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5.2《大学之道》课件40张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502670/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课件ppt
展开在中国许多高等学府的校训都出自《礼记》,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乐经》
《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大学》是孔子讲授“初学入德之门”的要籍,《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之书。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作章句,为《论语》《孟子》作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一书,为春秋时孔子的门徒曾参(一读shēn,一读cān)所著。曾子(前505年-前435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 。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倡导以“孝恕忠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撰写《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 ,字子舆,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孔子晚年弟子之一,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夏禹后代。其父曾点,字皙,七十二贤之一,与子曾参同师孔子。 周考王六年(公元前435年),去世,享年七十一岁。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后世尊为“宗圣”,成为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仅次于“复圣”颜渊。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汝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耳。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遂烹彘也。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韩愈《师说》
题目为什么叫“大学之道”大学与小学有什么不同?
“小学”主要教授学生“洒扫、应对、进退”,“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文化基础知识(研究文字训诂、音韵方面的学问)。“大学”二字在古代指“博学”“大人之学”,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讲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大人: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大学》只有两千一百多字,课文节选的两段是开篇部分,只占全文篇幅十分之一左右,但是《大学》的总纲,后世学者常用“三纲八目”来概括。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译文: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
①大学之道:指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根本原则。
彰显美好的德行亲近爱抚民众/使天下人日新其德达到善的最高境界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子贡赎奴 富甲一方的子贡有一次前往齐国办事,途中遇见了一些贫困的鲁国人,为了生计,他们无奈只能沦落成为别人的奴隶,子贡见状,十分慷慨的花钱将他们赎回,并将其带回鲁国,按照鲁国的规定,把鲁国人带回国的人可以去领取一笔赏金,但是这些钱对于子贡来讲,不过是毛毛雨,子贡没有领取赏金,鲁国政府见状十分欢喜,就大肆宣扬子贡的威名,称之为“大慈善家”。
子路出门的时候遇见一个农夫落水,冒着生命危险将农夫救下来,农夫十分感谢子路,就把自己的牛送给了子路,子路也没有拒绝,兴冲冲的走了,此事被人知道后,就宣扬子路是个“小人”,救人就是为了别人财产。
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假如今天把一身的污垢洗干净了,以后便要天天把污垢洗干净,这样一天天的保持下去。
2004年底印度洋突发海啸灾难,一对中年夫妇走进了青岛市红十字会,他们说是要替朋友为印度洋海啸灾区的灾民捐款五万元,当工作人员问其姓名以便开具收据时,他们留下了"微尘"的化名。在青岛市红十字会记录中,微尘在非典时期捐款两万元,在新疆喀什地震时期捐款五万元,为白血病儿童捐款一万元,向湖南灾区捐款五万元…… 对于普通的个人捐款者来说,这些数目也许不算大,但这对中年夫妇说:"人都应该有一颗同情心,自己是一个很平凡的人,做的事也很微小,就像一粒微不足道的尘埃。我们只想平静地做些该做的事。" 这位热心公益事业、化名微尘的好心人,多次捐款且数额较大,但却一直不愿露面。 在青岛,微尘正在凝聚更多的爱心,越来越多的市民在捐款后,也留下了微尘、小小微尘、微粒的名字。微尘已经超越了一个名字的称谓,它是一个不留姓名无私援助公益事业的群体,一种诠释爱心的精神符号,一个青岛公益事业的固定品牌。
所谓“明德”就是人天生拥有的善性,但这种善性会被外在的东西所污染,“明明德”,就是把人天生的固有的善性发挥出来,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总之,“明明德”是自身的修养。
“亲民”就是推己及人,就是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别人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使其成为新民。
“至善”就是不论明明德,还是亲民,都要达到至善至美的境地,从而使全社会的成员的道德趋于完善。
此三者,大学之纲领也。(朱熹)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的根本要求。 “亲民” 是要不断革新、去恶向善,这样才能使美好品德得以弘扬,侧重于“外王”,是过程。 “止于至善”是目标,是最终追求 。因此三者之间是循序渐进、有始有终的关系。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如何看待“三纲”之间的关系?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注释]5.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6.静:心不妄动。 7.安:性情安和。8.虑:思虑精详。 9.得:处事合宜。10.本末:“本”原指木之根为常;“ 末 ”指木之梢为迹 。后分别引申为本根、本始和末迹、末节。指事物的根源和结局。11.道:规律
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也是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第一段的三句话之间是什么关系?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 第二句连用五个“而后”,形象地展现了大学的宗旨对人修身养性逐步影响的过程,从“知止”到“能得”,各方面的因素关系紧密; 第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第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①明明德于天下:②者:③齐其家:④修其身: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于天下明明德,状语后置,在天下彰明美德。
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⑤正其心:⑥诚其意: ⑦致其知: ⑧格物:
译文:古代想要在天下彰明美德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①知至:②庶人: ③壹是:④本: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意念才能真诚,意念真诚而后内心才能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纲:本意是提网的总绳,比喻事物的主干部分。 目:目指网眼,比喻事物的从属部分。)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探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使心意诚实端正内心修养自身整治家庭治理国家使天下太平
第二段重点写了“八条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和“平天下”
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
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
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
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
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
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修身”是根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 。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大学之道》讨论了个人修养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关系,你对这种关系是如何理解的?
提高个人修养是达到治国、平天下的前提和基础,治国、平天下是提高个人修养的目的。《大学之道》反复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说明修身是治人的前提,修身的目的是治国、平天下,强调了治国、平天下与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有了对世间万物的研究,就能够获得对真理的认识,就能够做到“诚于中,形于外”,也就是表里如一,内心不被个人好恶左右,这样修身的目的就达到了,“明明德”的个人道德修养问题也就解决了。在此基础上,还要“亲民”,推己及人,使全天下人都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这样的过程,无论是个人修养,还是国家治理,就都达到了“至善”的境地。
钱理群先生曾提出,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即经过精心打扮甚至伪装的“利己主义者”,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个人利益。针对此类社会现象,有人认为这是传统读书人道德修养缺失所致,对此,你是否认同?请结合本课所学加以阐释。
《大学之道》开宗明义,提出大学的宗旨在于彰明美德,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人达到善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当时的人们认为教育的最重要的意义在于培养道德高尚的人。之后,又具体阐明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目”,以及在生活中的具体实践。这“八目”,由推究事物的原理依次扩展,到处理家族关系,最终到“天下平”,即承担社会责任,以天下为己任。
反观当下一些学校的教育,急功近利,过度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和对技能的培养,而将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放到了次要的地位,所以才出现了清华学子刘海洋向狗熊泼硫酸、复旦研究生林森浩给室友投毒、北大学霸吴谢宇弑母这些令人发指的案件。而钱理群先生所说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归根结底还是缺少责任意识,缺失家国情怀。
在《大学》这类传统典籍里,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培养人的最终目的是令其承担社会责任。这对当下一些过度重视对学生的知识教育而轻视道德培养的学校来说,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鼓励青年学生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不仅能构建他们的道德自律,同时能够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引导他们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而不是只以个人利益为唯一的考量。
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课ppt课件,共1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一帧礼记誉千秋,“三礼”,“五经”,“十三经”,为什么要读《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课文内容课件ppt,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大学》,作品简介,“大学”是什么,“大学”与“小学”,平天下,“八目”之间的关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