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文内容课件ppt
展开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律与教化
思考:材料中的“宽”、“猛”分别指的是?
材料:(子产临终对后继者的遗言)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 ——《左传·昭公二十年》
我国最早的成文法在什么时候出现?
一、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1、德治思想的渊源:(1)夏商:君主及奴隶主贵族可以随意残害奴隶。(2)西周:统治者为了维护社会等级秩序,建立了以宗法制为核心的礼制,同时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有一定进步性。2、法治思想的渊源:(1)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汤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国家可能已经有了法律。(2)春秋郑国的子产“铸刑书”,把刑法浇铸在金属器皿上,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成文法。此事引发了一场辩论(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
材料1: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摘自《论语·为政第》
材料2: “法不阿贵,绳不绕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韩子·有度》
★思考: 结合所学分析材料分别反映了何种治国思想。诸侯国君会采用哪种思想,为什么?
1、德治思想的渊源:2、法治思想的渊源:3、德治与法治之争:
二、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礼用来维护贵族特权,规范等级秩序。
1、秦汉时期(1)秦以法家思想治国,推动了律的编纂。(2)汉朝沿袭秦律制成《九章律》。(3)发布法律文告称“令”。律、令都具有法律效力。
案例一:甲没有儿子,在路边捡到一个被遗弃的孩子乙,把他当作自己的儿子抚养长大。乙长大后,犯了杀人罪,把杀人的事情告诉了甲,甲把乙藏起来不告诉别人下落。甲应该怎么判? 判决:根据《诗经》:“螟蛉有子,蜾蠃负之”。证明养父子关系等同于生父子关系。又根据《春秋》:父为子隐,子为父隐。证明藏匿罪犯不适用于父子之间。 该案例先用《诗经》来证明父子之间的关系是合法的,再用《春秋》来证明父子之间不适用藏匿罪。因此甲被判无罪。 ——据史料整理:赵复强,杨金元著《古代判案评析》 案例二:“甲父乙与丙争言相斗。丙以佩刀刺乙,甲即以杖击丙,误伤乙。甲当何论?或曰:殴父也,当枭首。 判决:(仲舒)论曰:臣愚以父子至亲也,闻其斗,莫不有怵怅之心。扶杖而救之,非所以欲诟父也。《春秋》之义,许止父病,进药于其父而卒。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宋李芳编纂:《太平御览》第六卷
以儒家思想、儒家经典《春秋》解释法律。根据原心定罪的思想进行判决即犯罪者的主观动机和法官的道德伦理认知,体现德主刑辅、外儒内法的特点 。
通过两则案例,你认为判决的主要依据是什么?表明当时法律有何特点?
1、秦汉时期2、魏晋时期:律令儒家化(1)背景①汉武帝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②儒家知识分子以经注律。(2)措施:魏明帝在朝廷设置律博士,命令专用儒家思想来解释律令(进一步推动了律令的儒家化)。(3)量刑原则之一:亲属之间的尊卑亲疏。(4)目的:维护儒家提倡的三纲五常。
3、唐朝(1)律在唐初经过多次删繁就简:①唐高宗永徽年间在《贞观律》基础上修订颁布《永徽律》。②唐高宗命人对律文逐条解释,撰成《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议》。a.继承了汉魏以来法律制定和阐释的经验。b.中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法典。c.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2)唐律是礼法结合的典范。(3)唐朝提倡礼治:732年政府颁行《大唐开元礼》。①评价:一部体系庞大、体例严谨、内容繁复的礼仪法典。②地位:秦汉以来封建礼仪制度的集大成。(4)在社会层面,唐朝政府推广魏晋南北朝以来重视家训的经验,强化基层教化。
三、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1、法律(1)宋朝特征:沿袭唐律,法律制定多以唐律为蓝本;表现:①963年《宋刑统》其条目与《唐律疏议》基本相同(只是有些内容略有改变);②天一阁《天圣令》以《开元二十五年令》为蓝本。(2)元朝①对唐宋法律整体上弃而不用;②在司法实践中仍广泛援引唐律。
1、法律(1)宋朝(2)元朝(3)明朝①以唐律为蓝本制定《大明律》,在司法实践中特别重视“例”;②数次重修《问刑条例》,最后一次采取“律为正文,例为附注”的形式,开创了律例合编的体例。(4)清朝①法典沿袭《大明律》;②重视例,制定了《大清律例》。
1、法律2、教化(1)宋朝①儒学开始向基层渗透,并发展出理学;②理学开始:周敦颐集大成者:南宋朱熹程朱理学:程颐、程颢和朱熹统治地位确定:南宋后期传播途径:控制教育和科举;并通过授徒、书院讲学等方式在社会上广泛传播,甚至深入族规、家训之中。朱熹的《家礼》和《小学》也成为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
材料: 一、德业相劝;二、过失相规;三、礼俗相交;四、患难相恤。 ——《吕氏乡约》 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 ——明太祖 “六谕” 敦孝弟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乡党以息争讼,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隆学校以端士习,黜异端以崇正学,讲法律以儆愚顽,明礼让以厚风俗,务本业以定民志,训子弟以禁非为,息诬告以全良善,诚匿逃以免株连,完钱粮以省催科,联保甲以弭盗贼,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帝“圣谕十六条”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想一想从宋朝到明清,乡约所讲内容和形式上有何变化?
宋代以道德教化为主;明清增加了宣讲“圣谕”的内容,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乡约从民间自发到地方官吏推动设立。
1、法律2、教化(1)宋朝(2)宋朝以后儒学士人投身基层教化,以乡约教化乡里。①乡约的开创:北宋吕大钧兄弟,《吕氏乡约》是儒学士人教化乡里的范本。②乡约的发展:A.明朝后期,乡约改为宣讲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谕”,主劝谕也有禁约成分,使乡约逐渐带有强制力;B.清朝基本延续明朝模式,但宣讲内容变成康熙帝“圣谕十六条”和雍正帝《圣谕广训》,宣讲时常常引用《大清律例》。变化:原本由儒学士人发起的教化百姓的乡约,经政府利用和推广而具有约束力,并与法律合流。
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法律与教化
先秦时期的治理成文法的诞生德治与法治(儒法之争)
秦汉的法律魏晋的法律(律令儒家化)隋唐的法律与教化
宋元至明清的法律宋代的教化乡约的发展
中国古代“法自君出”,君主始终掌握国家的最高立法权,皇帝的诏书往往成为法律。中国古代法律,强调遵行礼教,强调纲纪伦常,礼的许多内容被直接写进法律。——叶孝信《中国法制史》
结合上述材料和本课所学,试分析形成以上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特点的原因。
原因:中国古代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儒家思想是主流思想,法律受其伦理纲常思想的影响。
材料:由于礼的侵入,法律思想的德化,法律制度的儒化,使道德高于一切,法律始终处于从属地位。在人们的意识中道德的标准高于一切,道德意识较强,法律意识是服从于道德意识的。另外,由于德礼为先,属主导,将法的作用限制到一个极小的范围即罚以内,人们对于法的认识仅在于是镇压、惩罚,这样一来,人们避犹不及,更谈不上运用和掌握。——郑永流 萧伯符《再议中国法律思想发展的基本线索》
结合所学,如何看待关于“社会治理”和“国家统治”过程中“礼法结合,儒法并用”这一特点?
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文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课文课件ppt,共1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案配套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概念解读,德治思想的渊源,法治思想的渊源,《禹刑》,《汤刑》,《九刑》,习惯法,早期的德治与法治之争,章节随测,秦汉时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ppt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第8课 中国古代的法治与教化教学ppt课件,共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