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1 春免费教案设计
展开知识与能力
1.理解并积累“朗润、酝酿、抖擞、花枝招展”等词语。
2.掌握相关的作家作品常识,了解散文这种文体的特点。
3.领悟课文朴实清新、准确生动的语言,学习文章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4.深入学习文中出现的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1.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关于春的诗文、成语,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2.播放朗读音频,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课文,通过反复诵读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
3.在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理清行文思路,划分结构层次。
4.运用合作、探究的方法,品味优美的语句,揣摩关键词句在文中的含义,把握春草、春花、春雨、春风等景物的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深刻感悟作者对春天的热爱、赞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激发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疏通词句,正确朗读课文,全面把握文章大意和思想感情。
2.学习比喻、拟人等常用的修辞手法,了解其表达效果并学会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
1.结合课文实例,讲清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特点和作用。
2.结合具体文段,品味朴实清新的语言,体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特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天吗?春天是一个令人神往的季节,它展现了美丽的世界,带来了崭新的希望,充满了诗情画意。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都喜欢书写春天,描绘春天,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就跟随散文家朱自清先生,走进美丽的春光中去感受一番吧!
二、自主预习
1.作者介绍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家、诗人、学者。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称,代表作有《春》《荷塘月色》《背影》《绿》等。
2.知识链接
(1)散文。
散文专指用凝练、生动、优美的文学语言写成的叙事、记人、状物、写景、喻理的短小精悍的文艺性文体。散文的创作,常常是撷取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点滴小事,甚至一个小小物件来寄托作者的情思,表达主观感受,流露某种意愿、希望和追求。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优美,选材范围广泛,表现形式灵便轻捷,行文活泼自由,记叙、描写、议论、抒情无一不可。但无论选取哪种文体,其行文都必须围绕一条线索展开。常见的线索包括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情节线索(事件线索)、情感线索、事理线索、空间线索以及时间线索等。根据表达方式的不同,散文可分为记叙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议论性散文。
(2)比喻。
比喻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的修辞手法。恰当地使用比喻,能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比喻有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明喻: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和喻体(用来做比喻的事物)之间用“像”“好像”“仿佛”“如同”“……似的”等比喻词连接。
暗喻:本体和喻体之间用“是”“就是”“变成”“成为”“等于”等词语,或者用破折号来连接。
借喻: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
3.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酝酿(yùn niàng) 窠巢(kē chá)
喉咙(hóu lóng) 应和(hè)
嘹亮(liá) 烘托(hōng)
披着蓑(suō) 戴着笠(lì)
抖擞(sǒu) 胳膊(gē b)
(2)词语释义
欣欣然:欢欢喜喜的样子。
朗润:明亮滋润。朗,明亮。润,滋润、润泽。
赶趟儿:本义是时间赶得上,文中指众多果树争先恐后地开花。
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
酝酿:本义是造酒的发酵过程,文中指各种气息在空气里,像发酵似的,越来越浓。
窠巢:鸟兽昆虫的窝。
繁花嫩叶:繁茂的花儿,娇嫩的叶子。
呼朋引伴:呼唤朋友,招引同伴。
卖弄:有意显示、炫耀(自己的本领)。
宛转:形容声音抑扬动听。
应和:(声音、语言、行动等)相呼应。
黄晕:昏黄,不明亮。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一年的开始,应该把全年要做的事尽早安排好。计,打算、计划。
花枝招展:形容女子打扮得十分艳丽。文中比喻姿态优美。
三、合作探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通读全文,思考:本文是从哪些方面来描写“春”的?并据此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全文围绕一个“春”字,从盼春、绘春、赞春三个方面展开描写。文章为“总—分—总”结构:第1、2自然段写“盼春”,第3~7自然段写“绘春”,第8~10自然段写“赞春”。
2.细读第3~7自然段,交流讨论:作者具体描绘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如果将这些景物看成一幅幅的春景图,你能不能分别给它们拟一个恰当的三字小标题?
作者分别从草、花、风、雨、人五个方面具体描绘了春天。这五幅画面分别为春草图(草报春)、春花图(花争春)、春风图(风吟春)、春雨图(雨润春)和迎春图(人迎春)。
3.启发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思考作答:作者笔下的哪幅画面最美?美在何处?给自己最喜欢的画面配上一句古诗。
示例一:春草图——这是一幅生机勃勃的画面,令人见之而精神振奋。可配“浅草才能没马蹄”这句古诗。示例二:春花图——这是一幅百花争艳的画面,色彩明丽。可配“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或“乱花渐欲迷人眼”。
(二)精读课文,内容探究
1.第2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与后文有什么关系?
总写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情态,引出下文对春天景色的具体描绘。与第3~7自然段(分别描绘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构成“总—分”结构。
2.比较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迎春图的特点,小组合作,完成下面的表格。
3.引导学生自由思考,各抒己见: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四幅图画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设固定答案)
示例一:不能调换。作者大体是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写的。春天到来,最先长出的是小草,其次才是百花开放;按照生活常识,先有风,然后才有雨。有了以上四幅图的层层铺垫,出现“春到人欢”的景象才水到渠成。
示例二:可以调换。应当先写春风,再写春雨,有了风的爱抚和雨的滋润,小草才能茁壮生长,花儿才能艳丽繁茂,人们也才能更加喜爱这生机勃发的春天。
4.作者为什么把“迎春图”放在最后写?
作者细致绘春,前面的草报春、花争春、风唱春、雨润春为人迎春做好铺垫,用春的美好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的计划要早早做好安排,告诉人们抓住人生的大好春光,奋发向上。
5.结尾的三个排比段能不能调换顺序?为什么?
不能调换顺序。结尾的三段有先后顺序。作者把春天比作“刚落地的娃娃”,因为它是“新生”的;把春天比作“花枝招展”的“小姑娘”,因为它“娇美”;把春天比作“健壮的青年”,因为它有“无穷的活力”。这三个句子的顺序,从“娃娃”到“小姑娘”再到“青年”,形象地点明了春天的“成长”过程。
四、课堂小结
在这一堂课里,我们积累了不少的词语,从整体上对课文有了初步的理解,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在朗读声中,我听得出大家既爱春天,也爱这篇如诗如画如歌的散文。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品读课文,感受它的语言之美。
五、练习设计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板书设计
春eq \b\lc\{\rc\}(\a\vs4\al\c1(盼春——东风报春,绘春\b\lc\{\rc\ (\a\vs4\al\c1(春草图报春,春花图争春,春风图唱春,春雨图润春,迎春图迎春)),赞春\b\lc\{\rc\ (\a\vs4\al\c1(娃娃新,小姑娘美,青年力))))eq \a\vs4\al(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充满希望)图画名称
景物特征
描写角度(或顺序)
春草图
嫩、绿、多、软
由景到人
春花图
多、艳、甜
由高到低(树下—花下—遍地)
春风图
和煦、芳香、悦耳
触觉、嗅觉、听觉、视觉
春雨图
细密、轻盈
由物到人、由近及远
迎春图
春到人欢
由景及人
初中人教部编版1 春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人教部编版1 春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设计背景,教学设计思路,教学反思,附件《春》的课堂实录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1 春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1 春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介绍作者,背景简介,生字考查,读文感知,图画之美,拓展延伸,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春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 春教案,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