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8.2《登高》课件17张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3445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必修 上册8.2 登高图文课件ppt
展开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曾官至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曾任左拾遗,故又称“杜拾遗”。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表现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七岁学诗,十五岁扬名,二十岁以后的人生可分为4个时期:
一、玄宗开元十九年—天宝四年(731—745)涉世不深杜甫过着“裘马轻狂”的浪漫生活。曾先后漫游吴越与齐赵。其间赴洛阳考进士失败。天宝三年,在洛阳与李白结为挚友,次年分别,再未相见。此时期存诗20余首,多为五律和五古。《望岳》 二、天宝五年—天宝十四年(746—755)困守长安、穷困潦倒这一时期杜甫不断投献权贵,以求仕进,但均无结果。直到天宝十四年十月,安史之乱前一个月,才得到一个小小的参军之职。仕途的失意困顿和生活的饥寒交迫使他比较客观地认识到统治者的腐败和人民的苦难,使他逐渐成为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丽人行》《兵车行》《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三、肃宗至德元年—乾元二年(756—759)现实主义创作达到高峰安史之乱最盛。长安陷落后,他北上灵武投奔肃宗,但半路被俘,陷贼手中近半年,后冒死从长安逃到凤翔行在,授左拾遗。不久,因直谏忤旨,几近一死。长安收付后,任原职。758年5月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759年,对政治感到失望的杜甫辞官,年底到成都。 “三吏”“三别”四、肃宗上元元年—代宗大历五年(760—770)思想更深邃,诗风更沉郁(蜀中8年,荆湘3年)760年春,杜甫在成都浣花溪畔建草堂,住了五年。765年,严武去世,他失去依靠,举家离开成都,开始“漂泊西南天地间”的生活,多在船上度过。770年死于长沙到岳阳的船上。享年58岁。《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蜀相》《登高》《登岳阳楼》《秋兴八首》《咏怀古迹》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天,作者寄寓夔州时所作。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民不聊生。杜甫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 ;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一样压在杜甫心头,他是为排遣抑郁而抱病登台的。
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用诗中的一个字或一个词来形容。整首诗的情感基调是悲伤、凄凉的。 “悲”全诗围绕“悲”字展开,贯穿全诗。“悲”字也是本诗的诗眼。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首联写近景,描绘了六个意象。仰观:急风、高天、啸猿俯视:清渚、白沙、飞鸟诗人登高远眺,描绘了一幅壮阔的图景。在辽阔的图景中,猿猴哀啸、只鸟徘徊,更显雄浑、苍凉的意境。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无边落木:韶光易逝、生命短暂不尽长江:时间永恒上下句对比,短暂的人生,在永恒的时间面前越发显得短暂,让人感慨不已。情感悲凉而不哀怨,感伤而不消沉。
诗人在前两联中描绘了一幅辽阔雄浑而又苍凉肃杀的长江秋景图。诗人身处辽阔的空间中,不禁感到个人的渺小。又想到国家的处境、个人的生活状况,悲凉之情油然而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十四字含八可悲”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凄惨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迟暮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也;独,无亲朋也
离乡万里,思乡之情。诗人在秋天的悲凄感受。客居他乡倍感凄凉暮年,老年。迟暮之年仍在漂泊,更令人感伤。体弱多病,往往多愁善感苍凉肃杀的秋景中登上高台,更显孤独。孤苦无依。
羁旅之感、思乡之情年老多病、孤苦无依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艰难:生活多艰、国家多难苦恨:杜甫此时年事已高,疾病缠身,虽忧国忧民,却无能为力。新停浊酒杯:诗人心中万千愁绪,本想借酒浇愁,奈何因病戒酒,满心愁绪难以排遣。
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起笔,悲情落笔。那么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悲秋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个传统。秋天万物凋零,霜风渐冷,给人以苦寒的感觉,容易使人产生人生迟暮,功业难成的联想,但也催人奋进,令人振作。杜甫的悲秋融入了羁旅的愁思,家国的忧伤,身世的感慨,显得更加沉郁厚重。
1.行文富于变化,意境开阔。本诗在写法上注重前后的变化。首联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好比画家的工笔,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颔联虽也着重渲染整个秋天的气氛,但却好比画家的写意,只传神会意,让读者用想象补充;颈联表达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漂泊写到多病残生;尾联又从白发日多、抱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这样,杜甫忧国伤时之情,便跃然纸上,使主题更为鲜明,意境更为开阔。
2.沉郁顿挫,含蓄深沉。“沉郁”主要指情感的深厚、浓郁、忧愤、蕴藉。这首诗将诗人万里漂泊、身体多病、客居异乡、孤独无依的悲伤心情一起倾泻出来。“顿挫”则包括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化等。这首诗不仅语言雄健有力,而且做到前后相对,句中自对,更显得节奏铿锵,富有音乐美感。
3.对仗工稳,音调铿锵,朗朗上口。此诗八句皆对仗。首联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句中也有对仗,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颔联、颈联不仅上下两句对仗,而且“无边”“不尽”和“万里”“百年”还有相互呼应的作用。仔细玩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课课件ppt,共2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登高习俗知道少,写作背景,疏通诗意,鉴赏诗歌,首联分析,颔联分析,落木生命短暂,长江永世长存,颈联分析,作客客居他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说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说课课件ppt,共23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理解时刻,登高背景简介,整体感知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评课课件ppt,共1页。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8799326979f03b68cbfed985436f7611.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