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备课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备课ppt课件,共4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走近韩愈,第一段,提出中心论点,正面阐述道理,古之学者必有师,从师的原因,从师的标准,第二段,第三段,圣人无常师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说:古代论说文的一种,议论文体,一般陈述自己对某事物的见解,可以先叙后议,也可以先议后叙。初中时学过的《马说》、《捕蛇者说》、《爱莲说》等都属于这种文体。与“论”相比,“说”较偏重说明(始自唐宋,明清时尤甚),往往带有杂文、杂感的性质;“说”的内容、写法和风格较为灵活多样,所以后世对于论说文中的“说”,又有所谓“杂说”的称呼。
“师说”不是“说说老师”之意,“说”古文为陈述和解说,即“解说……的道理”之意。“师说”的意思应为“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死后谥“文”,故又称“韩文公”。
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唐代很有影响的教育家:先后做过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直接从事教育和教学工作。凡经他教授、指点过的学生,皆自称韩门弟子。
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反对魏晋六朝以来浮华艳丽的文风,竭力主张“文以载道”,提出了“惟陈言之务去”、“辞必己出”的口号,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极其深远。
“八代”指的是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这几个朝代正是骈文由形成到鼎盛的时代。另外,还可从虚的角度理解“八代”,即很长时间。 “衰”是针对八代中的骈文而言。一个“衰”字,表达了唐宋古文家对骈文的贬斥和不满。从骈文的发展看,这一描述虽不乏主观色彩,但还是很准确的。因为两晋以后,骈文风气大盛,不分内容场合,几乎无文不骈、无语不偶,走向了形式主义歧途;内容上大多风花雪月,儿女情态,无病呻吟,趋于堕落。 到了唐中叶,韩愈、柳宗元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主张用散句单行的形式写作散文,使这种散文逐渐代替了此前的骈文,并持续千百年。在这场运动中,韩愈的开创之功是不可没的,并且以卓越的理论和创作实践,为古典散文的艺术生命注入了新鲜血液,为散文的历史发展开辟了一条康庄大道。所以,素来不轻易称许别人的苏轼也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作了“文起八代之衰”的千古赞誉。
“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文以载道”,用现在的话说,写文章就是表达思想。
我国自古就有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但在历史上的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和佛学的兴起,儒学一度衰落,师道也就愈来愈不被重视,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唐代。当时仍沿袭着一种封建门阀制度,贵族子弟都可以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因此,社会上产生了一种“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求师学道往往会招来路人的讥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於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好:喜爱。六艺经传: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通:普遍。于:前一个是介词,表被动,被;后一个也是介词,从。行:遵行。贻:赠送。
第一层: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为“师”下定义,从正面概论教师的职能,其中“传道”是目的,“受业”是手段,“解惑”是核心。第三层:紧扣教师职能中的“解惑”任务,从反面论述无师不能解惑,从理论上阐明从师的必要性。第四层:扣住教师职能中的“传道”目的,证明传道者就是老师,从正面提出择师标准。第五层:归纳上文,提出从师的原则——“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第一段从理论上对中心论点作初步论证,论证思路是怎样的?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三个方面:① 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作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区分圣愚的关键所在;② 把为子择师与自身“耻师焉”的行为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③ 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情感变化:由推测到肯定(责备)到反讽。其皆出于此乎——推测语气;吾未见其明也——肯定(责备)语气;其可怪也欤——反讽语气。
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论证?作者情感有什么变化?
通过针砭时弊,从反面论证第一段所提出的中心论点。此段分论点是: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作者从哪三方面进行对比论证?
古之圣人,从师而问;
今之众人,耻学于师。
对其子,择师而教;对其身,耻学于师。
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群聚而笑之。
第一段和第二段在论证角度上有怎样的区别?
前者从正面立论,在论证老师重要作用的基础上,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基本观点;第二段从反面立论,通过三组事实进行对比,批判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耻于从师的恶劣风气。作者在第一段里有感而发,针对当时以从师为耻的风气,提出观点;第二段批判现实,从反面证明从师的重要性。两段互为表里,相辅相成。
1、作者用孔子的言行,阐述了什么观点?(本段分论点)
2、本段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1)对比论证第二段三组对比造成强烈反差,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则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不言自明。(2)引用论证第三段引述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阐明自己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观点(“古之学者必有师”)—师之责(“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从师原因(“人非生而知之”)—择师原则(“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三组对比(古圣人从师,今众人耻学;其身耻师、替子择师;“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士大夫之族”)—师道观(“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写作缘由。
1.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1)是故无贵无贱 无(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通 (3)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 (4)作《师说》以贻之 贻
答案:(1)无论,不分。(2)普遍。(3)知道,懂得。(4)赠送。
2.下列画线词的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吾师道也 ②耻学于师 ③孔子师郯子 ④小学而大遗 ⑤君子不齿⑥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⑦吾从而师之A.①⑤/②③⑦/④⑥ B.①③/②⑦/④⑥/⑤C.①⑤/②/③⑦/④⑥ D.①⑤/②⑦/③/④⑥
答案:C解析:① 师:名词用作动词,学习。② 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③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④ 小、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⑤ 齿:名词用作动词,并列、排列。⑥ 圣、愚:形容词用作名词,圣人、愚人。⑦ 师: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
3.下列句中画线的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位卑则足羞C. 其皆出于此乎 余嘉其能行古道D.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答案:D解析:A. 副词,竟/ 连词,于是。B. 连词,表转折/ 连词,表顺承。C. 副词,大概/ 代词,他。D. 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4.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与现代汉语中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B. ①吾从而师之 ②师不必贤于弟子C. ①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②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D. ①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②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答案:D解析:D 项,“先后”,指先和后,古今义相同。“所谓”,指所说的,古今义相同。A 项,“学者”,今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古指求学的人。“所以”,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表结果的连词,古指“用来……的、……的凭借”。B 项,“从而”,今用作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古代“从而”是两个词,“从”是动词,跟从,“而”是连词,并且。“不必”,今义是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古义为不一定。C 项,“小学”,今指小学教育,古义是小的方面学习。“众人”今指大家、许多人,古义为一般人。
5.下列对文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句读指文辞休止和停顿处。古时文章以行气为核心,文中一口气行完,并表达出一个意思称为一句,在行完一口气的过程中出现诸多的自然小停顿、间隔称之为读。B. 在古代,对一些以技艺为职业的人,称呼时常在其名字前加一个表示他的职业的字眼,让人一看就知道这人的职业身份。如《庖丁解牛》中的“庖丁”,“丁”是名,“庖”是厨师,表明职业。本文中的“师襄”,“师”意为乐师,表明职业。C.“士大夫”是古代中国对社会上具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的统称。D.“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
答案:C解析:C 项中的“士大夫”不仅指有一定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还指官吏。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B. 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C. 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 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这种情况,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答案:B解析:在文中作者并没否认“童子之师”是老师。
7.名句默写。(1)韩愈在《师说》中阐述择师的标准的句子是:“ , 。”(2)韩愈在《师说》中“ , ”的观点与荀子《劝学》中的“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相近。(3)《师说》中韩愈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 , ”。(4)韩愈在《师说》中用“ , ”批评一些人学习分不清大的方面和小的方面。(5)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 , 。
答案:(1)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师不必贤于弟子(3)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4)小学而大遗 吾未见其明也(5)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示范课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文言虚词“之”,文言虚词“于”,时间8分钟,合作探究,让我们的讨论激情高效,我的舞台我做主,感悟表达,当堂检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0.2* 师说评课课件ppt,共2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唐代古文运动倡导者,生平事迹,时代背景,一词多义现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0.2* 师说集体备课ppt课件,共39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子贡结庐守墓,尊师典故,写作背景,第一段小结,古之学者必有师,提出中心论点,从师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两个角度阐释,论证方法对比论证,论证思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