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转化课时练习
展开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五节
物质的转化
【同步练习-解析】
一、选择题
1.春秋初期,绍兴一带是南方的一个冶铁中心,其炼铁方法是在1000℃左右的温度下,使木炭和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2O3)发生一系列的反应生成含较多杂质的海绵铁,其中主要化学反应为:3CO+ Fe2O32Fe+3C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绵铁是一种纯净物 B.Fe2O3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
C.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只有2种 D.炼铁过程中,木炭只是作为燃料使用
【答案】B
【解析】
A.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混合物有多种物质组成,海绵铁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故A错误。
B.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Fe2O3中,氧元素为-2价,则铁元素的化合价是+3,故B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由化学方程式看出,上述反应中涉及的氧化物有一氧化碳、氧化铁和二氧化碳,有3种,故C错误。
D.木炭不完全燃烧还可以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用于炼铁,木炭不只是作为燃料使用,故D错误。
2.如图所示进行有关碳及其氧化物的性质实验,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
B.甲处发生的反应是典型的吸热反应
C.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
D.该装置的不足之处是未进行尾气处理
【答案】D
【解析】
A、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在乙处在加热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甲、乙两处的现象分别是:黑色粉末减少,黑色粉末逐渐变红,故A正确;
B、在甲处,在高温条件下碳能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是典型的吸热反应,故B正确;
C、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丙处试管可防止液体倒吸,故C正确;
D、由装置的特点可知,丁装置可以收集未反应的一氧化碳,不需要尾气处理,故D不正确。
3.按图所示装置,持续通入气态物质X,可以看到紫色石蕊小花不变红,玻璃管中有红色物质生成,无水CuSO4变蓝,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则X可能是( )
A.氢气和水蒸气
B.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氢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
【答案】B
【解析】
A.氢气和水蒸气,不可能出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现象,错误。
B.氢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本身有二氧化碳但无水;反应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现象符合,正确。
C.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不会出现硫酸铜变蓝的现象,错误。
D.氢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同时有二氧化碳和水,通入气体后,能看到紫色石蕊小花变红,与事实不符,错误。
4.A~F为初中化学学习中常见物质,且A、B、C、D中均含有同一种金属元素,物质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物质X能用于金属除锈
B.反应②中和反应
C.反应①②③都属于复分解反应
D.A、B、E、F一定是氧化物
【答案】D
【解析】
A、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物质X即稀盐酸,能用于金属除锈,故A正确;
B、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②即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反应物为酸和碱,生成物为盐和水,属于中和反应,故B正确;
C、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反应①即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②即氢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属于复分解反应;反应③即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复分解反应,故C正确;
D、根据上述分析可知,A是氧化钙、B是氢氧化钙、E是水、F是二氧化碳,所以B是氢氧化钙含有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D错误。
5.甲、乙、丙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表示反应一步实现,部分物质和反应条件已略去),下列各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的是( )
A.C、 CO、CO2
B.H2O2、H2O、O2
C.Cu、CuO、Cu(OH)2
D.Fe2O3、FeCl3、Fe(OH)3
【答案】C
【解析】
A、碳在氧气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点燃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碳在高温下反应生成一氧化碳,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
B、过氧化氢分解生成水和氧气,水电解产生氧气,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
C、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但是氧化铜不能一步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不符合要求。
D、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氯化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氢氧化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铁,该组物质按照甲乙丙的顺序符合要求。故选:C。
6.如图为四种物质的相互转化关系,根据图示关系判断,X的化学式可能是( )
A.NaCl B.Ca(NO3)2 C.CuCl2 D.BaCl2
【答案】CD
【解析】
A、若物质X为NaCl,根据物质转化关系图,NaCl应能和一种物质反应生成FeCl2,由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可判断该反应的另一生成物应是含钠元素的化合物,根据物质的溶解性,含钠化合物都可以溶解于水,则该反应因不能形成沉淀而不符合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而不能发生反应;因此,物质X不能为NaCl,故A不正确。
B、Ca(NO3)2为硝酸盐,不能满足物质X为氯化物的要求,不能满足四种物质的转化关系,故B不正确。
C、若物质X为CuCl2,则CuCl2可与单质铁或与KOH溶液发生反应,可生成FeCl2或KCl,盐酸和氧化铜反应可以生成CuCl2,物质X为CuCl2符合转化关系,故C正确。
D、若物质X为BaCl2,则BaCl2可与FeSO4反应生成FeCl2、可与K2SO4反应生成KCl,盐酸可以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BaCl2,物质X为BaCl2符合转化关系,故D正确。
7.如图是物质的分类及部分转化关系图,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转化c可能是物理变化
B.转化c中一定有元素的化合价发生改变
C.转化a一定是化学变化
D.转化b一定是化学变化
【答案】B
【解析】
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故甲为单质。
A、转化c一定是化学变化,因为化合物转化为单质,故A选项错误。
B、转化c化合物转化为单质,化合物中各元素化合价不为零,而单质化合价为零,故一定会出现元素化合价改变,故B选项正确。
C、混合物转化为单质不一定为化学变化,如工业制氧气是利用降温或加压使空气中的氧气液化而制取的,没有涉及到化学变化,故C选项错误。
D、混合物转化为纯净物不一定为化学变化,如利用蒸馏法进行海水淡化属于物理变化,故D选项错误。
8.用下图装置测定水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其方法是分别测定通氢气前后硬质玻璃管(包括氧化铜)的质量差和型管(包括碱石灰)的质量差,计算得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大于。导致这一结果可能的原因的是( )
①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
②Ⅲ装置干燥剂量不足,水没有被完全吸收
③没有全部被还原
④Ⅲ装置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
A.① B.①② C.②③ D.①④
【答案】D
【解析】
①Ⅰ、Ⅱ装置之间缺少干燥装置会造成生成的氢气中的水分进入装置III,测得水的质量增加,导致计算得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大于,选项正确;
②Ⅲ装置干燥剂量不足,水没有被完全吸收,则装置III测得水的质量减少,导致计算得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小于,选项错误;
③没有全部被还原,生成的水的质量相应的减少,不会对实验结果产生影响,选项错误;
④Ⅲ装置与空气直接接触,吸收了空气中的水和二氧化碳,测得水的质量增加,导致计算得氢、氧元素的质量比大于,选项正确,故选D。
9.铁矿石冶炼成铁的主要反应原理是在高温条件下,用还原剂(主要是一氧化碳)从铁矿石里把铁还原出来,反应方程式为3CO+Fe2O32Fe+3CO2,如图是实验室模拟工业炼铁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先点燃酒精喷灯,再通入CO气体
B.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说明CO具有还原性
C.该实验可以观察到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D.该实验缺少尾气处理装置,会污染空气
【答案】A
【解析】
A.实验时,先通入CO气体,排尽装置内的空气,再点燃酒精喷灯,以防发生爆炸,此选项错误;
B.B处发生的化学反应是氧化铁被还原为铁,说明CO具有还原性,此选项正确;
C.该实验生成二氧化碳气体,所以可以观察到C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此选项正确;
D.该实验缺少尾气处理装置,因为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气体,会污染空气,此选项正确。
10.如图是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点燃酒精灯之前,应先通入氢气一段时间 B.反应后,铜元素的化合价升高了
C.本实验体现了氢气具有还原性 D.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A、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为防止点燃氢气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爆炸,点燃酒精灯前先通一会氢气,以排除装置内空气,不符合题意;
B、反应后,铜元素化合价由+2价下降至0价,符合题意;
C、该实验氢气发生氧化反应,体现了其还原性,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都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11.如图为CO还原CuO的“微型”实验装置(夹持仪器省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已知:HCOOH(甲酸) H2O+CO↑
A.反应过程中会看到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该反应中氧化铜被还原了,还原剂是CO
C.实验时点燃酒精灯后再将甲酸滴入热浓硫酸中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只有分解反应
【答案】C
【解析】
A、实验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选项正确;
B、该反应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氧化铜被还原了,还原剂是CO,选项正确;
C、实验时要先排除装置内空气,所以需先将甲酸滴入热浓硫酸中 ,然后再点燃酒精灯,选项错误;
D、该实验中涉及的基本反应类型只有甲酸发生的分解反应 ,选项正确,故选C。
12.我国的一项科研成果:在一种新催化剂作用下可实现二氧化碳高效转化为甲醇,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单质的化学式为O2 B.生成丙和丁的质量比为16:9
C.反应前后,分子、原子的种类均不变 D.该反应是置换反应
【答案】B
【解析】
A、图中乙为单质,化学式为H2,不符合题意。
B、该反应方程形式为CO2+3H2CH4O+H2O,则丙和丁的质量比为32:18=16:9,符合题意。
C、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改变,原子的种类不变,不符合题意。
D、该反应中生成物都是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不符合题意。
13.下列各组变化中,每一转化在一定条件下均能一步实现的是( )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
【答案】B
【解析】
①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硫酸铜溶液和活泼金属反应生成铜和可溶性硫酸盐,铜和氧气在加热条件下生成氧化铜,可以实现一步转化;
②氢氧化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氯化钠和不能一步转化为碳酸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生生成氢氧化钠和碳酸钙,不可以实现一步转化;
③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氧化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可以实现一步转化。
14.如图,甲和乙分别是氢气和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氢气逸出
B.乙实验只能通过澄清石灰水是否变浑浊判断反应是否发生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用酒精灯加热试管、玻璃管,以防止发生爆炸
D.甲、乙两实验中,氢气和一氧化碳都将氧化铜变成游离态的铜,都发生了置换反应
【答案】C
【解析】
A、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甲实验试管口向下倾斜可防止生成的水倒流引起试管的炸裂,也有利于将试管内的空气完全排出,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乙实验还能通过玻璃管中黑色粉末逐渐变红判断反应是否发生,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甲、乙两实验中,都应先通入气体,再使试管、玻璃管均匀受热,以防止发生爆炸,故选项说法正确;
D、氢气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水,属于置换反应;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物均为化合物,不属于置换反应,故选项说法错误。
15.如图所示,图甲是氢气和氧化铜反应的实验,图乙是木炭和氧化铁反应的实验。实验步骤的先后次序非常重要,下列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
A.甲实验,反应前必须先通氢气然后点燃酒精灯
B.甲实验,反应结束后必须先停止通氢气后停止加热
C.乙实验,反应前必须先点燃酒精灯后塞上带导管的橡皮塞
D.乙实验,反应结束后必须先停止加热后取出导管
【答案】A
【解析】
A、应先通入氢气,排净试管内原有空气,防止氢气和空气的混合气体加热时发生爆炸,故操作正确;
B、铜在较高的温度下能够和氧气反应,所以在反应停止后,为了防止被还原的铜再次被氧化,应该继续通入氢气至冷却,故操作错误;
C、应先组装好仪器后,再点燃酒精灯,故操作错误;
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以防止烧杯中的石灰水倒流,炸裂试管,故操作错误。
16.图中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相连物质之间均能发生化学反应。下列符合图示要求的是( )
物质
甲
乙
丙
丁
A
H2SO4
Ca(OH)2
BaCl2
Na2CO3
B
Cu
AgNO3
Ca(OH)2
HCl
C
P
CH4
CO
O2
D
FeCl3
SO2
HNO3
NaOH
A.A B.B C.C D.D
【答案】D
【解析】
【分析】
如图所示,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丁分别能与甲、乙、丙发生反应。
【详解】
A、BaCl2和Na2CO3都是由酸根阴离子和金属阳离子构成,都属于盐,故A错误。
B、Cu不能和HCl发生反应,故B错误。
C、P和O2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都属于非金属单质,故C错误。
D、甲、乙、丙、丁是四种不同类别的物质,且丁分别能与甲、乙、丙发生反应,故D正确。
故选D。
17.图示为铁的冶炼制造等转化过程,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冶炼的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B.制造过程主要是除去生铁中的其它金属杂质
C.废弃铁制品易在潮湿环境下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而锈蚀
D.循环利用前要先用浓硫酸清洗除锈
【答案】C
【解析】
A、冶炼铁的原理是高温下一氧化碳和三氧化二铁反应,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故选项错误;
B、根据示意图可知,制造过程主要是将生铁制成各种物品,没有有除去生铁中的其他杂质,故选项错误;
C、铁生锈实质是铁和空气中的氧气和水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项正确;
D、清洗铁锈应该用稀硫酸或盐酸,故选项错误。
18.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德国化学家Gerhard Ertl对CO在催化剂表面进行的研究,催生了汽车尾气净化装置、图为该反应过程的模型,判断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B.CO得到电子
C.是氧化剂
D.该反应方程式为
【答案】B
【解析】
A、该反应是化学变化,遵循质量守恒定律,该选项说法正确;
B、反应前后,碳元素化合价由+2价变为+4价,失去电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前后,氮元素化合价由+4价变为0价,得到电子,是氧化剂,故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该选项说法正确。
19.如图是木炭还原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给酒精灯加网罩,目的是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
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红棕色粉末逐渐变黑
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氧化性
D.实验结束后,应先停止加热,再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
【答案】A
【解析】
A、 给酒精灯加网罩,使火焰集中并提高温度,有利于反应的进行,正确;B、实验过程中,可观察到黑色固体粉末逐渐变红,由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变为铜单质,错误;C、木炭是使氧化铜还原为铜的物质,它具有还原性,作还原剂,错误;D、实验结束后,应先将导气管从澄清石灰水中撤出,再停止加热,这样可以起到防倒吸的作用,反之试管内温度变小,气压变低,会倒吸,错误。故选A。
20.下列转化能一步完成的是( )
①CH4→CO2 ②CaO→Ca(OH)2 ③HNO3→HCl
④Ba(OH)2→NaOH ⑤CO→Cu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答案】C
【解析】
①甲烷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H4→CO2的转化能一步完成。
②氧化钙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CaO→Ca(OH)2的转化能一步完成。
③因为硝酸盐全溶,所以硝酸不能一步转化为盐酸。
④氢氧化钡与硫酸(或硫酸盐)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或碱),Ba(OH)2→NaOH的转化能一步完成。
⑤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等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CO→Cu的转化能一步完成。
二、填空题
21.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们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对CO还原Fe2O3粉末的实验进行探究(固定装置略)。
【查阅资料】CO能溶于铜液[醋酸二氨合铜(Ⅰ)和氨水的混合液]
(1)按如图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______。
(2)通入CO2一段时间后,先点燃______处酒精喷灯(填“A”或“D”)。
(3)装置C中玻璃管的作用:______。
(4)某同学认为该装置有缺陷,需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其目的是______。
【答案】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A 调节压强 吸收一氧化碳
【解析】
(1)该实验中有一氧化碳气体生成和参加反应,为避免生成的一氧化碳气体逸散到空气中污染空气,连接装置A-E,在装入试剂前,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故填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2)通入CO2一段时间后排尽A装置中的空气,再先点燃A处酒精喷灯,使A处发生反应将二氧化碳转化为一氧化碳进行后面的反应,故填A。
(3)如C处压强增大,瓶中的液体进入玻璃管中,防止液体倒流进入装置B,即调节压强,故填调节压强。
(4)CO能溶于铜液,在装置E后再连接装置F能够吸收气体中残留的一氧化碳,防止一氧化碳排放到空气中污染空气,故填吸收一氧化碳。
22.构建知识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图为某同学绘制的铁的化学性质网络示意图。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反应①中可用_________(填化学式)作还原剂;
(2)反应②导致每年有大量的钢铁锈蚀,为阻止该反应的发生,人们常采用在钢铁表面涂刷油漆或镀上其它金属等方法。这两种方法的共同原理是阻止钢铁与_________接触;
(3)早在西汉时期,我国劳动人民就利用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制取铜,称为“湿法炼铜”,即反应③,该反应的现象是_________。
(4)赤铁矿主要成分是氧化铁(Fe2O3),现有2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理论上可炼出金属铁多少t?____
【答案】 CO##C##H2 氧气和水 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且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 112t
【解析】
(1)三大还原剂:氢气、一氧化碳、碳,还原剂具有还原性,能与金属氧化物发生反应生成金属,常用来冶炼金属。
(2)铁生锈的条件是铁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所以防止铁生锈的原理就是使铁隔绝氧气和水。
(3)湿法炼铜的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反应现象为:溶液由蓝色变为浅绿色,且铁丝表面有红色固体出现。
(4)200t含氧化铁80%的赤铁矿,理论上可炼出金属铁的质量=。
23.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请根据下列转化关系回答:
(1)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______元素,C物质为______(填化学式)。
(2)请写出一个上述关系图中有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答案】 碳、氢 H2O
【解析】
(1)无色气体B和澄清石灰水反应会生成白色沉淀D,所以B是二氧化碳,D是碳酸钙,碳酸钙高温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C通电生成的无色气体E和氧化铜会生成C,所以C是水,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所以E是氢气,无色液体A是一种日常生活中很常见有机燃料,A燃烧会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所以A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该液体A在空气中完全燃烧,二氧化碳和水,则该有机物A中一定含有碳、氢元素,C物质为H2O。
(2)氢气和氧化铜在灼烧的条件下生成铜和水,满足置换反应的条件,化学方程式为:。
24.如图是铁、盐酸、氢氧化钙、硫酸铜和氯化镁五种
(1)A物质是________(填化学式)。
(2)从物质反应规律分析,在单质、氧化物、酸、碱和盐中,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________(填序号)。
A. 2类 B.3类 C.4类 D.5类
【答案】 Fe C
【解析】
(1)A物质是铁,其化学式为Fe。
(2)稀盐酸能与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氢气,能与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能与氢氧化镁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能与碳酸镁反应生成氯化镁、水和二氧化碳,不能与酸反应,能与B反应生成D的物质有单质、氧化物、碱和盐4类。故选C。
三、简答题
25.现有一份质量为m1的氧化铜样品,小金想要测定该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进行了如图所示实验(样品中的杂质不参加反应)。
(1)写出反应后装置A中的现象___________;
(2)停止加热后,继续通CO的目的是___________。
(3)完全反应后,甲同学称得装置B增重m2,则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______(用实验所得数据表示);
(4)小胡觉得该装置存在不足,需改进之处是________。
【答案】 黑色固体变红 防止Cu被空气氧化,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 在B装置后加尾气处理装置
【解析】
(1)装置A中氧化铜被CO还原成铜,观察到的现象为黑色固体变红;
(2)停止加热后,为防止Cu被空气氧化,防止氢氧化钠溶液倒吸 ,需继续通CO;
(3)完全反应后,甲同学称得装置B增重m2,说明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m2,设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x,则
解得,即样品中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4)该实验的尾气中含有CO,该装置没有尾气处理装置,会污染空气,应在B装置之后加尾气处理装置。
26.某白色固体由CuSO4、MgCl2、CaCl2、NaOH、Na2CO3中的三种物质组成,为确定其成分,相关实验及现象如下(MgCO3、Ca(OH)2微溶性物质按可溶处理):
综合分析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原白色固体中一定没有的物质是____;
(2)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____;
(3)原白色固体中只有一种物质没有确定其是否存在,要确定其是否存在,还需补充的实验是______。
【答案】 硫酸铜 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 取白色沉淀甲,加入稀盐酸
【解析】
(1)CuSO4溶液、氢氧化铜沉淀都呈蓝色,将白色固体溶于水中,得到无色透明溶液和白色沉淀,则混合物中不含CuSO4;
(2)往无色溶液a中加适量的BaCl2溶液,立即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生成碳酸钡沉淀,则含有Na2CO3;样品加足量的水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可能含有NaOH和MgCl2,NaOH和MgCl2反应生成氢氧化镁白色沉淀和氯化钠,或者含有碳酸钠和氯化钙,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故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碳酸钠;往无色溶液b中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说明溶液呈碱性,说明有氢氧化钠;则无色溶液a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氯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钠;
(3)不确定的物质是氯化钙、氯化镁,因固体由三种物质组成,所以氯化钙、氯化镁只有一种,根据碳酸盐与酸会产生气体,而碱和酸生成盐和水,不产生气体,故取白色沉淀甲,加入稀盐酸,如果有气泡产生,则有氯化钙,没有气泡产生,则有氯化镁。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转化同步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转化同步练习题,共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选择题,填空题,综合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5节 物质的转化复习练习题: 这是一份科学九年级上册第2章 物质转化与材料利用第5节 物质的转化复习练习题,共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过程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不能用来还原氧化铁的是,下列不属于金属材料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转化随堂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科学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5节 物质的转化随堂练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K2SO4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