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初中化学九上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初中化学九上示范教案(第三单元课题2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第1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10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第三单元 物质构成的奥秘课题1 分子和原子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分子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第二课时 分子与原子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分子的一些特点,那么到底什么是分子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有关分子的知识。

    推进新课

    [展示] 教师引导学生通过FLASH动画对比两种变化,并归纳相关内容。

                    

    水蒸发                           水通电分解

    变化: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分子:            没有改变                          发生改变

    化学性质:        没有改变                          发生变化

    [分析] (1)水变成水蒸气,水分子没变,水的化学性质没变;

    2H2O分解生成H2O2,水分子发生改变,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H2O的化学性质当然就不能保持。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提问] 为什么不能说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的最小粒子?物质性质包括哪些?

    [回答] 因为在物理变化中,虽然分子不发生变化,但物质的物理性质却发生了变化。除了化学性质外,还包括物理性质,如色、味、态、熔点沸点等。

    [讨论] 由分子构成的物质,这些分子是否具有相同的化学性质呢?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水和酒精的化学性质相同吗?氧气,液氧,固态氧都是由氧分子构成的,它们的化学性质相同吗?

    [结论] 同种分子化学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分析] 我们知道空气是一种混合物,它是由氧气、氮气等纯净物组成的,而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氮气是由氮气分子构成的。可见空气中含有多种分子。由此可以得出,纯净物由同种分子构成,混合物由不同种分子构成。

    [展示] 播放通电分解水和氧化汞受热分解的微观模拟动画。

    [提问] 在上述化学变化中,分子和原子怎样变化?

    [回答] 分子破裂为原子,原子重新组合为新的分子。

    [分析] 在水电解的微观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在氧化汞分解的微观过程中,氧原子和汞原子也没有发生变化。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提问] 分子和原子的本质区别是什么?

    [回答]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结论] 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是分子和原子都可以构成物质,分子又是由原子构成的。

    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课堂练习] 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是(    )

    A.二氧化碳分子                                B.氧分子

    C.碳原子                                      D.氧原子

    答案:A

    [课堂小结] 本节课内容较少,主要学习了分子和原子的概念以及分子、原子与物质间的关系。这部分内容比较重要,它是研究化学的基础,也是化学科学研究的一大特点。

    板书设计

    分子与原子

    一、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二、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三、分子、原子、物质间的关系

    布置作业

    1.能证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的事实是(    )

    A.水结成冰                                     B.水分蒸发

    C.水被电解                                     D.水汽化

    2.分子和原子的主要区别是(    )

    A.分子大、原子小

    B.分子间有间隔,原子间没有间隔

    C.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而原子不可再分

    D.分子在不停地运动,原子不运动

    答案:1.C 2.C

    教学反思

        教学中通过动画演示了化学变化的微观过程,从多个侧面让学生去感觉、去体会、去认知、去学习,效果较好。

    备课资料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简史

        早在公元前500年,印度哲学家蹇拿陀(Konad)就提出质点又由比它本身还小的、不能再分割的某些质点所组成。他的说法接近于现代原子、分子的观点。

        公元前5世纪,我国的著名哲学家墨翟(公元前479—381)说,非半不则不动,说在端。……必半,毋与非半,不可也。……端,是无间也。”(见《墨经》)意思是说,物质到了没有一半的时候,就不能拆开它了。物质如果没有可分的条件,那就不能分了。墨子的即物质的最小单位,有现代原子的意义,意味着他对物质的非连续性的认识。与此同时,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Democritus,约公元前460—370)认为宇宙万物皆由大量的极微小的、硬的、不可穿透的、不可分割的粒子所组成,他称这些粒子为原子(希腊文即不可分割的意思)。按照这种学说:各种原子没有质的区别,只有大小、形状和位置的差异;原子遵循必然的规律在虚空里不断运动;它们集合时形成物体,分离时物体就消灭;物体投射出来的形象(影像)跟感官接触就引起色、声等感觉,感觉是认识的基础。到古希腊后期的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72—271)和古罗马的卢克莱修(Lucretius,公元前99—55)继承和发展了前人的学说,认为各种原子在质上也有差异。当时正处于实用及自然哲学时期,化学发展的特点是,进行实践的人不讲求理论探索(以罗马人为代表),而讲理论的人又不做实验,和实践完全脱节(以希腊人为代表)

        经过了漫长的中世纪之后,原子概念受到了不少科学家的重视。随着生产和自然科学的发展,原子学说也得到了发展。英国化学家道尔顿(Dalton1766—1844)1803年提出了原子学说,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元素的最终组成称为简单原子,它们是不可见的,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毁灭和不可再分割的。它们在一切化学变化中保持其本性不变。

    (2)同一元素的原子,其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都是相同的,不同种元素的原子在形状、质量及各种性质上则各不相同。每一种元素以其原子的质量为其最基本的特征(这一点是道尔顿原子学说的核心)

    (3)不同元素原子以简单数目的比例相结合,就形成化学中的化合现象。化合物的原子称为复杂原子。复杂原子的质量为所含各种元素原子质量的总和。同一化合物的复杂原子,其形状、质量和性质也必然相同。

        道尔顿的原子论使当时的一些化学基本定律得到了统一的解释,因此很快地为当时化学界所接受和重视。只是他忽视了原子和分子的区别。后来法国化学家盖·吕萨克(Gay-Lussac1778—1850)通过气体反应体积定律提出了分子假说作为对原子学说的补充。之后意大利的阿伏加德罗(Avogadro,1778—1850)1811年发表了一篇论文,引入了分子概念,并指出分子跟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原子分子学说虽然逐渐被人们接受了,但原子和分子当时还没有得到科学上的证实。直到1827年英国植物学家布朗

     

    相关教案

    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化学九年级上册课题3 制取氧气第2课时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选择装置,操作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3 元素第2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元素周期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课题2 水的净化教学设计,共4页。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