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1](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2](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3](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4](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5](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6](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7](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5.2《大学之道》课件35张08](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96656/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5(《论语》十二章 *大学之道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5.2* 大学之道教学演示ppt课件
展开《大学》本出《礼记》。《礼记》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相传为孔门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所作,经西汉戴圣汇编成书。在流传过程中,经董仲舒、郑玄、孔颖达和宋代理学家如程颢、程颐等大儒的推崇,《礼记》在儒家政教系统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朱熹把《大学》《中庸》两篇从《礼记》中抽离出来并做章句,为《论语》《孟子》做集注,合成《四书章句集注》。宋元以降,《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成为封建科举考试的钦定书,而《大学》则是四书之首。
《大学》是一篇论述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礼记》第四十二篇,相传为春秋战国时期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明句读”的“小学”——学会读懂标点断句
洒扫:洒水扫地,泛指家务事;应对:青年人居家在尊长、客人面前应做的起码的事。进退:一件东西该拿不该拿?一件事情该不该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驭马车;书:书法;数:算法。
大学此相对于"小学"而言,指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古人十五岁入大学,学习伦理、政治、哲学等“修己治人,治国安邦”的大学问。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 ,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
《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一、“五经”之一,“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大学》提出的“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和“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大学》全文文辞简约,内涵深刻,影响深远,主要概括总结了先秦儒家道德修养理论,以及关于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对儒家政治哲学也有系统的论述,对做人、处事、治国等有深刻的启迪性。
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和教育原则等,与《大学》《诗经》《孟子》合称“四书”。B.《礼记》据传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等所作,主要记载了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儒家的哲学、教育、政治、美学思想。C.孟子,名轲,战国时期邹国人,有“亚圣”之称。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主张“仁政”“民贵君轻”等。D.“六艺”的说法有两种:一种是西周学校教育内容,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是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
【答案】:A项,《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重点字词:(1)明:动词,彰明。(2)明德:美好的德性。(3)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亲”当作“新”,“新民”即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4)止:至,到。
译文:大学之道在于彰明美好的德行,在于亲近爱抚民众,在于使自己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重点字词:(1)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2)静:心不妄动。(3)安:性情安和。(4)虑:思虑精祥。(5)得:处事合宜。
译文: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志向坚定才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才能性情安和,性情安和才能思虑精详,思虑精详才能处事合宜。万物都有本有末,凡事都有始有终,知道事物的先后次序,那就接近大学的宗旨了。
第一段提出的“大学的宗旨”是什么?
【明确】:提出“三纲领”,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未尝有当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以复其初也。”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明德”的内涵是人本来所具有的,良心不愚昧,是一种先验的理解万事万物的内在的心理状态。“明德”被个人气质、个人欲望所迷惑,明明德是道德主体通过学习、修为努力来恢复本性的过程,个人的后天学习都是为了能找回自我,寻求本来善良的内在特性。(孟子:性善论)
“明明德”是发扬自己固有的美好德性,是激发求学者完善自己的自觉性,而不是用某种外在的、固定的道德准则束缚自己。
推己及人,不仅自己要明明德,而且要教化别人,提高全体人民的修养,祛除别人身上的污垢。在儒家看来这是为治国平天下的伟业奠定精神基础。
“亲民”亲近爱抚民众,一说“新民”使天下人去旧立新,去恶向善。“明明德”所注重的是对个体主观精神状态的一种规定或启发,“在新民”则涉及个体道德完善之后如何运用到群体的外用之道,由个体之善扩充到天下万民。
“止于至善”就是要将自己的道德品质和社会、国家的治理提升到最完美的地步,不达到最理想的境界绝不停止,实际上是一个无限的完善过程。
明明德→ 亲民→ 止于至善
“三纲领” (三纲)
《大学》通篇所阐释的是一种修己治人之道,即儒家思想一以贯之的内圣外王之道。 “内生外王”源自道家,成于儒家。“内圣”就是克己修身而实现人格的完善,“外王”就是积极入世,关怀社会,心忧天下,建功立业的人生态度。
从“内圣外王之道”看,“三纲”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递进的逻辑关系。 “三纲”中,“明明德”侧重于“内圣”,“亲民”侧重于“外王”,“止于至善”是最终追求。
【明确】:提出,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作为引领学习的终极目标。只有坚定这样的目标,才能“定”“静”“安”“虑”,最终学有所得。 这一概括非常准确地揭示了儒学的基本精神,也道出了《大学》的主旨。
起点 性善论的推衍
“亲民”是“明明德”的下一个阶段,当一个人恢复了自己的光明德性之后,帮助他人恢复自己的光明德性。
而“亲民”的目的就是为了要经世济民,“止于至善”,建立美好的理想社会。而政治目的的实现,就是天下每一个人的教育和培养:“明明德”。
这三个纲领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个体到群体的完整社会体系,它表达了儒家一贯倡导的以教化为手段、以德政为目的的施政主张。
【知止而后有定】知道要达到的“至善”境界,则志向坚定不移。 【静】心不妄动。 【安】性情安和。 【虑】思虑精详。 【得】处事合宜。
七证——七个步骤、七个学修的阶梯
知止(目标、理想) 定、静、安(心态) 虑(智慧) 得(收获、成功)目标、理想 +心态 +智慧 = 收获成功
4.这一段阐述了什么道理?
人要有目标。明确了“知止”的目标后,才会“定、静、安、虑、得”。人若不知其所止,就会随波逐流、碌碌无为、虚度此生。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从“知止”到“能得”,“知止”是开端,“能得”是结果每件事情都有本末始终,要知道事物发展的规律。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如何理解《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几句话?它们有什么作用?
【明确】:提出“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这是“大学”提出的教育纲领和培养目标。 首句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的“三纲”,第二、三句承接上文对如何达到大学之道,阐明其中的逻辑关系,为下文引出八条目做准备。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重点字词:(1)齐其家: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家业繁荣。 (2)修其身:修养自己的德行。 (3)致其知:获得知识。一说,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推到极致。 (4)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
译文:古代想要把美德彰明于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就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要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就要先修养自身的品德。要修养自身的品德,就要先端正自己的内心。要端正自己的内心,就要先使意念真诚。要使意念真诚, 就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
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重点字词:(1)知至: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2)庶人:普通百姓。 (3)壹是:一律,一概。(4)本:本源、根本。
译文:推究了事物的原理而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而后才能使意念真诚,意念真诚而后才能使内心端正,内心端正而后才能修养品德,修养品德而后才能使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家族中的各种关系整齐有序后才能把国家治理好,国家治理好而后才能天下太平。从天子直到平民,一概都以修养自身作为根本。
《大学》是怎样追根溯源,列出了实现“三纲领”的细目的?细目包括哪些内容?
“格物”:就是全面透彻地研究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致知”:就是要获得对世界上万事万物的认识。“诚意”:指的是在修养自身的过程中,能够做到诚实、不自欺。“正心”:就是教人防止个人情感的偏向。“修身”:是使个人修养达到完善的程度,是《大学》中对人的培养的 最高要求,它处在“八条目”的中枢地位。“齐家”:是善于处理好家庭或家族内部的关系。“治国”和“平天下”是齐家的扩大和延伸。
“八目”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格物、致知”为第一步,对应的是知的功夫;“诚意、正心、修身”为第二步,对应的是修的功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第三步,对应的是用的功夫。“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正反相成得推演逻辑。先以学习者为主语,明确各条目得先后次序。从远大目标写起,将“八条目”由远及近,由外而内地“倒叙”出来,强调过程地循序渐进。再以学习对象为主语,由近及远,由内到外地正叙一遍,突出结果的水到渠成。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修己;“齐有、治国、平天下”是安人。
《大学之道》中“三纲领”“八条目”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修身是从内圣到外王的过渡,既要内化于心,也要外显于形。
它们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八条目”是实现“三纲领”的具体步骤,“三纲领”是“八条目”的指导思想。“八条目”是对“三纲领”的补充和发挥,“八条目”的目的是实现“三纲领。”
因此,重提“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有两方面的现实意义。 其一,通过道德的修炼,实现道德自律,面对物欲横流的社会,坚守道德底线,摆脱狭隘的功利化倾向,实现人际和谐便有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人际和谐,是人类社会一切和谐之源。然而,要做到人际和谐,首先要在实现个人自身和谐上下功夫。 其二,树立人与天地万物共生共荣的大和谐思想,培养审视现实的目光,达到物我合一、厚德载物,这是和谐的最高境界。
“修、齐、治、平”四者的关系是怎样的?
【明确】:“修、齐、治、平”是《礼记·大学》的核心思想。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治其国在齐其家,齐其家在修其身。这四者是一一递进的关系,而修身要先正心,正心要先诚意,诚意要先致知,致知在格物,乃是“修、齐、治、平”的根本。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修、齐、治、平”的范围未免大了些。现在的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诚意、如何正心、如何修身。
结合“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应怎样理解“大学之道”?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观点一:我认为“大学之道”是讲修身的学问。“明徳”相当于《道德经》中的上德,也就是最上等、最高明之德,甚至可以说是接近、等同于道的德,而“明明德”的第一个“明”,以及“亲民”可以这样理解,假如把“大学”只视为修身之学,那第一个“明”就是探索、明了,而“亲民”也是对自身的要求。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探索、掌握明德,并要去亲近民众,把这些事都做到最好是修身的最高境界。
观点二:我认为“大学之道”是指传道。 “大学”不只是修身的学问,其根本精神在传道,“明明德”的第一个“明”可以理解为揭示、昭示,而“亲民”也是让“明德”去亲近民众。这句话就应该理解为“大学之道”在于揭示明德,让其昭示天下,让“明德”去亲近民众,使民众都能了解掌握它。“平天下”就是让明德昭示于天下,使民众都掌握明德,人人都成为圣贤,那天下自然太平。
请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特点?
【明确】:1.论证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先提出表明宗旨的“三纲”,然后提出实现“三纲”的具体步骤,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浑然一体,结构严谨,条理清晰。2.运用排比、顶真手法,论证力强。句式整齐,节奏分明,增强了语势,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多媒体教学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一帧礼记誉千秋,“三礼”,“五经”,“十三经”,为什么要读《大学》,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语文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集体备课ppt课件,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新课导入,东南大学,香港大学,厦门大学,河南大学,文化常识,《大学》,《论语》,《孟子》,《中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堂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上册5.2* 大学之道课堂教学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大学之道,学习目标,《礼记》中的名言警句,文化背景,名家名作,文题解读,文本研读,明明德,止于至善,三纲八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语文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5b3db8a16b5d6587ba18abcf3fc66c64.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