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4085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4085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4085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展开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4*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共8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明确学习目标,预习检测 展示自我,研读细赏 揣摩内心,品读点拨 感悟智慧,畅谈收获 你说我讲,作业布置 书写心语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 》教学设计 莫顿·亨特 教学目标:1.默读课文,感知情节。2.品味心理描写,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重点)3.深入领悟主旨。(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谈话导入: 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到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今天有幸在此遇见你们,让我们携手遇见更多的美好。今天我们的教室里多了很多陌生的面孔,老师能感觉到大家特别紧张,大声告诉自己,我不紧张!!同学们,人生之路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困难时有没有好的解决办法?生自由回答。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美国作家、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文中的主人公在遇险的时候,如何在父亲的协助下,一步一步走出困境的。过渡:首先我们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1.默读课文,感知情节。2.品味心理描写,了解人物心理变化的过程。(重点)3.深入领悟主旨。(难点)过渡:目标为我们导航,有了目标就有了前进的方向。让我们开启冒险之旅吧!三、预习检测 展示自我(一)走近作者 学生齐读(二)智勇闯关1.字词检测——我会读随机选一列同学依次读生字词,并提问有没有特别难的,指导学生注意读音、笔顺、结构并在导学案上及时写下来。(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词语检测——我能讲 PPT展示成语含义,学生抢答,及时出示答案。(同学们刚才的表现很精彩,可见课下进行了认真的预习,相信接下来我们的学习会更加得心应手。)(三)默读课文 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的默读课文,找到这篇记叙文的六要素,默读时做到眼到、手道、心到。(课件出示抢答题) 2.抢答:(时间)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 七月里的一个闷热下午 (地点)故事发生在哪里? 费城的悬崖上 (人物)文中出现了哪些人物? “我” ,内德、杰利五个小男孩、父亲(起因)我们去爬山的原因是什么? 无聊,决定爬悬崖 (经过) “我”在爬山中遇到了什么困难?小伙伴爬下了悬崖,我害怕得在悬崖上陷入了进退两难的险境。(结果)我是怎样脱险的? 在父亲的引导下,我一步步爬下悬崖(顺利脱险)并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 师:现在,你能抓住记叙的要素,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关联词,概括出主要内容。并请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同桌吧!3.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文章叙述了“我”在悬崖上遇险,脱险的经历,并由此悟出了经验。 板书:冒险,遇险,脱险。(设计意图: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为下一个教学环节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复述课文能力和概括能力。)过渡:我在爬悬崖时都遇到了哪些困难?(体弱、悬崖高陡、环境恶劣,心里恐惧等,你认为最大的困难是什么?心理障碍。哪一部分你觉得最有意思?接下来我们重点探究一下脱险部分,作者是如何刻画主人公心理变化的)四、研读细赏 揣摩内心(小组合作)1.分角色朗读19-28段,找一找文中爸爸如何帮助我脱险?并分析为什么让我先迈一小步?2.默读18——28段,请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仔细归纳出“我”爬下悬崖时心理变化的过程。温馨提示:先自己独立思考2分钟,再小组合作探讨交流,并归纳出本小组的答案。展示要求:站姿挺拔,声音响亮,语言规范。3.选两组展示,展示完毕及时评价,给予加分。4.教师出示ppt,当堂总结心理变化。PPT:最初:毫无信心24段:慢慢挪动了一下26段:这看起来我能做到, 往后移动了一下Ppt:继而:信心萌发 26段: 再一次,我做到了。 我顿时有了信心 我的信心大增 我能办得到的Ppt:随后:信心大增 27段:就这样-——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我能做。(插入79页旁批)28段: 我向下迈出了最后一步……我有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和类似骄傲的感觉。 第一次清醒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最后:巨大的成就感 追问:我在爬悬崖之前的心理活动是什么? 犹豫、渴望小结:作者在这次爬悬崖的过程中内心发生了巨大的波澜,从起初的渴望,到恐惧害怕,到有了信心,信心增大,到产生巨大的成就感,作者一步一步走向了成功,不仅仅是完成了爬悬崖的过程,更是完成了自己内心的一次成长。(设计意图:学习人物心理,真实再现人物内心活动,使学生与人物拉近距离,切身体会人物心理变化。在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运用细腻真实的心理活动描写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过渡:孔子有云: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备课过程中老师也有一些困惑,请同学们用你们卓越的口才帮我答疑解惑。五、巧舌力辩 提升素养(师友互助)1.文中的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把孩子抱下来?他不怕孩子失足吗?你赞同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2.本文当中你最不喜欢哪个人物?请勇敢展示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过渡:同学们真是口才非凡,思维敏捷,通过你们的分析,我觉得茅塞顿开,对于文中的人物有了更深的理解。六、品读点拨 感悟智慧 这篇记叙文讲述了我爬悬崖脱险的经历,看似一件小事,但却从中获得了“永远忘不了的经验”,那么获得的经验是什么?(齐读29段找出关键的语句,谈谈你的理解。)原文:不要看下面遥远的岩石,而是注意相对轻松、容易的第一小步,迈出一小步,再一小步,就这样体会每一小步带来的成就感,直到达成了自己的目标。(朗读指导:字正腔圆,注意语气、语调,要抑扬顿挫)(结合79页旁批)。 理解主旨: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险阻,只要不丧失勇气和信心,把大困难分解成小困难,一个一个认真地解决,终将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化整为零 化大为小)(设计意图:通过朗读让学生深刻理解本文主旨,并且学会在生活中遇到困难,我们也要化大为小,逐一击破,最终赢得胜利的道理。)七、畅谈收获 你说我讲学习本文后,你有什么收获?或得到什么启示?请大胆展示出来。要求学生1分钟思考,然后自主回答。我的收获: (学法指导:学有所获说明你学的很用心,可从写作手法、启发等角度入手。) 我的疑惑: (学法指导:尽信书不如无书,学习中有疑问说明你很有思想,学贵有疑,人贵有恒。) 八、教师寄语:1.同学们经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受益匪浅,老师也想把一首同名诗送给大家《走一步 再走一步》。(播放伴奏音乐) 2.结束语:一个人在人生的旅途上,不可能都一帆风顺;遇到困难,感受挫折,都是很正常的。只要我们不要失去自信,牢记“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那什么样的艰难险阻都将被你踩在脚下。这堂课在与莫顿•亨特先生心灵的对话中,我们结交了这位智者朋友,拾取了智慧。而我们只有把这份智慧化为下一刻的实际行动,才算真正汲取了这份营养。九、作业布置 书写心语1.积累有关克服困难的名言警句。2.读完本文你肯定有很多感触,请结合自己的亲身体历,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要求有心理描写,感情真挚,语言通顺。 板书设计走一步,再走一步 莫顿·亨特 冒险 遇险 脱险 启示:化整为零 化大为小
教学反思《走一步,再走一步》是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第二课,属于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语言风格简洁、故事性强,在生活中一件小事中蕴含深刻人生哲理(遇到困难,化整为零,把一个大困难转化成一个个小困难)的文章。这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回忆自己57年前一次“脱险”的经历而作的,主要写了小亨特一次跟随小伙伴去爬悬崖后被困在悬崖上,最后在父亲的耐心指导下一步步趴下悬崖的故事。本节课可取之处:所有环节都是紧紧扣住了教学目标来设计的;运用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的能力。这节课最大的优点就是注重学习语文的方法的习得。不管是抓六要素来复述故事,还是后面的如何表现人物心理,甚至是最后设计“叙议结合”“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都是在告诉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希望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可以学以致用,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让学生养成读书的生活方式。不足之处:一节课容量蛮大的,既自学又合作学,还要进行朗读训练、课堂交流等环节,40分钟显然有点紧张,所以导致有的环节稍显仓促。如果能在课堂上顺利完成巧舌力辩环节的话,我想效果会更好的。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走一步再走一步教案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春教案,共3页。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走一步再走一步公开课教学设计,共5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教学开展,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文档详情页底部广告位](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57d7bc79dd514896def3dc0b2e3f598.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