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第五单元 货币与赋税制度 同步检测
展开第五单元同步检测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时期流通货币种类有刀币、布币、蚁鼻钱等,刀币是齐国货币。考古发现在古代赵、燕及辽东和朝鲜半岛北部亦有大量刀币流通,出现这一现象主要是因为( )
A.齐国铸币业发达
B.这些地区经济交往频繁
C.齐国征服了燕、赵等地
D.刀币较其他钱币易于携带
2.中国古代货币的形成和发展与古代商业的发展密不可分。下面左图到右图的变化,充分说明了( )
金属货币—圆形方孔钱 北宋纸币铜版拓片
A.古代抑商政策的结束
B.商帮出现后的垄断
C.纸币方便携带,完全取代了金属货币
D.商品经济的繁荣
3.北宋时期,四川地区交子的发行规则是每隔三年发行一次新纸币(称“界”),规定百姓以旧换新,保证市面流通的交子总量和准备金比率不变。熙宁五年(1072年),为了应对财政危机,中央政府命令四川地区多发行一界交子,却并不按惯例把老一界交子回收。据此可知( )
A.北宋政府重视商业活动,满足市场的货币需求
B.北宋政府利用纸币,制造通胀,攫取民间财富
C.四川地区经济发达,商业繁荣,货币需求量增加
D.北宋政府增发纸币,准备向全国推广四川地区的经验
4.唐朝后期,长安、扬州等商业发达城市已出现“柜坊”“飞钱”等金融元素。北宋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信用票据和信用货币,主要包括茶引、盐引等期票类交引和交子、会子等汇票类兑换券两种类型。这一变化说明( )
A.交通迅速发展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商业信用体系发展
D.重农抑商政策松弛
5.明初发行纸币后,政府下令禁止金银甚至铜钱的流通,但纸币发行后贬值严重。永乐后,民间流通货币兼有宝钞和金银,朝廷屡禁不止。至成弘年间,民间契约文书中已主要用银。至明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对此,下列说法最准确的是( )
A.白银大量流入推动白银货币化
B.贵重金属的短缺导致宝钞贬值
C.白银货币化是民间推动的结果
D.货币改革推动白银成为法定货币
6.有人评论说:“尽管形式上是多边的,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布雷顿森林体系是高度集中的。”这里的“高度集中”意味着( )
A.美国拥有该体系的主导权
B.西欧各国仍有重大影响力
C.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
D.该体系的运作背离了经济自由化原则
7.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它使美元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旨在( )
A.重建世界经济和扩大世界贸易
B.稳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经济秩序
C.建立美国主导的世界经济蓝图
D.消除国际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8.唐朝的两税法是一次划时代的赋役制度变革,它取代了以丁身作为征税标准的租庸调制。两税法的原则是:户无主客,以见(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这一政策的调整( )
A.从根本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B.以财产性收入作为征税依据
C.促进了租佃关系的迅速发展
D.以政府严格控制户籍为前提
9.1970年,陕西何家村出土了22枚银饼,据其中几枚上的文字“怀集县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家称之为“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下图)。对此发现,合理的推测是 ( )
关中怀集县的庸调银饼
A.银两是当时流通的主要货币
B.租庸调制征收的实物具有多样性
C.租庸调制在开元年间已经崩溃
D.关中地区当时以产银著称
10.一条鞭法实行后,一些地区曾出现“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的现象。这反映了一条鞭法( )
A.计亩征银,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摊丁入亩,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
C.按亩纳税,打击了土地兼并的现象
D.赋役征银,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
11.唐朝政府改革赋役制度,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明太祖时,政府进行了全国范围的土地清丈和地籍整理运动,编制鱼鳞图册,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明朝后期,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使丁税与户籍相分离。以上这些改革( )
A.有利于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
B.有利于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
C.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减弱
D.使国家对百姓的人身束缚加强
12.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主要表现在 ( )
A.中国不能单独决定关税税率
B.英国有权决定中国的关税税率
C.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中美关税条约》
D.中国关税应保持高税率
13.1859年,清政府任命李泰国为中国海关第一任总税务司,李泰国不仅“霸占”了中国海关的最大权力,还在其任期内将司税改为税务司,税务司的实际地位就相当于各地海关行政最高长官。海关税务司的设立( )
A.便利了英国对华倾销工业品
B.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C.实现了中国海关近代化转型
D.打开列强进入内地的门户
14.1928年,国民政府发起了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的改订新约运动。经过艰苦谈判,通过了由中国政府确定的逐步提高进口商品税的征收标准(见下表)。这一标准( )
年份 | 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无同类产品且找不到相近替代物) | 竞争性进口商品(%)(国内有 同类产品) | 总税则 | |||
必需品 | 合计 | 无出口 | 有出口 | 合计 |
| |
1928 年 | 5.1 | 5.1 | 8.1 | 6.7 | 4.1 | 4.3 |
1929 年 | 22.2 | 17.2 | 18.3 | 13.8 | 9.0 | 10.3 |
1930 年 | 23.6 | 17.7 | 25.1 | 13.2 | 10.2 | 12.0 |
A.导致官僚资本垄断了国民经济
B.促进了中国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
C.基本实现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
D.有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
15.1929年,国民政府实行了一系列税则改革,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这些措施旨在( )
A.收回关税自主权
B.加速官僚资本的膨胀
C.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D.刺激中外贸易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共5小题,第16题10分,第17题11分,第18题10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5分)
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部分货币(拓片)的图样
材料二 1935年11月3日,南京国民政府财政部发布了《施行法币布告》,其主要内容如下(节选):
一、自本年11月4日起,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所发行之钞票定为法币。所有完粮、纳税,及一切公私款项之收付,概以法币为限,不得行使现金,违者全数没收,以防白银之偷漏。
……
四、凡银钱行号、商店及其他公私机关或个人,持有银本位币或其他银币、生银等类者,应自11月4日起,交由发行准备管理委员会或其指定之银行兑换法币。
……
六、为使法币对外汇价按照目前价格稳定起见,应由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无限制买卖外汇。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货币演变的趋势。(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4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展开,推动反法西斯国家在货币领域向制度化合作阶段迈进,终于在1944年7月签署了《布雷顿森林协定》。……它标志着国际货币关系告别各自为政与自由放任的混乱局面,开始步入有规则竞争和制度化合作的新阶段。
——王在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兴衰》
材料二 亚太经合组织在区域合作方面取得的部分成果
年份 | 1989年 | 2012年 | 2013年 |
直接投资流入额(亿美元) | 911.6 | 6 972.4 | — |
直接投资流出额(亿美元) | 940.8 | 8 934.9 | — |
平均关税率 | 16.9% | — | 5.8% |
——据刘晨阳、袁燕《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与2014年后的APEC进程》整理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显著特点。(5分)
(2)经济区域集团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根据材料二,概括亚太经合组织取得的成就。20世纪90年代,中国是如何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的?(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96年、1897年,清廷派李鸿章、张荫桓等人就加税一事与英国等西方国家进行接触,英国方面主张先裁厘(厘金税,清政府向过往客商征收的货物通过税,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财源)后加税,中国方面则要求对方加税而自己闭口不谈裁厘,因此,这两年清廷的加税斗争没有任何进展。1902年,英国为了保证庚子赔款的偿还,与清廷进行实行切实“值百抽五”的谈判,清廷几经犹豫,终于在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上签字。条约规定中国首先裁撤洋货厘金,之后中国可提高进出口关税。但由于各国反对,清廷提高关税财政职能的计划,直至清朝灭亡也没有进展。
——摘编自裴洪彬《清朝关税职能认识的变迁》
材料二 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与美驻华公使签订了《中美关税条约》,规定:“历年中美两国所订立有效之条约内,所载关于在中国进出口货物之税率、存票、子口税并船钞等项之条款,应撤销作废,而适应用国家关税完全自主之原则。”接着,英、法、荷等国相继与南京国民政府签订了《关税条约》,承认中国有完全的关税自主权。中国政府遂于1928年12月颁布“海关进口税则”,将各国于1926年同意的七级附加税率再分别加上5%的进口正税,共有八级税率公布为第一个国定税则,并决定于1929年2月1日起开始实施。
——摘编自邱松庆《简评南京国民
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
材料三 2002年,中国大幅度地下调了5 332种商品的进口关税税率,使关税总水平下降至12%。2003年1月1日起进一步下调进口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从12%降低到11%。2004年,对2 400多个税目的税率进行不同程度的下调后,关税总水平降低至10.4%。2005年1月1日起,进一步降低进口关税税率,关税总水平由10.4%降低至9.9%。2006年,降低植物油、化工原料、汽车及汽车零部件等143个税目的正常贸易税率。至2010年,我国已全部完成降税承诺,将关税水平降至9.8%。
——摘编自张忆良《中国进出口关税政策的
演变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政府提高关税失败的原因。(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关税自主政策。(4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01年之后中国关税大幅度降低的原因。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关税政策的认识。(2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著作《黄金与美元危机》一书中指出,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无法解决的难题。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美元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称为“特里芬难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年代美国解决“特里芬难题”的措施,分析该措施实施的背景和影响。(12分)
20.阅读材料,完成下面要求。
材料 晚清财政税收结构对比表(单位:两)
年代 | 总额 | 田赋 | 盐课 | 厘金 | 关税 |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数额 | 比重 | |
1841年 | 38 597 750 | 100 | 29 431 765 | 76 | 4 958 290 | 13 | — | — | 4 207 695 | 11 |
1885年 | 67 035 470 | 100 | 32 356 768 | 48 | 7 394 228 | 11 | 12 811 708 | 19 | 14 472 766 | 22 |
1890年 | 76 802 971 | 100 | 33 736 023 | 44 | 7 427 615 | 9 | 13 643 107 | 18 | 21 996 226 | 29 |
1894年 | 75 216 976 | 100 | 32 669 086 | 43 | 6 737 469 | 9 | 13 286 816 | 18 | 22 523 605 | 30 |
1903年 | 97 021 179 | 100 | 37 187 788 | 38 | 13 050 000 | 13 | 16 252 692 | 17 | 30 530 699 | 32 |
注:厘金制度创设于1853年,它的产生与镇压太平军筹饷有直接关系,属于商品流通税性质。
——摘编自邓绍辉《晚清赋税结构的演变》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炼两条有关晚清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的结论,并予以说明。(要求:结论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12分)
1答案:B
2答案:D
解析: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变化是为了适应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同时又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中国古代出现最早的纸币是北宋的“交子”,其不能说明抑商政策结束,排除A项;商帮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B项;纸币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金属货币,到了明清时期,主要流通货币是白银,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材料的关键信息“为了应对财政危机”,可知这次发行新币却没有及时回收旧币是为了通过增发纸币缓解财政压力,但是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行为,会造成通货膨胀。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中从“金融元素”到“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变化反映的是信用体系的变化;题干材料“商业发达城市”“交子”“会子”等反映了商业领域的变化,因而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故选C项。“信用票据”“信用货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而不是交通迅速发展的产物,排除A项。唐朝中期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南宋时最后完成,排除B项。唐宋时期统治者仍固守重农抑商的政策,而且商业信用体系的发展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不是政府政策的产物,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明朝时期,中国对外贸易顺差,海外白银大量流入,推动了白银的货币化,故A项正确;“贵重金属的短缺”在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B项错误;根据题干材料“明英宗颁布白银货币新法后,白银逐渐成为法定货币”,可知C项错误;货币改革不是题干材料强调的重点,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的基础上,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标志着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形成,故A项正确;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各国普遍衰落,B项不符合史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与布雷顿森林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7答案:C
8答案:B
9答案:B
10答案:A
解析:题干材料“视田如陷阱,是以富者缩资以趋末”反映了一些地区出现了轻视农业转而从事商业经营的现象,这是一条鞭法计亩征银带来的结果,故A项正确。“摊丁入亩”是清朝采取的措施,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未涉及对土地兼并的打击,故C项错误;“从根本上改变了重农抑商的观念”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1答案:C
解析:题干材料“不以户籍及其登记内容而以土地和财产的多寡为征税依据”“地籍与户籍彼此独立”“使丁税与户籍相分离”,说明百姓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逐步减弱,故排除D项,选C项;南宋时,我国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排除A项;中国古代小农经济是主要农业生产经营模式,排除B项。
12答案:A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南京条约》规定,英国商人“应纳进口、出口货税、饷费,均宜秉公议定则例”。这项规定开了协定关税的恶例。此后的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等不平等条约进一步强化了西方列强的协定关税权。根据这些条约和片面最惠国待遇规定,中国失去了自主调整税率的权力。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英国人李泰国出任税务司最高行政长官必将损害中国的关税自主权,中国关税长期保持较低水平有利于英国对华倾销工业品,故A项正确;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故B项错误;在政治体制没有完成近代化转型的前提下,海关没有实现转型,故C项错误;《天津条约》签订后,列强势力已经进入内地,故D项错误。
1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表格数据,可知非竞争性进口商品和竞争性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幅度都很明显,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有利于保护中国民族产业,促进进口替代产业的发展,故B项正确;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有利于民族工业的发展,与官僚资本垄断国民经济没有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改订新约运动中,国民政府的外交目标是收回关税自主权和领事裁判权,题干材料未涉及领事裁判权的问题,故C项错误;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税率增长不利于非竞争性进口商品的输入,故D项错误。
15答案:C
解析: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真正收回关税自主权,故排除A项;B、D两项从题干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题干中“对需要限制进口的货物提高关税,以保护本国工业和抑制消费,对某些工业原料降低税率并废除过境税、常关税等”措施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16参考答案:(1)趋势:从自然货币到人工货币;从形状杂乱到形状规范;从地方铸币到中央铸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从手工铸造到机器制造。
(2)内容:法币成为唯一流通货币,白银及银币全部收归国有,退出流通领域;三大银行可自由买卖外汇以维持汇率稳定。
17参考答案:(1)特点:有规则竞争和制度化合作。
(2)成就:资本流通高速增长;贸易自由化进程加快。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同欧盟等区域经济组织加强联系。
18参考答案:(1)原因:西方列强的反对和条约的束缚;清朝国力弱小;裁厘导致中央和地方财源冲突。
(2)评述:一定程度上争取了关税自主权,体现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有利于抵制外货的倾销,保护中国民族工业。但是中国海关税率的制定仍然受外国制约,未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原因:扩大对外开放的要求;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认识:关税政策是调节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是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关税政策应与国家经济发展政策相适应。
19参考答案:措施:20世纪70 年代初,美国放弃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价,布雷顿森林体系走向瓦解。背景:布雷顿森林体系本身的缺陷;西欧国家、日本的经济恢复和发展,与美国在世界市场进行激烈竞争;美国军费开支大增。影响:不利于国际金融及世界贸易的稳定,金融危机频繁。
20参考答案:结论:田赋比重逐渐降低;盐课、厘金的比重相对稳定;关税比重大幅度提高。说明:西方经济侵略不断加剧;清政府的赔款等财政负担加重;近代中国关税自主权等经济主权不断丧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