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第7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
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理论,理解目标与素养认识佛、道对儒家思想的冲击,理解科技、文学艺术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培养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文学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史料实证: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提出问题、设置悬念,解读印证魏晋至隋唐儒学思想特点及地位的变化,提高探究地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家国情怀:认识三国到隋唐时期文化的多元化与繁荣发展的特征,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形成民族文化自信心、自豪感,明确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中国古代文学、科技成就,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中外文化交流。
儒学受到道教和佛教冲击的原因,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的推动作用以及它们在东西方发展的不同,探讨近代中国科技发展停滞不前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艺术的特点,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一、儒学、道教与佛教的发展
(1)三教并存局面的出现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后,在统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在民间广为传播;外来宗教佛教在中国盛行。
(2)三教之间的融合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主流统治思想的儒学开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的发展;在民间广为传播的道教受到儒学的影响,主张“贵儒”和“尊道”;佛教在中国盛行,也吸收儒、道的精髓,渐趋本土化。
2.“三教合归儒”与三教并行政策
(1)“三教合归儒”: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论。(2)三教并行政策: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武则天时,佛教在社会上也有很大发展,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禅宗对后世影响最大。
(1)背景①佛教盛行,广修寺庙,耗费了大量的钱财。②很多劳动力不事生产,严重影响到政府财政收入。(2)概况①南朝无神论思想家范缜针对佛教宣扬的形神分离、形亡而神不灭的观点,提出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对佛教进行抨击。②北魏、北周及唐朝等统治者几度灭佛。(3)影响:佛教文化遭受损失,但佛教的发展并未从根本上受到遏制。
范缜“以一搏群”,进行反佛辩论
(1)背景:佛教和道教的发展,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2)概况:唐中期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他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教的观点,巩固儒学主流思想的统治地位。
夫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假如其身至今尚在,奉其国命,来朝京师,陛下容而接之,不过宣政一见,礼宾一设,赐衣一袭,卫而出之于境,不令惑众也。况其身死已久,枯朽之骨,凶秽之馀,岂宜令入宫禁? ——韩愈《课迎佛骨录》
问题探究1:魏晋时期儒学受到冲击的原因是什么?
(1)佛教盛行:当时王朝更迭频繁,兵戈不息,人们纷纷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佛教宣扬的来生幸福迎合了这种需要。(2)道教在民间的传播:面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道家的“无为”思想得到广泛传播,在下层民众中拥有众多信徒。(3)儒学本身存在问题和缺陷。
魏晋之际,统治阶级内部的政治残杀非常频繁,社会上出现了逃避现实政治斗争、崇尚老庄的玄学。玄学家用老庄的思想解释《周易》等儒家经典,主张虚无的“道”,宣扬“无”是产生万物的根本。他们认为,政治上应当“无为”,生活作风上要任其“自然”,社会风气上崇尚“清淡”。
其中,竹林七贤是魏晋玄学的代表。
(1)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学有了很大发展,从东汉末年开始,先后出现了以曹操父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南朝骈文、南北朝民歌等风格各异的文学形式。
(2)唐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的诗作代表了唐诗的最高水平,他们分别被誉为“诗仙”和“诗圣”。
①书法在东汉末年成为一种艺术。②魏晋南北朝时期: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等各种书体均已完备。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博采众长,诸体兼精,世称“书圣”。
③隋唐时期:融汇了南朝的秀美和北朝的雄健,创出新风格。颜真卿气势雄浑的颜体和柳公权骨力遒劲的柳体最为有名。
①东晋开始出现知名的专职画家,以顾恺之为代表,其绘画“以形写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图》、《洛神赋图》。
②隋唐的画坛,题材广泛,风格多样。宗教画生活气息浓厚,人物画注重表现人的形态,山水、花鸟也成为绘画主题。唐朝的吴道子被尊为“画圣”。
魏晋至隋唐时期,因佛教广泛传播而修造的石窟寺很多。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河南洛阳龙门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等,都是闻名世界的艺术宝库。
1.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一些领域初有成果
(1)数学:南朝祖冲之精确地算出圆周率是在3.1415926~3.1415927之间。
(2)农业:北朝贾思勰著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3)地理:西晋杰出地图学家裴秀绘制出《禹贡地域图》,并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2.隋唐: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
(1)唐朝已经有了雕版印刷的佛经、日历和书籍。(2)唐中期的书籍记载了火药的配方。唐末,火药开始用于战争,火箭是最早的火药武器。
(3)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是世界上用科学方法实测地球子午线长度的创始人。(4)医学家孙思邈完成医学名著《千金方》。唐高宗时编修的《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国家颁行的药典。被后人称为“药王”。
1.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佛教的传播和中外文化交流密不可分
(1) 为了求得佛教真解,一些中国名僧西行取经。①东晋的法显从长安出发,经西域至天竺,收集了大批梵文经典。②唐朝的高僧玄奘,在贞观初年也西行前往天竺取经。他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烂陀寺钻研多年,又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公认的佛学大师。伴随佛教东传而来的异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对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中国佛教的发展也影响到周边国家①从东汉后期到北朝,陆续有中亚、印度的高僧来华,将大批佛经翻译成汉字。②日本、新罗等国常常派学问僧来长安求法,日本的空海就是很有名的一位高僧。③唐朝高僧鉴真6次东渡,到达日本,传授佛法。
2.其他方面的文化交流同样活跃,尤以唐朝为盛。
(1)唐都城长安聚集了许多国家和地区的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的国际大都会。(2)新罗、日本两国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响。它们向唐朝派遣了许多使节和留学生,有的留学生还在唐朝考中进士。(3)唐朝后期,不少经海路来华的西亚商人在广州、泉州等港口城市定居。
魏晋南北朝至唐代的中外交流如此频繁,是为什么呢?提示:①这一时期中国的经济和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具备发展对外交往的基本条件,也吸引了他国前来学习和贸易。②对外开辟了四通八达的海陆交通线,便于发展对外关系。③总体上中国有辽阔的疆域和和睦的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对外交往。④历代统治者对外来文化采取开明的态度,兼收并蓄,虚心学习,还尊重外国人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
1.白居易在《三教论衡》中写道:“夫儒门、释教,虽名数则有异同;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所谓同出而异名,殊途而同归者也。”此观点产生的原因是( )A.百家争鸣B.民族交融C.三教并行D.儒学复兴
2.隋朝时期,儒学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归儒”,主张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此主张的本质是( )A.弘扬儒学B.否定儒学正统 C.传播佛教 D.倡导思想多元
3.魏晋以来,佛教高僧大多把儒家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外王”思想纳入佛教教义中,还将一般的提倡普度众生转向了实实在在的爱国孝亲,依附于儒学的基本伦理。这表明( )A.佛教思想冲击着中国的传统文化B.“孝道”成为佛经的主要内容C.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趋于合流D.佛教文化逐渐地本土化
4.唐代书法家张旭曾说:“始吾闻公主与担夫争路,而得笔法之意。后见公孙氏舞剑器,而得其神。”据此可知,张旭书法呈现出( )A.书写结构的严整性 B.书写气象的灵动性C.书写笔画的繁杂性 D.书写技法的内敛性
5.唐朝壁画中的佛像不像南北朝时那样严肃庄重,而是富于人情味和亲切感。如将菩萨处理成女性,衣饰华美,仪貌端丽而慈祥。体态丰腴而多姿。这一变化( ) A.是社会状况的真实反映B.反映了时代和审美观念的变迁C.植根于商品经济的发展D.体现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6.汉代《氾胜之书》记载小麦选种“择穗大强者”;北朝《齐民要术》记载利用不同种的树木进行嫁接来提高果树结实和改良品质;南宋《农书》记载种桑“择美桑种椹”,“唯取中间一截”,“以种即其干强实,其叶肥厚”。这说明我国古代科技的发展( ) A.形成了系统的科学体系B.和社会生产密切相关C.推动了近代进化论产生D.与经济重心南移同步
7.贞观年间的中外文化交流中,宗教交流成就突出,下列说法不符合史实的是( )A.佛教、伊斯兰教、摩尼教在此期间传入中国B.朝鲜、日本的僧人来中国求学C.长安成为西来佛教东传的中转圣地D.玄奘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作出巨大贡献
8.唐朝时期,新罗与中国往来频繁。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新罗派遣留学生来中国 B.新罗采用唐朝科举制C.大量佛经由新罗流入中国D.朝鲜音乐传入中国
9.“大唐国者,法式备定,珍国也,常须达。”这句话反映了日本遣唐使来中国的主要目的是( )A.引进中华文化,促进自身发展B.学习中国文化,加强相互交流C.进行贸易往来,促进经济发展D.传播日本文化,促进中国发展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背景图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背景图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素养目标,两大特征,多元并蓄,成就辉煌,四个角度,文学艺术,三大圣人,“书圣”王羲之,“画圣”吴道子,“诗圣”杜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评课课件ppt,共4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竹林七贤,唯物史观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8课 三国至隋唐的文化图片课件ppt,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