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散步》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719/1/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6课《散步》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719/1/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6课《散步》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719/1/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6课《散步》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719/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6课《散步》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719/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第6课《散步》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500719/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6 散步优秀当堂检测题
展开第6课《散步》同步训练
一、语言文字运用
1.文学常识对对碰。
(1)本文的的作者是__________,本文是他的一篇________,这种文体的主要特点是“_____________”。
(2)线索是作者将材料串联起来的“红线”或“寄托物”,线索可以是核心人物,可以是_______,可以是时间,可以是_______,也可以是____________。本文的线索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莫怀戚 散文 形散神聚 核心事 地点 作者的情感变化 散步这件事
【解析】识记作者写作背景。
2.指出下面各句所使用的描写方法。
(1)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 )
(2)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 )
(3)“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
(4)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
【答案】 动作描写 外貌描写 语言描写 环境描写
【解析】描写主要有人物描写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3.找出并改正下列句子中的错别字。
(1)树枝上的嫩芽儿也蜜了。( )
(2)我想折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 )
(3)儿子虽然很胖,毕竞幼小,自然也很轻。( )
(4)不过,一切都取绝于我。( )
【答案】 蜜——密 折——拆 竞——竟 绝——决
【详解】(1)蜜——密,密:事物之间距离近;事物的部分之间空隙小。
(2)折散——拆散,拆散:使家庭、集体的成员分散。
(3)毕竞——毕竟,毕竟:到底、究竟、终归。
(4)取绝——取决,取决:指由某人、某方面或某种情况来决定。
4.对《散步》这篇文章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南方初春田野景物的描写,为一家三代散步安排了一个极佳的自然环境,以美景衬托出一家人生活的美满。
B.“分歧”往往指彼此之间重大的思想、意见等不一致,课文中却把“母亲要走大路,儿子要走小路”说成“分歧”,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
C.文章对妻子虽然着墨不多,却写出了她的贤良,尊老而爱幼。
D.结尾的那句话“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表明人到中年,肩负着承前启后的责任和使命。
【答案】B
【详解】B项,“属于用词的贬词褒用”说法有误,应该是“大词小用”,不是“贬词褒用”。故选B。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第十三届省运会即将在衡阳举行,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要充分发扬水平,取得佳绩。
B.为了防止结核疫情不再反弹,上级要求各学校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C.眼前的油茶树含翠吐绿,摇曳生姿,把天堂山装点得生机盎然。
D.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真谛。
【答案】C
【详解】试题分析:考查病句的辨析与修改。A词语搭配不当,“水平”不能“发扬”,把“发扬”改为“发挥”。B“防止”与“不”的使用,导致表达的意思相反,去掉“不”。C正确。D缺少主语,去掉“在……中”或“使”。据此,答案为C。
6.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儿就觉得累。
B.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C.“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D.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答案】D
【详解】D.有误。两个顿号都应该为逗号。故选D。
二、综合性学习
7.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心、爱护、孝敬老人,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应有的美德。2020年重阳节到来之际,班级开展“孝亲敬老,从我做起”活动,请你参与。
(1)为使活动取得更好的效果,请你仿照示例为本次活动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示例:举办孝亲敬老座谈会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
(2)班级准备依据下面的漫画创作一幕情景剧,请你完成后面的对话。
奶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皮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位同学为“孝亲敬老专题板报”摘录了一段文字,请你结合语境仿照画线句补全句子,使之构成语言连贯的排比句。
百善孝为先。孝心、孝道、孝敬、孝顺……一个“孝”字,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孝亲敬长,就是多一些努力,全力实现长辈的期待;就是多一些感恩,真诚回馈长辈的恩泽;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4)小宇的妈妈和奶奶因生活观念、生活习惯的差异时常闹别扭,二人都将意见藏在心里,于是积怨越来越深。小宇冥思苦想,让妈妈和奶奶观看了2020年央视春晚上贾玲、张小斐参演的小品《婆婆妈妈》之后,还想让二人坐下来谈谈心,从而缓和婆媳关系。
假如你是小宇,你会对妈妈和奶奶说:“_____________”
【答案】 (示例)举办孝亲敬老演讲大赛 举办孝亲敬老故事会 (示例)奶奶:儿啊,娘气力跟不上,让我坐坐吧。 小皮球:爸爸,快让奶奶坐。你这样对奶奶,是在教我怎样对待父母吗 (示例1)就是多一些理解 耐心倾听长辈的唠叨 (示例2)就是多一些尊重 虚心接受长辈的意见 (示例)妈妈、奶奶,一家人嘛,意见不一致不怕,只要心在一起,把话说开我们就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话是开山虎’,大家开诚布公、平心静气地谈一谈,好吗?
【详解】(1)活动形式要紧扣主题,具有可操作性。活动主题形式有很多,可以开孝亲敬老主题班会,举办孝亲敬老主题演讲、知识竞赛,办孝亲敬老主题板报等等。
(2)要根据情境来组织人物的语言。在漫画中爸爸注意关心小狗,却忽路了自己的老母亲,而孩子天性淳朴、童真,是看不过去的,所以他会把自己的疑问直接提出来,令爸爸警醒,且引人思考。注意:小皮球的话一定要有称呼。因为奶奶病了,站立都非常困难,所以奶奶可以说:“我站不了,你能扶我一下吗?”或“让我坐一下吧”,以表达自己的不便。
(3)仿照画线句的句式、语气,陈述“孝亲敬老”的表现,与前面的两个句子构成排比即可。如:就是多一些关心,细心照顾长辈的身体。
(4)注意劝说要有称呼,语气委婉,且有理有据。如:妈妈、奶奶,我们是一家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当我们有分歧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有问题大家一起解决,不要闷在心里。让我们静心静气地谈一谈,把心里的苦闷说出来吧?
三、现代文阅读
(一)(2022·山东滨州·七年级期末)阅读课内现代文语段,完成下面小题。
散步
莫怀戚
①我们在田野上散步: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
②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③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④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⑤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⑥后来发生了分歧:我的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就像领袖人物在严重关头时那样。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了,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伴同母亲的时日已短。我说:“走大路。”
⑦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睛顺小路望过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说。
⑧这样,我们就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我的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我们的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很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8.阅读第③段,指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在清明将到的时候去世了。但是春天总算来了。
(2)我的母亲又熬过了一个严冬。
9.指出第④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0.文章多处运用对称的句子,如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请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11.阅读第⑧段,具体说说作者这样结尾有什么作用?
【答案】8.(1)“总算”既写出了“我”对春天的急切盼望,又写出了“我”对经历了漫长严冬的年迈母亲的担心(流露出了“我”的欣慰,即庆幸自己的母亲又走到了春天)。(2)“熬”字既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在漫长的冬天所遭受的痛苦,表现了母亲的坚强,又流露出“我”的欣慰(庆幸自己的母亲“挺住”了严冬)。
9.这段景物描写,点染了春天的美丽与生机,传达出万物复苏的生命感慨,还展现了一家人散步的美好情景和幸福心情。
10.从语意表达上看,增加了思想内涵的张力,引人注意,耐人寻味;从语音美感上看,句式整齐,富有对称之美,两句互相映衬,很有情趣。
11.作者通过再次描写一家人在田间小路上散步的情形,与题目和前文相照应(照应前文);同时揭示了文章的主旨(点明主旨);又揭示了寓意:暗示了中年人承前启后的重任(对家庭的使命感)。
【分析】8.本题考查对词语表达效果的赏析。解答思路:解词+内容+情感。方法:联系词语本义,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以及表达的感情。
(1)“总算”表示经过相当长的时间以后,某种愿望终于实现。根据第②段“母亲本不愿出来的;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第③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可知,“总算”写出了因为母亲身体的原因,“我”对春天格外地期盼,担心母亲会像其他老人一样,难捱严冬。但春天终于还是来了,所以“总算”也写出了“我”内心的开心与欣慰,母亲终于走过了严冬,来到了富有生机的春天。
(2)“熬”,原指把菜放在水里煮的烹调方法,这里指忍受,艰苦支持的意思。再结合前文第②段“她老了,身体不好,走远一点就觉得累”、第③段“天气很好。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有一些老人挺不住”可知,“熬”字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地写出了母亲忍受病痛艰难度过严冬的情形,写出了“我”对母亲身体的担忧及内心的煎熬,又突出了“我”为母亲度过严冬最终安然无恙而庆幸的心理。
9.本题考查对景物描写的理解赏析。本文的景物描写不多,但是很精要,不但起到烘托渲染的作用,而且富于象征意味。答题时,应该从本文的主旨出发,联系上下文回答。
从内容上看,由“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树上的嫩芽儿也密了”“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等文字可知,写出了南方初春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渲染了一种安详和谐的气氛,烘托了一家人散步愉悦的心情,交代了散步的目的(感受春天的美好),表达作者对生命、生活、自然的热爱。
从结构上看,在这生机勃勃的田野散步,实则为散步提供了一个美妙的背景,再结合下文第⑥段“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第⑧段“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了。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等内容可知,这里的环境描写为下文母亲与儿子走大路走小路产生分歧,以及母亲决定走小路等情节作了很好的铺垫。
10.本题考查赏析句子。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分析。从语意表达上看,“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这句话写母子关系,两对母子,母慈子孝,相映成趣;“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充满生活情趣,既表现了小家伙的天真、聪颖,又表现了家庭的幸福、温馨。增加了文章的思想内涵,暗含了文章的主旨,耐人寻味;而且从语音美感上看,两句话句式整齐,富有韵律美。
11.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语段正好是文章的结尾,所以就有收束全文,照应前文,点明主旨的作用。要把表现的文章中心答出来。特别要理解好文章最后一句话的深刻内涵。
内容上,“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一方面点明了“尊老爱幼”的文章主旨,也暗示了中年人承担的家庭重任。
结构上,结尾写我们一家人散步的情形,与题目“散步”照应,再结合前文第⑦段“她的眼随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可知,结尾散步的内容与前文形成照应。
(二)阅读短文,完成后面小题
捞月亮的母亲
石兵
①彼时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寒寒率率的声音。
②我吃了一惊,以为是有野兽出没,顿时睡意全无,连忙小心地坐起身来,慢慢拉开帐篷一角,仔细寻找声音的来源。很快,顺着声响传来的方向,我看到一个提着水桶的女人领着一个脏兮兮的小男孩,披着漫山的月光从山下走来。
③我屏住呼吸,这时已经接近午夜,居然还有人来山上汲水,种种灵异传说让我不寒而栗。可是,母子俩似乎根本没有注意到山路旁边突兀而出的帐篷,女人一手提着水桶,一手牵着男孩,两人一言不发,不疾不徐地走着。
④好奇心最终让我战胜了恐惧,我走出帐篷,小心翼翼地循着他们的背影走去。走了大约半个小时,远远地,我看到母子俩停下了脚步,那里居然有一口水井。女人将水桶拴上绳子,放入井中,嘴里开始喃喃地说:“只有这个时候,井里的月亮才最大最圆,狗儿莫急,娘给你捞一个上来,回家以后放在你的床前。”女人的乡音十分绵软,不像山里女子所固有的泼辣。
⑤ “娘,月亮落在水里,是不是就被洗干净了,不像在天上那样模糊着让人看不清楚了?”儿子稚嫩的声音充满着期待。
⑥女人顿了一顿,说:“狗儿说得对,月亮被水洗了以后,可好看了,就像狗儿的眼睛一样好看。”
⑦听了母亲的话,小男孩笑了起来,奶声奶气的笑声顿时让幽黑沉默的大山有了勃勃生机。
⑧母亲用力地从井中提出水桶,然后弓着腰提起水桶,另一只手牵着小男孩,吃力地踏上了归途。走上十几步,瘦弱的母亲就要休息一下,停下的时候,还摸了摸小男孩的头。随后,母亲又看了看天上与桶里的月亮,神情中竟有掩不住的忧伤。
⑨我不再犹豫,快步从低凹处走了出来,来到他们的面前。在寂静的午夜,这对母子竟对我这个不速之客没有丝毫不安与恐惧。
⑩我说:“大嫂,我来帮你提水吧。”
⑪女人没回答我,自顾自地说:“你是刚才路边帐篷里的游客吧,这山上很凉,收了帐篷跟我们到家里休息吧。本想下山时再叫醒你的,没想到你跟着我们上了山。”
⑫我顿时恍然,原来,她早就发现路边的帐篷和我了,也许只是早已司空见惯,所以没有刻意多看几眼罢了。
⑬走近以后,我才发现,小男孩的眼睛似乎有些问题。女人对我说:“狗儿眼上有病,长了白疮,我正在攒钱给他治。听说这病不难治,但是耗不起时间,要早治。这不,白天我上了一天工,给人纺丝线,晚上才能照管家里的田地。刚刚散了工,想起家里没水,才在这个时候上山,好在狗儿眼不好上不了学,不用担心明天他要早起。”
⑭我默默地提起水桶,慢慢地跟着母子俩下了山。
⑮这个小村落只有三四十户人家,同样的贫穷让女人无法得到他人的帮助,可女人跟我说起这些时却一如既往的平静。她说,乡邻们已经帮了她很多,不能再麻烦人家了。
⑯在家里,女人熟练地烧水给我喝,然后铺床,哄儿子睡觉,一切都像外面森严的大山一般井然有序。
⑰我躺在外间屋的床上,听到了母子俩在睡前的交谈。
⑱母亲说:“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
⑲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
⑳第二天一早,我匆匆结束了旅行,回到城市,用最快的时间联系好医院,然后找朋友开车来到大山接这母子俩去医治眼患。面对他们的道谢,我竟羞愧得无地自容。
㉑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
12.本文主要写了与“我”有关的四件事,请从“我”的角度概括出其他三件事。
①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
③“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
④________________
13.请简要说说第①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14.第⑧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15.联系全文,请简要分析第⑲段“我”“泪流满面难以自抑”的原因。
16.小说标题为“捞月亮的母亲”,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捞月亮”的理解。
【答案】12. ①“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遇到母子俩; ②“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捞月亮; ④“我”深受触动,回城后接母子俩医治眼患。
13.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母亲无钱为儿子医治眼病)的情节作铺垫(伏笔);与结尾“捞起迷途之心”的内容相呼应(与文末“我”的转变形成对比
14.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5.母亲不惜自己的命也要为儿子治好病的那番话震撼了“我”;母亲辛勤劳动,拼命攒钱为儿子治眼病的行为打动了“我”;母亲的善良、真诚、淳朴及对“我”的热情招待感动了“我”;母亲为儿子捞月亮的举动唤醒了“我”,让“我”懂得要珍惜人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16.“捞月亮”既指母亲给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了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也指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表达了母亲对未来生活充满了美好的愿望;还指母亲的言行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拯救了“我”的灵魂。
【解析】12.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事件,用简洁的语句分析概括即可。注意题干中的“从‘我’的角度概括”,同时,应仿照题目中已提供的样例。文本先写“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山村夜宿,遇到神秘的母子俩;接着写“我”跟随着母子俩,看见他们到水井边捞月亮;然后好奇的“我”发出疑问,母亲邀请我到她家居住,“我”跟着母子俩去她家住宿,了解了她家的情况;最后“我”被这对母子深深感动,回城后联系医院接母子俩医治眼患。然后填空即可。
13.要求学生牢记重点段落的作用。段落在文章开头的作用一般是:统领全篇;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营造氛围;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结合“我还只有二十出头,心性跳脱,常常只背着简单的行囊漫无目的地四处游荡。那天天黑之后,我来到川藏交界处的偏僻山村。在那座贫瘠大山的一处平整山坡上,我支起帐篷,准备在野外过夜,就在似睡非睡之际,我听到远处传来了悉悉索索的声音”分析,从内容上看,主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点明了“我”当时的心情;从结构上看,引起下文,为下文写“我”遇见母子俩捞月亮的情节作铺垫,并与结尾相照应。
14.要求学生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及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具体分析即可。首先指出描写方法,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和描写的作用写出表达效果和体现的情感即可。“提”“牵”“踏”“摸”运用了一系列动词,属于动作描写;“瘦弱的母亲”属于外貌描写;“用力地”“弓着腰”“吃力地”属于神态描写。结合描写的作用(外貌描写(描写人物容貌、衣着、姿态等):作用:交代了人物身份、地位、处境、思想性格等情况。动作描写:形象、准确、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什么心理,并反映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征或什么精神品质。有时还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神态描写:指对人的脸部表情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人物性格,使读者对人物加深印象并产生进一步的了解)分析表达效果即可。如:生动细致地写出了母亲的辛劳、坚强及对儿子的疼爱。
15.要求学生仔细阅读文本,结合题干内容,找到在文本中的位置,根据上文分析原因即可。结合“狗儿知道吗?你的眼睛跟天上的月亮一样好看,娘就是这条命不要了,也要把月亮从水里捞上来,让你看清楚你想看的一切。”和“或许是怕打扰,母子俩说话的声音很轻很轻,我却早已听得泪流满面难以自抑”一句,可以看出关键是母亲与儿子之间的对话,围绕着这一内容来阐述原因即可。
16.要求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结合文本的内容和主治分析含义。结合“时过境迁,那位捞月亮的母亲或许并不知道,她捞起的并非只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美好愿望,也可以将这一行为理解为是母亲努力攒钱为儿子治眼病,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分析:“捞月亮”既指母亲带着儿子捞起映在水中的月亮,给儿子生活的希望与期待;结合“更有一个旁观之人的迷途之心。只有我自己知道,当时的自己正因为一场懵懂爱情的破碎而选择了放逐与放纵,却忽略了这世间还有那么多更加珍贵的事物,譬如四处寻找我去向的焦虑父母,譬如被青春之雾迷失视线的纯真心灵,譬如这世间那么多的悲凉与温暖、伤痛与希望……”分析:我改变了自身的行为,还可理解为“捞”起了我的迷途之心。然后综述即可。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优秀练习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散步优秀练习题,文件包含课堂同步讲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讲义学生版docx、课堂同步讲义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6课散步讲义教师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0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 诗二首优秀达标测试: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22 诗二首优秀达标测试,文件包含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docx、第7课《散文诗二首》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21页, 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5 秋天的怀念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5 秋天的怀念优秀同步达标检测题,文件包含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解析版docx、第5课《秋天的怀念》同步训练-2022-2023学年七年级语文上册精讲精练同步课堂部编版原卷版docx等2份试卷配套教学资源,其中试卷共17页, 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231c23b6141fe3610b7ae5ce90bd68e9.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