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案
展开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基因型、表现型和环境的关系。(2) 区别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弄清环 境条件的改变是否使其遗传物质发生改变,判断是否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引起的变异。
(3) 独立观察环境条件影响生物性状表现实验,对实验结果的正确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4) 举例说出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利用。
2、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合作态度及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比较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教会学生运用比较和归纳等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学生通过了解杂交育种的过程,认识到科学研究的艰难与坎坷,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执着追求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1、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2、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三、教学难点
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四、教材分析
生物的变异现象,是生物普遍现象。本节内容是《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一章中的第五节,主要是通过活动“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为学生提供了认识和探索周围事物的素材和线索,使学生观察、搜集和解读数据的技能得到进一步训练。同时通过对实验数据和常见的生物现象的分析,使学生明确表现型是基因型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对变异形成原因的简要分析,建立可遗传变异和不遗传变异的概念,这既是前面章节知识的延伸,也为下一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五、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已经建立了遗传和变异,基因型和表现型的概念,对遗传的物质基础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了解性状遗传的规律性。
八年级的学生初步掌握开展科学探究性实验的思路及方法,具备了一定的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对遗传这部分的内容有着浓厚的兴趣;这些为本节的学习奠定了基础。但是学生总结分析能力有限,在教学中教师要适当进行引导和启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率,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
六、设计思路
请同学思考、讨论、回答问题后引入新课。
1、各小组推荐一位同学发言《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实验结果。然后教师 利用表格进行总结归纳;
2、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3、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类型和原因;
4、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七、课前准备
1、搜集反映表现型、基因型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图片。
2、搜集能够提示可遗传变异与不可遗传变异的图片。
3、准备用于“观察环境条件对生物性状表现的影响”活动的材料器具,并布置学生提前做好实验。
八、教学策略
1、教法:启发式总结教学法。
2、学法:观察对比、实验探究、合作学习。
3、教学媒体:生物图片、多媒体课件。
九、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前面我们学习了许多有关遗传的知识,请同学们回忆什么叫基因型?什么叫表现型?
生:(回答略)
师:用课件向学生展示西红柿和黄瓜的图片。 提问:西红柿和黄瓜的表现型为什么不
同?(提示:基因组成不同)
师:向学生展示白菜的图片。
提问:白菜叶子内、外颜色为什么不同?
(提示:白菜里面的叶子没有受到阳光的照射。阳光与叶绿素的形成有关。)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索遗传与环境的关系。
(二)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1、学生活动:各小组讨论,并推荐一位同 学回答本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
2、用课件展示实验所得的数据。
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3、师:课件展示环境对水毛莨叶片形状的影响图片。
提问:环境条件是仅仅使生物的表现型发生改变,还是会引起基因型发生改变吗?
生:学生小组讨论、交流,思考并回答问题。
(提示:一般环境条件的变化不易使基因 型发生改变,表现型则容易受到环境条件 的影响。)
(三)生物变异与环境的关系
师:课件展示两种变异类型的图片,指导学生 看教材第113页。
提问(1)变异可以分为哪两种类型?
(提示:变异包括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2)怎样区分两种不同的变异类型?
(提示:由基因组成改变引起的变异是可遗传 变异,仅仅由环境条件引起的变异是不可遗 传变异)。
师:课件展示杂交育种上的应用。
(四)本节课总结
(五)随堂演练
板书设计
第五节 遗传与环境
一、基因型、表现型与环境的关系
二、遗传变异的普遍性
三、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
四、可遗传变异在育种上的应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北师大版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北师大版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分析,学法指导,教学流程设计,练习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初中生物北师大版八年级上册第5节 遗传与环境教学设计,共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