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拔高练习试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11608/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拔高练习试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11608/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拔高练习试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11608/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六单元拔高练习试题 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含答案)
展开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拔高练习试题
一、积累(共15分)
1.(本题3分)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一怒而诸侯惧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B.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立天下之正位 父命之
D.入则无法家拂士 行拂乱其所为
2.(本题3分)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与例句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女子之嫁也
A.此之谓大丈夫 B.妾妇之道也
C.与民由之 D.舜发于畎亩之中
3.(本题3分)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车马喧,实指世俗交往的喧扰。写出了诗人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
B.“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自问自答,说只要远离名利争斗,自然就会获得心灵的宁静。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见”字表现出诗人不是有意为之,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表现作者悠然自得的情趣。
D.“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作者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从中能感受到他的内心失落之情。
4.(本题3分)对杜牧的《赤壁》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A.这是一首怀古咏史诗,诗人借“折戟”引出对前朝人物和事迹的思考。
B.诗歌由“折戟”这一小物引发思古之幽情,用“二乔”的命运来折射东吴命运,体现了“大中取小,小中见大”的写法。
C.“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两句,诗人巧妙假设了东吴失败可能遭受的屈辱后果,极富形象性。
D.诗中蕴含机遇造人的哲理,直接正面写出了诗人对自己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慨叹之情。
5.(本题3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这小题。
【甲】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乙】
归园田居(其四)
陶渊明
久去山泽游①,浪莽②林野娱。试携子侄辈,披榛③步荒墟。
徘徊丘垄④间,依依昔人居。井灶有遗处,桑竹残枵⑤株。
借问采薪者,此人皆焉如?薪者向我言,死没⑥无复余。
一世⑦异朝市⑧,此语真不虚。人生似幻化⑨,终当归空无。
【注释】①游:游宦。②浪莽:放荡、放旷。③榛(zhēn):丛生的草木。④丘垄(lǒng):坟墓。⑤枵(wū):涂抹。这两句是说这里有井灶的遗迹,残留的桑竹枯枝。⑥没(mò):死。一作“殁”。⑦一世:三十年为一世。⑧朝市:城市官吏聚居的地方。⑨幻化:虚幻变化,指人生变化无常。
下列选项中正确的一项为( )
A.甲诗前四句构成一个意义“方阵”,通过描写和议论,定下全篇的基调。
B.乙诗问话“此人皆焉如”与答话“死没无复余”,用语都极其华丽,问话中蕴含作者对当前荒寂之景的无限怅惘、对原居此地之人的无限关切。
C.甲诗最后两句,诗人写出了面对良辰美景神往而又迷惘的情形,乙诗的后四句作者说尽了盛则有衰、生则有死的自然法则。
D.甲诗融情入景,语言特点质朴自然,颇为精练;乙诗蕴藏的哲理意义极深,颇有悲愤慷慨之音。
二、基础知识综合(共10分)
6.(本题10分)下面的片段是浩然同学整理的文字,阅读后回答问题。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____________,字子舆。___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____________”,后世常把孔子和他以“____________”并称。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了《孟子》一书,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1)请在横线上补充恰当的内容。
(2)画线句有语病,你的修改意见是:
三、综合性学习(共15分)
7.(本题15分)学习了《愚公移山》一文后,语文老师要带领同学们走近中国的传统文化,于是开展了以下活动,请你参加并解决问题。
(1)[活动一:地名有讲究]明明同学搜集了一些有关地名的资料,语序有点混乱,下列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低于地面的水为视角,河流北岸则成了阳面,南岸则是阴面。
②我国国土地势西高东低,直接决定了大多数河流水系的走向是自西向东。
③以高于地面的山为视角,南为阳,北为阴。
④北半球的阳光大部分时间由南向北照射——在这种地形地势与河流水系的自然地理环境条件下,阴、阳可以用来代指南北。
⑤我们在这里捋一捋山,水和阴、阳的对应关系,就是:山南=山阳、山北=山阴、水北=水阳,水南=水阴。
⑥我们从字面就能推断某城与其区域河流的关系,如沈阳,就位于沈河以北。
A.③①②④⑤⑥ B.④③②⑥①⑤
C.②④③①⑥⑤ D.⑥⑤②③①④
(2)[活动二:年龄有大小]已经读八年级的佳佳同学到活动中心参加市春晚彩排活动,根据下面的座位表,你认为她坐在哪两排最恰当?
始龀(一、二) |
|
|
|
|
|
|
|
|
|
|
|
|
|
|
|
|
|
| |
花甲(三、四) |
|
|
|
|
|
|
|
|
|
|
|
|
|
|
|
|
|
| |
豆蔻(五、六) |
|
|
|
|
|
|
|
|
|
|
|
|
|
|
|
|
|
| |
不惑(七、八) |
|
|
|
|
|
|
|
|
|
|
|
|
|
|
|
|
|
| |
而立(九、十) |
|
|
|
|
|
|
|
|
|
|
|
|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活动三:神话有深意]明明同学读了《愚公移山》中“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从而成就了愚公的事业,感觉神话原来这么神奇!于是写下了一段话,请仿照画线句,再仿写一句。神奇的神话,寄托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演绎着一个个流传千古的传说:牛郎遇见织女,留下的是夏夜星空里永不褪色的神话;________, _______。
四、对比阅读(共8分)
(本题8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①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②《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常积于忽微②,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作《伶官③传》。
(节选自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注释】①原:推究。②忽微:形容细小之事。③伶(líng)官:宫廷中的乐官和授有官职的演戏艺人。
8.(3分)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 (2)而后作( )
(3)岂非人事哉( ) (4)举天下( )
9.(2分)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
10.(3分)孟子与欧阳修的文章都旁征博引,博采众长。【甲】【乙】两文第①段划线句子都使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试作分析。
五、现代文阅读(共32分)
(本题13分)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回答问题。
11.(2分)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所以动心忍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恒过,然后能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分)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13.(3分)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有: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2分)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15.(3分)文章开头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起什么作用?
(本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冬季去南方看绿
梁惠娣
“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闲读唐诗宋词,冬天的诗词跃到眼前来,读着读着,冬便驾着诗之舟渡水而来了。
与北方冰天雪地、银装素裹的冬景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冬天是绿色的。
南方的山是绿的。山上的桉树、尤加利树、榕树……一身古朴庄重的墨绿,像穿着一件绿衣裳,这件绿衣裳仿佛穿了千年,仍不肯褪下,因为那是它们生命力的象征。
南方的水是绿的。严寒时节,与“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截然不同的是,南方的水仍是清莹莹的绿。不知名的绿色藤蔓爬满了江堤、河畔,把冬水映得更绿了。藤蔓长出无数细碎的嫩黄小花,一团团一簇簇,仿佛一袭轻纱,绿得轻盈,绿得热闹。水面上,满眼翠绿的水浮莲就像一片绿海。一池绿意舞冬风,心里不禁氤氲浓浓的诗意。
南方的田野是绿的。田野上,新种的番薯长出新叶,是一片喜人的新绿。菜畦上,小青菜、生菜、小葱、小辣椒……长势旺盛,每一棵都是鲜嫩的绿,这是小家碧玉的绿,绿得可人,绿得诗意。这种绿,新鲜而嫩碧,带着湿湿的雾气,带着泥土的芳香。冬天的菜畦,仿佛一首绿色的诗,读着读着,就能把你的眼睛染绿。寒冬的晚餐上,当人们看到这一棵棵青绿,该是多么的温馨和亲切啊!
南方的村庄是绿的。竹子是南方的村庄里最常见的植物。竹子在南方的冬风里越发显得挺拔、清朗。高高的竹竿直插云天,尖细的竹叶像纷披的绿缎。董必武《病中见窗外竹感赋》里说:“竹叶青青不肯黄,枝条楚楚耐严霜。”写的就是竹在寒冬里的清劲样子。风吹来,绿竹摇曳,绿意流淌,竹林是一片绿海。有鸽子在竹林间翩然翻飞,远看,仿佛绿海上泛起朵朵白色的浪花。
冬季的南方,景色如画。翻看唐宋诗词,唐代白居易的《早冬》这样描写南方的冬天:“十月江南天气好,可怜冬景似春华。”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南方过冬,也写了《冬景》一诗:“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在冬季的南方,赏绿观花、饮酒持蟹,是多么闲适的人生乐事呀!
冬天南方的绿,让你养眼,让你舒心。冬天,且到南方来看绿。
(选自2018年1月2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6.(6分)阅读课上,老师给推荐了《冬天去南方看绿》这篇文章,读后,同学们都被它的诗意所感染。请你说一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写南方的绿的。
17.(6分)请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一身古朴庄重的墨绿,像穿着一件绿衣裳,这件绿衣裳仿佛穿了千年,仍不肯褪下,因为那是它们生命力的象征。
18.(7分)南方的绿给作者以怎样的感觉?它带给作者怎样的一种情感?
六、作文(共40分)
19.(本题40分)下面两道作文题,请任选一题写作。
文题一: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文题二:“和谐”有和睦协调的意思,和谐就是美。和谐是人类社会共同追求的美好的价值观,也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观念。
人与人的和谐需要诸多美好的品德来构建,生活中的和谐之美无处不在。人们的心灵因和谐而美丽,人们的生活因和谐而幸福!
请以“和谐之美,美在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如果你选择文题二,请你从“诚信”“友善”“互助”三个词语中选择一个,将题目补充完整;
②立意自定,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
④卷面整洁,字迹清楚。
参考答案:
1.B2.A3.D4.D5.C6.(1)轲 战国 亚圣 孔孟
(2)将“了”改为“的”7. C 第五、六排 (示例)愚公遇见天帝 成就的是民族奋斗史中光鲜夺目的传奇8. 同“增”增加 有所作为 难道 全、所有 9.(1)(一个国家)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和外患的侵扰,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
(2)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 10.运用了举例论证,甲文列举六位历史人物经过贫困、挫折的磨砺后终成大业的例子,有力地论证了经受磨炼的好处。乙文列举庄宗得失天下的史例,有力论证了国家兴衰败亡不由天命而取决于“人事”,借以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戒骄侈纵欲。
11. 使……坚忍。 常常。 12.内心困苦,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 13.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正反对比论证 14.排比和对比。第一段运用排比,列举多个事例阐述同一观点,行文如江河直下,一泻千里,使文章富有气势。第二段将人处在困境中才能不断奋发,与国家没有忧患往往会灭亡进行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一观点。 15..开头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的磨炼的杰出历史人物,列举他们的事例,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事例,为本文论证中心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16.是从南方的山、南方的水、南方的田野、南方的村庄四个方面来写的。 17.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南方绿的可爱、久远,富有生命力。 18.南方的绿在作者看来,它让人养眼,让人舒心;景色如画。正是这种绿的美,才让作者对南方的绿有一种向往和钟情。
19.例文
文题一
下次,你可以做得更好
曾经,我是一个自卑的女孩,干什么都小心翼翼,唯恐出了差错。上课时,同学们都在老师的引领下踊跃发言,漫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可我呢?却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一声不吭的思考着。
我原本以为,生活会这样平淡下去,我将一辈子活在自卑的阴影里。可生活总是出其不意,在平淡无奇中,增添了一份惊喜。
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语文老师满面春色,走进教室,高兴地对我们说:“同学们,下一个周五,学校要举行一次关于爱国情怀的演讲比赛,想参加的同学,今天可以跟我报名了,我期待着你们精彩的表现,加油哦。”教室里立即沸腾起来。唯独我,毫无表情,我一向都是自卑的,也从没想过要去参加什么演讲比赛。
下课后,我依然像往常一样,躲在教室的角落里看书。读着读着,一首小诗深深的吸引了我。那是袁枚写的《苔》: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呀,苔终日生长在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是它却从不自卑,不抱怨,反而自得其乐,我为什么要自卑呢?难道我还不如一丛小小的青苔吗?此时的我突然顿悟了:我应该去参加演讲比赛,况且老师一直都很欣赏我的作文,我应该像苔一样不自卑,尽情绽放,展现自己的努力和优秀。于是,我不再犹豫了,径直走向办公室报了名。
语文老师很激动,鼓励我要认真准备,充满自信,一定能取得好成绩。
之后的几天,我认真写稿,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早早起床背诵,晚自习回家来,更是一遍又一遍地打磨。终于,苍天不负有心人,周五的演讲比赛我获得了三等奖。虽然不是最好的,但我努力了,我收获了一份更好的礼物——自信!我再也不是从前那个自卑的小女孩了。
演讲比赛结束,语文老师非常激动地把我叫到办公室,夸赞了我一番,最后总结道:“下次,你会做得更好!”
是的,下次我会做得更好。苔能做到不自卑,不抱怨,拥有自信,其实我们也可以做到。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苔,像苔一样的自信,丢掉自卑,大大方方的展示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文题二
和谐之美,美在互助
小时候在农村爷爷奶奶家长大,村上三四百人没有我不认识的。可上学后来到城市,别说整个小区了,就连家对门儿是谁我都不知道。爸爸妈妈总是交代我别跟陌生人说话,放学就回家,别到处乱跑。钢筋混凝土的高楼大厦,构建了现代化的都市,也隔绝了我渴望和睦邻里的幼小心灵。
一个冬天的傍晚,我放学回家,发现自己忘记带钥匙,只能在楼下单元门外,吹着瑟瑟寒风,焦急地等待爸爸妈妈回来。这时,楼上传来脚步声,是个不认识的阿姨下楼倒垃圾。她发现了我,笑着问我说:“小姑娘,怎么啦?忘记带钥匙了?”我点点头。她又问:“你是不是就住在楼上503呀?”我再次点点头。她笑着拍拍我的肩膀说:“来我们家坐一会儿吧!等你家人回来再回去。”我连忙推辞:“不,不用了,阿姨,我家人很快就回来了,谢谢您!”她看到了我眼中的谨慎,笑了笑,并没有再说什么。
我赶紧钻进了楼道,虽然还是一样的冷,好在没有了阵阵寒风。我在家门口等了十多分钟,爸妈还没有回来。下楼丢垃圾的阿姨回来了,原来她就住在我家对门儿。她再次邀我去她家里坐。看着她和蔼的笑容,我没有拒绝,第一次独自一人进了陌生人的家。
一进屋,就看到客厅沙发上坐着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奶奶,我笑着对她说:“奶奶好!”奶奶笑了,愉快地跟我聊了起来。
谈话中,我才知道刚才的阿姨是奶奶的儿媳妇,和奶奶的儿子一起在外地工作,只有春节才回来陪奶奶过年,平日里只有老奶奶一个人在家。听到这里,我和老奶奶做了一个约定:“只要我有空闲时间,我一定过来陪您!”
过了一会儿,妈妈回来了,我把今天发生的事告诉妈妈,妈妈高兴地对我说:“邻里间就是要这样守望互助,远亲不如近邻嘛!所以以后要遵守约定,多去陪陪奶奶。”
从此之后,每当放学我都会到对门儿坐坐,陪奶奶聊聊天。每当妈妈做了好吃的东西,也都会送到对门儿,就这样503室和504室成了互助互爱的好邻里。
正如《大道之行也》所说:“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和谐之美,美在互助。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e12a1cfd0bb10cada2e3d82e093d90ad.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