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展开2.9 有理数的乘法
第2课时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有理数乘法的运算律,并利用运算律简化乘法运算。
2.使学生掌握多个有理数相乘的积的符号法则。
3.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概括及运算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乘法的符号法则和乘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积的符号的确定。
课前准备
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叙述有理数乘法法则。
2.计算:
(1)5×(―6); (2)(―6)×5; (3)[3×(―4)]×(―5); (4)3×[(―4)×(―5)];
二、讲授新课:
1.师生共同研究有理数乘法运算律:
①问题:
在小学里,我们曾经学过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这两个运算律在有理数乘法运算中也是成立的吗?
②探索:
*任意选择两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内,
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和○ × □ 。
*任意选择三个有理数(至少有一个是负数),分别填入下列□、○和
◇内,并比较两个算式的运算结果。
( □ × ○ )× ◇ 和□ ×( ○ × ◇ )。
③总结:让学生总结出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
乘法交换律:两个数相乘,交换因数的位置,积不变。即 a b = b a
乘法结合律: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即(ab)c=a(bc)④根据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可以推出:三个以上有理数相乘,可以任意交换乘数的位置,也可以先把其中的几个数相乘.
2.问题:
计算:(―2)×5×(―3),有多少种不同的算法?你认为哪些算法比较好?
3.例题:
例1:①计算:(―10) ××0.1×6。
解:原式= [(―10) ×0.1] ×= (―1) ×2 = ―2。
②能直接写出下列各式的结果吗?
(―10) ××0.1×6 = ;
(―10) ××(―0.1)×6 = ;
(―10) ××(―0.1)×( ―6 )= 。
③观察以上各式,能发现几个正数与负数相乘,积的符号与各因数的符号之间的关系吗?
④再试一试: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1×(―1)×(―1)×(―1)×(―1)=______。
⑤一般地,我们有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积的符号由负因数的个数决定,当负因数有奇数个时,积为负;当负因数有偶数个时,积为正.
几个不等于0的数相乘,首先确定积的符号,然后把绝对值相乘。
试一试:
几个数相乘,有一个因数为0,积就为0.
例2:计算:
(1) ; (2)
解:(1) 原式== 8+3=11; (先乘后加)
(2)原式= (先定符号)
= (后定值)
4.课堂练习:
课本:P49:1,2。
三、课堂小结:
教师指导学生看书,精读多个有理数乘法的法则及乘法运算律,并强调运算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四、课堂作业:
课本:P51:3。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强调学生与教师一起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只要我们坚持把数学活动过程体现在教学中,又尽力发挥学生的思维积极性,那么学生所学到的就不仅是一些数学知识,而且会学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