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物北师大版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共7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过程,课堂小结,作业,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教学设计蒸腾作用 课题北师大版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蒸腾作用》 科目生物 教学对象七年级 课时 1课时 作者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内容是北师大版《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第二节,本节主要任务如下,一是学生分析实验现象,理解蒸腾作用的概念,说出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以及蒸腾作用对植物体自身及生物圈中的意义。二是学生通过参与几个探究实验、交流教师提供的文字及视频资料,揭示植物蒸腾作用与环境相适应的特点,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本节知识内容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主要体现如下:一是与“吸收作用”相联系;二是与“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相联系;三是与“叶的结构”相联系;四是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相联系。为完成本节的教学任务,教师应当适当补充一些教材当中没有的资料。因本节内容量较大,探究活动须课前完成。 二、学情分析 在前知识方面,学生对与蒸腾作用有关的现象有了一定的了解与认识,比如生活当中的“大树底下好乘凉”,在森林中感觉空气湿度大等。在七年级上期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同学们对植物给环境带来的影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但具体到植物给环境带来上述影响的原因,蒸腾作用主要通过植物何种结构来完成,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以及植物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的适应性方面,学生需要进一步的学习,需要教师有效地引导和学生间的合作探究学习。 在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观察能力。具备一定的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具有一定合作学习和探究的经验。相当部分学生拥有数码相机和使用相机的能力,也具有制作简单的PPT的能力。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来看,学生对直观的视频、图片、探究实验(尤其是自己有亲身参与的)特别有兴趣,容易调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1)描述植物的蒸腾现象,解释植物体内水分散失的主要原因;(2)举例说明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3)举例说出气孔数目和分布与植物蒸腾作用的关系,说明蒸腾作用对植物生活的意义。2.能力目标(1)对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进行观察,培养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2)尝试完成和分析“植物的蒸腾失水”、“观察茎对水和无机盐的运输”等探究实验,培养科学探究、合作、科学表达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结合观察植物蒸腾失水的实验,及参与其他的探究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2)通过探究实验和教师所提供的文字资料,形成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3)通过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蒸腾作用的概念和意义;(2)影响蒸腾作用的主要因素;(3)探究植物气孔的数目和分布。难点:(1)植物蒸腾作用概念;(2)植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环境相适应。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一、导入新课 1.复习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引导同学们思考:植物体通过吸收作用吸收的水除了用于光合作用外,还有何用途呢? 2. PPT呈现以下内容:(1)一株玉米在完成生活史的历程中,所吸收的水量以及在其体内所保有的水量。(2)夏天,人们在树荫下乘凉图片。引导同学思考:这两种现象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3. 展示课题:植物的蒸腾作用,并板书 1.回忆植物的吸收作用与光合作用的知识,并初步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 2.阅读、观察PPT所呈现的资料,并进行分析,明确思考问题的中心。 联系前面所学习过的知识和生活常识,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观察“植物的蒸腾现象小组展示实验1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1. 思考:水面上滴植物油的目的; 2. 引导同学分析对比A组与D组的实验结果,并思考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注:(1)提示观察思考顺序,①塑料袋壁的现象;②容器内的水量变化;③上述两个现象之间的联系;④控制水分散失的主要结构;⑤水分是通过何形式由植物体内到达塑料袋壁的;(2)可提示同学们回忆“叶的结构”;(3)此处若有同学对实验过程有疑问,须说明,并引导同学们思考提高实验科学性的措施。若无,则在课堂小结时说明。下同;(4)视学生探究活动情况,播放视频“植物的蒸腾失水”。 3. 要求学生对比思考:展示实验与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1. 防止水分直接从液面蒸发。 2. 得出:①A组塑料袋壁上出现明显的液滴(水分);②A组容器内的水分明显减少;③容器内水分通过植物体散失;④水分的散失主要通过叶片气孔;⑤水蒸气; 3. 反思自身实验的成功与不足。1.以学生自身的案例,让同学进行对比,发现成功与不足,进一步激发学习欲望,同时也激发同学的思考。适当提示,有利于学生切入。 2.准确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提高观察、分析、表达能力。 三、蒸腾作用概念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引导学生总结出蒸腾作用的关键词,并板书。 1. 得出概念关键词。 2. 形成概念。1.对实例分析进行小结,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科学性。 2.根据学生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对概念进行分解,有利学生把握。 落实教学目标。 四、蒸腾作用的意义 1. PPT展示同学们在第一章第二节中的活动“测量不同植被环境的空气温度和湿度”中所得的数据。要求同学们思考出现该现象的原因?注:观察学生反应,适当通过生活中的一些例子(如:夏天洗脸、游泳时的感觉凉爽)及出示干湿球温度计读数,引导并帮助学生理解蒸腾作用使叶面温度降低。 2.学生小组展示实验2的实验过程及实验结果(记录表1、2),并解释现象出现的原因。 1.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得出:蒸腾作用能降低叶面的温度 2. 学生观察分析,在小组内交流后由小组派代表回答。得出:蒸腾作用能够促进对水的吸收,同时促进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 1.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表述能力 2. 通过学生生活中经历的事实(或视频),为概念的形成提供支撑,弥补教材的不足。 五、认识蒸腾作用在生物圈中的作用,认同保护环境 六、课堂小结 七、作业 1. 播放视频“绿色植物促进生物圈的水循环”及夏天人类在树荫下活动场景的图片,要求同学们思考,若是没有了绿色植物,上述的场景将会变成怎样? 2. 播放“沙尘暴”视频,引导同学们认同保护环境,应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观看视频及图片,思考,并发表感想。对比播放,给同学们以强烈冲击,让学生认同保护环境的理念,并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引导学生构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同步训练中的部分练习画出本节知识的概念图 学生完成作业理清知识体系,形成概念,巩固学习效果 巩固和检测学习效果 六、板书设计 蒸腾作用一、蒸腾作用的概念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以气体状态从植物体内散发到植物体外的过程。二、蒸腾作用的途径土壤中的→水分根毛→根、茎、叶的导管→叶肉细胞→气孔→大气三、蒸腾作用的意义1、促进根吸收水分。2、促进植物体内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3、降低植物体的温度,避免灼伤。 七、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学生自我评价表评价内容评价等级评价目的优良中我能认真听老师讲课,听同学发言 能否认真专注遇到我会回答的问题我都举手了 能否主动参与发言时声音响亮 能否自由表达我能积极参与小组讨论活动,能与他人合作。 能否善于合作善于思考,并能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不同看法 能否独立思考 八、教学反思 针对蒸腾作用这一概念,我采用课前小组合作探究的方法,让同学们从现象入手探究本质。通过实验观察、现象分析、小组讨论和汇报分享共同解决此重要概念。在解决问题的时候我采用了问题的导出、现象的分析、本质的探究、概念的形成、概念的应用这五个步骤来完成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出色完成了查阅资料、实验探究、现象分析、表达交流等工作,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而且还培养了他们相互协作的精神,这种教学方式给同学们提供了更为广阔的求知和实践的空间,有利于其潜能的挖掘。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第三单元 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第5章 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课后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生物北师大版第4节 蒸腾作用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
这是一份北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第4节 蒸腾作用教案及反思,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