想使竖直放置的蜡烛所成的像与水平面成水平的,他可采用的方法是( )
A、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90°角放置
B、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60°角放置
C、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30°角放置
D、将平面镜与水平面成45°角放置
6、下图是某同学作的光路图,他只画了一条入射光线和另一条反射光线,请你帮他画出发光点S和像点S′。
7、作出下图中的物体AB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
A A
B B B
A
学习后记:
光的折射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了解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时的偏折规律。
了解光在发生折射时,光路的可逆性。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认识折射现象。
体验由折射引起的错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领略折射现象的美妙,获得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重、难点:
掌握光的折射规律的内容。
归纳光的折射规律。
器材:
激光源、玻璃砖、水、水槽、纸、角度测量器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
(1)光从空气进入玻璃中,光的传播方向一定发生改变。 ( )
(2)在折射现象中,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在不同介质中。 ( )
(3)光从空气斜射到水面上时,只会发生折射现象。 ( )
(4)和光的反射一样,在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 )
2、如果把折射光线和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光从空气斜射入水中时,折射角__________入射角。
3、折射光线向法线偏折,则光可能是( )
A、从水中斜射入空气中
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
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二、课前展示
1、某人站在平面镜前5m处,当他向平面镜前移动了3m,则人在镜中的像( )
A、由大变小 B、由小变大 C、大小不变 D、无法判断
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所成的像就越大
B、物体越大,它在平面镜里成的像也就越大
C、平面镜越大,物体在平面镜里所成的像也越大
D、平面镜竖直放置比它倾斜放置时,物体在平面镜里成的像要大
3、某人站在竖直放置的平面镜前15m处,他的像到平面镜的距离是 ;如果人的身高是1.6m,他的像的高度是 。
4、平面镜成像是平面镜对光发生 的结果;平面镜成的像
(填“能”或“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是 像 。
5、站在平静的湖水旁,能清楚地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这是因为平静的湖水面相当于 作用,若向水中投一石块看到像碎了,其原因是 。
三、创设情景:
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我们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如果不在同种均匀的介质中,光还会不会沿直线传播呢?若在不同种介质中呢?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学生观察实验,讨论并交流
空气
界面
水
(先让学生猜想:光线会往哪边折?)
结果:
空气
界面
水
2、通过实验,学生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1)光从空气 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 偏折。
(2)实验:
空气
其他介质
结果: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 。
从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光线 法线方向偏折。
(3)学生观察实验:
空气
水(或其它介质)
结论:光垂直射入界面时,传播方向 。
3、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完成下列光路图:
空气 空气 空气
水 水 水
水 空气 玻璃 玻璃 空气 空气
空气 水
4、光的折射现象的应用:
(1)试说明池水变“浅”、筷子变“折”的原因:
(2)试说明为什么隔着火焰看对面的人会“晃动”?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在河岸上看到的水中的鱼,比实际鱼的位置 一些,潜入水中的人看到岸上的树,比实际的树 一些,它们都是因为光的_ 所引起。
2、光在水中是沿着 传播的,光从水中斜射到玻璃的界面上时,通常会发生 和 现象。
3、一束光由水斜射入空气,当入射光线不断向法线靠拢时( )
A、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向法线靠拢
B、折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都远离法线
C、折射光线靠拢法线,而反射光线远离法线
D、反射光线靠拢法线,而折射光线远离法线
4、关于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漫反射是一种折射现象
B、平面镜成像是一种折射现象
C、光在不均匀的空气中传播的路径是弯曲的,这实际上是折射现象
D、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些,这是由于池底射向空气的光线,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七、拓展提升:
1、在星光灿烂的夜晚仰望天空,会看到繁星在夜空中闪烁,像人“眨眼睛”一样,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星星的发光是断断续续的
B、被其他星体瞬间遮挡的结果
C、星光被地球大气层反射的结果
D、星光被地球大气层折射的结果
2、若水中的鱼能看到岸边的人,它看到的人其实是( )
A、变矮了的人的实像
B、变高了的人的实像
C、变矮了的人的虚像
D、变高了的人的虚像
3、下列哪个现象为折射的结果:①筷子水中部分是曲折的;②清澈的水底看起来比实际浅;③太阳未出地平线,人已看到太阳;④在平面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正确的是( )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4、关于光的折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光只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才能发生折射
B、只有光斜射到两种不同介质的界面时才可能发生折射
C、光从空气射向水时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光从水斜射向空气时折射光路是不可逆的
D、在发生光的折射时一定发生反射,反射角可能大于入射角
5、如图所示,水中点光源S发出的光线照在S′上,图中三条光线路径可能正确的是( )
A、SO1S′
B、SO2S′
C、SO3S′
D、以上三条都不正确
学习后记:
光的色散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光的色散现象和原因。
知道光的三原色。
知道物体的颜色成因。
初步学会观察与光的色散有关的实验现象。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把白光分解为各种色光的实验探究。
感受色光混合的实验过程
经历研究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色散的各种事实,了解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体验研究“白光分解”、“色光混合”和“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颜色成因”的实验过程,萌发对物理现象的好奇心和物理学习的兴趣,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
重、难点
白光的色散、三原色光。色散的原因。
器材:
三棱镜、玻璃砖、红色、蓝色、绿色透明塑料片、红、蓝、绿纸、白屏。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色散:牛顿用 把太阳光分解成 的现象叫做色散。换句话说,色散现象能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的,太阳光是 (选填 单纯光、复色光)
2、色光的三原色: 、 、 。
3、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 决定的。通过什么色光,呈现什么颜色;
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 决定的。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呈现什么颜色。
4、颜料的三原色: 、 、 。
二、课前展示:
1、下列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的是( )
A、海市蜃楼 B、池水映明月 C、水中的倒影 D、小孔成像
2、一束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面时,有一部分光被反射回来,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还有一部分光进入水中,光线发生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 .这两个现象是同时发生的.
3、折射光线远离法线方向偏折,则光可能是( )
A、从水中斜射人空气中 B、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
C、从水中垂直射向空气中 D、从空气中垂直射向水中
4、关于“潭清疑水浅”和“池水映明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光的反射和折射
B、光的折射和反射
C、都是光的反射
D、都是光的折射
5、小明在东河坝看到:鱼儿在水面荡漾,鱼儿在白云中穿梭,青山在水中摇曳,小明看到的景物中,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
A、船儿 B、鱼儿 C、白云 D、青山
三、创设情景:
雨过天晴后天空会出现一道美丽的彩虹,那么这条美丽的彩虹是怎样形成的呢?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教师演示:让一束太阳光照射到三棱镜上,从三棱镜射出的光有什么变化?
学生观察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太阳光是由 、 、 、 、 、 、 七种色光组成,这说明白光是由 混合而成。太阳光经过三棱镜会发生 现象,早晨的“露珠”五彩缤纷是 现象,七彩彩虹是太阳光传播中被空中水滴 而产生的。
2、通过观察色光混合的实验我们知道:
色光的三原色: 、 、 ,混合后为 色。
单色光——不能分解的光
3、阅读课本53页回答:
颜料的三原色: 、 、 ,混合后为 色。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雨后的天空有时会出现美丽的彩虹,关于“彩虹”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是光的折射现象 B、是光的色散现象
C、是光的反射现象 D、是由于空气中悬浮有大量的小水珠而形成的
2、商场里的花布的图案是有无数种的颜色拼排而成,各种颜色均是由三种原颜料调和而成,这三种原颜料的颜色是( )
A、红 橙 黄 B、红 绿 蓝 C、红 黄 蓝 D、红 白 蓝
3、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则该物体呈现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______所有色光,则该物体是无色透明的。
4、在一张白纸上用红颜料写一个“光”字,把它拿到暗室。只用红光照射时,你将看到 现象,只用绿光照射,你又将看到 现象。
5、在没有其他光照射的情况下,舞台追光灯发出的绿光照在穿白上衣、红裙子的演员身上,观众看到她时是( )
A、全身呈绿色 B、上衣呈绿色,裙子不变
C、上身呈绿色,裙子呈紫色 D、上身呈绿色,裙子呈黑色
七、拓展提升
●物理阅读
黑色花为什么很少见?
我们生活在姹紫嫣红、色彩缤纷的花的世界中,但是我们看到的黑色花却很少。植物学家对四千多种花的颜色学习了统计,发现只有8种黑色花,而且还不是纯正的黑色,只是偏紫色而已。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原来花的颜色与太阳光及花瓣反射、吸收光有光,太阳光由7种色光组成。光的颜色不同,其热效应也不同。有色不透明物体反射与他相同的光,吸收与它颜色不相同的光,黑色物体吸收各种颜色的光。花瓣比较柔嫩,为了生存,避免受高温伤害,它们吸收热效应较弱的光,而反射热效应较强的光。这就是我们看到红、橙、黄色花多,而蓝、紫色花少的原因。若吸收7种色光,受高温伤害就更大,花也更难生存,所以黑花很少。
(1)红花反射什么颜色的光,吸收什么颜色的光?
(2)材料中提到“光颜色不同,热效应也不同”,请你比较红色光与蓝色光的热效应强弱。
(3)材料中没有提到白花,请你推断白花反射、吸收色光的情况。
学习后记:
看不见的光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了解太阳光谱和看不见的光。
初步认识红外线及其作用。
初步认识紫外线及其作用。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红外线、紫外线的作用。
通过收集、交流关于红外线、紫外线的资料,获得处理信息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自然环境及人类生活影响。
初步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意识,有保护人类生存环境的意识。
重、难点:
知道太阳光谱的内容。
知道红外线、紫外线的定义及其作用。
器材:
电脑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 线和 线属于看不见的光。靠近红光的是 线;靠近紫光的是 线。
2、一个物体,当它的温度升高时,它辐射的红外线 。
3、红外线的主要应用有 、 、 。
4、天然紫外线的最重要来源是 。大气层上部的 能够__________紫外线,从而保护地球上的动、植物和人类不受伤害。
二、课前展示:
1、白光_________(填“是”或“不是”)单色光,白光是由_________混合而成。
2、红色的塑料片只能透过_________色的光,蓝色的衣服只反射_________色的光,吸收_________的光。
3、如果一个物体能反射所有色光,该物体呈现_________色;如果一个物体能吸收所有色光,该物体呈现____________色。
4、戴蓝色镜片的人看红色的纸,看到的颜色是( )
A、红色 B、蓝色 C、黑色 D、白色
5、在“人面桃花相映红”这句诗中,用光学知识解释桃花红的原因是( )
A、桃花自己呢不过发出红光 B、桃花吸收红光
C、桃花反射红光 D、以上说法都不对
三、创设情景:
我们知道,利用三棱镜可以把太阳光分解成七种颜色的可见光:
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
那么把这些光按一定的顺序排列在一起会是什么呢?
四、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请学生观察课本P54光谱图,自己阅读回答以下问题:
1、把这些色光按一定顺序排列起来,就是 。在红光、紫光外还有人眼看不见的光,分别是: 、 。
2、红外线:阅读课本54页的内容,并归纳。
物体的温度越高,辐射的 越多。
红外线的 强,各种物体吸收了红外线后温度升高。
红外线的穿透云雾能力比较强。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红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3、阅读课本55页的内容,并归纳紫外线:
(1)紫外线的来源?
(2)紫外线的化学作用强,很容易使相片底片感光。
(3)紫外线的生理作用强,能杀菌。
(4)荧光效应。
学完以上知识后,学生分组讨论并交流紫外线可以有什么用途?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把光按_________排列起来,就是光谱。在光谱上红光以外的部分也有能量的辐射,人眼看不见,这样的辐射叫_________。紫外线是指在_________以外的看不见的光。
2、红外线能使被照射的物体发热,具有_______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_______有关,_______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强。
3、紫外线最显著的特性是___________,根据这一原理可制成_________。
4、关于紫外线的主要作用,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
B、能杀死微生物
C、能使荧光物质发光
D、能进行遥控
5、大雾弥漫时,汽车司机必须开亮雾灯,才能保证安全,雾灯常用( )
A、红光 B、绿光 C、黄光 D、白光
七、拓展提升
1、下列关于红外线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红外线是一种可见光,能被肉眼看见
B、一切物体都可以发射红外线,温度越高的物体发射的红外线也越多
C、物体在常温下不会发射红外线,只有温度高到一定程度才会发出红外线
D、红外线能使荧光物质感光,能用来鉴别真伪钞票
2、适当的什么光照射时对人吸收维生素D有帮助( )
A、紫外线 B、红外线 C、绿光 D、黄光
3、验钞机是利用什么使钞票上面的荧光物质发光,以此来辨别钞票的真伪(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红光 D、紫光
4、过度晒太阳会使皮肤粗糙,甚至引起皮肤癌,这是由于太阳光含有以下哪种光线造成的( )
A、红外线 B、紫外线 C、可见光 D、不可见光
5、小明暑假随父母到昆明旅游,一下飞机导游姐姐就对他们说“昆明地处高原,人们阴天不带伞外出也会被晒得黑黑的”小明心里想,阴天连太阳都看不到,怎么还会被晒黑?这是怎么回事?
学习后记:
光现象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会整理本章的知识框架,复习关于光现象的基础知识。
知道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理解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能解释平面镜应用的问题。
理解光反射的规律,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及其应用。
知道光的折射规律,会分析生活中的折射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梳理归纳本章的知识框架,让学生在复习交流的过程中达到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求。
在复习探究平面镜成像的活动与探究光的反射定律的活动中,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在竞赛中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体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复习过程中要让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的情境中。
通过知识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重、难点
光的直线传播规律与光的反射定律及运用
器材:
光在空气中沿直线传播的相关实验器材、自制磁性硬纸板、自制探照灯等。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二、课前展示: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30分)
1、太阳光从大气层外射到地面时,光线会发生弯曲,这说明 。
2、若一个身高1.6m的人站在竖直挂置的大穿衣镜前0.5m处,则此人在镜中的像高是______m,像到人的距离是______m,若此人以1m/s的速度远离平面镜走2s,则像高______m,像到镜的距离是______m。
3、古诗词中有许多描述光学现象的诗句,如“潭清疑水浅”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现象,“池水照明月”说的就是光的_______现象
4、入射光线与镜面夹角为300,则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______度,当入射光线向法线偏转_______度时,反射角变为400。
5、射击时要做到“三点一线”,这是利用了 。
6、渔民在叉鱼时,总是往 (填“上”或“下”)叉,这是因为光从 到 发生了折射;某人在水中看河岸上的树时,看到的树要比实际的位置 (填“高”或“低”),这是因为光从 到 发生了折射。
7、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传播的。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银幕上的画面,这是因为光在银幕上发生了_______。用久了的油漆黑板会“反光”,这是由于光在黑板上发生了__________的缘故。
8、 红玫瑰只_________红光,因为它是红色的;透过蓝玻璃板看白纸是_________色的。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各种颜色的光,在白屏上形成一条彩色的光带,颜色依次是红、橙、黄、绿、蓝、靛、紫,这就是 现象;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 ______三种色光合成的。
9、 我们观察到水中的鱼和水中的云形成的原因,前者是由于光的____而形成的___像(“虚”或“实”);后者是由于光的_____而形成的像(“虚”或“实”).
10、 太阳光中色散区域红光外侧的不可见光叫_______,具有____效应,物体辐射红外线的本领跟 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辐射的红外线越___________。
11、在湖面上方的天空中停着一只小鸟,距水面20m,已知湖水深5m,则小鸟的像到水面的距离是________m。
二、选择题 (每题3分,共30分)
1、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应用光的反射的是( )
2、在一张硬纸上挖一个很小的三角形小孔,正对太阳,那么在地面上看到的光斑是( )
A、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B、是圆形,它是太阳的虚像
C、是三角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D、是圆形,它是太阳的实像
3、光线从空气斜射入水中发生折射,图中描述四幅光路图正确的是( )
4、检查视力时,眼睛与视力表的距离应保持5m,若通过平面镜观看视力表,当视力表与平面镜相距3m,则人与平面镜的距离为( )
A、4m B、3m C、2m D、1m
5、夜晚当你向一盏路灯走近和离开路灯的过程中,你的影子的长度是 ( )
A、由长逐渐变短,再由短逐渐变长 B、由短逐渐变长,到逐渐消失
C、由短逐渐变长,到无穷长 D、以上说法都是不正确的
6、如图1所示,一只大熊猫正抱着一根竹子在镜前欣赏自己的像。此时,它从镜中看到的自身像应该是图中的( )
A
B
C
D
7、小汽车的挡风玻璃不竖直安装的主要原因是为了( )
A、造型美观 B、减少外界噪音干扰
C、增大采光面积 D、排除因平面镜成像造成的不安全因素
8、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大自然中,有些动物能靠红外线来捕食;
B、红外线照到物体上时,物体会发热;
C、大气层的臭氧层能大量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
D、紫外线具有杀菌本领,所以人应该接受大量的紫外线照射。
9、入射光线和平面镜间的夹角为35°,转动平面镜,使入射角增大5°, 则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 )
A、70°; B、110°; C、80°; D、120°。
10、下述事例中,利用了红外线的是( )
A、验钞机验别钞票 B、自行车的红色尾灯提示后面车辆
C、光缆传递信 D、电视遥控器遥控电视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16分)
1如果在邻水大洪湖的湖底安装一些彩灯,晚上灯光就可以把大洪湖装饰得很漂亮,这些灯发出的光从水中进入空气时,会发生反射和折射,请在图10中画出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大致方向。
2、如图2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作出一条从光源S射出的光线,使它经过平面镜反射后,恰好经过A点。
3、如图3,由光源S发出的光经过平面镜反射后的两束反射光线,画出光源S的位置。
4、 小明用平面镜将一束太阳光反射到竖井中(如图4所示),请在图上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并标出镜面与水平面夹角的度数。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小猫抓不着鱼,觉得很奇怪、请你说明其中的物理道理
2、小明的房间比较狭小。请你运用所学的物理知识帮他想个办法,使他的房间感觉大一些吗?并简述理由。
五、实验题(每空2分共14分)
某同学在探究平面镜特点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一直尺的上面,再取两段等长蜡烛A和B一前一后竖放在直尺上,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用眼睛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便于_______________;直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2)两段等长的蜡烛是为了比较物与像 的关系;
(3)如果玻璃板没有放正,将对实验产生 影响;
(4)移去蜡烛B,并在其位置上放一光屏,则光屏上 接收到蜡烛A的火焰的像(填“能”或“不能”),这说明平面镜成的是_______像;
(5)从实验中得出的结论是: ______。
透镜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什么是凸透镜,什么是凹透镜,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
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
观察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保持对自然界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的美好与和谐。
学习重、难点:
焦点、焦距的定义。
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
器材:
激光源、透镜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一些透镜的截面如图3—1所示,在这些透镜中:
图3—1
(1)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_____透镜。
3、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_。在__________处可点燃火柴。当把一小灯泡放在该点时,灯泡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将成为__________。
二、课前展示
1、“湖静映彩霞”和“潭清疑水浅”分叙述了两种物理现象,前句说的是光的 __________ ;后句说的是光的__________现象。
2、平面镜、凹面镜、凸面镜、凸透镜和凹透镜是五种常见的光学器件,其中利用光的反射定律的是__________ __________ ;利用光的折射定律的是 __________;能会聚阳光的是__________。
3、如图3-2所示是一束光线在空气和水中的光路图,从图中可知:__________是法线,__________是入射光线,__________是折射光线,__________是折射角,光线是从 __________射入 __________中。
4、当光线垂直照射到两种透明物质的界面上时,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在一直线上,传播方向不发生改变,这时折射角等于__________ ,入射角等于__________。
三、创设情景: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如:眼镜、照相机的镜头,它们有什么作用?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透镜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透镜:一些玻璃做的透明的器件(实物观察)。
凸透镜:______、_______的透镜。
凹透镜:_____、_____ ___的透镜。 (图3。1-1示)
(2)、透镜的做法:
主光轴:连接圆心的直线。
光心:透镜的中心
2、通过实验探究,各小组归纳出以下规律:
凸透镜对光有_____作用,又叫_____透镜。
凹透镜对光有_____作用,又叫_____透镜。
焦点: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叫凸透镜的_____。焦点有_____个。
焦距:_________________距离。单位是_____。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器件,其中利用光的反射规律的是__________镜;利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是__________镜;能会聚太阳光的是__________镜。
2、如图3—11,在各个方框中恰当的位置上画出合适的透镜。
图3—11
七、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练习。
2、如图画出了光通过透镜前后的方向,填上适当类型的透镜。
3、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4、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的适当位置,填入符合要求的面镜或透镜。
学习后记:
生活中的透镜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透镜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过程和方法
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了解照相机的成像原理。
能简单描述凸透镜成实像与虚像的主要特征。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模拟照相机的制作和使用,获得成功的喜悦。
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学习重、难点:
照相机的原理。
凸透镜成像的特征。
器材:
透镜、纸片、放大镜
学习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 幻灯机与投影仪不同的是直接把像水平投到屏幕上,不需平面反射光。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把幻灯片__________放。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将幻灯机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屏幕,并将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___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
2、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时,为了看得更清楚些,应尽可能让凸透镜离标本__________些,但这个距离不能大于__________。
3、如图3—19为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__________后会聚在__________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图3—19
二、课前展示:
1、一块矩形玻璃切割成甲、乙两块,其形状如图1所示,那么能使光线发散的是_______,能使光线会聚的是_______ 。
2、如图4所示的两个透镜( )
A、都是向右凸出的,都是凸透镜。
B、都是向右凹进的,都是凹透镜。
C、a是凸透镜,b是凹透镜。
D、b是凸透镜,a是凹透镜。
3.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定是会聚光束
B.一定是发散光束
C.可能是会聚光束或平行光束,不可能是发散光束
D.可能是会聚光束,也可能是平行光束或发散光束
三、创设情景:我们在生活中,有哪些仪器用到透镜?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照相机的内容,教师展示照相机,各小组观察合作,完成下列题。 照相机:可以成_____、_____的_____像。
照相机的结构: 镜头 凸透镜。
胶卷 。
快门 。
2、自学投影仪的内容,教师展示投影仪,各小组观察合作,完成下列题。
投影仪:可以成_____、_____的_____像。
结构:课本图3-20所示
3、自学放大镜的内容,教师展示放大镜,各小组观察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放大镜:成_____、_____的_____像 实际是一个__________镜,怎样使用?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小王在看地图时,有一个细小地方总是看不清楚,他想放大了再看,于是将地图放在玻璃板下,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于是看清楚了。请你帮他分析这是因为 。
2、一个人照一张一寸照片后,又想照一张2寸照片,摄影师应使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靠近人,暗箱缩短
3、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用来调节镜头到__________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往前伸,离胶片__________一些,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__________多少的;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__________的。
4、如图3—20是一台投影仪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投影片放在哪个地方?把这个地方在图中标出来。
图3—20
七、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练习。
2、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凸透镜后会聚在_________点,焦距是指________________的距离。
3、如果把很小的点光源放在_________透镜的_________处,能够使通过透镜出射的光变成平行透镜主轴的光。
4、某同学将一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离透镜15 cm处的纸上形成一个最小的亮斑,这个透镜的焦距是_________。
5、照相机镜头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透镜,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镜头后_________在胶卷上,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
6、投影仪上有一个相当于_________透镜的镜头,投影片上的图案通过这个__________透镜,形成一个__________像。
7、放大镜就是凸透镜,我们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时,为了看清楚物体的细微之处,应将放镜放在物体的__________方,并适当调整距离。
8、关于透镜,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
B、用凸透镜可以看清物体的细小之处
C、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两个焦点
D、光线通过凸透镜后会聚到主轴上的点一定是焦点
9、照相机在底片上所成的像是倒立、缩小的,人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
A、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底片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底片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0、某同学从圆鱼缸的侧面观察到在鱼缸中游动的金鱼,则实际的金鱼
A、比观察到的金鱼小
B、比观察到的金鱼大
C、与观察到的金鱼一样大
D、比观察到的金鱼位置深
11、凸透镜L1、L2,它们的焦距分别是f1、f2,已知f1>f2,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多
B、平行光经L1比经L2偏折的少
C、平行光经L1与经L2偏折的一样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2、投影仪在屏幕上成的像是倒立、放大的,投影片到镜头的距离应该( )
A、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小
B、比像到镜头的距离大
C、与像到镜头的距离相等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于放大镜有放大作用,所以无论物体与放大镜的距离怎样总是放大的
B、将凹透镜正对太阳光,无论如何移动屏也接收不到光斑,所以凹透镜没有焦点
C、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可以不改变
D、光经过透镜的时候方向一定改变
学习后记:
三、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
2、过程和方法
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乐于参与观察、试验、制作等科学试验。
学习重、难点:
1、 实验的过程。
2、 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器材:
透镜、光屏、蜡烛、刻度尺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课前预习:
成像条件物距(u)
成像的性质
像距(v)
应用
U﹥2f
U=2f
F﹤u﹤2f
U=f
0﹤u﹤f
1、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成的像是__________立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_。
2、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时不成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二、课前展示
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1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25cm时,成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15cm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照相机是根据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用来调节镜头到__________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往前冲,离胶片__________一些。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的__________多少的;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__________的。
3、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__________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__________。
三、创设情景: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规律,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照相机:可以成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
凸透镜 投影仪:可以成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
放大镜:成_______、_______的_______像。
学生思考:是什么原因影响了凸透镜所成的像?
学生猜想……(引导“可能与距离有关)
1、教师演示实验:如图示
F F
有关概念:
物距:______________ ____ _,用U表示。
像距:____________________,用V表示。
焦距:用f表示。
2倍焦距:用2f表示
注意事项:蜡烛、透镜、光屏的_____在__________。
调节光屏找出最清晰的像。
结果:距离不同成的像不同
通过实验探究,各小组归纳出以下规律:像与距离有什么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生实验:实验过程如课本示
(1)要找出放大、缩小的区域
(2)要找出倒立、正立的区域
(3)要找出不成像的区域。
实像:真实光线汇聚而成的像,可以出现在光屏上。
虚像: 。
讨论:平面镜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如图3—27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 )
图3—27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2、一个人照完一张半身像后,又想照一张同样大小的全身照,摄影师应使( )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不动,只调大光圈
3、图3—28左边的实线框内是某一物体的形状,右边4个虚线框内是供选择的物体像的形状。以下填空时,只考虑像的形状,不考虑像的大小。 ( )
图3—28
(1)在照相机的毛玻璃取景框上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2)在平面镜中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3)把投影仪的反射平面镜卸掉,让物体的像成在天花板上,这时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4)用放大镜看物体,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七、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练习。
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的。
3、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4、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
5、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_________的下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的范围;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_的范围。
6、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7、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8、照相机、投影仪成像时,在像的位置,有光_________在那里,如果将底片或屏幕放在此处,可显示出像,这样的像叫__________像。
9、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将蜡烛从远处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_________。
10、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11、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12、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10 cm C、30 cm D、15 cm
13、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 )
A、焦距大于30 cm的
B、焦距小于30 cm的
C、焦距等于30 cm的
D、焦距等于15 cm的
14、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6 cm B、7cm C、10 cm D、20 cm
15、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50 cm保持不变,某同学将一个焦距为10 cm的透镜从光屏移向蜡烛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在屏上成一次清晰的像
B、能在屏上成二次清晰的像
C、能在屏上成三次清晰的像
D、不能在屏上成清晰的像
16、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先把凸透镜正对着太阳,移动凸透镜,在地上得到一个亮点,测出亮点到凸透镜的距离,这样做的原因是什么?
17、某同学先后将点燃的蜡烛放在下图所示的各点,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请你回答下列问题
(1)把蜡烛放在A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2)把蜡烛放在B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3)把蜡烛放在C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4)把蜡烛放在D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5)把蜡烛放在E点,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
学习后记:
四、眼睛和眼镜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眼睛的构造,知道眼睛是怎样看见物体的。
2、过程与方法
了解眼镜是怎样矫正视力的。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眼保健意识。
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意识。
重、难点:
眼镜怎样矫正视力。
器材:
近视眼镜、远视眼镜、眼球仪。
学习课时:1课时
一、 课前预习:
1、下面是关于眼的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分别填上近视眼、远视眼、正常眼
(2)图中甲眼、丙眼比较,不同点是:a_____;b_____。
2、下列与近视眼不符合的是( )
A、晶状体曲度过大 B、物像落在视网膜前方
C、眼球前后径过短 D、可用凹透镜纠正
二、课前展示
1、一凸透镜的焦距为20cm,当: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45cm时,成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30cm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体与透镜的距离为5cm时,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规律
照相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投影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放大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创设情景:我们人眼是如何看到这个世界的?为什么又有近视眼和远视眼?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眼睛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眼睛的结构:课本图3.4-1示
各部分的作用…… 晶状体: ____ __
睫状体:_____ ____
视网膜:______ ____
(2)、眼睛如何看到物体:课本P63图示
总结:眼睛实际上是一个可以改变_______________的高档照相机,物体在视网膜上成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像
2、自学近视眼与远视眼的产生原因,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近视眼:课本图3.4-3示
__________太厚,折光能力太强
眼球前后方向太长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
(2)、远视眼:
__________太薄,折光能力差
眼球前后方向太短 光线会聚在视网膜的_____
学生探究:如何调整?
3、眼镜:
(1)、近视眼镜:让光线发散……__________镜
(2)、远视眼镜:让光线会聚……__________镜
4、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视力?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眼球好像一架照相机,晶状体和角膜的共同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它把来自物体的光_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形成物体的_________。
2、眼睛通过睫状体来改变晶状体的形状:当睫状体放松时,晶状体变得比较_________,远处物体射来的光刚好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远处的物体;当睫状体收缩时,晶状体变得比较_________,对光的偏折能力变_________,近处物体射来的光_________在视网膜上,就可以看清近处的物体。
3、小明的爷爷和爸爸都是老花眼,爷爷的老花眼更重一些,小明的妈妈则是近视眼。他们用的三副眼镜都放在报纸上,如图3—33所示,现在爸爸要看书,让小明把眼镜递给他,小明应该拿图__________中的那一副。
图3—33
七、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练习。
1.如图1所示是教学中常用的投影器的结构示意图。下面有关投影器的四句说法中正确的是( )
A.螺纹透镜对灯泡发出的光有发散作用
B.透明胶片与凸透镜的距离大于2倍的焦距
C.在屏幕上可以观察到胶片上箭号的虚像
D.平面镜的作用是改变光的传播方向
2.在“测量凸透镜焦距”的实验中,甲学生先把光源和凸透镜的位置固定,移动光屏来找像,但他无论把屏放在何处,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乙学生先把光源和屏固定,把凸透镜放在它们之间,但他无论怎样移动透镜位置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是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丙学生先把凸透镜和光屏位置固定,但他无论把光源放在何处,都不能在屏上得到清晰的像,这是由于_________ ;丁学生在实验中避免了以上三位学生的问题,但在光屏上得到的是一个光源较模糊的像,且移动光屏位置还是改变不了像的质量,这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
3.某同学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在光屏上得到烛焰缩小的像,然后他把燃烧的蜡烛和光屏互换位置,这时光屏上( )
A.成倒立缩小的像
B.成倒立放大的像
C.成正立放大的像
D.不能成像
4.某同学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保持凸透镜位置不变,如图4所示,先后使烛焰位于a、b、c、d四点,并分别调整光屏的位置。实验后,他归纳出以下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使烛焰位于a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小
B.使烛焰位于c点时,屏上出现的实像最大
C.使烛焰位于a点时,成缩小的实像
D.使烛焰位于d点时,成放大的实像
学习后记:
显微镜和望远镜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了解显微镜、望远镜的基本结构。
2、过程与方法
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解释具体问题,获得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初步认识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显微镜、望远镜结构原理
器材:
显微镜、望远镜
学习课时:1课时
一、 学生预习:
1、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_。
2、显微镜把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 ,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 。
3、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__________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 ,目镜的作用是把物镜所成的像 。
4、显微镜和望远镜都能使物体的__________放大,使原来看不清楚的物体能够被看清楚。
二、课前展示
1、人用眼睛观察一个物体,例如观察一棵树,其光学原理就像图3—29中的一支蜡烛通过凸透镜成像在光屏上一样。__________就相当于图3—29中的蜡烛,人眼睛的_________就相当于凸透镜,_________就相当于光屏。
图3—29
2、图3—30中分别画出了眼睛看近处和看远处的各两种光路,在A、B、C、D四种光路中,__________描述了正常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近视眼的成像情况;__________描述了远视眼的成像情况。
A B
图3—30
C D
3、近视眼的矫正方法是 ; 远视眼的矫正方法是
。
三、创设情景:
我们经常用到一些玻璃器件, 为什么要利用显微镜和望远镜?它们有什么作用?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显微镜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显微镜的结构:课本图3、5-1示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物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反光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显微镜如何放大物体:课本P65示
总结:显微镜实际上是两个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_____________,另一个做____________。
2、 自学望远镜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望远镜:图3、5-2示、
各部分的作用…… 目镜:_____ ___ __ __ __ __ __ __ _ __ ____
(2)、望远镜如何看清远处的物体:课本P66示
总结:望远镜实际上是两个凸透镜的组合,一个做______________镜,另一个做_________________镜。
3、教师介绍新型的显微镜、望远镜。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物体时,你注意过像的正倒吗?请你通过判断,选择以下正确的说法( )
A、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
B、用显微镜观察时像是倒立的,用天文望远镜观察时像是正立的
C、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正立的
D、用显微镜和天文望远镜观察到的像都是倒立的
2、参照上题的判断,选出以下的正确说法( )
A、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虚像,用望远镜看到的是实像
B、用显微镜观察到的是实像,用望远镜看到的是虚像
C、目镜成的是实像,物镜成的是虚像
D、目镜成的是虚像,物镜成的是实像
3、为什么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做得很大,而目镜却做得很小而且焦距很短?
七、拓展提升
1、完成课本练习。
2、我们能不能看清一个物体,与物体对我们的眼睛所成的“视角”大小有关,物体离我们越近,“视角”越_________,看物体越清楚。
3、望远镜物镜的作用是使远处的物体在__________附近成实象,目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用来把这个像__________。天文望远镜的物镜口径做得较大,是为了__________。
4、在合适的照明情况下,正常眼睛观察近处物体最清晰而又不疲劳的距离大约是_________cm;晶状体变得最扁时,能够看到的最远点在_________;晶状体变得最凸时,能看清得最近点大约在离眼睛_________cm处。
5、我们看远处的物体时,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薄,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B、睫状体放松,晶状体变厚,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C、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厚,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D、睫状体收缩,晶状体变薄,来自物体的光可以会聚在视网膜上
6、关于近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薄,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B、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厚,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前
C、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薄,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D、长时间看近处的物体,晶状体变厚,来自远处物体的光会聚在视网膜后
学习后记:
透镜及其应用复习题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对透镜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一定的解决透镜问题的基本的分析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透镜方面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科学探究,全过程地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协助能力,提高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及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规律
五、教学课时:2课时
二、复习内容
(一)、透镜(二)、透镜对光线的作用(三)、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规律(四)、眼睛、显微镜和望远镜的成像原理。
复习习题
一、填空:
1、一些透镜的截面如图3—9所示,在这些透镜中:
图3—9
(1)属于凸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
(2) 属于凹透镜的是__________,它们的共同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
2、凸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_____透镜;凹透镜对光线有__________作用,所以又叫做__________透镜。
3、小华让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拿一张白纸在它的另一侧前后移动,直到纸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叫做凸透镜的__________。在__________处可点燃火柴。当把一小灯泡放在该点时,灯泡射向凸透镜的光,经凸透镜后将成为__________。
4、平面镜、凹透镜、凸透镜是常用的三种光学器件,其中利用光的反射规律的是__________镜;利用光的折射规律的是__________镜;能会聚太阳光的是__________镜。
5、如图3—19为照相机的结构示意图,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来自物体的光经过照相机的__________后会聚在__________上,形成一个缩小的像。
图3—19 图3—20
6、如图3—20是一台投影仪的结构示意图,其中A是_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B是_________,它的作用是_________,投影片放在哪个地方?把这个地方在图中标出来。
7、小王在看地图时,有一个细小地方总是看不清楚,他想放大了再看,于是将地图放在玻璃板下,在玻璃板上滴一滴水,于是看清楚了。请你帮他分析,这是为什么?
8、照相机的调焦装置是用来调节镜头到__________的距离的,当拍摄近的景物时,镜头要往前伸,离胶片__________一些,光圈是用来控制进入镜头__________多少的;快门是用来控制曝光__________的。
9、幻灯机与投影仪不同的是直接把像水平投到屏幕上,不需平面反射光。为了看到正立的像,应把幻灯片__________放。要使屏幕上的像大一些,应将幻灯机__________(填“靠近”或“远离”)屏幕,并将幻灯片与镜头的距离__________(填“增大”或“缩小”)。
10、在用放大镜观察昆虫标本时,为了看得更清楚些,应尽可能让凸透镜离标本__________些,但这个距离不能大于__________。
11、照相机的镜头相当于一个____镜,被拍摄的物体应在距镜头____的位置。在相当于____的胶片上得到____的____的____的像。
12、幻灯机的幻灯片要____在____透镜的后面比焦点略远些的地方,这时银幕上的像的性质是____、____的像。
13、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右图,其正面呈圆弧形,这样就 可 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这是因为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____,使我们能看到水银柱放大后的____像。
14、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时,成倒立缩小的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等于2倍焦距时,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成的像是__________立的,大小与物体__________。
15、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时,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为__________时不成像;当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__________时,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6、投影仪是根据凸透镜能成__________像的光学原理制成的。在投影时由于屏幕上的画面太小,同学们看不清楚,需让画面再大些,调节的方法是,向__________调镜头(填“上”或“下”),同时投影仪与屏幕的距离要__________。
17、图3—28左边的实线框内是某一物体的形状,右边4个虚线框内是供选择的物体像的形状。以下填空时,只考虑像的形状,不考虑像的大小。
图3—28
(1)在照相机的毛玻璃取景框上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2)在平面镜中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3)把投影仪的反射平面镜卸掉,让物体的像成在天花板上,这时看到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
(4)用放大镜看物体,看到的该物体的像的形状为__________。
18、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时候,应先将凸透镜的光心、烛焰的中心、光屏的中心调整到__________________,这样才能使烛焰的像成在_________。实验中,我们所说像的倒立或正立, 是相对于__________________而言的。
19、将点燃的蜡烛沿凸透镜的主轴,从大于二倍焦距处逐渐向透镜移动时,在光屏上可先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当蜡烛移到距凸透镜二倍焦距时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接着移动蜡烛可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实像,最后在光屏上观察不到像了,可在凸透镜的另一侧观察到_________、_________的虚像。
20、凸透镜成放大实像和缩小实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是_________。
21、某同学拿了一个焦距为15 cm的凸透镜,要想观察细小的物体应将物体放在距凸透镜_________的下方;要想用它得到放大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的范围;要想用它得到缩小的实像,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应该_________,此时像的位置在__________的范围。
2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在屏上出现的像是_________像(填“虚”或“实”)。
23、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小于凸透镜的焦距时能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像。
24、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当凸透镜成实像时,在将蜡烛从远处移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变_________。
25、显微镜镜筒的两端各有一组透镜,每组透镜的作用相当于一个__________,靠近眼睛的叫__________,靠近被观察物体的叫__________。
26、来自被观察的微小物体的光经过物镜后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目镜的作用则是把这个像__________。
27、望远镜的物镜和目镜分别由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物镜的作用使远处的物体在焦点附近成__________,目镜的作用是用来把___________________。
28、如果眼球的_________,或者晶状体的曲度过大,远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_______折射后形成的物像,就会落在视网膜的__________造成近视眼。应佩戴_________镜矫正。
二、选择题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经过光心的光线方向不改变
B、不论是凸透镜还是凹透镜,他们的光学性质都是由于光线透过时,在两侧表面发生了两次折射形成的
C、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所以通过凸透镜的光线一定相交于一点
D、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所以通过凹透镜的光线一定是发散开的
2、放幻灯时,银幕上出现了一面旗,它的形状如图中的A相似,则幻灯机上的旗应是图中( )
3、一束光在空气中经凸透镜折射后,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一定是平行光束 B、一定是会聚光束
C、折射光束比原来的光束会聚一些 D、一定是发散光束
4、关于放大镜,如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放大镜就是凸透镜
B、用放大镜可得到物体倒立的像
C、物体放在任何位置都可以得到放大的像
D、只有把物体放在凸透镜焦点以内,才能得到正立、放大的像
5、关于四种光学仪器的成像情况,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放大镜成正立放大的像 B、照相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C、投影仪成倒立缩小的像 D、幻灯机成正立缩小的像
6、一个人照一张一寸照片后,又想照一张2寸照片,摄影师应使( )
A、照相机远离人,暗箱拉长 B、照相机远离人,暗箱缩短
C、照相机靠近人,暗箱拉长 D、照相机靠近人,暗箱缩短
7、如图3—27为凸透镜成像的示意图。由于不慎将透镜的上沿摔掉一块(图中阴影部分),则所成的像将( )
图3—27
A、像的A′部分消失了 B、像的B′部分消失了
C、成像的效果不受影响 D、像A′B′是完整的,亮度变暗
8、将一个凸透镜正对着太阳光,在距凸透镜20 cm的纸上接到一个很小的亮斑。当将一个物体放在距这个透镜50 cm处时,在凸透镜的另一侧可以得到( )
A、倒立、放大的实像 B、倒立、缩小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正立、缩小的实像
9、关于像,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凸透镜成虚像时,因用光屏接收不到,所以人眼也看不到
B、虚像都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实像都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C、虚像总是放大的,实像有时是放大的有时是缩小的
D、虚像用眼可以看到,用光屏接收不到
10、将一个物体放在距凸透镜20 cm处时,用光屏可接收到一个放大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20 cm B、10 cm C、30 cm D、15 cm
11、某同学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60 cm,他想在光屏上成一个与蜡烛等大的像(保持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不变),应选择的凸透镜是( )
A、焦距大于30 cm的 B、焦距小于30 cm的
C、焦距等于30 cm的 D、焦距等于15 cm的
12、某同学将点燃的蜡烛放在距凸透镜14 cm处时,在光屏上得到了一个缩小的像、这个凸透镜的焦距可能是( )
A、6 cm B、7cm C、10 cm D、20 cm
13、在探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蜡烛到光屏的距离为50 cm保持不变,某同学将一个焦距为10 cm的透镜从光屏移向蜡烛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能在屏上成一次清晰的像 B、能在屏上成二次清晰的像
C、能在屏上成三次清晰的像 D、不能在屏上成清晰的像
14、在使用照相机时,下列做法中正确的是( )
A、拍摄远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B、拍摄近景时,应当将镜头向前伸
C、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开大光圈 D、阴天拍摄景物时,应当缩小光圈
15、照集体像时,发现有人没进入镜头,应先要调节照相机,再( )
A、增大物距,使照相机后移 B、减小像距,可缩短暗箱长度
C、增大进光量,开大光圈 D、将快门数字调大
16、放投影片时,在屏幕上得到的是胶片上图像的( )
A、正立放大的虚像B、正立放大的实像C、倒立放大的虚像D、倒立放大的实像
17.一个焦距是10cm的凸透镜,当物体从离透镜20cm处逐渐移向30cm处的过程中( ).
A.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小B.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大
C.像逐渐变大,像距逐渐变大D.像逐渐变小,像距逐渐变小
18.如果要使透镜15cm处的光屏上得到物体的清晰、缩小的实像,测应选择的凸透镜的焦距为( )
A.5cm B.10cm C.15cm D.20cm
19.在做凸透镜成像的实验时,若光屏上得到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测得物体到透镜的距离为10cm,则该凸透镜的焦距有可能为( )
A.3cm B.5cm C.7cm D.14cm
20.物体沿凸透镜主光轴从2倍焦距处匀速向外移动的过程中,像的大小和速度将( )
A.像变大,速度变大 B.像变大,速度不变
C.像变小,速度变小 D.像变小,速度不变
21.测绘人员绘制地图时,常需要从高空飞机上向地面拍照,若使用的相机镜头焦距为50mm,则胶片与镜头的距离应为( )
A.100mm以外 B.恰为50mm C.50mm以内 D.略大于50mm
22、一束平行光正对凸透镜照射,在离透镜15 cm处的光屏上得到一个亮点、那么当物体位于焦点前35 cm时,在透镜的另一侧移动光屏可得到( )
A、倒立、缩小的实像 B、倒立、放大的实像
C、正立、放大的实像 D、倒立、放大的虚像
2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实像和虚像都能显示在光屏上
B、实像和虚像都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C、虚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D、实像能用眼睛看到但不能显示在光屏上
24、将物体从距凸透镜3f处移向5f处,在移动过程中物体的像如何变化( )
A、先放大后缩小 B、先缩小后放大 C、逐渐变大 D、逐渐变小
25、在做“研究凸透镜成像”的实验中发现,当蜡烛到透镜焦点的距离是10 cm时,在透镜另一侧的光屏上得到一放大的像,则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该透镜的焦距大于10 cm
B、当该蜡烛距凸透镜10 cm时,可成一放大的像
C、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20 cm时,在光屏上可得到一缩小的像
D、当蜡烛到透镜的距离是8 cm时,在光屏上得不到烛焰的像
三、作图与实验
1、在图中的虚线框内的适当位置,填入符合要求的面镜或透镜。
2、完成下图中的光路图。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温度的概念。
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
通过学习活动,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正确使用温度计
器材:
实验用温度计、演示温度计、家庭用寒暑表、体温计、挂图、热水、冷水、温水。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温度反映的是物体的( )
A、体积大小 B、运动快慢 C、冷热程度 D、振动快慢
2、-20℃的正确读法是( )
A、零下20度 B、零下摄氏20度 C、负摄氏20度 D、零下20摄氏度
3、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符合实际的是 ( )
A、 人体的正常体温为35℃。 B、 冰箱冷冻室的温度约为5℃。
C、 上海盛夏中午室外温度可达38℃。 D、 上海的最低气温可达零下30℃。
二、课前展示:
你能说出今天的温度是多少吗?如何表示?
冬天当温度低于0℃时,如何表示?
你知道温度用什么测量么?如何使用?
三、创设情景:
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如何转化?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温度计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叫_____________。
2、观察 实物(挂图)及各种温度计,小组交流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温度计的基本构造:
(2)结构原理:利用 规律制成的。
3、各小组探究:实验用温度计怎样使用?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并归纳总结如下:
(a)使用前 观察 所测温度不能超过
认清 每小格代表的数值
(b)使用时 ①温度计的玻璃泡 液体中,不要碰到
② 待温度计的示数 后再读数
③ 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继续留在被测液体中,视线
与 相平
4、自学温度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字母C代表 ,℃是 的单位,读做 ;
(2)摄氏温度是这样规定的:把 的温度规定为零摄氏度0℃,
把 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100℃,
人体的正常体温是37 ℃左右,读做“ ”.
哈密2月的平均气温是-4.7 ℃,读做 或 .
5、自学体温计的内容,仔细看挂图,思考、回答问题。
(1)体温计的测量范围是____ __至______ _,最小分度值为_______℃。
(2)体温计与实验室用的温度计的构造有什么不同?
。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图1中温度计甲的示数为__________,读做__________,温度计乙的示数为 ,读做__________。
2、图4所示是小明正在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的情景,请指出他的做法中的错误之处: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温度计测液体温度有以下说法:(1)使用前应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最小刻度值;(2)测量时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液体充分接触;(3)读数时应在温度计示数稳定后读数;(4)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一定要留在被测液体中.其中正确的是 ( )
A、(1)(2)(3)(4) B、(1)(3) C、(2)(4) D、(1)(2)(3)
七、拓展提升:
1、以下温度中最接近23℃ 的是 ( )
A.让人感觉温暖而舒适的房间温度 B.北京冬季最冷的室外温度
C.健康成年人的体温 D.冰水混合物的温度
2、0℃的水与0℃的冰相比较,水的温度_____________冰的温度。
3、用普通温度计测量水温的实验所需步骤如下:
A、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和水充分接触
B、选取量程适当的温度计,了解它的最小分度值
C、估计被测水的温度
D、取出温度计
E、观察温度计的示数
请按实验的正确顺序将序号写出来:_____________。
学习后记: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理解气态、固态和液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了解熔化曲线和凝固曲线的物理含义。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的规律,感知发生状态变化的条件。
了解有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是区别晶体和非晶体的一种方法
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了解图象是一种比较直观的表示物理量变化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关心,产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情感。
重、难点:
实验探究熔化、凝固的规律。
正确得出熔化、凝固的规律。
器材:
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二支、海波、石蜡、水、火柴、坐标纸、
学习课时:1课时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1、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做熔化.
2、物质从 变成 的过程叫做凝固
二、课前展示:
1、温度是表示物体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2、常用的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_____________的性质制成的。
3、摄氏温度中是把_____________的温度定为0℃,把_____________的温度定为100℃。
4、一般家中都备有体温计,它的测量范围是______至_______,最小分度为_______℃。
5、温度计的使用(实验用温度计):
使用前,应该:看清它的 ;认清它的 。
三、创设情景:
你知道物质有几种状态吗?这些状态可以转化?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熔化和凝固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自然界的物质常以 、 和 三种形态存在着.
(2)物态变化是指 的过程。.
2、自主探究物质的熔化和凝固与什么因素有关系,有什么样的变化规律?
实验过程见课本75页
通过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归纳出以下规律:
(1)固体 晶体:如 。在熔化时温度 ,有 。晶体熔化的温度叫 非晶体:如 。在熔化时温度 ,没有 。
(2)晶体有一定的凝固温度,叫 ,非晶体没 ,同一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是 。
(3)海波的熔点是48℃。则:50℃的海波呈 态,10℃的海波呈 态。
(4)晶体熔化的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温度必须达到 ,二是熔化过程中要继续 热、但温度 ,同样凝固时要 热,但温度 。
3、观察77页熔点表,小组讨论回答以下问题:
(1)不同晶体熔点 (填“相同”或“不同”)。
(2)为什么灯泡内的灯丝要用钨丝?
(3)水银能用来做寒暑表中的液体吗? 为什么?
4、阅读书上介绍一些常见的熔化和凝固现象,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北方的冬天,菜窖里放几桶水,可利用 原理使菜不会冻坏?
(2)给海鲜制冷,用0℃的冰比0℃的水效果好,为什么?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 铁水浇成铁杆属于 过程 ,春天冰河消融属于 过程。(填物态变化)
2、表中列出了几种物质在标准大气压下的熔点。请根据此表数据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 )
物质名称
固态水银
金
铜
铁
钨
固态氢
熔点/℃
-38.8
1.64
1083
1535
3410
-259
A、铜球放入铁水中不会熔化 B、零下255℃时的氢是固态
C、用钨制成的灯丝不易熔断 D、水银温度计可测零下40℃的气温
3、某物质的凝固点是42℃,在42℃时,该物质( )
A、一定是固态 B、一定是液态 C、是固液共存 D、以上都有可能
4、海波是晶体,石蜡是非晶体.小华同学通过查阅资料收集到海波和石蜡的熔化图象如图19所示,海波的熔化图象是___ ____(填写序
号).分析图象A可获得的信息有:
①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分析图象B可获得的信息有: 图19
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填一条即可).
七、拓展提升:
1、将一块0℃的冰放入一桶0℃的水中,置于0℃的房间内,则( )
A、 冰块的质量将减少 B、 冰块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C、 冰块的质量将增加 D、 上述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2、关于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B.晶体和非晶体都有一定的熔点
C.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不断升高
D.非晶体熔化时吸热,温度保持不变
3、某同学认真阅读了课本中的熔点表以后得出以下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熔点表中所有物质都是晶体
B、熔点表中各物质的凝固点等于其熔点
C、熔点低于0 ℃的物质,在常温下呈液态或气态
D、铝的熔点为660 ℃,温度为660 ℃的铝应为液态
4、右图是从实验得到的海波的熔化图象,下列有关它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图象的AB段表示熔化过程
B、图象的CD段表示熔化过程
C、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海波继续吸热
D、在BC段所表示的过程,海波不吸热也不放热
学习后记:
第三节、汽化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什么是汽化。
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
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2、过程和方法
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通过探究活动了解液体沸腾时的温度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蒸发、沸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器材:
塑料袋、酒精、铁架台、温度计、烧杯、石棉网、酒精灯、硬纸板、一张光滑的厚纸、扇子、毛玻璃片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物质从 变为 叫做汽化,汽化时要 热。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2、蒸发是在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
3、沸腾是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
二、课前展示:
1、平时我们见到的铁是_____________态,酒精是_____________态,氧气是_____________态。
2、我们知道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为 。 在沥青、石蜡、铜、玻璃中 是晶体.
3、晶体在熔化过程中___________热量,温度__________。同一种晶体,它的凝固点和__________相同。给冰水混合物缓缓加热,当冰未完全熔化之前,水的温度_________0℃(选填“低于”、“等于”或“高于”)。
4、如图1-3所示,是-8℃的冰受热后冰块的熔化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由此可知:
(1)开始加热的最初5min是______态;
(2)5~15min,冰开始是______态,后是____________态;最后是____________态
(3)到20min时,冰全部变成______℃的水;
(4)-8℃的冰升温到0℃的冰需要______min;
(5)0℃的冰熔化成O℃ 的水需要______min;
(6)冰的熔点是______℃.
三、创设情景:
看课本4.3—1,做实验,看到什么变化?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汽化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物质从 变为 叫做汽化,汽化时要 热。
(2)汽化的两种方式是: 和 。
2、各小组合作探究:水的沸腾
通过探究、小组交流合作,归纳出以下规律:
(1)沸腾是从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现象。液体沸腾时的温度叫 。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3)液体沸腾时的条件(1) (2) 。
3、自学蒸发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蒸发定义:蒸发是在 发生的缓慢的汽化现象,可以在 温度下发生。
(2)学生分组讨论:把湿衣服尽快晾干,有哪些好方法?由此总结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 、 、 。
演示实验:温度计玻璃泡上不涂酒精,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会变化吗?把酒精反复涂在温度计的玻璃泡上,用扇子扇,温度计读数有什么变化?
根据实验总结:液体蒸发时要从周围物体 热,液体本身温度 。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夏天扇扇子能使人感觉到凉快,这是因为扇子所产生的风( )
A、使空气的温度降低 B、在人体表面吸热
C、加快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D、减慢了人体表面汗水的蒸发
2、下列现象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
A、60℃的水,正在沸腾 B、用纸盒装水并在火上加热,可将盒中的水烧开
C、液体吸热后,温度却不升高 D、用水银温度计测得南极考察站的温度是-60℃
3、 在洗手间中,打开干手器就有热风吹到手上,手上的水很快蒸发,其原因是( )
A、提高了水的温度 B、加快了水面上空气的流动
C、增大了水的表面积 D、手吸收了热
4、如图2所示,甲试管装水,乙试管装酒精,同时放入盛水的大烧杯中,对大烧杯加热使里面的水沸腾,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甲试管内的水和乙试管内的酒精都沸腾
B、甲试管内的水和乙试管内的酒精都不沸腾
C、甲试管内的水沸腾,乙试管内的酒精不沸腾
D、甲试管内的水不沸腾,乙试管内的酒精沸腾
5、实验题(共10分)
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小明的实验记录表格如下:
时间(分)
0
1
2
3
4
5
6
7
8
温度(℃)
90℃
92℃
94℃
96℃
98℃
99℃
99℃
96℃
99℃
(1)观察到当水沸腾时,水中形成大量的气泡上升到水面破裂开来,里面的水蒸气散发到空气中。从实验可得出,沸腾是从液体 和 同时发生的剧烈的 现象。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 热,但温度 。
(2)从记录的数据看出,在第 分钟记录的数据是明显错误的。
(3)由表可知,加热了 分钟水开始沸腾,水的沸点是 ℃。
(4)小丽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a)、(b)所示,则图 是水沸腾前的情况,图 是水沸腾时的情况。
七、拓展提升:
1、以下事例中,属于汽化现象的是( )
A.春天,冰封的河面消融 B.夏天,剥开包装纸后冰棒会冒“白气”
C.秋天,清晨的雾在太阳出来后散去 D.冬天,湖水结冰
2、炎热的夏天,发现中暑患者后,常常把患者扶至通风处,并在患者身上擦上酒精,这里用到的主要物理道理是:(1) (2) ·
3、夏天,在地上洒水感到凉快,是利用 来降低气温的,人们在盛暑天气大汗淋漓,是靠 ,保持体温不变的.
4、在日常生活中,将面制品在水中煮,只要水不干,就不会煮焦,而在油中炸,则会发黄,甚至炸糊了,这一现象说明( )
A、油的传热性能比水强 B、 油炸食品的吸热能力比水强
C、 油的沸点比水高 D、 油沸腾时温度继续升高,而水在沸腾时温度保持不变
5、生活中常有“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的说法。“扬汤止沸”是指把锅里沸腾的水舀起来再倒回去,“釜底抽薪”是指从锅下抽掉燃着的木柴,应用热学知识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暂时止沸
B、 “扬汤止沸”和“釜底抽薪”都只能彻底止沸
C、 “扬汤止沸”只能暂时止沸,“釜底抽薪”能彻底止沸
D、 “扬汤止沸”能彻底止沸,“釜底抽薪”只能暂时止沸
学习后记:
第三节、液化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什么是液化。
会解释有关液化现象。
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过程和方法
联系生活,学会用液化的有关知识加以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
重、难点:
液化现象的解释。
器材:
塑料袋、酒精、热水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物质从 态变成 叫液化。使气体液化的方法有 和 。
二、课前展示:
1、在“观察水的沸腾”的实验中,在使用温度计前应该观察它的_________,认清它的_________。分析下表的实验数据,可以发现第_____________分钟时数据是错误的;可知水沸腾的温度是_______℃。
时间/分钟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
温度
...
95
96
97
98
98
98
95
98
98
98
...
2、在古代唐朝的皇宫里,夏天由宫女推动高大的水车,将水洒在宫殿的房顶上,水再顺房顶四周流下,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为了新奇 B.为了美观 C.为了清洁房顶 D.为了解暑降温。
三、创设情景:
看课本4.3—1,做实验,看到什么变化?拿出来凉一会儿,看到什么变化?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液化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把塑料袋从热水中拿出,凉一会儿,塑料袋变瘪,并且有酒精液滴,这过程说明了什么?
(2)液化是吸热还是放热?能用例子解释吗?
2、小组讨论并回答:100 ℃水蒸气的烫伤比100 ℃开水烫伤更严重,为什么?
3、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典型的液化例子么?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清晨看见草地上的露。露的形成属于物态变化中的( )
A.熔化 B.凝固 C.液化 D.汽化
2、从冰箱内取出的冰棍周围会弥漫“白气”;水烧开后水壶嘴会喷出“白气”,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冰棍周围的“白气”是冰熔化成的小水珠
B.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水蒸气
C.壶嘴喷出的“白气”是壶嘴喷出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D.这两种情况的“白气”都是空气中原来的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珠
3、地球上的水在不停地循环着:阳光晒暖了海洋,水变成水蒸气升到空中。形成暖湿气流,暖湿气流遇到冷空气后,水蒸气变成了小水滴,形成雨降落到地面。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水变成水蒸气是汽化现象 B.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中放热
C.水蒸气变成小水滴是凝固现象 D.水蒸气变成小水滴的过程中吸热
4、很冷的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室外走进温暖的室内,眼镜变模糊了,这是因为( )
A.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凝华成的小水珠附着在眼镜上
B.眼镜上有灰尘
C.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片液化成小水珠附着在眼镜片上
D.镜片导致水发生汽化蒙在玻璃上
七、拓展提升:
1、用水壶烧水,当水烧开时,在壶嘴附近会出现上升的“白气”,这些“白气”是_________形成的;当“白气”上升到一定程度时就不见了,这是由于_________.
2、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就是在常温下采用 方法使石油液化储存在钢罐里。高温环境下不用冷水而常用冰来降温,其中的道理是 。
3、写出下列物态变化的名称
(1) 冬天早晨出来跑步,嘴里往外呼"白气",是___________现象.
(2) 冰雪化成水,是________现象.
(3) 洗过的衣服晾干了,是___________现象.
(4) 钢水变成钢锭,是___________现象.
(5) 夏天,自来水管常"出汗",是______________现象.
(6) 掀开沸水锅的锅盖,可以看到有水从锅盖上滴下,这是_____________现象。
(7) 冬天戴眼镜的人从外面进到暖和的屋子里,镜片上往往会出现水珠,这是_________现象.
4、牙科医生在给病人检查时要用到一个小的平面镜,在放入病人口腔之前总是先放到酒精灯上烤一烤,再进入病人口中,这样做主要是为了( )
A、为了卫生,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烧一下,能杀菌
B、为了让病人不感到太凉,放在火焰上升温
C、纯属职业习惯,不烤也行
D、为了防止口中水蒸气在平面镜上液化,影响看病
5、目前常用的电冰箱利用了一种叫做氟利昂的物质作为热的“搬运工”,把冰箱里的“热”“搬运”到冰箱外面,因为氟利昂既容易汽化也容易液化。有关这种电冰箱工作过程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液化、吸热
B.氟利昂进人冷冻室的管子里迅速汽化、吸热
C.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液化、吸热
D.氟利昂被压缩机压人冷凝器后,会汽化、放热
6、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天热扇扇子觉得凉快些,是因为空气的温度降低了
B.冬天看到人们呼出的"白气"是水蒸气
C.被100℃水蒸气烫伤比100℃开水烫伤还严重,是因为水蒸气液化放热的缘故
D.湿衣服变干,是液化现象
7、闷热的夏天,从电冰箱取出一块冻肉放在台式秤盘中,过一会秤的示数将:( )
A.增大 B、减小 C.保持不变 D、无法判断
8、在卫生间里洗过热水澡后,室内的玻璃镜面变得模糊不清,过了一段时间,镜面又变得清晰起来。镜面上发生的这两种现象的物态变化情况是:( )
A.先汽化,后液化 B.先液化,后汽化 C.只有液化 D.只有汽化
学习后记:
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2、过程和方法
通过观察了解升华和凝华现象。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物理学道理。
重、难点:
判断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解释常见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器材:
可密封的玻璃瓶、酒精灯、碘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在北方的冬季,下列几种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中,属于凝华现象的是 ( )
A、室外冻冰的衣服会变干
B、房间窗户玻璃的内表面出现冰花
C、正在跑步的人,口中呼出“白气”
D、河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
二、课前展示:
1、居民使用的液化石油气,是在 温下,用 的方法把石油气液化后装在钢罐里的.
2、下列自然现象中属于液化的是( )
①露的形成 ②霜的形成 ③冰的形成 ④雾的形成
A、①② B、①③ C、①④ D、②④
3、铁匠师傅打铁时,将烧红的铁块放入冷水中,会听到“嗤”的一声,同时冒出一股“白气”。在这个过程中,水先后发生的物态变化是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三、创设情景:
你知道人工降雨是怎么一回事吗?它用到了哪些物态变化的知识?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教师展示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学生根据观察到的现象,小组讨论并回答下列问题。
升华是指物质从_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_态,升华需要__________热
凝华是指物质从_________态直接变成_________态,凝华需要_________热.
2、自学升华和凝华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1)冬天晾在室外的湿衣服里的水会结成冰,但是冰冻的湿衣服也能晾干,这是因为_________.
(2)冰柜内的四壁上经常会结有很多霜,这些霜是由于__________而成的.
(3)用久了的日光灯管两端会出现黑斑,在形成黑斑的过程中先发生___ ___后发生 。
3、各小组讨论并总结生活中有哪些升华和凝华的例子。
4、各小组讨论以下现象是怎样形成的?
云
霜
露
雾
雨
雪
雹
“白气”的形成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施行人工降雨时,是飞机在云层里撒干冰(固态二氧化碳),干冰迅速 而吸热,使云层中水蒸气急剧遇冷而 成小冰晶,小冰晶逐渐变大,在下落过程中又 成小水滴落下来。
2、为使运输中的食品防止腐烂变质,通常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________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使食品温度降低.
3、文娱演出时,舞台上往往要用弥漫的白烟雾,给人以若隐若现的舞台效果,这种烟雾是( )
A、向舞台喷射真实的烟雾
B、利用干冰升华形成的二氧化碳
C、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D、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空气中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的“雾”
4、冬天,在暖和的室内玻璃窗上会“出汗”或结冰花,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汗”出在玻璃窗上室外的一面 B、冰花结在玻璃窗上室内的一面
C、玻璃窗上的“汗”是水蒸气液化而成的D、玻璃窗上的冰花是水蒸气凝华而成的
5、俗语说“霜前冷”、“雪后寒”,请用你所学过的物理知识解释这两句俗语?
。
七、拓展提升:
1、为使运输中的食品防止腐烂变质,通常利用干冰(固态二氧化碳)的________过程中要________热使食品温度降低
2、去年冬季,盐城市大雾天气比往年频繁,而霜却比往年少见。从物态变化分析,“雾”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_现象,“霜”的形成属于____________现象;“霜比往年少见”说明我市去年冬季平均气温比往年____________(高/低)。
3、填写下列现象中物态变化的名称: 严冬之夜在玻璃室内一侧出现“冰花” ;放在箱子里的卫生球变小了 。
4、现在有一种叫“固体清新剂”的商品,把它放置在厕所、汽车、饭店内,能有效的清新空气、预防感冒等,“固体清新剂”发生的物态变化是( )
A.熔化 B.凝华 C.汽化 D.升华
5、下列有关天气现象及其成因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
A、刮风是水蒸发太多形成的 B、大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
C、霜是地面附近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D、雪花是高空水蒸气凝华形成的
学习后记:
第五节 复习和应用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温度概念,知道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知道温度计的原理、构造,会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知道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知道熔化现象和凝固现象,知道熔化过程吸热,凝固过程放热.
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知道汽化现象和液化现象,知道汽化现象的两种形式,蒸发和沸腾,知道汽化过程吸热、液化过程放热.
知道什么叫升华、什么叫凝华.能够解释常见的升华、凝华现象.知道升华过程吸热,凝华过程放热.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物态变化的学习,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概括,培养学生综合概括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复习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三对紧密相关的互逆过程,认识到物质运动变化形式是多样的,任何一种运动变化都有规律、有意识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研究自然科学时的审美意识.
重、难点:
掌握六种物态变化,并知道它们与吸、放热的关系.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解释简单的热现象.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展示:
物质三态: 、 、 。
二、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三、展示汇报:
1、复习本章知识
学生思考,讨论问题,并回答:
(1)什么是温度;摄氏温度单位是如何规定的?
(2)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
(3)吸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放热的物态变化有哪些?
(4)什么是熔化和凝固?晶体与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有哪些区别?又有哪些相同点?
(5)什么叫熔点和凝固点?
(6)什么是汽化和液化?汽化的两种方式及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常用的液化方法有哪些?
(7)什么叫升华和凝华?
三、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用笔画线把下列现象同该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连起来。
烧开水时冒的“白气” 汽化
夏天湿衣服晾干 熔化
冬天早晨看到草上的霜 凝固
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 液化
钢水浇铸成火车轮 凝华
吃冰棒解热 升华
2、物体吸收了热量,则物体的温度( )
A.一定升高 B.一定降低 C.一定不变 D.可能升高,也可能不变。
3、下列物态变化中,都需要吸热的一组是( )
A.熔化、汽化 B.熔化、液化 C.液化、凝华 D.液化、升华。
4、火箭在大气中飞行时,它的头部磨擦发热,温度可达几千摄氏度。在火箭上涂一层特殊材料,这种材料在高温下熔化并且汽化,能起到保护火箭头部的作用,这是因为( )
A.熔化和汽化都放热 B.熔化吸热,汽化放热
C.熔化和汽化都吸热 D.熔化放热,汽化吸热
四、拓展提升:
1、将一块0℃的冰放入一桶0℃的水中时( )
A、冰块的质量将减少 B、冰块的质量将保持不变
C、冰块的质量将增加 D、上述情况都不可能发生
2、下列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给冰加热,冰的温度一定升高
B、把5℃的水放入0℃的房间,水将会结冰
C、冰棒周围的“白气”,是冰升华形成的水蒸气
D、冬天户外的水管容易冻裂,是由于水结成冰后体积变大的缘故
3、请写出以下现象所属的物态变化名称: 夏天吃棒冰时,揭开包装纸后棒冰会冒“白汽”___ ______;用热风干手器将湿手吹干__ ____;用久了的灯泡钨丝比新时细___ 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金属在熔化和液态金属凝固的过程中,温度均保持不变
B.物体吸收热量后,温度一定升高
C.任何情况下水的沸点都是100℃
D.任何情况下冰的温度一定低于0℃
5、通过观察图4所示的三幅晒衣服的示意图,结合日常生活的经验,可知:液体蒸发的快慢与液体的 、液体的 和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有关。
6、夏天向手心吹气,手感觉凉;而冬天向手心哈气,手感觉热。为什么?
7、刘娟同学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帮妈妈做家务,她在一次消灭房间里的蚊子时,用的是如图所示的气雾杀虫剂。刘娟同学用这种杀虫剂喷洒了—一会后,手明显感觉到盛杀虫剂的金属罐变凉了,她摇了摇金属罐,明显感觉到罐里有液体,她又通过阅读说明书得知这种杀虫剂是用一种极易挥发的化学原料和药物配制而成的。请你应用所学的物理知识解释金属罐变凉的原因。
第五章 电流与电路
一 、 电荷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及其作用,了解电荷量及其单位;
了解原子结构,认识元电荷、自由电子和电荷的移动。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活动感受摩擦起电,知道带电体的性质;
在认识自然界只有两种电荷的过程中,感受人们所用的推理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注意观察静电现象,对电荷种类的探究产生兴趣,能主动利用简易器材动手做实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重、难点:
认识摩擦起电的现象,了解电荷的种类及电荷间的相互作用;
器材:
玻璃棒(附丝绸),橡胶棒(附毛皮),验电器,乒乓球,散开的塑料包装绳,碎纸屑若干。
学习课时:2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经过 的物体能够 ,我们就说物体带上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就是摩擦起电现象。
2、原子由 和 组成, 位于原子的中心, 带正电, 带负电。
3、人们把最小的电荷叫做 ,常用符号 表示e= 。
4、在通常情况下,原子对外不显电性的原因是 。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规律: 。
二、课前展示
从小学的自然课中,你知道哪些有关电学的知识?
三、创设情景:
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在冬季的夜晚,当我们脱衣服的时候,常常会听到“噼啪”的声音,还会看到小小的火花;当用塑料梳子梳头发时,头发会随着梳子“飘”起来。实际早在两千五百年前,古希腊盛行用琥珀做饰品,他们发现刚刚摩擦过的琥珀吸引毛发等小东西,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琥珀之力”。后来希腊文“琥珀”一词演变为“电”这个词。
那么到底什么是电?物体是怎么带上电的?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摩擦起电:用摩擦过的塑料尺子,圆珠笔等,靠近碎纸片,观察现象。完成下列问题:用毛皮摩擦橡胶棒,用丝绸摩擦玻璃棒,分别把棒靠近纸屑,乒乓球等轻小物体,观察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摩擦过的物体能够_____________________。经过 的物体能够 ,我们就说物体带上了电.或者说带了电荷。
2.使物体带电的方法 : .
3.两种电荷:
引导学生分析:带电后的物体凡是跟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_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排斥;凡是跟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互相吸引的,必定跟_____________________互相排斥。
归纳:这些事实使人们认识到自然界中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电荷。
电荷间的相互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检验物体是否带电的方法
(1)利用带电体的性质来判断。
猜想1:如果一个带电体吸引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猜想2:如果一个带电体排斥一个轻小物体,能否判断这个轻小物体也带电?
讨论并得出结论:用____________________来检验。
(2)学生自学验电器的主要构造,通过实验了解验电器的原理和作用。
验电器的原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电器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
验电器金属箔片张开的角度不同,反映了带电体传给验电器的电荷的多少不同。
5.电荷的多少叫电量
电量的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简称____________,符号是___________。
6.摩擦起电的实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电流 :认真观察实验5.1-5分析实验,思考下列问题:
①验电器A金属箔片张角 ,验电器B金属箔片张角 。
说明金属棒杆上有了电荷的 。
② 叫导体, 例如 。
叫绝缘体,例如 。
③金属导电靠的就是 。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人们在研究 现象时,认识到自然界只存在两种电荷,它们是 和 。
2、市场上出售一种能滚动的毛刷,当毛刷在尼龙衣物上滚动时,可以把灰尘和微小脏物吸入刷内,其道理是 。
3、电视机的荧光屏上经常粘有灰尘,这是因为电视机工作时,屏幕上带有____电(或电荷、静电)_________而具有了____吸引轻小物体_____________的性质。
4、有A.B.C三个带电小球,如果小球A带正电,小球C吸引小球B,小球B排斥小球A,那么小球B带____________ 电;小球C带____________电.(填“正”或“负”).
5、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拓展提升
1.如图所示,图______中的两个通草球一定带电。
2、有些用化纤布料做成的衣服穿在身上很容易弄脏,这主要是因为化纤布容易发生 现象,从而 细小灰尘的缘故。
3、打扫房间时,小刚用干绸布擦穿衣镜,发现擦过的镜面很容易粘上细小绒毛.这是因为他擦过的镜面因 而带了电,带电体有 的性质,所以绒毛被吸在镜面上.
4.铜棒、油、干燥的木条、塑料棒、人体、大地、碳棒、干燥空气中属导体的有______,属绝缘体的有______。
5.松木、橡胶、陶瓷、食盐溶液中属于导体的是 [ ]
A.松木 B.橡胶 C.陶瓷 D.食盐溶液
6、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一只原来不带电的验电器,金属箔张开,在这过程中 ( )
A.玻璃棒上的质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B.玻璃棒上的电子转移到金属箔上
C.金属箔上的质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D.金属箔上的电子转移到玻璃棒上
学习后记:
二、电流和电路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初步认识电流、电路及电路图。 知道电源和用电器。
2、过程与方法
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电源和用电器的作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连接电路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乐于动脑筋找出新的连接电路的方法。
重、难点:
知道电流、电路的基本概念。
能认识、使用电路图。
器材:小灯泡、门铃、电源、导线
教学课时:1课时
—、课前预习:
1.电流的形成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金属中的_________形成了电流,电流的方向沿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向流动。
2.电路是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组成的。电池、发电机是__________,灯泡、电铃等是_________。
3.电路中获得持续电流的条件是( )
A.电路中存在大量的自由电子 B.电路中必须有电源
C.电路中有电源,且电路闭合 D.电路中有电源,且有灯泡
4.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池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B.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正极→负极”
C.在电路中,电源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D.一般的电路由电源、用电器、开关和导线组成
5.在研究电流的特点时,经常用同样看不见、摸不着的水流相比,这种科学思维方法可以叫做( )
A.控制变量法 B.模型法 C.类比法 D.归纳法
二、课前展示:
1、经摩擦过的玻璃棒、橡胶棒 (能或不能)吸引轻小物体。
2、自然界只有 种电荷,被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的电荷叫 ,
被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的电荷叫 。
3、同种电荷 ,异种电荷 。
4、元电荷: 。
5、摩擦起电的实质:并不是创造了电,只是______从一个物体上移到了另一个物体上。
三、创设情景:
电在生产和生活中及科学技术等方面应用非常广,家用电器、电子技术、现代化办公设备都离不开电。假如突然停电会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因此我们要学好电学。现在想想对于电,你想知道些什么?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自学电流与电路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电流:_____________________形成了电流。要产生不断的电流,就需要一定的装置提供能量来维持
(1)电源:_______________装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电器:_______________的装置。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把电能转化成我们所需的能量。
(3)、开关:_______________的装置。
(4)、导线:_______________的装置。
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电路。
电路中有电流时,发生定向移动的可能是__________也可能是__________,还可能是正负电荷同时向______________。我们把_________________规定为电流的方向。
在电路中电源外部电流方向:正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干电池的碳棒是电池的_____极,锌筒是_____极。
2. 学生观察电路的内容,各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
电路图:利用规定的 代替 ,把电路表示出来的就是电路图。
学生观察“几种常用的元件及其符号”
学生动手:对照刚才的电路,画出电路图
教师更正、规范如下:
画电路图的注意事项: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电源是在电路中提供_________的装置,能够维持通过电路的_________.常用的电源有_________.用电器是在电路中消耗_________的装置,如_________.输送电能的是_________.控制电路通断的是_________.
2、干电池的锌筒是_________极,碳棒是_________极.
3、画出下列电路元件的图形符号:(1)电灯_________;(2)开关_________;(3)电池_________;(4)交叉相连接的导线_________.
4、在使用电源时,不允许将电源的_________直接用导线连接起来,否则将出现事故.当我们连接电路时,为了安全,控制电路的开关应该处于______状态。
七、拓展提升
5、从显象管尾部发射出来的电子,高速撞击在电视机荧光屏上,使屏幕发光,则在显象管内( )
A.电流的方向从灯丝到荧光屏 B.电流方向从荧光屏到灯丝
C.显象管内是真空,无法通过电流 D.显象管中电流的方向不断改变
6图中给出的元件用导线按要求连接起来,标出电流流动的方向.
(1)用开关控制灯泡 (2)用开关控制电动机和发光二极管
学习后记:
三、并联和串联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读、会画简单的电路图。
能连接简单的串联和并联电路。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探究,用实验的方法了解串、并联电路的区别。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说生活、生产中采用简单串联、并联电路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难点:
知道串联、并联电路的区别。
会画简单的串、并联电路及连实物图。
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
学习课时:1课时
一、 课前预习
串联
并联
定义
把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把元件并列的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征
开关
作用
电路图
二、课前展示:
1、电路上要有电流,必须是:(1)电路是_____电路;(2)电路上要_____,干电池的碳棒是电池的_____极,锌筒是_____极。这种电池的电流总是由_____通过用电器流向_____极的。
2、手电筒的按键是手电筒这个电路中的_____,起_____的作用。
3、我们平时说“开灯”时,实际上是把开关_____,使电灯所在电路中形成_____;“关灯”时,实际上是把开关_____,使电路形成_____。
4、下列关于电流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只有正电荷的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B、只有自由电子的移动才能形成电流
C、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D、负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为电流的方向
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把用电器和开关用导线接起来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
B、连接电路时,开关一定要接在电源的正极
C、连接电路时,开关一定要断开
D、电路中没有开关照样能工作,所以有无开关无所谓
6、玉刚同学想检查一根旧导线是否折断,他手中只有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和一段好的导线,请你帮他想想办法.(画出电路图)
三、创设情景:
同学们如果给你一个电源、两个灯泡、一个开关和若干导线,要使两个灯泡同时发光,有几种接法?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思考并讨论以上问题,画出电路图(学生分组展示)
根据电路图连接电路,并分析规律、得出结论。
(教师强调)任何情况都不能把电源的两端直接连在一起!!!!
总结以上探究:
1、串联和并联
(1)、串联:电源、用电器、开关、导线
按照一定的顺序___________相连。
如图所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联:用电器、开关等元件_____________相连。
如图所示: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各小组讨论串联和并联开关的作用
并联开关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串联开关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2小组讨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的串、并联电路有哪些?
串联电路生活应用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并联电路生活应用事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下图中,是几位同学画出的三个小灯泡连接的电路图,你认为三个小灯泡属于串联接法的是( )
2.小东同学发现课室中是用一个按钮开关控制着四盏日光灯,那么这四盏日光灯( )
A.一定是并联的; C.有可能是并联,也有可能是串联的;
B.一定是串联的; D.有的串联,有的并联。
3.下面的电路图中,属于并联电路的是( )
4.一般家庭的卫生间都要安装照明灯和换气扇。使用时,有时需要各自独立工作,有时需要它们同时工作。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你认为符合上述要求的是( )
A B C D
七、拓展提升
1、如右图所示电路,要使灯L1、L2串联,则应闭合开关 ,断开开关 ;要使灯L1、L2并联,则应闭合开关 ,断开开关 ;绝对不能同时闭合开关 。
2、请你指出下图所示的各个电路中小灯泡之间的连接方式,写在括号里
( ) ( ) ( ) ( )
3、节日的夜晚,路边映衬小树的一串串小彩灯是__________联的;而将高大的建筑物点缀的宏伟、壮观的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是__________联的。
4、如下图所示的电路图中,当开关S闭合后,两盏灯并联的电路是( )
5、小蓝在实验室里连接了如图的实物电路,请你帮助她画出电路图,并标出电流路径。
6、用一个开关控制两个电灯和一个小电动机同时工作,这三个用电器在电路中( )
A.一定要并联 B.一定要串联 C.可以串联也可以并联 D.一定混联
三、作图题
1、将下图中的元件连接起来,形成串联电路并标出电流的方向.
2、将下图中的元件连接起来,形成并联电路并标出电流的方向.(要求每个开关控制一个灯泡)
3、在下图中,根据实物图,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学习后记:
四、电流的强弱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会连接电流表,会读电流表上的读数。
2、过程和方法
通过灯泡的明亮程度,间接地分析电路中电流的强弱。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会连接电流表。
能正确读出电流表的示数。
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
学习课时:1课时
一、课前预习:
1、电流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_________代表,它的单位是_________,简称_________ ,符号是_________.
2、0.6 A=__________ mA;360 μA=_________ A;
450 mA=_________ A=_________ μA.
3、电流表是用来测量_________的仪器,电流表的测量范围叫_________.
4、要测量电路中通过某个元件的电流,必须把电流表与这个元件_________联起来,并且要使电流从电流表的_________接线柱流进,从_________接线柱流出,通过电流表的最大电流不得超过电流表的_________,务必要防止不经过电路中的用电器,而将电流表的两个接线柱直接接到_________.
5、使用电流表测量电流前,应先注意观察电流表的指针是否指在__________刻度处.
二、课前展示
1、城市中的路灯是 联在一起的;家庭中的用电器都是 联在一起的;圣诞树上使用的“满天星”小彩灯是 联的。
2、学了电路的串并联知识后,小文问“家中的电视机、电灯、电风扇等用电器之间是什么方式连接?”“当然是并联”小玲回答说。哪些现象能说明它们是并联的?
3、 在下图所示的电路中,当开关S1、S2都闭合时,亮着的灯是_________;当开关S1闭合,S2断开时亮着的灯是_________.
4、某同学安装电路时,想用一个开关同时控制两盏电灯的发光和熄灭,下列各种设计方法中正确的是( )
A.只能将两盏灯并联 B.只能将两盏灯串联
C.两盏灯可以是串联,也可以是并联 D. 以上说法都不正确
三、创设情景:
实验:一个电池和一个灯泡,使灯泡发光;然后两个电池串联使它发光。
思考:亮度不同,说明什么?
结论:电流大小不同……如何判断、测量?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电流是表示__________________的物理量。
电流:_________,符号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符号_________,还有毫安(mA)、微安(µA)
1A=_________mA 1mA=_________µA
12mA= A= µA
2、电流的测量:用电流表,电路中的符号_____
(1)、电流表的结构:接线柱、量程、示数、
(2)、电流表的使用:
①电流表必须和用电器_______联(等于一条导线)
②电流必须从_________接线柱流进,从_________接线柱流出。
③选择合适的量程(如不知道量程,应该选较大的量程,并进行试触。)
④决不允许 。
(3)、读数: 确定量程 ……
确定分度值……
读数,写上单位
3、动手做:(1)、让学生连一串联电路,并连上电流表测电流
(2)、读出电流的大小。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1、120μA=___________mA=___________A。
2、某同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反偏,这是因为 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另一位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到右边没有刻度的地方,这是因为 _________ 。
3、如果在实验中,电流表接入了0~3A量程,却错把读数按0~0.6A量程读成0.18A,则实际电流的大小是_________A。
4、 如图所示,左边电流表表盘上每小格表示___________A,读数为____________A;右边电流表表盘上每小格表示_____________A,读数为_____________A。
七、拓展提升
5、日光灯的电流大小为I1=150mA,电冰箱的电流约为I2=0.8A,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为I3=100μA。则电流由小到大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下图中,用电流表测量并联电路中通过灯L1的电流,以下四个图中,哪一个是正确的?( )
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让电流流入电流表“+”接线柱 B、电流表必须和被测的用电器并联
C、把电流表接入之前要选择合适量程 D、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把电流表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
8、如图是连入电路中电流表指针所指的位置,其读数为下列数据中哪一个( )
A、0.51A B、0.52A C、2.6A D、0.46A
9、如图所示,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 )
A、A1表损坏 B、A2表损坏 C、A1和A2表都损坏 D、A1和A2表都不损坏
10、某同学用电流表测电流时,刚一“试触”就发现电流表的指针迅速摆动到最大刻度,发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
A、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B、小灯泡的灯丝断了
C、线路接错,某处发生了短路 D、条件不足,无法判断
学习后记:
五、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和技能
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训练连接电路和使用电流表的技能。
2、过程和方法
科学探究全过程的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重、难点:
连接串联、并联电路,作出电路图。
能用电流表测出各点的电流。
器材:小灯泡、开关、电源、导线、电流表
学习课时:1课时
一、 课前预习:
画出由两个灯泡组成的串、并联电路的电路图。
串联电路 并联电路
二、课前展示
1.电流强度是表示 的物理量,通常用字母 表示,它的单位是 ,简称 ,符号 .
2.计算器中电源的电流约为100μA= mA = A,收音机电源电流约为50 mA = A = μA.
3.某仪器的符号为,它的名称为 ,是测量 的仪器.
4.如图5-4-5所示,当开关S闭合,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图 5-4-5
A.电流表无示数 B.电灯发光
C.电灯被烧坏 D.电源有可能烧坏
5.被测电路中的电流估计是0.5A,现有量程为0~0.6A和0~3A的电流表,则电流表应选用的量程为( )
A.只能用0~0.6A量程
B.只能用0~3A量程
C.两个量程都可以
D.不知道
6.某同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发现指针向没有刻度的那边偏转,这是因为 .
三、创设情景:
1、 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关系?
2、 在并联电路中电流有什么关系?
四、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五、展示汇报:
1、探究:串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关系(如图5.4-2)
(1)、学生猜想: IA = IB = IC
IA > IB > IC
(2)、设计实验:把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点,测量出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总结:在串联电路中,电流
即IA = IB = IC
2、探究:并联电路中各点电流关系(如图5.4-3)
(1)、学生猜想: IA= IB+ IC
IA > IB > IC
…………
(2)、设计实验:把电流表分别接入A、B、C三点,测
量出通过的电流,就可以找出规律。
(3)、作出对应的电路图(共三个)
(4)、进行实验:把结果记录在下表
A点的电流IA
B点的电流IB
C点的电流IC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5)、分析实验结果,寻求规律:
总结:在并联电路中,电流关系是
即 IC = IA+IB
六:实践创新,开动脑筋:
图7
1、如图7所示电路,若电流表A1示数为0.5A,A2示数为0.9A,则通过Ll的电流为 A,通过L2的电流为 A。
2、小明要测量L1中电流大小,图中正确的电路图是( )
;
12图
12题图
3、如图12所示电路,闭合开关后,比较a、b、c、d四处电流的大小,其中不正确的是( )
A.Ia=Id B.Ia>Id
C.Ia>Ib D.Id>Ic
4、如图6,导线A处直径大于B处,如果通过导线A的电流为I1,通过导线B的电流为I2,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I1_____I2。(选填“<”、“>”或“=”)
七、拓展提升
1有一种节日彩灯由20只小灯泡串联而成,如果电源插头处的电流为200mA,那么通过每一只小灯泡的电流为________ mA。.
2.教室里照明用了8个相同的日光灯,全部是并联,已知一个日光灯正常发光时通过的电流是0.18 A,晚自习时,8个日光灯全部打开,教室中干路导线中的电流是_________.
学习后记: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复习课
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通过对本章知识的梳理,对电流和电路的知识结构以及内容有一个总体的理解,形成一个知识网络;有一定的解决电学问题的基本的分析能力;能够熟练地运用所学的知识、规律解决日常生活中碰到电学方面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科学探究,全过程地切身体验,领会科学研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协助能力,提高安全用电的常识以及热爱生活、热爱科学、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
重点和难点:
电流和电路、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征
五、教学课时:2课时
二、复习内容
(一)、电荷(二)、电流(三)、导体和绝缘体:(四)、电路
复习习题
单项选择题:(每题4分,共24分)
1.在晴朗干燥的冬日里,如果用塑料梳子梳干燥的头发,会发现头发越梳越蓬松,其主要原因是( )
A.梳头时,空气进入头发 B.头发和梳子摩擦后,头发带同种电荷相互排斥;
C.梳子对头发有力的作用; D.梳头时,头发的毛囊会收缩.
2.三只轻质小球分别用丝线悬挂着,其中任意两只球靠近时都互相吸引,则下面结论正确的是( )
A.三球都带电 B.有两球带同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C. 只有一球带电 D.有两球带异种电荷,第三球不带电
3.如图1,在A、B两个金属夹之间分别连入下列物质。闭合开关后,可以使小灯泡发光的是( )
A. 玻璃棒 B.铅笔芯 C.橡胶棒 D..塑料尺子
4.如图2电路中,如要测量通过灯泡L1的电流,应把电流表串联在电路中的( )
图3
A. a处 B.b处 C.c处 D.d处
图1
图2
5.如图3,用导线连接使灯L1和L2组成并联电路的正确方法是( )
A. 分别连接A、B和C、E B.分别连接A、B和D、E
C.分别连接A、C和B、E D.分别连接A、C和C、E
6.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铃、一个小灯泡、两个开关和若干导线组成电路。只闭合其中一个开关时,灯泡发光而电铃不响;只闭合另一个开关时,电铃响而灯泡不亮。若电路工作时,灯泡和电铃互不影响,则当两个开关都断开时,可能出现的情况是( )
A.电铃响,灯泡亮 B.电铃响,灯泡不亮
C.电铃不响,灯泡亮 D.电铃不响,灯泡不亮
二.填空题:(每空格3分,共36分)
7.城市中的路灯是 联在一起的;家庭中的用电器都是 联在一起的;圣诞树上使用的“满天星”小彩灯是 联的。
8.某同学用电流表测量电流时,发现电流表指针向没有刻度的一边偏转,这是因为 。另一位同学发现电流表指针偏转到右边没有刻度的地方,这是因为 。
9.如图5,导线A处直径大于B处,如果通过导线A的电流为I1,通过导线B的电流为I2,则它们的大小关系是I1_____I2。(选填“<”、“>”或“=”)
图6
10.如果在实验中,电流表接入了0~3A量程,却错把读数按0~0.6A量程读成0.18A,则实际电流的大小是_________A。
图5
11.如图6所示电路,若电流表A1示数为0.5A,A2示数为0.9A,则通过Ll的电流为 A,通过L2的电流为 A。
12.如图7甲所示的电路图,L1和L2是________连接的。开关闭合时,两个电流表的示数分别如图乙和图丙,判断A2表的读数是_________;流过灯L2的电流大小是_________。
甲
A1
A2
L2
L1
乙
丙
图7
三.作图题:(每题4分,共12分)
13.根据图8示实物图在右边方框内画出相应的电路图。
S1
L1
S2
L2
图8
15.要用电流表测量通过小灯泡L1的电流,3位同学分别连接了下面的电路A、B、C。他们连接正确吗?如果有错,请指出错在哪里。
A: 。
B: 。
C: .
甲 乙
四.实验和探究题:(第16题3分,第17题8分,第18~20题,每题4分,共23分)
-
-
0.6
3
+
图11
+
-
-
0.6
3
+
-
-
0.6
3
-
-
0.6
3
B.
A.
+
16.如图11,其中正确连接的是( )
D.
C.
17.在图12所示电路中,闭合开关后将出现________,要使电路中两灯串联,只要拆除导线_______;要使电路中两灯并联,只要将导线_______接到_______。
甲
乙
图13
图12
图14
L1
L2
0.6
3
18.如图13的两个电流表的刻度盘可能你没有见
过,但只要仔细观察,你一定能读出它们的示数。
甲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__,乙电流表的示数为
________。
19.按要求把图14的实物元件连接起来,使小灯
泡L1和L2并联,电流表测量电路的总电流,开关控制整个电路。
20.如图15所示,两间独立病房里各装一个开关,方便病人呼叫医生。在护士室各有红灯、绿灯各一个,病人按下开关S1,L1灯亮;另一病人按下S2,L2灯亮。请用笔划线代替电线,连好电路。要求所划线不能交叉和不能超出方框。
护士房
电源
+
——
L1 L2
病房
S1
病房
S2
图15
五.问答题:(5分)
21.在桌面上有两个小灯泡和一个开关,它们的连接电路在桌面下,无法看到。小鸣同学试了一下,闭合开关时两灯泡均发光;断开开关时,两灯泡均熄灭。请你设法判断两灯泡的连接方式,是串联还是并联。
答:
六.附加题:(供学有余力的学生选做)(5分)
22.图16中的开关叫做单刀双掷开关,当把闸刀向左边按下时,a、b两个接线柱是接通的,a、c之间是断开的;当把闸刀向右边按下时,a、c两个接线柱是接通的,a、b之间是断开的.现在请你用这个闸刀来控制红灯和绿灯,使闸刀向左边按下时红灯亮、绿灯熄,向右边按下时绿灯亮、红灯熄,画出导线的连接图.(连线不能交叉)
图16
学习后记:
物理八年级下 模式2:人教版8年级下册2014版全册导学案(91页): 这是一份初中物理本册综合学案,共93页。学案主要包含了预习生成,新知探究,达标检测,巩固提升,学习目标,学习过程,知识梳理,复习探究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物理八年级下 模式3:人教版8年级下册2014版全册导学案(75页):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 模式3:人教版8年级下册2014版全册导学案(75页),共75页。
物理八年级下 模式1:人教版8年级下册2014版全册导学案(81页):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 模式1:人教版8年级下册2014版全册导学案(81页),共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