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剩19页未读,
继续阅读
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共22页。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8.认识固体
课时安排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难点
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
学法:观察、试验法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
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 (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那他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1:不容易。
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2:大小不同。
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
生3:他们有轻有重。
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注意重量与质量的区分)(板书: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
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体。
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三、颗粒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2.研究问题(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1号3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4.研究问题(2):
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生1: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
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3: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
生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桌洞中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6.研究问题(3):
师:那有没有办法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1:将小熊小鸭放到水中,看哪个水面上升的多
师:水的量要怎么样?
生1:相同
生2:向小熊小鸭里面加入固体,看加多少能装满
生3:……
师: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芝麻进行比较呢?
生: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度。
师:这两份芝麻的体积是怎么样的?
生:相同
师:两个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生:底部
师: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谁想来前面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
(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
(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
7.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8.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9.小结(……)
四、总结与延申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五、板书设计
8.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 有体积
有质量
教学后记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9.认识液体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1.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3.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法
教法:设计试验、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感官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师:对了,就是水。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
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那咱们来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不是)
师: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流沙是液体吗?(收沙漏)
生: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
3.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也不是,是气体。
师: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烟雾是气体。
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
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颜色不同。(板书:颜色)
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气味不同。(板书:气味)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还有吗?
生:味道不同。(板书:味道)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书: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板书: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板书:质量)
2.师: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那同一种液体呢?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那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一)活动:测量液体的体积
1.师:孩子们真聪明!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这个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这个数字表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500毫升的液体。
师: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50毫升)
师:对。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吗?(50毫升)
师: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我们来数一数。(10个)
师: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明白了吗?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开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二)活动: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蜂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要同时开始流。
3.师: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
学生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谁跑得最快?谁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流得更慢。
师: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不是。
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有。
(三)活动:比较液体的质量
1.师:这些液体的质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咱们在天平上比一比,让相同体积的水和油来玩跷跷板的游戏,看看它们谁轻?谁重呢?
2.师:(介绍天平)孩子们,这是天平,咱们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这个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使横梁平衡。然后咱们将同体积的水和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
师:谁愿意来做质量检测员呢?(找2个人)观测一下,里面有多少毫升?
生:50毫升。
师:都是50毫升,也就是体积相等。现在请这两位同学同时将两种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其他孩子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到台前操作,老师指导。
4.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质量更重。水有质量,食用油也有质量,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孩子们,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这是液体的共同性质,几乎每一种液体都同时具备这些性质。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了液体的性质,其实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就是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希望大家在以后学习中,多动脑,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科学,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对于不认识的液体千万不要随意研究,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X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9.认识液体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义。
2.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3.初步渗透水平仪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法
教法:设计试验、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感官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认识水平面
1.师:孩子们,上节课咱们认识了液体,你们还记得咱们讨论了液体哪些方面的性质吗?
生: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
2. 师:非常棒!上节课咱们讨论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方面的性质。
3. 师:接下来咱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常见液体的照片。孩子们你们看:(教师播放PPT)飞流直下的瀑布、奔流不息的河水,波涛汹涌的大海,瓶子里的液体,静静湖面,像湖面这样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出示书上两个瓶子里的液体图及水平面的概念)(板书:水平面)
二、感知水平面
1.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里面各装了大半瓶蓝色的水,现在老师分别往瓶子里放一根牙签,然后将两个瓶子竖直放在桌面上,请孩子们仔细观察静止的水面。
生:两个瓶子里水面一样,平平的。
2. 师:现在我再将一个瓶子倾斜,待静止后再来观察这两个瓶子中的水面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虽然瓶子倾斜了,但是两个瓶子里的水面还是这样平平的,牙签也静静地躺在水面,只不过倾斜的那一个水平面要大一些。
3. 师:是呀。不管瓶子怎样,水面都一直保持水平,这就是水平面。
4.师: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你们看(教师出示水平仪),这就是水平仪。我们可以用水平仪判断物体是否水平,测量时,只需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判断所测物体是否水平。(教师演示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三、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1.现在就请各小组拿出桌盒里的水平仪来测量一下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结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刚才咱们动手测量了我们的课桌、讲台、窗台是否水平。
2.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的水平仪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3. 师:你们看(教师出示图片),我们的水平仪主要运用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可以用在家庭装修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地板铺设、墙面施工、门窗装修方面,可以利用水平仪看地面或墙面是否水平。
4. 师:第二是用于检验各种机床和工件的平面度、直线度、垂直度及设备安装的水平位置等。
特别是在测垂直度是,磁性水平仪可以吸附在垂直工作面上,不用人工扶持,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了人体热量辐射带给水平仪的测量误差。
5.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了解什么是水平面,如何使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动手去实践。
五、板书设计
9.认识水平面
教学后记
X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时安排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观察实验法
教具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
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
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也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三、应用和拓展
1.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
2.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请你们想一想,下次课我们再来讨论固体的分离。
四、板书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
绿豆
面粉
混合后
质量(克)
不变
占据空间(毫升)
变化
教学后记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11.把盐放进水里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3.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3.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4.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试验法
学法:观察试验法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沙子、盐、碗、矿泉水、白糖、糖块、勺子。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烧杯4只、搅拌棒1根、药匙2个、冷水、热水、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请看:
(播放小视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生猜测。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呢?
生: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看(借助实物投影)
生上台演示,发现:都没有隐身。
师:难道他俩说的都是假的?
生:老师,我觉得盐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慢,所以现在它没有全部隐身了。
3. 师:想让盐快点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二、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三、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一)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实验)对,谁来设计实验,研究“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快。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他设计的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对比你们组的记录单,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察的时间相同。
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
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表示150毫升;
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报告单。
3.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最先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二) 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 “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研究吗?
1.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1)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写记录单)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3)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4)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四、得出结论,回归问题
刚才大家用了热水和搅拌的方式,证实了“盐跳进水里,能隐身。”这句话是真的。
用同样的方法能让沙子也隐身吗?谁愿意上台来试试。
对,科学就需要这样勇于质疑,敢于探究,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一)现场尝糖水
1.最近在微信我的朋友圈里,被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碗刷频了,人们疯狂转发,都说“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真的吗?如果你认为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你们是A组。觉得不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右边,你们是B组。
2.我也感觉很奇怪,于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碗。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师演示:倒进半碗矿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从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请B组的一位同学先来尝尝(没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继续加…….(直到孩子们发现没有搅拌)
看来呀,“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假的。
师小结:果然,微信微信,有时可以微微相信,但更多的时候…….等待我们去验证。
B组同学敢于质疑,在刚才的这个比赛中获胜。奖励每人一颗奶片。
(二)吃奶片比赛
1.PPT出示比赛规则:
(1)听到“开始”口令后,才能统一把奶片放进嘴里。
(2)不能囫囵吞。
(3)完全吃完的举手示意。
2.A组同学猜测他们吃得快的方法,猜对的奖励一块糖。
3.提问:有些同学特别爱吃奶片,就想让奶片在嘴里多待一会,该怎样吃?
4.小结:看来,咬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六、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了加热和搅拌能加快盐在水里的溶解速度,还在吃糖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把物体弄碎,也能加快溶解。
生活中有需要加快溶解速度的事情吗?生举例(PPT补充)
有需要减慢溶解速度的事情吗?你又怎么做?生举例(PPT补充)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关于溶解,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
七、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用热水
搅拌 加快溶解 改变一个
弄碎 其它不变
对比实验
教学后记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11.把盐放进水里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3.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3.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4.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1.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难点
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试验法
学法:观察试验法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勺子,酒精灯,放有土、石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学生材料:刷子、黑卡纸、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加快盐在水里溶解的主要方法是(生答:加热、搅拌)如果要溶解大块的奶片、冰糖等可溶物,还可以用到(生答:研碎)的方法。
二、小组实验,探究“溶解度”
1.播放微课,研究盐的溶解度
师:课后呀,爱提问的XX同学问老师:如果往烧杯里不停的加盐,不停的搅拌,会怎样?
生猜测。
师:猜对了吗?让我们眼见为实。这位同学在家自己进行了研究,大家请看(幻灯播放微课视频)
小结:他用实验告诉我们:在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的盐,也可以说盐的溶解度大约是36克。可见,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科学就需要像XX同学一样敢想好问勤探索,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好奇宝宝,更要想办法去解决你的好奇问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小组实验,对比溶解度
(1)师:好奇宝宝们,你们也想亲自测一测这些物体的溶解度吗?(PPT出示白糖、味精、小苏打)
阅读实验提示:
①每小组选择一种可溶物进行测量。
②每次加一小勺(大约2克)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
③当溶解的很慢时,半勺半勺地加(半勺大约是1克)当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
④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
(2)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论,师及时统计。
小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三、想方设法,继续溶解
1.师提问:沉在水底无法溶解的这些物质,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续溶解呢?
2.生:加热、加水……
3.验证:师用酒精灯现场加热水;生选一代表加水继续搅拌。
4.小结
四、结合生活,学习“分离”
(一)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叫小聪的好奇宝宝在家也做了把盐放进水里的实验,可不巧的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盐都用完了,妈妈炒菜时发现没盐了,爱动脑的小聪有想办法把盐从水里分离了出来,你能猜到小聪是怎么做的吗?(生试猜)
2.观看视频,激发思维
师:让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小组讨论分离盐的方法。
小结:用蒸发的方法能分解出水中的盐。
3.小组实验,眼见为实
那你们刚才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味精等,也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吗?
生分组把浓白糖水、浓味精水、浓苏打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瓶口后放在阳光下晒。(下节科学课交流)
(二)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师提问:这杯盐水,也可以直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干净的食盐吗?(生:不能)
师提问:要怎么办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树叶、树枝这些不溶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根据经验,交流想法。
3.分组操作,自制过滤器
阅读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①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给瓶盖打孔。
②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过滤器。
③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4.汇报现象,交流小结。
小结:要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自来水厂的水出水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三)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蒸发和过滤的方法,你们还能说一说吗?
五、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1.同学们,把盐放进水里,我们做了好多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满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你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让我们做个生活有心人,相信你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溶解有限度 可溶解----蒸发
100ml水 分离
溶解量不同 不溶物----过滤
教学后记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8.认识固体
课时安排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固体是物体存在的一种形式。
2.知道固体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3.理解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也是固体。
4. 尝试用不同方法比较物体的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认识身边的固体物质。
2.探究像纱巾、羽毛、食盐、面粉之类的轻薄、细小的物体是否是固体。
3.探究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乐于尝试用多种方法来完成科学探究的意识。
2.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事物。
3.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愿意合作,愿意分享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认识、观察固体物质的共同特点,即有确定的形状、有体积、有质量。
难点
学生尝试用具体、统一的标准比较物品体积的大小。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实验法
学法:观察、试验法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纱巾、羽毛、食盐、面粉
学生材料:每组3份拼搭积木;托盘,黑芝麻、白芝麻、直尺、两个塑料杯;小鸭、小熊玩偶。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猜一猜,初步认识固体,并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
1.谈话:这里有两个瓶子(不透明),瓶子里分别装着什么呢?不可以打开看,可以摇晃瓶子,你能猜出来吗?(学生通过摇晃发现了区别,能猜出部分特征。)
2.问:打开盖子,把手伸进去摸一摸是什么感觉,能抓起来吗?它们有什么区别?请你描述一下。(学生体验,发现一个瓶子里的像是水,湿湿的,抓不起来;而另一个瓶子里的是球形的东西,硬硬的能抓起来。)
3.谈话:把它们分别倒出来,倒在准备好的透明的容器里。(师生共同揭开真相:一个是流下来的水,一个是滚出来的玻璃球。)
4.小结:关于水,我们很熟悉,像水这一类物体,我们称之为液体;像玻璃球这一类物体,我们则称之为固体。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先来一起认识固体。(出示课题)
5.寻找教室内的固体物品。那我们教室里还有哪些固体呢? (PPT出示图片)(学生一一列举,说明理由,有疑义的暂时保留)
二、通过判断纱巾,羽毛,面粉,食盐是否是固体,揭示固体的共同特征
1.谈话:看来大家已经大致了解了什么是固体,下面老师就要考一考大家,这些物体是不是固体?(PPT出示出示纱巾的图片,教师拿起纱巾展示)纱巾是不是固体?(学生回答并说明理由)
2.引出探究问题:刚才很多同学在说明理由这一部分遇到了困难,那到底怎样的物体是固体呢?
3.揭示固体的特征(教师出示玻璃杯、足球、银杏叶、石狮子图片)它们是固体吗?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点?
生1:他们的形状不同,分别是圆柱、球体、扇形,狮子形状的。
师:那他们的形状容易改变吗?
生1:不容易。
师:我们称之为有确定的形状(板书:有确定的形状);除此之外,他们还有哪些不同?
生2:大小不同。
师:科学上我们把物体的大小称为体积(板书:体积)。
生3:他们有轻有重。
师:轻重不同说的是质量。(注意重量与质量的区分)(板书:质量)
(如果学生提到了颜色这个特征,举反例:玻璃杯无色透明)
师:所以,固体都有哪些共同特征呢?
生4: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现在我们回到刚才的问题:纱巾是固体吗?理由呢?
生5:纱巾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
师:(PPT出示羽毛的图片,教师拿起羽毛展示)羽毛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看来呀,像纱巾、羽毛这样很轻很薄的物体,也是固体。
(PPT出示食盐的图片,教师拿起装有食盐的烧杯)食盐是固体吗?(学生回答)
师:这位同学说食盐有确定的形状,如果我将烧杯中的食盐倒入培养皿,它们的形状会不会改变?其实呀,食盐的形状是指一个食盐小颗粒的形状,(PPT出示食盐颗粒的图片)这就是放大后的食盐颗粒,它是什么形状的?
生:正方体。
师:所以食盐也是有确定形状的固体。
师:那面粉是不是固体?
生:面粉是固体,因为它有确定的形状,有质量,有体积。
师:食盐、面粉虽然细小,但它们也是固体。
三、颗粒比较两个体积接近的物体体积的大小
1.过渡:
既然固体物质都是有体积的,那你们会不会比较体积的大小?
2.研究问题(1):
(出示图片)这三组积木哪个体积大?你有什么办法知道他们相差多少?
3.小组活动(数积木的个数),记录,汇报结论。
(教师小结:1号3号积木虽然看起来不同,但是体积是相同的)
4.研究问题(2):
师:(出示图片和对应的实物:黑芝麻和白芝麻)有办法比较这两堆芝麻体积的大小吗?用眼睛能看的出来吗?
生:看不出来,可以用量筒。
师:(PPT出示图片)但是老师能提供的工具只有这些,怎么测量呢?
生:将芝麻倒入杯子中,用直尺测量高度,高的说明体积大,低的说明体积小。
师:说的真好。那我们来试一试。(教师边演示实验,边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生1:不要把芝麻撒出来,要缓慢倾倒
生2:倒完要抖一抖容器,确保所有的芝麻都倒入杯中
生3:晃一晃杯子,使芝麻上端齐平
生4:直尺测量时应该竖直,眼睛水平看刻度……
师:你们想不想来试一试?请各小组组长拿出桌洞中的实验材料,完成实验记录单。
5.小组活动,记录,汇报结论。
6.研究问题(3):
师:那有没有办法比较小鸭和小熊体积的大小?小组讨论一下
(学生讨论)
生1:将小熊小鸭放到水中,看哪个水面上升的多
师:水的量要怎么样?
生1:相同
生2:向小熊小鸭里面加入固体,看加多少能装满
生3:……
师:那我们能不能借助芝麻进行比较呢?
生:将小熊小鸭放到两个塑料杯中,再将芝麻倒进去,测量他们的高度。
师:这两份芝麻的体积是怎么样的?
生:相同
师:两个玩偶要放在杯子的什么位置呢?
生:底部
师:确保玩偶完全被覆盖住,这样测量的才准确。谁想来前面试一试?
(学生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说出注意事项)
(1)将两个玩偶放到杯中(强调放置杯底)
(2)倒入芝麻(强调缓慢,不要撒出来)
(3)摇一摇,使顶端齐平
(4)测量高度(强调直尺应该竖直,视线水平)
7.学生实验,并填写记录表。
8.小组汇报实验结论。
9.小结(……)
四、总结与延申
1.大家来看看这些物体(出示图片:被敲碎的粉笔,剪碎的纸,切碎的蜡)它们的形状被改变了,那还是固体吗?
2.其实在大自然中也有很多这样的例子(播放视频):岩石经过风吹日晒,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它们还是固体吗?
3.小结:由此可见,固体在外力的作用下可以改变原来的形状或大小,但构成物体的物质状态没有改变。
4.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固体是有确定形状、有体积、有质量的物质,那液体有哪些特征呢?请大家课后思考。
五、板书设计
8.认识固体
有确定的形状
共同特征 有体积
有质量
教学后记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9.认识液体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轻重等性质。
1.知道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是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3.初步渗透液体相关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法
教法:设计试验、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感官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师:孩子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猜一个谜语:“用手抓不起,用刀劈不开,做饭洗衣服,都要请它来。”大家猜一猜它是什么?
生:水。
2.师:对了,就是水。咱们以前就研究过水,还记得水有哪些性质吗?
生:没有颜色,没有味道,透明,会流动。
3.师:像水这样的物体我们称为液体,我们今天就来认识液体。(板书课题:9.认识液体)
二、辨别分析,明确液体的概念
1.(教师出示图片)孩子们,咱们来找一找,看看图中哪些是液体?
生:汗水、针筒里的药水、雨水、牛奶、酱油、食用油、自来水汽油等都是液体。
师:为什么认为它们是液体呢?
生:可以流动、没有固定的形状。
2.师:哦,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物体就是液体呀。那咱们来看看,流动的沙子是液体吗?(不是)
师:请大家拿出沙漏仔细地观察。流沙是液体吗?(收沙漏)
生:流沙虽然会流动,但也不是液体,而是固体颗粒。
师:沙子有固定的形状,而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这是固体和液体很大的不同。
3.师:那烟雾呢,是液体吗?
生:也不是,是气体。
师:刚刚这些都是你们的猜测,你们的猜测对吗?要怎样来验证呢?
生:实验。
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香和火柴,待会可以点燃香,认真观察烟雾。不过在使用火柴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千万不要烫到手了,观察好了,请大家像老师这样将香熄灭,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现在请大家拿出火柴和香开始实验。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4.师:那个小组来汇报一下实验结果?
学生汇报:
生:烟雾是气体。
生:烟雾是粉尘颗粒物,是固体,因为质量很轻,可以飘在空气中,就形成了烟。
师小结:你说得非常正确。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烟雾和流沙都不是液体,因为液体是没有固定的形状、可以流动的物体。
三、活动体验,借助感官认识液体性质
1.师:(教师出示四种液体,装在中号烧杯里)孩子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四种液体,分别是食用油、水、牛奶和蜂蜜,先用你们的感官去看一看,这四种液体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呢?
生:颜色不同。(板书:颜色)
生:水是无色的,牛奶是乳白色的,油是金黄色的,蜂蜜是深黄色的。
师:还有什么不同?
生:气味不同。(板书:气味)
生:我闻气味知道的,水是没有气味的,有点奶香的是牛奶,有点大豆香的应该是油,有点甜甜的应该是蜂蜜。
师:还有吗?
生:味道不同。(板书:味道)
生:水是没有味道的,蜂蜜是很甜的,牛奶有点甜的,食用油。(板书:透明度)
生:水是透明的,牛奶是不透明的,食用油和蜂蜜是半较透明的。
师:(板书:透明度)透明度也不同。
生:他们的质量也不同。
师:(板书:质量)
2.师:看来不同的液体很多性质是不一样的。那同一种液体呢?它们装大大小小的瓶子里有不同吗?
生:质量不同,有的多,有的少。
师:哦,质量不同,多少的情况不一样。那到底装了多少呢?怎样才能准确地知道呢?
生:可以用有刻度的杯子来量。
四、合作探究,进一步探究液体的性质
(一)活动:测量液体的体积
1.师:孩子们真聪明!在科学上,我们使用量筒或者量杯来测量液体的体积,孩子们,你们看,这就是量筒。请大家仔细观察,量筒上都有什么?
生:有刻度,有数字,有英文字母。
师:这个英文字母ml表示毫升,毫升是一个体积单位。这个数字表示量程和单位,表示一次最多测量500毫升的液体。
师:如果没有标注量程,我们又怎么知道量筒最多测多少呢?
生:可以看最高处的数值。
师:那这个量筒最少测多少呢?(50毫升)
师:对。孩子们你们看,这里还有一些刻度,你知道一个大格表示多少毫升吗?(50毫升)
师:每一大格里面还有很多小格,一个大格里有多少个小格?我们来数一数。(10个)
师:每一小格又表示多少毫升?(5毫升)
师:(出示量筒)怎样正确使用量筒呢?咱们一起来看一个视频。(播放视频)
师:谁再来说一说使用量筒要注意什么?
生:1.略倾斜量筒,烧杯口紧挨着量筒口,将液体缓缓倒入量筒;2.读数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凹面最低出保持水平。
2.师:明白了吗?好,那咱们现在来量一量这些液体的体积是多少。记得一边测量一边记录。如果液体洒落桌面,请用毛巾擦拭干净。开始!
3.教师巡视指导。
4.师:都测量完了,咱们来听一听你们量出的结果。
学生汇报:
5.师:通过刚刚的测量,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确定的体积。
师:你真是一位小科学家。
(二)活动:观察比较液体的粘稠度
1.师:孩子们,你们刚刚测量的时候有没有觉得哪一种液体测量起来比较麻烦?
生:蜂蜜。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蜂蜜很黏,流得慢。
2.师:哦,也就是说这些液体的粘稠度和流动速度也不一样。咱们来进行一场比赛,看看这四种液体谁流动得快,谁流动得慢?
师:怎样才能比较他们流动的快慢呢?
生:我们可以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
师:在做液体流的快慢的比赛时我们应注意什么呢?
生:液体的要一样多。
生:要同时开始流。
3.师:你认为哪种液体会流的比较快,哪种液体流的比较慢呢为什么?
学生猜测。
师:你们的猜测对吗?咱们还得通过实验来验证才行。我为你们准备了一下实验材料,有托盘,水槽,和相同体积的四种液体,待会咱们每个组的四个同学合作实验,让这些液体同时从起点流向终点,同时请大家记录下实验结果。
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5.学生汇报。
师:通过实验,你发现了什么?谁跑得最快?谁最慢?
生:水最快,蜂蜜最慢。
师:为什么蜂蜜最慢呢?
生:因为蜂蜜很粘,粘稠度最高。
师:哦……蜂蜜的流得最慢,粘稠度最高,那就说明粘稠度越高的液体流动速度越慢,粘稠度越低的物体流动速度越快。
6.师:孩子们,想一想:如果我们选用的蜂蜜比今天的还要粘稠得多,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流得更慢。
师:如果它都粘稠得都流动不了了,那它还是液体吗?
生:不是。
师:正是因为蜂蜜粘稠(ppt),所以生产厂家在蜂蜜包装上标注的都是蜂蜜的质量。孩子们,蜂蜜有质量,其他液体也有质量吗?
生:有。
(三)活动:比较液体的质量
1.师:这些液体的质量相同吗?
生:不同。
师:咱们在天平上比一比,让相同体积的水和油来玩跷跷板的游戏,看看它们谁轻?谁重呢?
2.师:(介绍天平)孩子们,这是天平,咱们在使用之前需要将这个游码移至称量标尺的左端的0刻线处,再调节横梁上的平衡螺母,使指针在分度盘的中央刻度线处,使横梁平衡。然后咱们将同体积的水和油分别放在天平两端的托盘里。
师:谁愿意来做质量检测员呢?(找2个人)观测一下,里面有多少毫升?
生:50毫升。
师:都是50毫升,也就是体积相等。现在请这两位同学同时将两种液体放在天平的两端。其他孩子认真观察,并做好实验记录。
3.学生到台前操作,老师指导。
4.师: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相同体积的水和食用油,水的质量更重。水有质量,食用油也有质量,液体都有确定的质量。孩子们,液体虽然没有固定的形状,却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这是液体的共同性质,几乎每一种液体都同时具备这些性质。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通过多种方法探究了液体的性质,其实要想全面的认识一个事物,就是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来研究。希望大家在以后学习中,多动脑,运用各种方法去研究科学,不过老师要提醒大家,对于不认识的液体千万不要随意研究,以免发生意外伤害。好了,今天的课就到这儿,下课!
六、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X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9.认识液体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水平面,了解水平面的定义。
2.学会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3.初步渗透水平仪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
1.愿意采用多种方法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交流。
2.在活动中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气味、轻重、粘稠度、体积等方面的性质差异。
难点
认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等性质,了解液体有确定的体积和质量。
教学法
教法:设计试验、归纳总结
学法:观察、感官研究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量筒、天平、等。
学生材料:沙漏、火柴、香、牛奶、水、食用油、蜂蜜、烧杯、托盘、抹布等。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认识水平面
1.师:孩子们,上节课咱们认识了液体,你们还记得咱们讨论了液体哪些方面的性质吗?
生: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
2. 师:非常棒!上节课咱们讨论了液体颜色、气味、透明度、粘稠度、体积方面的性质。
3. 师:接下来咱们来欣赏一些生活中常见液体的照片。孩子们你们看:(教师播放PPT)飞流直下的瀑布、奔流不息的河水,波涛汹涌的大海,瓶子里的液体,静静湖面,像湖面这样静止的水面一般都保持水平,我们称之为水平面。(出示书上两个瓶子里的液体图及水平面的概念)(板书:水平面)
二、感知水平面
1.师:孩子们,你们看老师这里有两个瓶子,里面各装了大半瓶蓝色的水,现在老师分别往瓶子里放一根牙签,然后将两个瓶子竖直放在桌面上,请孩子们仔细观察静止的水面。
生:两个瓶子里水面一样,平平的。
2. 师:现在我再将一个瓶子倾斜,待静止后再来观察这两个瓶子中的水面
师:你们又发现了什么?
生:虽然瓶子倾斜了,但是两个瓶子里的水面还是这样平平的,牙签也静静地躺在水面,只不过倾斜的那一个水平面要大一些。
3. 师:是呀。不管瓶子怎样,水面都一直保持水平,这就是水平面。
4.师:人们利用水平面的原理制作了水平仪。你们看(教师出示水平仪),这就是水平仪。我们可以用水平仪判断物体是否水平,测量时,只需将水平仪紧贴在被测物体表面,待气泡稳定后再判断所测物体是否水平。(教师演示水平仪的使用方法)
三、测量物体是否水平
1.现在就请各小组拿出桌盒里的水平仪来测量一下课桌、讲台、窗台等是否水平。
2.学生动手测量,教师巡视指导。
3.学生汇报结果。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师:孩子们,刚才咱们动手测量了我们的课桌、讲台、窗台是否水平。
2.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的水平仪在生活中有什么实际应用呢?
3. 师:你们看(教师出示图片),我们的水平仪主要运用在一下两个方面:第一是可以用在家庭装修的方方面面,比如家庭地板铺设、墙面施工、门窗装修方面,可以利用水平仪看地面或墙面是否水平。
4. 师:第二是用于检验各种机床和工件的平面度、直线度、垂直度及设备安装的水平位置等。
特别是在测垂直度是,磁性水平仪可以吸附在垂直工作面上,不用人工扶持,减轻了劳动强度,避免了人体热量辐射带给水平仪的测量误差。
5. 师:孩子们,今天咱们了解什么是水平面,如何使用水平仪测量物体是否水平,希望我们的孩子们在以后的生活中可以多动手去实践。
五、板书设计
9.认识水平面
教学后记
X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课时安排
1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
2.知道将不同的固体混合物分离的方法。
3.了解日常生活中需要混合或分离固体的例子。
过程与方法:
1.能用天平和量筒分别测量混合前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
2.能用科学的方式记录测量出的固体的质量和所占空间,并用科学语言描述测量结果。
3.能通过观察、比较,对测量中固体混合前后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进行分析,做出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测量并探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和所占空间的变化。
2.能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与同学合作举例说明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方法。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通过测量固体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的活动,认识到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的空间变化。
难点
通过讨论并使用不同方法分离不同固体混合物的活动,认识到我们可以根据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将固体混合物分离开。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
学法:观察实验法
教具准备
工具:天平、量筒(干燥)、称量杯、混合桶、塑料勺、纸漏斗、筛网
材料:黄豆50克、绿豆50克、玉米粉50克
其它:记录单、课件、视频资料
备注:演示用材料用玻璃杯装,学生用材料用塑料杯装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一、导入
1.师:上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固体,知道了固体都有确定的形状、体积和质量。固体的形状通过观察就可以知道。那么,怎样知道固体的体积和质量呢?通过观察能够确定吗?
学生发言
2.师:怎么知道固体的质量?(板书:质量)
生:可以用仪器测量。(引导学生说完整,用什么仪器)用天平称质量。
师:想不想亲自尝试一下?(想)你们会用吗?
切换到演示台
师:这有一台托盘天平,怎么称出这个杯子里黄豆的质量?
生:把固体放到天平上就行。
师演示把杯子和黄豆一起放到天平上
生:不行,这样会把杯子的质量也称进去的。
生:把黄豆直接倒在天平托盘上称量。
师:称量之前先放一张纸在托盘上。在左盘放一张,右盘也放一张。你们知道为什么吗?
生:因为纸有质量,两边都放就不会影响测量了。
师:说得很好。我们把这张纸杯子叫做称量纸,称量固体质量的时候就会用到它。接下来通过视频来学习一下托盘天平称固体质量的方法。
师播放视频“用托盘天平称量固体的质量”
师生交流:我们来整理一下操作步骤(ppt出示示意图,学生说操作:①调平②放称量纸③左盘放物体④右盘放砝码)
学生练习:称量一号座位抽屉里固体的质量(事先称好的黄豆50克),汇报称量结果
(学生操作的间隙,板书:黄豆、绿豆、玉米粉,学生汇报后,板书:50克)
3.师:怎么知道固体的体积?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
师:上节课我们用量筒测量了液体的体积。固体好像可以用类似的方法。怎么做呢?
生:将黄豆倒入量筒。
师:(师演示操作)跟液体有什么不同?
生:固体的表面不平,没办法读数。
师:(摇晃量筒中的固体)我们可以通过摇晃使黄豆变平整,这样就可以读数了。这里测出来的其实是固体占据空间的大小。(板书:占据空间)
学生练习:测出黄豆的占据空间,汇报测量结果
(学生汇报数据后,板书相应数据)
二、研究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体积的变化
(一)提出问题
1.师:除了黄豆,老师还准备了另外两种不一样的固体(依次出示玻璃杯装的50克玉米粉、绿豆)。这些固体的质量我都提前称过了,都是50克(PPT出示三种固体的图片及其质量)。仔细观察这三种固体,对于固体的质量和体积,你有没有产生什么问题?
展示桌上并排放置三种同样质量的固体
学生观察三种固体,思考后发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做相应的回应和引导
(1)生:这三种固体的质量是一样的,可是它们的体积看起来却不一样。
师:你所说的体积是指什么?
生:是这些固体占据的杯子里的空间。
师:你怎么知道它们占据的空间不一样?
生:因为装它们的杯子是一样的,但是它们在杯子里的高度看起来不同,说明它们体积不同。
师:怎么能够确切知道体积分别是多少?
生:可以用量筒测量一下。
(2)生:如果把它们混合在一起,它们的总质量是不是150克呢?
师:你认为它们混合以后的质量就是它们混合之前质量的和。对吗?那你觉得这个问题可以怎么研究?
生:可以把它们混合起来,称一下质量是不是150克。
师:(问其他学生)你们认为混合以后的质量是150克吗?
生:(说想法)
(3)生:混合以后占据的空间还会发生变化吗?(如果学生没有提出关于混合后占据空间变化的问题,则由老师提出)
师:怎么研究?
生:把混合后的固体倒进量筒里测量。
(二)设计方案
1.师:混合前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到底有没有发生变化呢?你们能不能设计实验来验证一下?
学生汇报交流
2.明确需要测量的数据
PPT出示相关示意图
师:你们一共需要测量出哪些数据?
生:测量混合前它们各自的质量和占据空间,还要测量混合后它们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师:老师提供给你们的三种固体都是50克。你们打算先测什么?
生:先分别测出三种固体的占据空间。
师:然后呢?
生:将三种固体混合,测量混合以后的质量和占据空间。
3..明确操作细节
师:在进行测量的过程中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
学生发言(安全、不能撒落固体、操作规范……)
介绍纸漏斗,提醒学生在将固体转移到量筒的过程中使用,演示使用方法。
PPT出示操作注意事项
(三)测量并得出结论
1.学生小组活动,记录数据、分析结果
2.汇报数据,分析结论
一组在投影下汇报每次测量的数据,然后总结结论: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
其他小组只要求汇报结论:混合前后质量变了吗?占据空间变了吗?
3.讨论:为什么混合以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小了?
生:因为混合前是这么多的固体,混合后还是这么多,它们的数量没有少,没有多,所以质量也不会变化。
对于混合前后质量不相等的小组的数据,放在投影下,大家一起分析原因(混合后质量变小,可能是因为有豆子丢失,在混合的时候面粉没有完全倒入大杯子里;混合后质量变大可能是操作过程中带入了其他东西)
学生汇报:黄豆比较大颗,堆在一起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空隙,绿豆颗粒比较小,混到一起的时候钻到黄豆之间的空隙里去了,然后面粉的颗粒更小,它又钻到所有豆子的空隙里去了,所以混合以后,整体占据的空间就变小了。
三、应用和拓展
1.师:刚才我们通过研究,发现了固体混合前后质量不变,占据空间变化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你们有没有见到过其他固体的混合现象呢?
学生发言
相机出示图片:粽子、八宝米、中药材、混凝土材料
2.师: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固体的混合。老师下节课还要用这些材料给下一个班上这节课,你们能不能帮老师的忙,把这些混在一起的黄豆、绿豆和面粉分开呀。请你们想一想,下次课我们再来讨论固体的分离。
四、板书设计
10.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黄豆
绿豆
面粉
混合后
质量(克)
不变
占据空间(毫升)
变化
教学后记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11.把盐放进水里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3.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3.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4.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通过对比实验的研究,使学生理解加快溶解的主要方法。
难点
对比实验过程中,各种变量与不变量的控制。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试验法
学法:观察试验法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沙子、盐、碗、矿泉水、白糖、糖块、勺子。
学生材料:每组准备烧杯4只、搅拌棒1根、药匙2个、冷水、热水、盐。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一课时
一、情境导课,提出问题
1.欢迎大家再次来到“是真的吗?”科学探究现场。科学探究,动手动脑,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今天的现场,我们请了两位特殊的嘉宾,大家请看:
(播放小视频)大家好,我叫沙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可以隐身。
大家好,我叫盐,我有一种特殊的本领,就是跳进水里能够隐身。
2.师:他们都说自己跳进水中能隐身,是真的吗?
生猜测。
师追问:怎样才能让我们眼见为实呢?
生:把沙子和盐分别放入水中。
师:请你上台演示给同学看(借助实物投影)
生上台演示,发现:都没有隐身。
师:难道他俩说的都是假的?
生:老师,我觉得盐放水中能溶解,只是它溶解慢,所以现在它没有全部隐身了。
3. 师:想让盐快点溶解,你有什么好的办法吗?
二、根据经验,进行假设
学生大胆假设:搅拌、用热水……
师提问:你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三、设计实验,小组探究
(一)以“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为例,设计并完成实验
1.思维碰撞,设计实验
师:刚才同学们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些只是大胆的猜测,那么如何验证这些猜想是否正确呢?(实验)对,谁来设计实验,研究“用热水能否加快溶解”
生:找两个杯子,分别倒入热水和冷水,分别放进盐,比较哪个杯里的盐溶解快。
师:为什么要用两个杯子?(生答:分别操作,方便比较)
师小结:这样的实验,在科学里叫对比实验。科学讲究“严谨”,对比实验要求更高,它要求每次实验只能改变一个因素,其他因素要保持不变。这是对比实验的核心,只有严格控制好唯一改变的因素,这个实验才有说服力。
接下来请小组讨论,他设计的这个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有哪些?唯一改变的是什么?把讨论结果填写在记录单上。
哪个小组愿意分享你们的讨论结果?
对比你们组的记录单,你有什么想说的?
明确:保持不变的因素:水量相同、盐量相同、放盐的时间相同、观察的时间相同。
需要改变的因素:一个杯倒冷水,另一个杯倒热水。
2.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1)选材料
你们能选择合适的材料来完成这个对比实验吗?把选好的材料移到你们小组的桌上,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生:杯子上都有一个黑色的标记线,它表示150毫升;
放盐的杯子上有一根横梁,可以帮助我们每次都取正好一小勺的盐。
(2)根据方法,小组实验
a.准备两杯相同体积的冷水和热水。
b.同时往两杯水中放相同质量的盐。
c.观察、比较哪个杯子里的盐溶解快。
温馨提示:
a.要严格控制好变量。
b.小组成员间要分工明确,合作完成。
c.认真观察,要实事求是的记录实验报告单。
3.汇报发现,得出结论
师:哪个小组愿意最先说说你们组的发现。
小结:大家真了不起,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并准确地控制变量,在小组成员的共同配合下,得出实验结论:用热水能加快溶解。
(二) 设计并研究“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
师提问:那 “搅拌能否加快盐的溶解”呢?你们能以小组的方式独立研究吗?
1.小组设计并完成实验
(1)小组内讨论本实验中要控制不变的因素和唯一改变的因素。(填写记录单)
(2)小组合作,完成探究。
(3)认真发现,得出结论。(填写记录单)
(4)收拾材料,归回原位。
2.汇报发现,得出结论:搅拌能加快溶解。
四、得出结论,回归问题
刚才大家用了热水和搅拌的方式,证实了“盐跳进水里,能隐身。”这句话是真的。
用同样的方法能让沙子也隐身吗?谁愿意上台来试试。
对,科学就需要这样勇于质疑,敢于探究,追求严谨、实事求是的态度。
五、学以致用,解决问题
(一)现场尝糖水
1.最近在微信我的朋友圈里,被一个看起来非常普通的碗刷频了,人们疯狂转发,都说“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真的吗?如果你认为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左边,你们是A组。觉得不是真的,请坐到教室的右边,你们是B组。
2.我也感觉很奇怪,于是费尽周折,终于找到了这个传说中的神碗。现在我们来试一试好吗?
师演示:倒进半碗矿泉水,倒入一勺糖,然后从水面上舀一小勺水。
3.请B组的一位同学先来尝尝(没有甜味)
4.再加一勺呢?继续加…….(直到孩子们发现没有搅拌)
看来呀,“这个碗里的水,放糖后不会变甜。”这句话是假的。
师小结:果然,微信微信,有时可以微微相信,但更多的时候…….等待我们去验证。
B组同学敢于质疑,在刚才的这个比赛中获胜。奖励每人一颗奶片。
(二)吃奶片比赛
1.PPT出示比赛规则:
(1)听到“开始”口令后,才能统一把奶片放进嘴里。
(2)不能囫囵吞。
(3)完全吃完的举手示意。
2.A组同学猜测他们吃得快的方法,猜对的奖励一块糖。
3.提问:有些同学特别爱吃奶片,就想让奶片在嘴里多待一会,该怎样吃?
4.小结:看来,咬碎的方法也能加快溶解。
六、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今天我们自己设计实验,证实了加热和搅拌能加快盐在水里的溶解速度,还在吃糖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把物体弄碎,也能加快溶解。
生活中有需要加快溶解速度的事情吗?生举例(PPT补充)
有需要减慢溶解速度的事情吗?你又怎么做?生举例(PPT补充)
通过一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呢?
关于溶解,你还有哪些想研究的问题呢?
七、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用热水
搅拌 加快溶解 改变一个
弄碎 其它不变
对比实验
教学后记
XXX小学课堂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授课班级
三( )—三( )班
科目
科学
备课时间
第 周
课题
11.把盐放进水里
课时安排
2
课型
新授课
授课时间
第 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搅拌和温度,是影响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常见因素。
2.知道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3.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学会用蒸发的方法分解水中的溶解物。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描述一定量的不同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情况是不同的。
2.能利用物体的特征或材料的性能,把混合在水里的物体分离开来。
3.设计“怎样加快方糖溶解”的实验,引导学生经历“问题—假设—验证—证实”的科学探究过程,亲历控制单个变量进行对比实验的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将对比实验这种科学的方法运用到解决同类科学问题的研究当中去,发展公平实验的意识。体验研究影响溶解快慢因素的乐趣。
2.培养学生与同学合作进行研究活动,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能注意倾听他人意见的意识。
3.搅拌、加热、碾碎等方法可以促进可溶性物质的溶解,加快物质溶解的速度,从而提高效率,给生产、生活带来便利。
4.了解自来水厂的水出厂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教学重
难点
重点
1.能测量一定量的盐或糖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情况。
2.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难点
知道物质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教学法
教法:讲授法、试验法
学法:观察试验法
教具准备
教师材料:课件,视频,记录单,烧杯,勺子,酒精灯,放有土、石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学生材料:刷子、黑卡纸、盐、白糖、味精、小苏打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知
谈话:上节课,同学们自己设计实验,发现了加快盐在水里溶解的主要方法是(生答:加热、搅拌)如果要溶解大块的奶片、冰糖等可溶物,还可以用到(生答:研碎)的方法。
二、小组实验,探究“溶解度”
1.播放微课,研究盐的溶解度
师:课后呀,爱提问的XX同学问老师:如果往烧杯里不停的加盐,不停的搅拌,会怎样?
生猜测。
师:猜对了吗?让我们眼见为实。这位同学在家自己进行了研究,大家请看(幻灯播放微课视频)
小结:他用实验告诉我们:在常温下,100毫升水里大约能溶解36克的盐,也可以说盐的溶解度大约是36克。可见,物质能溶于水的量有一定的限度。
科学就需要像XX同学一样敢想好问勤探索,这不仅要求我们要做一个好奇宝宝,更要想办法去解决你的好奇问题,相信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2.小组实验,对比溶解度
(1)师:好奇宝宝们,你们也想亲自测一测这些物体的溶解度吗?(PPT出示白糖、味精、小苏打)
阅读实验提示:
①每小组选择一种可溶物进行测量。
②每次加一小勺(大约2克)搅拌到完全溶解后再次加入。
③当溶解的很慢时,半勺半勺地加(半勺大约是1克)当无法再溶解时停止加。
④计算这杯水溶解了多少克。
(2)生分组实验。
(3)汇报实验结论,师及时统计。
小结:不同的物质在相同体积的水中溶解量是不同的。
三、想方设法,继续溶解
1.师提问:沉在水底无法溶解的这些物质,用哪些方法可以让它继续溶解呢?
2.生:加热、加水……
3.验证:师用酒精灯现场加热水;生选一代表加水继续搅拌。
4.小结
四、结合生活,学习“分离”
(一)学习用蒸发的方法分离水中的溶解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有个叫小聪的好奇宝宝在家也做了把盐放进水里的实验,可不巧的是,他把家里所有的食盐都用完了,妈妈炒菜时发现没盐了,爱动脑的小聪有想办法把盐从水里分离了出来,你能猜到小聪是怎么做的吗?(生试猜)
2.观看视频,激发思维
师:让老师给你一些提示(播放视频:海水晒盐)
小组讨论分离盐的方法。
小结:用蒸发的方法能分解出水中的盐。
3.小组实验,眼见为实
那你们刚才溶解在水中的白糖、味精等,也能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来吗?
生分组把浓白糖水、浓味精水、浓苏打水刷在一张黑纸上,然瓶口后放在阳光下晒。(下节科学课交流)
(二)学习用过滤的方法分离水中的不溶物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一杯有土、沙子、树叶、树枝的盐水。
师提问:这杯盐水,也可以直接用蒸发的方法分离出干净的食盐吗?(生:不能)
师提问:要怎么办才能快速的把土、沙子、树叶、树枝这些不溶物从水中分离出来呢?
2.根据经验,交流想法。
3.分组操作,自制过滤器
阅读过滤的方法和步骤:
①将矿泉水瓶的瓶口剪下,给瓶盖打孔。
②将瓶口倒置,在瓶口塞一团脱脂棉。依次放入干净的沙子、小石子、棉球,再把它倒扣在瓶身中,制成一个过滤器。
③把泥水缓缓倒进自制的过滤器中,比较过滤前后的水。
4.汇报现象,交流小结。
小结:要分离水中的不溶物,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自来水厂的水出水前需要进行多次过滤。
(三)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地方用到了蒸发和过滤的方法,你们还能说一说吗?
五、知识提升,课堂延伸
1.同学们,把盐放进水里,我们做了好多的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呢?
2.这节课,大家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满满,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其实,生活处处有科学,科学就藏在我们身边,等待你去发现、去探索。孩子们,让我们做个生活有心人,相信你会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体会到无限的乐趣!
六、板书设计
11.把盐放到水里
溶解有限度 可溶解----蒸发
100ml水 分离
溶解量不同 不溶物----过滤
教学后记
相关资料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