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学活动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 试卷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第1页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第2页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第3页
    还剩2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 试卷

    展开

    这是一份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word版含答案),共25页。
    九下·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限时:150分钟 满分:120分
    一、积累和运用 (共5小题,计15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笑涡(wō) 迷惘(wǎng) 干瘪(biē) 伤痕累累(léi)
    B. 掠起(lüè) 绯红(fēi) 舵手(duò) 房舍如舟(shě)
    C. 逃窜(cuān) 旌旗(jīn) 胚芽(pēi) 虚晃一刀(huǎng)
    D. 蠢笨(chǔn) 号叫(háo) 胆怯(qiè) 并无差异(chā)
    2. 下列词语中,汉字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 疲惫   隧洞   富娆   取义成仁
    B. 喷薄   阎罗   捷报   血雨腥风
    C. 振怒   苍茫   蜿蜒   长夜漫漫
    D. 敏感   悬涯   簇新   雷声轰响
    3. 经典诗文默写。【在(1)~(7)题中,任选五题;在(8)~(10)题中,任选一题】(6分)
    (1)海日生残夜,________________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2)一轮秋影转金波,____________________。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4)金樽清酒斗十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行路难》(其一)]
    (5)____________________,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苏轼《定风波》)
    (6)二十余年如一梦,____________________。
    (陈与义《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7)一抹晚烟荒戍垒,___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浣溪沙》)
    (8)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____________________。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9)____________________,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卞之琳《断章》)
    (10)____________________,在高傲地飞翔。(高尔基《海燕》)
    4. 【2021·陕西】名著阅读。(2分)
    囚歌
    叶挺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这首诗选自《革命烈士诗抄》。诗中有两个“自由”,第一个是指 ①____________________的“自由”;第二个“自由”是指所有革命者为之奋斗终生的理想——人类的解放。诗中“地下的烈火”指②____________________。
    5. 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3分)
    ①中国乡愁诗是有着丰富历史文化意义的乡愁载体。②当因为疫情或工作无法返乡时,我们依然可以在乡愁诗里找到共鸣。即便脚步受到羁绊,我们仍然可以与“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的刘长卿“同病相怜”,可以与“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的杜甫“休戚与共”。③初闻不识________,再读已是________。④在全民阅读中,跟随古代诗人的脚步,沿着古典诗词的长河,追溯中国乡愁的传统,_______可以慰藉思乡之情,又能够为书香社会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何乐而不为呢?
    (1)请提取第①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词语分别填在第③句的横线上。(只填序号)(1分)
    A. 诗中意        B. 诗中人
    (3)请在第④句的横线处补上一个恰当的关联词语。(1分)
    二、综合性学习(8分)
    6. 学校举行“陕西年俗文化探寻”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的任务。
    【活动一:溯根源】“年”字最早的字形是一个人背负着成熟的禾,表示庄稼成熟,即“年成”。请在下面的田字格中,写出“年”字的笔顺。(1分)

    【活动二:拟通知】学校拟组织一次“了解陕西年俗文化”的活动,邀请了年俗文化专家李教授于2023年5月10日下午3点在校学术报告厅作“陕西年俗文化”的报告,届时要求全校师生参加。请你帮校务办公室完善下面这则通知。(3分)
    通 知
    全校师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校务办公室
    2023年5月8日
    【活动三:寻年俗】秦人对“年”有深刻的理解。请你将陕西当地的年俗仿照例句写出来。(2分)
    例句:秦人的年,是关中媳妇蒸出的花馍馍,丰收的满足中发酵出无限的吉祥。
    秦人的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四:吟诗歌】下面是李亮同学摘抄的一首与“过年”有关的诗歌的一部分,摘抄时漏掉了一行。请你根据诗意将其补充出来。(2分)
    春节的炊烟
    尽情嘲讽着腊月的寒冷
    顽童的鞭炮
    把薄冰炸得稀烂
    院坝停满的轿车
    正在午休
    屋檐挂上的灯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共15小题,计47分)
    现代文阅读 (共9小题,计30分)
    (一)【2021·宝鸡渭滨区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 7~10题。
    (12 分)
    【材料一】2020年7月7日上午,北京高考语文科目结束。语文试卷最后的写作部分分为“微写作”和“作文”两项。其中,微写作是在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第三题为“请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快递小哥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这个话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其实,从2014年开始,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就增加了“微写作”,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写诗歌。到2016年,要求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文字,明确提出可写成一首诗。诗歌写作已成为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鲜明特色。
    我国作为一个具有悠久诗歌传统的国家,为什么长期以来诗歌写作不受高考作文试题重视?一方面是阅卷老师不好打分,每个人对诗歌都有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现阶段高考语文更侧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而诗歌追求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所以作文试题中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作的分量更重,学生平时训练的也比较多。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即使没有要求不让写诗歌,但写诗歌的学生仍然微乎其微,因为很多题目就不适合写成诗歌。
    (摘编自《高考作文不再总是“文体不限,诗歌除外”》,《光明日报》)
    【材料二】学校教育对诗歌的价值取向极大影响到诗歌教育的发展。2017年9月1日开始,教育部统编版本的语文教材开始陆续投入使用,和以往的教材相比,这次的教材中其实增加了不少古诗文的内容,其中以古诗词为主。同时,高考作文部分对诗歌写作的接受程度也在逐渐提升,过去的高考作文写作多要求“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但202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仅有天津卷、浙江卷和江苏卷明确提出不得写作诗歌,其余试卷均未做禁止。
    学校的诗歌课多是僵化的、功利的,从诗人生平背到词句注释,整个过程中多是知识的堆砌,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的诗句之美,长此以往,对诗歌的喜爱与对美的感受就在日复一日的“背诵全文”中消磨殆尽了。学生学习诗歌也多为应付考试而非提升文学和审美素养,这是应试教育与审美教育难以调和的矛盾。
    学校教材所选取的诗歌偏好边塞诗、离别诗,多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与壮志豪情,但是,中华几千年的诗歌浩如烟海,“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这样的诗句描述的虽只是生活里细碎的场景,却拥有美的力量;疫情期间中日两国援助彼此时引用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等诗句更是兼具思想性与实用性。
    (摘编自《“文体不限,诗歌除外”,诗歌教育被边缘化了吗?》,黑板洞察)
    【材料三】作为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诗教”传统与当今时代的价值取向、审美风范更是息息相关,其核心内容是强调将人格的塑造与审美联系起来,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诗教”的言论发于孔子。尽管有文献记载显示,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倡用富于审美内涵的文化作品感化人格,但孔子在“诗教”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论语》中,记录着许多孔子关于《诗》的各种文化功能的言论,然而《诗》与人格培育之间的关系,如下一段最有价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就“诗教”与人格培养的关系而言,“可以兴”最有价值,因为它承认文学可以兴发人的生命。“兴”的本义是“起”,是“兴发”,也就是振作;文学不生产粮食,也不生产钢铁,但是,好的文学可以感发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调。孔子说“《诗》可以兴”,实际已经触碰到文学一个最本质的功能,即审美地培育人格的作用。
    (摘编自《“诗教”的启迪》,《人民日报》)
    【材料四】当代诗教是在互联网以及媒体融合背景下展开的,可以说赶上了融媒体时代。在一项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中显示,有64. 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互联网发展催生了数字生活空间的形成,在这个由信息构成的数字世界里,每个参与者都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他们主动参与信息的生产、传播、接受、加工等全部环节。传播方式的改变,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促使诗教变革。在众多知名的新媒体平台上,诗教节目大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新媒体为诗教提供了广阔平台,但现有内容仍难以满足数以亿计诗歌爱好者多层次、多方面的学习需求。同时,传统课堂诗教缺乏系统性、权威性诗教体系;较注重技法传授,缺乏境界教育;注重古典诗词背诵、解读,缺乏创新引导等。
    (摘编自《融媒体时代的诗教需要注重“用户”思维》,《光明日报》)
    7. 为什么“诗歌写作不受高考作文试题重视”?请根据材料一简要回答。(3分)



    8. 学校教育对诗歌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请根据材料二简要概括。(3分)


    9. 下列有关“诗教”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诗教”是中华美学精神的一部分,强调将人格的塑造与审美联系起来,讲究“身入”“心入”“情入”,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
    B. 虽然在孔子之前就有人提倡用富于审美内涵的文化作品感化人格,但孔子在“诗教”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
    C. 《论语》中记录了很多孔子关于《诗》的各种文化功能的言论,但是有价值的就只有《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话。
    D. “可以兴”承认了文学可以兴发人的生命,好的文学可以感发生命,使人的生命状态获得积极健康的情调。
    10.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 诗歌写作已成为北京高考语文试题的鲜明特色,从2014年开始,“微写作”部分就已经明确要求写成一首诗。
    B. 202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仅有天津卷、浙江卷和江苏卷明确提出不得写作诗歌,这表明高考作文部分已接受了诗歌写作。
    C. 针对中小学生古诗词传播情况的调研显示,有64. 6%的学生日常接触诗词是以网络媒体为唯一途径的。
    D. 当代诗教赶上了融媒体时代,众多知名的新媒体平台上的诗教节目大都有较高的播放量。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18分)
    陕南看雪
    黄平安
    ①冬夜,气温骤降,寒风呼啸,有经验的老人知道,山上下雪了!果然,清早推开大门,山山岭岭已是银装素裹,一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拉开了冬日的大幕。
    ②一夜风雪过后,曾经苍凉萧索的大山完全变了模样。近看,一棵棵大树被厚厚的积雪覆盖,像一朵朵洁白的鲜花开满了山野。树形不同,高低有别,那些雪白的“花儿”就有了姿态,有了风韵。鸟儿和松鼠们总是骚动不安,惊扰得树枝上的积雪如同一道道银色的瀑布倾泻而下,沙沙作响。有时,在山梁或是风口处还能看到雾凇奇观,处处粉妆玉砌,满目玉树琼花的自然之美让人叹为观止。登高远眺,眼前的山千姿百态,风情万千,有的雄浑大气,有的圆润可爱……它们如浸泡在乳白色的烟云里,又像沉睡在白茫茫的雾霭中。
    ③让陕南的雪景生动起来的,非水莫属。山中的水很小,起初点点滴滴,潺潺流淌,成溪,成瀑,成潭,一路跳跃,一路欢歌。低冷的气温和灵动的水花如同一双妙手,在时光中慢慢地雕琢出许多超乎想象的“冰雕”作品,如花,如剑,如笋,如柱,有的临崖倒悬,有的直刺苍穹,千姿百态,无奇不有,宛若梦幻般的童话世界。山下也有大水,那就是汉江。也许是担心雪山寂寞,汉江或低沉,或婉转,或激越,或欢畅,总是不知疲倦地浅吟低唱着。雪山也是浪漫多情的,它知道自己的颜值已经“爆表”,怎肯放过自我欣赏的机会?在平静的江水中,它静静地欣赏着自己的倩影,幸福又满足。时而风起,淘气的水波顷刻就将洁白的丽影搅成了一道道亮闪闪的银波。
    ④俗话说,“高一丈,不一样”,山下分明落的是雨,而山上早已是雪花飞舞,白雪皑皑,没有十天半月是难以消融的。那些分布在山山岭岭的人家,像散落在仙境里的宫殿。红瓦盖顶的小楼最是惹眼,红色,成了这银色世界里最绝妙的搭配。农家或单门独户,或多户群居,它们安睡在雪野的怀抱里,无言地诠释着宁静自然之美。鸡鸣犬吠,鸟鸣雀噪,清晰而又空灵,仿若天籁之音,打破了雪野的宁静。炊烟袅袅升起,有风时,飘飘摇摇;无风时,扶摇直上。如果你运气好,还能见到山里农家杀年猪的盛况,无论认识或不认识,主人都会热情地邀你入席吃庖汤(即杀猪菜)。丰收的喜悦,庖汤的鲜美,主人的热情,尽显陕南人的质朴与豪爽。
    ⑤在这个白雪皑皑的冰雪世界里,那些喜欢户外运动的人欢呼雀跃,喜欢拍照的人更是乐不可支,摆出各种造型,把自己的身影定格在美丽的雪景中。堆雪人是青少年的最爱,他们以独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堆起大的、小的、高的、矮的雪人,给雪野添了几分俏皮。相机、手机的快门声此起彼伏地响着,抓拍、抢拍、偷拍、自拍,人们随心所欲地烹调着关于雪的视觉盛宴,放大瑞雪带来的喜悦和欢乐。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1年1月6日,有改动)
    11. 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4分)



    12. 文章以《陕南看雪》为题,依次描写了风雪后陕南的_________、水,以及雪中的山上人家和人们的户外活动等内容,写水时,又分别写了山中的水和______________。(2分)
    13. 请结合语境,品味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雪山也是浪漫多情的,它知道自己的颜值已经“爆表”,怎肯放过自我欣赏的机会?(2分)


    (2)炊烟袅袅升起,有风时,飘飘摇摇;无风时,扶摇直上。
    (2分)


    14. 文章第③段是如何描写陕南雪景中的水的?(4分)


    15. 第④⑤段为什么分别要写雪中的山上人家、人们的户外活动?(4分)



    古诗文阅读 (共6小题,计17分)
    (三)【2022·宝鸡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6~19题。
    (13分)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有改动)
    16.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腰白玉之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__________
    (3)既长,知其世家__________________   
    (4)或夜昏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分)
    A. 足肤皲裂而不知 后天下之乐而乐
    B. 当余之从师也 遂大通六经之旨
    C. 以衾拥覆 辄以水沃面
    D.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其真无马邪
    18.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2)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2分)


    19. 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读。从文段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乙文范仲淹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四)【2022·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0、21题。(4分)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0. 首联中“风烟望五津”的“望”改成“看”,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2分)



    21. 人们常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作为临别赠言。毕业在即,请另外选用一两句古诗词,写一段话,表达你对同学的祝愿。(2分)


    四、作文(50分)
    22. 题目:风雨之后
    要求:(1)文体自选;(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不得透露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相关信息;(4)不少于600字。
    第一单元综合素质评价
    一、积累和运用
    1. D 点拨:A. 干瘪(biě),伤痕累累(lěi);B. 房舍如舟(shè);C. 逃窜(cuàn),旌旗(jīng)。
    2. B 点拨:A. 娆—饶;C. 振—震;D. 涯—崖。
    3. (1)江春入旧年  (2)飞镜又重磨
    (3)日暮乡关何处是  (4)玉盘珍羞直万钱
    (5)回首向来萧瑟处  (6)此身虽在堪惊
    (7)半竿斜日旧关城
    (8)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
    (9)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10)海燕像黑色的闪电
    4. ①放弃理想、信念、气节、尊严 ②革命
    点拨: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理解。《囚歌》是近代革命者叶挺创作的一首现代诗,浓缩着叶挺牢狱生涯的深切体验,是他对生命、自由和尊严之辩证关系的悲壮思考。叶挺在诗中以形象的语言,把被囚禁在牢狱里的受难者的自由与尊严相分离的景况直陈出来。由“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一个声音高叫着:——爬出来吧,给你自由!”可知,这里的“自由”指的是放弃理想、信念、气节、尊严。由“地下的烈火,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可知,作者希望献身革命,奉献自己的生命,“地下的烈火”指的是“革命”。据此理解作答即可。
    5. (1)诗是载体。  (2)A B  (3)既
    二、综合性学习
    6. 【活动一】
    【活动二】示例:学校邀请年俗文化专家李教授于2023年5月10日下午3点在校学术报告厅作“陕西年俗文化”的报告,请大家准时参加。
    【活动三】示例:是陕北婆姨剪出的生动窗花 灼热的红色里散发着浓浓的乡情 点拨:本题作答时要抓住陕西当地有特色的年俗,写出它所蕴含的美好意义,注意句式与例句保持一致。
    【活动四】示例:争着比谁更红亮
    三、阅读
    (一)7. ①阅卷老师不好打分,每个人对诗歌好坏的理解不同;②现阶段高考语文更侧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作的分量更重,学生平时训练的多;③很多作文题目不适合写成诗歌。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材料一中的“一方面是阅卷老师不好打分,每个人对诗歌都有不同的理解。另一方面,现阶段高考语文更侧重考查学生的理性思维,而诗歌追求形象思维和感性思维,所以作文试题中议论文和记叙文写作的分量更重,学生平时训练的也比较多”“但写诗歌的学生仍然微乎其微,因为很多题目就不适合写成诗歌”可概括出答案。
    8. ①学校的诗歌课多是知识的堆砌,会消磨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与对美的感受;②学生学习诗歌多为应付考试而非提升文学和审美素养;③学校教材所选取的诗歌具有偏好性。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能力。由材料二中的“学校的诗歌课多是僵化的、功利的,从诗人生平背到词句注释,整个过程中多是知识的堆砌,学生很难从中感受到‘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的诗句之美,长此以往,对诗歌的喜爱与对美的感受就在日复一日的‘背诵全文’中消磨殆尽了”可知,学校的诗歌课多是知识的堆砌,会消磨学生对诗歌的喜爱与对美的感受;由“学生学习诗歌也多为应付考试而非提升文学和审美素养”可知,学生学习诗歌多为应付考试而非提升文学和审美素养;由“学校教材所选取的诗歌偏好边塞诗、离别诗,多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与壮志豪情”可知,学校教材所选取的诗歌具有偏好性。
    9. C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内容的辨析能力。C项,根据材料三中的“《论语》中,记录着许多孔子关于《诗》的各种文化功能的言论,然而《诗》与人格培育之间的关系,如下一段最有价值: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可知,“但是有价值的就只有《论语·阳货》中的一段话”表述与原文不符。故选C。
    10. D  点拨: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概括与分析能力。A项有误,材料一原句是“从2014年开始,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就增加了‘微写作’,其中有一道题要求学生写一段抒情文字,可以写诗歌”,A项中“从2014年开始,‘微写作’部分就已经明确要求写成一首诗”表述有误。B项有误,“2020年的高考语文试卷,仅有天津卷、浙江卷和江苏卷明确提出不得写作诗歌”,不能表明高考作文部分已接受了诗歌写作。C项有误,由材料四中的“有64. 6%的学生以网络媒体作为日常接触诗词的主要途径”可知,C项表述有误。故选D。
    (二)11. ①内容上,由气温的变化写到老人由经验所做的判断,再写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盛景,表达了对冬雪到来的喜悦之情。②结构上,总写山山岭岭银装素裹的景象,总领全文,同时引出下文对陕南雪景的具体描绘。 点拨:本题考查首段的作用。解答时,一般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入手。从内容上看,首段第一句写气温下降及有经验的老人的判断,第二句写清晨的雪景。从结构上看,首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对陕南雪景的具体描绘。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12. 山 山下的大水
    13. (1)“爆表”指实际数值超过仪表上的最高刻度,也形容数量或程度极高,句中用来形容雪山景色的美丽,语言生动、有趣。
    (2)“袅袅”“飘飘摇摇”都是叠词,用来形容炊烟缭绕升腾、在空中随风飘动的样子,使描绘的景色更加形象,富于艺术魅力;同时,叠词的使用使语句音律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
    14. 示例:①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写山中的水,如把“低冷的气温和灵动的水花”比作“一双妙手”,说“冰雕”作品是被“雕琢”出来的。②用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写山下的大水,如“担心……总是不知疲倦地浅吟低唱着”使用了拟人,使山下的大水显得可亲可爱,同时“或低沉,或婉转,或激越,或欢畅”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山下大水的不同情态。③山中的水与山下的大水又形成了对比和映衬关系。
    点拨: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细读第③段,此段主要写了“山中的水”和“山下的大水”,并且两者形成了对比、映衬关系。同时,语段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灵动而富有文采。
    15. 第④段写雪中的山上人家,是为了表现农家平和安宁的生活,以及陕南人的质朴、豪爽;第⑤段写人们的户外活动,是为了表现下雪给人们带来的喜悦和欢乐。
    (三)16. (1)在腰间佩戴  (2)同“披”,穿,穿着  (3)已经  (4)有时
    17. C 点拨:A项,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B项,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助词,的;C项,介词,用/介词,用;D项,代词,他们/副词,表示加强诘问语气。故选C。
    18. (1)因为内心有值得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2)(范仲淹)日夜刻苦学习,五年里不曾脱过衣服睡觉。
    点拨:本题考查句子翻译。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关键词。句(1)中的关键词有:以,因为;足,值得;口体之奉,吃的穿的;若,比得上;句(2)中的关键词有:未尝,不曾;就寝,睡觉。
    19. 示例:热爱读书(或:对读书有浓厚的兴趣) 为了实现抱负
    【乙参考译文】
    范仲淹两岁时父亲去世,母亲贫穷无依无靠,又嫁给长山姓朱的人。(范仲淹)长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感动流泪,告别母亲,到南都入学舍(读书)。(范仲淹)日夜刻苦学习,五年里不曾脱过衣服睡觉。有时夜晚疲倦了,就用冷水洗脸。(他)常常连稠粥也吃不上,直到太阳偏西才吃一点东西,终于精通了六部经典著作的意旨,情绪激昂地树立起了造福天下的雄心壮志。(他)常常自己吟诵: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
    (四)20. 不好。“望”字从空间着眼,写作者自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巴蜀之地,流露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点拨:本题考查炼字。此种题要求品味那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风烟望五津”的意思是透过那风云烟雾遥望着五津。诗人巧用一个“望”字,将秦蜀两地联系起来,诗人站在三秦辅卫下的长安,遥望千里之外朋友即将远赴的蜀地,这就暗含了惜别的情意。“望”字不仅拓宽了诗的意境,使读者的视野一下子铺开,而且在心理上拉近了两地的距离,使人感觉到既然“五津”可望,那就不必为离别而忧伤,表达了对朋友的深情厚谊。“看”则距离较近,表达不出作者的这种情感。
    21. 示例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希望我们分开之后,依然能彼此牵挂,友谊天长地久。
    示例二:希望你充满信心,努力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示例三:“莫愁前路无知己”,希望你在新的环境里满怀信心,抖擞精神,开启新征程。
    四、作文
    22. 思路点拨:这是一道无任何引导材料的命题作文。题目的关键词为“风雨”。它不仅指自然界中的风雨,更指生活中的风雨,即人生中的坎坷和磨难。人生的“风雨”来不来临,什么时候来临,我们无法主宰,我们能够主宰的只有我们自己。只要我们拥有健康乐观的心态、坚强不屈的意志,我们就一定能走出“风雨”,看到“阳光”。
    例文:
    风雨之后
    记得上小学时,我最喜欢听的一首歌便是《真心英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是啊,不经历磨难,又怎能成功呢?
    师从鬼谷子的孙膑,博学多才,却遭庞涓陷害被挖去了两块膝盖骨。但是,这巨大的灾难并没有击垮他,反而成就了他生命的高度。两块膝盖骨,如两颗种子,生出了两把利剑,一剑刺出桂陵之战,一剑刺出马陵之战。围魏救赵,声震天下;减灶之计,流传千古。正是那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磨砺了孙膑的意志,使其取得辉煌成就。
    司马迁的故事似乎更为震撼人心。遭受了残忍宫刑的司马迁,没有被困难打倒,生活的不如意不但没压弯他的脊梁,反而使他挺起了胸膛。这里面的痛,这里面的苦,都不是我们能想象的。正是这种种困难,锻炼了他的大脑,丰富了他的思想,磨砺了他的笔锋,使得《史记》流芳百世。
    似乎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都如这两人一样,不是那么一帆风顺。正是这外界的困难,磨砺了他们的内心,使他们最终走上了成功之路。“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个道理,孟子在两千多年前就已看破。
    正如一粒沙子一样,经历了与孤独、寂寞为伍之苦,才蜕变为一颗价值连城的珍珠。也许人们只看到了它光彩照人的一面,但谁又知道,它在蚌壳里所面对的阴暗和潮湿呢?所以当遇到困难时,我们一定要去克服困难,要想成功,这是必经之路!
    遇到风雨不要怕,拨开云雾,展现在你眼前的,就是那美丽的彩虹!

    英语朗读宝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