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3.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4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4.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5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5.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6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6.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7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7.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6.1《赤壁赋》课件27张第8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3/2/13421064/0/8.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sharpen,100)
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前预习课件ppt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前预习课件ppt,共27页。
1、回顾作者及写作背景2、复习本课相关的文化常识3、梳理课文内容4、积累有关的写作素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改变了五代以来婉约柔靡的风格,开创了豪放一派的词风,与辛弃疾合称“苏辛”。他在书法、绘画、音乐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作品有《苏东坡集》。
本文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离置所。诗人在废黜黄州的困顿中,并没有真正心灰意冷。旷达的胸襟使他随缘自适,善于处变,并不忘时时投身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同年,他先后两次游览黄州的赤鼻矶,“借地抒情”,相继写下了著名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诗文。本文是《前赤壁赋》。苏轼在赤壁的创作活动,给赤壁增添了光彩,清人就干脆把黄州赤壁命名为“东坡赤壁”,并镌刻在建筑物的门额上,由此名满天下。直到今天,在黄冈东坡赤壁,仍有“二赋堂”“酹江亭” “坡仙亭”等名胜。
赋 赋,中国古典文学的一种重要文体。它外形似散文,内部又有诗的韵律,是一种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文体。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在汉代是铺张扬厉、繁缛富赡的,被称为大赋。到了六朝讲求对仗工稳、字句整饬,称为律赋。语句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经历长期的演变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再讲究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称为“文赋”。
一江春水,静静如澈地,缓缓流向那远方。一只乌篷船,摇啊摇,摇醒一江春水的梦。
(1) 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以王公在位年数来纪年。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 (2)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后多用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庆历四年春”、《琵琶行》“元和十年”、《游褒禅山记》“至和元年七月某日”。(3)干支纪年法。如《〈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死事之惨,以辛亥三月二十九日围攻两广督署之役为最。”“辛亥”指公元1911年;《与妻书》“辛未三月念六夜四鼓”,“辛未”应为辛亥。近世还常用干支纪年来表示重大历史事件,如“甲午战争”、“戊戌变法”、“庚子赔款”、“辛丑条约”、“辛亥革命”。 (4)年号干支兼用法。纪年时皇帝年号置前,干支列后。如《扬州慢》“淳熙丙申”,“淳熙”为南宋孝宗赵昚(shèn)年号,“丙申”是干支纪年;《核舟记》“天启壬戌秋日”,“天启”是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壬戌”是干支纪年。
①朔 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逍遥游》)②望 农历每月的十五叫望,十六叫既望。壬成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与妻书》)③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登泰山记》)
【干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甲、乙、丙、丁、戊、已、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単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
【四虎】古人把东、北、西、南四方每一方的七宿想象为四种动物形象,叫作四象。东宫苍龙、北宫玄武、、西宫白虎、南宫朱雀。
【ニ十八宿】古人为观测日、月、五大行星运行而划分的十八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大行星运行所到的位置。 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苏轼的《赤壁赋》描写了月夜的美好景色和泛舟大江饮酒赋诗的舒畅心情,然后通过客人的洞箫吹奏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客之间的一场问答,进而转移到关于人生问题的论辩上,写出历史人物的兴亡和现实苦闷的“悲”,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最后归于豁达乐观,表现出作者“乐——悲——乐”的感情变化,这也是课文的感情线索。文章含而不露,意在言外,深沉的感情融于景物描写之中,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一、阅读课文第一段,回答下面问题。 1.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作者通过吟诵《诗经》篇章来表现自己在明月美景下的情致,极富韵味。 B.“徘徊于斗牛之间”的“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恋之情。 C.在澄澈、幽美的夜景中,作者任一叶扁舟在茫无边际的江面上飘荡,委婉表达了贬谪后失意茫然的心情。 D.本段写作者与客夜游赤壁的情景,展示了作者身心与自然相融合,舒畅飘逸、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 解析:C项“失意茫然”不当,第一段主要写作者置身美景中的喜悦之情。 答案:C
二、阅读课文第二、三段,回答下面问题。 2.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属于客悲原因的一项是 ( ) ①望美人兮天一方 ②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③泣孤舟之嫠妇 ④哀吾生之须臾 ⑤知不可乎骤得 ⑥侣鱼虾而友麋鹿A.①②⑤ B.③④⑥C.②④⑤ D.①③⑥解析:②表达物是人非、英雄不再的感慨。④哀叹人生短暂。⑤是理想不能实现的伤感。 答案:C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文章中的“美人”指所倾心的对象,代表一种理想的追求。歌词表现了作者的政治感慨,表现了作者在遭受贬谪后,仍然坚持对生活的执著态度,坚持对朝廷政事关切而不甘沉沦的情怀。 B.第二段的“悲”是从客人悲凉的箫声中体现的。作者借助夸张,运用精细的刻画和生动的比喻化抽象为具体,把洞箫那种悲咽低回的音调表现得十分形象真切。 C.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虽然客人表现得极为悲伤,但作者的心情极为欢畅,二者形成对比。 D.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两个人物,是描写;再由“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最后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是抒情。 解析:第三段中的客语,实际反映了作者本人思想中的消极面。这是作者借客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个方面。 答案:C
四、阅读全文,回答下面问题。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赋开篇展现的是一幅逍遥游乐图:清风明月,助人雅兴;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描写的情景让人觉得心境安闲,物我和谐。 B.本赋运用的主客对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本赋的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的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之后的哲学的领悟。 C.本赋中的客沉郁,主达观:客充满人事沧桑与吾生有涯的感慨,主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二为一的心灵净化的境界。而这种意蕴诉之于月下江游的眼前景物和由景物所引起的感触,因此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渗透力。 D.通观全文,人情美和人性美成了作者情绪的依托,成为他思考和认识人生的凭借。作者以旷达的胸怀和人生态度,蓄天地之灵气,化万物之精魂,感悟大自然所包含的生命的真谛,同时表现了自己高远的情志。 解析:D项,“人情美和人性美”应为“自然美”。 答案:D
三、阅读课文第四、五段,回答下面问题。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作者达观态度的一组是( ) ①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②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③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 ④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⑤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⑥肴核既尽,杯盘狼藉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④ 解析:③⑤是作者客观陈述自然现象,⑥描述主客宴后的情景。这三句话都不能体现作者达观的态度。 答案:D
6.下列对课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第四段中苏子的回答,照应文章开头的写景,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间万物和人生,都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 B.作者认为,若以不变的观点看事物,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的。既然客观世界如此,我们就没必要去羡慕滔滔长江的无穷尽。 C.用辩证的观点看待宇宙中的万事万物,人就会得到思想上的解脱。作者认为解脱的真正出路在于“清风明月”,故应从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 D.本文结尾意味深长,既照应了开头飘飘欲仙的快乐,也暗示自己被贬谪黄州后消极归隐的思想。 解析:本文结尾,暗示了作者自己虽遭迫害被贬黄州,但并不消极的人生态度。 答案:D
一千年前,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曾与泗州友人刘倩叔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先生诗兴大发,感叹:“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在得意之时也曾做过皇帝的近臣高官,佳肴美酒锦衣玉食自不在话下。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因个人得失而奴颜婢膝,一生追求人间之真味,细细想来,这实在是做人的真谛。人生苦短,去日苦多,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去为猥琐之事烦恼。于是,苏轼在《赤壁赋》中警醒世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清风明月,饮酒赋诗,好一个达观的苏东坡! 应用角度:“生活态度” “面对挫折” “得与失” “寄情山水”等。
苏轼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地,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 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他自问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才干,而此时? 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 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 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苏轼的赤壁》)
东坡突围(节选)余秋雨 语堂先生酷爱苏东坡的黄州诗文,因此由诗文渲染开去,由酷爱渲染开去,渲染得通体风雅、圣洁。其实,就我所知,苏东坡在黄州还是很凄苦的,优美的诗文,是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 苏东坡在黄州的生活状态,已被他自己写给李端叔的一封信描述得非常清楚。 信中说: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苏东坡那一封封用美妙绝伦、光照中国书法史的笔墨写成的信,千辛万苦地从黄州带出去,却换不回一丁点儿友谊的信息。日常生活,在家人接来之前,大多是白天睡觉,晚上一个人出去溜达,见到淡淡的土酒也喝一杯,但绝不喝多,怕醉后失言。
他经过“乌台诗案”已经明白,一个人蒙受了诬陷,即便是死也死不出一个道理来,你找不到慷慨陈词的目标,你抓不住从容赴死的理由。你想做个义无反顾的英雄,不知怎么一来把你打扮成了小丑;你想做个坚贞不屈的烈士,闹来闹去却成了一个深深忏悔的俘虏。无法洗刷,无处辩解,更不知如何来提出自己的抗议,发表自己的宣言。 这是一种真正精神上的孤独无告,对于一个文化人,没有比这更痛苦的了。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像苏东坡这样的灵魂竟然寂然无声,那么,迟早总会突然冒出一种宏大的奇迹,让这个世界大吃一惊。
然而,现在他即便写诗作文,也不会追求社会轰动了。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途绝不在这里。这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这一切,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细流汇成了湖,结果——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赏析] 黄州这块贫瘠之地,给了苏东坡成熟,让苏东坡看透了风尘,使处于生活与精神双重凄苦的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完成精神上的挣脱与超脱,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 本文叙事客观,议论独到,抒情深挚,语言典雅蕴藉,在语言独特的张力中,寄托了作者对苏轼的高度赞美之情和同情之心。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教课课件ppt,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赋,第七单元自然情怀,“宋四家”,文艺全才,诗词名句知多少,关于赋,活动2积累常识,关于赋的流变,乐在何处,情怀阐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文内容课件ppt,共46页。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乌台诗案,第一步读,翻译与理解,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英语朗读宝](http://img.51jiaoxi.com/images/c2c32c447602804dcbaa70980ee6b1a1.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