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版】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练(8)含氮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展开(8)含氮化合物的性质与应用
1.中国传统文化、技术对人类文明贡献巨大。下列关于古代文献对的说明不合理的是( )
选项 | 目的 | 古代文献 | 说明 |
A | 使用 | “凡研硝()不以铁碾入石臼,相激火生,则祸不可测”——《天工开物》 | 能自燃 |
B | 性质 | “(火药)乃焰硝()、硫黄、杉木炭所合,以为烽燧铳机诸药者”——《本草纲目》 | 利用的氧化性 |
C | 鉴别 | 区分硝石()和朴硝():“强烧之,紫青烟起,仍成灰。不停沸如朴硝,云是真硝石也”——《本草经集注》 | 利用焰色试验 |
D | 提纯 | “()所在山泽,冬月地上有霜,扫取以水淋汁,后乃煎炼而成”——《本草纲目》 | 溶解、结晶 |
2.下列关于自然界中氮循环(如图)的说法错误的是( )
A.①和②均属于氮的固定
B.氢、氧元素也参与了自然界中的氮循环
C.④中每生成1 mol,消耗2mol
D.③和⑤过程中氮元素分别被还原和氧化
3.废水中的氨氮()采用微生物脱氮法、化学沉淀法均可除去,具体原理如下:
①微生物脱氮法:
②化学沉淀法:向废水中加入含的溶液,生成沉淀从而去除氨氮。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含氨氮的废水直接大量排放,对水体的影响不大
B.微生物脱氮时可在高温下进行,以加快脱氮的速率
C.步骤a发生反应:
D.化学沉淀法脱氮时,溶液的碱性过强,氨氮的去除率将下降
4.某同学研究浓硝酸与KSCN溶液的反应,进行如下实验:
已知:能被氧化为黄色的,可聚合为红色的。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②中溶液变红,是由于生成了
B.取少量③中的溶液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证明最终有生成
C.分析①②知,硝酸氧化的速率小于聚合为的速率
D.向溶有的浓硝酸中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迅速褪色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证明催化浓硝酸氧化的反应
5.利用氮元素的价类二维图可以设计氮及其化合物之间的转化路径,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工业固氮的常用方法是由和合成
B.可利用Cu与硝酸的反应,将N元素转化为NO或
C.出氮气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反应中,必须提供氧化剂
D.实验室可利用氢氧化钙固体与固体混合加热制备
6.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 现象 | 解释或结论 |
A | SO2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SO2表示还原性 |
B | 浓HNO3在光照条件下变黄 | 浓HNO3不稳定,生成有色产物能溶于浓硝酸 |
C | 某溶液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放出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试纸变蓝 | 该溶液中一定含有 |
D | 铝片放入浓硫酸中,无明显变化 | 说明铝与冷的浓硫酸不发生化学反应 |
7.下列关于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浓硝酸呈黄色,主要是因为分解产生的会溶解在其中
B. 将分解产生与,比值为,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混合气体内,木条复燃,说明也支持燃烧
C. 常温下,和遇到浓硝酸会发生“钝化”,因此可以用制容器来储存浓硝酸
D. 浓盐酸和浓硝酸体积按混合,可以得到“王水”
8.下列“类比”合理的是( )
A.C和浓硝酸加热反应生成和,则S和浓硝酸加热反应生成和
B.能与NaF形成配合物,则与NaF形成配合物
C.工业上电解熔融制Al,则工业上电解熔融MgO制Mg
D.Fe和浓硫酸在常温下钝化,则锌和浓硫酸在常温下钝化
9.用下图所示装置探究某浓度浓硝酸与铁的反应。装置①中Fe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过一会儿停止;装置②插入铜连接导线一段时间后,Fe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而后停止;随即又产生红棕色气泡,而后停止,……,如此往复多次;Cu表面始终有红棕色气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①中现象说明该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能将Fe钝化为
B.②中连接导线后,体系形成了原电池,Cu始终为负极
C.②中Fe表面产生红棕色气泡时,Fe为负极
D.Cu表面发生的反应只有:
10.某课外活动小组为了探究木炭与浓硝酸反应后的气态生成物,设计如下实验。
(1)甲同学设计实验如图甲。
红热木炭未进入试管前,浓硝酸上方并无明显变化。当如图甲连接实验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后浑浊消失。
①液面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浓硝酸具有________(填字母)。
a.酸性
b.挥发性
c.不稳定性
②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__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是因为________。
(2)乙同学设计实验如图乙。
如图乙连接实验后,浓硝酸液面上方有明显的红棕色气体产生,且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
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______(填“能”或“不能”)说明木炭与浓硝酸未反应,是因为______。
(3)丙同学克服了甲、乙同学设计上的缺点,设计实验如图丙。已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能将氧化成,被还原为。
①如图连接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_________;加热木炭与浓硝酸前需先通一段时间,目的为_________。
②装置A中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
③能证明木炭被氧化的实验现象为_________。
④装置D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2.答案:D
3.答案:D
4.答案:A
解析:由于是红色,是黄色,所以②中溶液变红,是由于生成了,A项错误;取少量③中的溶液加入溶液,产生白色沉淀,③中的溶液呈酸性,所以证明白色沉淀是硫酸钡,B项正确;由于②中溶液立即变红,所以聚合为的速率很快,远大于硝酸氧化的速率,C项正确;向溶有的浓硝酸中加几滴KSCN溶液,溶液先变红后迅速褪色与未溶有二氧化氮的浓硝酸“静置一段时间后突然反应剧烈”相比,反应仍然是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证明催化浓硝酸氧化,D项正确。
5.答案:C
解析:A.氮的固定是将游离态的氮转化为含氮化合物的过程,工业固氮的常用方法是由和合成,故A正确;B.铜与稀硝酸反应生成NO,铜与浓硝酸反应生成,故B正确;C.氮气生成氨气的过程中需要还原剂,故C错误:D.实验室可利用氢氧化钙固体与固体混合加热制备,故D正确;故选C。
6.答案:D
解析:A.与酸性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S元素的化合价升高,则表现还原性,故A正确; B.浓在光照条件分解生成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溶解在溶液中变黄,故B正确; C.气体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气体为氨气,则该溶液中一定含有,故C正确; D.铝片放入浓硫酸中,发生钝化,为氧化还原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反应的进一步发生,故D错误;故选:D。
7.答案:D
解析:A.浓硝酸不稳定,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溶解水中,使浓硝酸呈黄色,故A正确;
B.浓硝酸不稳定,分解产生二氧化氮、氧气和水,与比值为4: 1,若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该混合气体内,木条复燃,说明也支持燃烧,故B正确;
C.常温下,Fe和Al遇到浓硝酸会在金属表面生成-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内部金属进一步反应, 发生“钝化”,因此可以用Fe制容器来储存浓硝酸,故C正确;
D.浓盐酸和浓硝酸体积按3 : 1混合,可以得到王水,故D错误;故选: D。
8.答案:B
解析:浓硝酸具有强氧化性,浓硝酸和C加热反应生成和,具有还原性,会进一步被硝酸氧化,所以S和浓硝酸加热反应生成和,A错误;能与NaF形成配合物,Al、Be处于对角线位置,性质相似,所以与NaF形成配合物,B正确;由于是共价化合物,在熔融状态不能导电,因此工业上电解熔融制Al,而、MgO都是离子化合物,由于的熔点比MgO低,因此在工业上一般电解熔融制Mg,C错误;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在室温下Fe、Al会被氧化产生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阻止金属进一步被氧化,即在常温下钝化,但Zn比Fe活泼,会被浓硫酸氧化为,不能产生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因此不会发生钝化现象,D错误。
9.答案:C
10.答案:(1)①b;②不能;红热的木炭与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2)不能;挥发出的硝酸和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都能与溶液反应
(3)①检查装置气密性;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②;③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
解析:(1)①木炭未伸入浓硝酸中,液面上方出现红棕色气体(),说明浓硝酸具有挥发性和不稳定性。②红热的木炭与试管内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出现浑浊,不能证明木炭与浓硝酸发生了反应。
(2)挥发出的硝酸和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的都能与溶液反应,所以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玻璃片无明显变化,不能证明木炭与浓硝酸未反应。
(3)①涉及气体制备的实验要检查装置气密性,所以连接装置后,需进行的实验操作为检查装置气密性;为防止空气对实验的干扰,加热木炭与浓硝酸前需先通一段时间,将装置中的空气排尽。②木炭与浓硝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氮、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③若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装置C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④装置D中NO被氧化为,被还原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通用版】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练(9)无机反应图像应用及破解: 这是一份【通用版】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练(9)无机反应图像应用及破解,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铜有两种常见的氧化物CuO和,005ml电子发生了转移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用版】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练(7)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 这是一份【通用版】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练(7)喷泉实验及拓展应用,共8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学生利用以下装置探究喷泉实验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通用版】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练(6)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制备: 这是一份【通用版】2023届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元素及其化合物专练(6)含硫化合物的性质与制备,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