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三节海_气相互作用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第二节洋流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四章水的运动问题研究能否利用南极冰山解决沙特阿拉伯的缺水问题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本章整合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 2022_2023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五章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第一节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课件 0 次下载
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图文ppt课件
展开基础落实·必备知识全过关
重难探究·能力素养全提升
一、地域差异1.形成(1)地域特征的形成是地域外部条件与内部物质、能量运动的结果。(2)地域外部条件包括 太阳辐射量 、 距海远近 等。 ①同纬度地区。
②不同纬度地区。低纬地区与高纬地区吸收的 太阳辐射量 不同,使得水循环、生物循环等物质迁移的数量存在差异,从而形成 热带 与 寒带 不同的景观。
2.空间尺度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即规模有大有小
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案例:元素迁移与地域差异的形成”,思考:1.从气候角度分析不同地域钠、钾、钙、镁元素差异显著的原因。提示 不同地域降水量不同。2.从元素地域差异的角度分析湿润区比干旱区植物长势良好的原因。提示 在湿润区,钠、钾、钙、镁易淋溶并迁出,土壤和水含盐量低,植物生长良好;在干旱区,钠、钾、钙、镁均大量保存,土壤和水含盐量高,植物生长不良。
结论要语 辨一辨1.不同地域,自然环境特征存在着差异。( √ )2.太阳辐射量、距海远近是地域差异形成的外部条件。( √ )3.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草原带属于大尺度的地域差异。( × )解析 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体现在不同的空间尺度上,与全球性的地域差异比,温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草原带属于小尺度的地域差异。4.地域差异的形成与自然环境要素间的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有关。( √ )
二、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的基础是热量1.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分异的基础是水分2.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1)典型地区:中纬度地区。(2)景观变化: 森林 带— 草原 带— 荒漠 带。
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图5.7“世界陆地自然地带的分布”,思考:1.沿亚欧大陆的东岸由南向北自然带是如何变化的?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 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亚寒带针叶林带→苔原带。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从我国渤海沿岸向西经过亚欧大陆中部到欧洲北海沿岸,主要自然带如何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了哪种地域分异规律?提示 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温带草原带→荒漠带→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带。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结论要语 辨一辨1.从地理学角度看,“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描述的是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 )解析 从塞北到江南是纬度从高到低,反映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2.热量条件是形成由赤道到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主要原因。( √ )3.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最典型。( × )解析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在中纬度地区最典型。4.森林自然带一般分布于湿润和半湿润地区,是生产量最大的陆地自然带。( √ )
三、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与地方性分异规律1.垂直地域分异规律(1)形成原因:高大的山体随着海拔的变化,水热状况不同,自然环境要素间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的差异很大。(2)分异规律:①从山麓到山顶,分布着不同的景观带,构成 垂直带谱 。 ②山麓与陆地自然地带一致。③垂直带变化与其所在纬度向较高纬度方向上的陆地自然地带变化相似。
2.地方性分异规律(1)概念:受 地形 、岩石风化物等地方性因素影响,通过物质与能量再分配,形成了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 (2)案例:温带湿润区植被随地形的变化
在温带湿润区,随地形从高到低形成了地方性的针叶林(或灌丛)带、落叶阔叶林带和草甸带的分布规律。
旁栏边角 练一练阅读教材图5.12“喜马拉雅山脉的垂直地域分异”,思考:1.喜马拉雅山脉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地带一样吗?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变化?提示 不一样。随着山地海拔的增加,气温和降水随之发生变化,在不同高度产生了不同的水热状况组合,形成了不同的陆地自然地带。2.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坡的基带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提示 喜马拉雅山脉南坡基带为常绿阔叶林,北坡基带为高山草甸草原。因为南坡山麓海拔较低,气温较高,降水较多,属阳坡。而北坡山麓具有高寒气候特征,不适宜森林生长,只能发育高山草甸草原。
结论要语 辨一辨1.“一山有四季”体现了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2.沙漠中的片片绿洲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 × )解析 沙漠中片片绿洲受局部水源分布的影响,属于地方性分异。3.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的主要原因是受洋流影响。( × )解析 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是因为在60°S附近缺失大陆。
探究一 地域差异与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一带一路”赋予了丝绸之路全新的生命。重走丝绸之路,就是启动一部全新的世界史。北京某旅游公司全程策划了“大明重走丝绸之路”活动。该线路从山海关始发,经长城西出嘉峪关进入沙漠,沿丝绸之路进入欧洲最终抵达罗马。
结合材料探究:(1)参与者自西向东依次见到的自然景观(植被类型)主要有哪些?(区域认知)提示 森林、草原、荒漠、草原、森林。(2)途经线路的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这些气候对应的植被类型分别是什么?(综合思维)提示 自东向西的气候类型分别是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这些气候类型对应的植被依次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及温带荒漠、温带落叶阔叶林、亚热带常绿硬叶林。(3)东西向的自然景观差异体现了哪种陆地地域分异规律?此外,还有哪种陆地地域分异规律?(地理实践力)提示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方法突破]陆地地域分异规律
[应用体验]【例1】 下图为我国大陆轮廓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从B到A的自然景观变化体现了( C )A.全球性的海陆分异B.山地垂直地域分异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2)从C到D自然景观变化的基础是( A )A.水分B.热量C.土壤D.地形
解析 第(1)题,图中从B到A的自然景观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体现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主导因素是热量,C正确。没有全球性的海陆分异这种规律;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是垂直变化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是东西向变化。第(2)题,图中从C到D自然景观呈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的变化规律,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导致这种变化的主导因素是水分,A正确。
针对训练下图是理想大陆自然带(局部)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1.导致自然带沿①→②→③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B )A.热量B.水分C.地形D.土壤2.理想大陆自然带①和④的自然植被属于( C )A.亚热带常绿阔叶林B.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温带落叶阔叶林D.亚寒带针叶林
解析 第1题,据图推断,①为森林,②为草原,③为荒漠,沿①→②→③自然带变化的规律,属于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主导因素是水分。第2题,温带落叶阔叶林分布在中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是受温带海洋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控制形成的,C正确。
下图是陆地自然植被类型分布与水热条件关系图。读图,完成3~4题。
3.对图示自然植被分布规律影响因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D )A.沿X方向热量增加B.沿X方向降水增加C.沿Y方向热量增加D.沿Y方向降水增加4.甲、乙所表示的自然植被类型分别是( A )A.热带草原 温带落叶阔叶林B.热带草原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C.热带雨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D.热带雨林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解析 第3题,依据图中自然植被的分异状况可以判断:沿X方向热量减少;沿Y方向降水增加。故选D。第4题,甲位于热带荒漠的降水增加方向,则可推断出甲为热带草原,乙位于温带草原的降水增加方向,即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故选A。
探究二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每当季节变换,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便开始“搬家”,更换牧场:从山前平原的春牧场,搬至深山里的夏牧场;等到气温下降,再从高山带逐级往下迁,以便赶在冬天来临前,回到河谷低地或沙地周围温暖的冬牧场。生活在新疆草原和高山牧场的牧民们,世世代代形成了不同季节利用不同高度草场的迁徙游牧方式。下图是天山牧民迁徙示意图。
结合材料探究:(1)分析生活在新疆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迁徙的根本原因。(区域认知)提示 随着海拔的增加,从山麓向山顶,水热状况及其组合发生变化,产生垂直地域分异。(2)分析生活在阿尔泰山、天山、帕米尔高原的牧民随季节迁徙的具体自然原因。(综合思维)提示 水草丰美和气候适宜是满足牧民放牧的两个基本条件。夏季林带以上降水较多,水草丰美,气候凉爽,是牲畜增肥的良好场地;冬季山下的河谷低地和盆地没有覆盖厚厚的积雪,便于牲畜觅食,且气候不太寒冷,牲畜可安全过冬。
[方法突破] 一、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判读
二、“四看法”判读山地垂直自然地带
[应用体验]【例2】 (2022·辽宁锦州期末)下图是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山地最有可能是秦岭的是( D )A.①B.②C.③D.④(2)导致③山地雪线南北坡差异的原因可能是( B )①南坡是阳坡 ②北坡是阳坡 ③南坡是迎风坡 ④北坡是迎风坡A.①③ B.①④ C.②③D.②④
(3)图中四山地纬度由低到高排列正确的是( C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解析 第(1)题,秦岭为我国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南坡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①②③④四幅图中,只有④符合,D正确。第(2)题,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主要是坡向、坡度等。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则相反;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背风坡则相反;坡度大、雪线高,坡度缓、雪线低。③山地雪线南坡高,北坡低,很有可能位于北半球,南坡为阳坡、背风坡,雪线高,北坡为阴坡、迎风坡,雪线低,①④正确,故选B。第(3)题,从①②③④四山地的基带来看,雨林分布在热带,常绿林分布在亚热带,温带荒漠分布在温带,针叶林分布在亚寒带。因此由低纬度向高纬度排列是①④③②,故选C。
针对训练下图为我国某山地北坡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随海拔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该山地可能是( C )A.秦岭B.南岭C.昆仑山D.喜马拉雅山2.甲、乙、丙三地垂直自然带的类型组合存在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B )A.光照B.水分C.海拔D.热量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中冰雪带的海拔判断,该山地可能位于青藏高原地区。南岭、秦岭的海拔均没达到此高度,A、B错误。图中显示山地北坡的暖温荒漠带最低海拔为1 000~1 500米,位于第二级阶梯,可能是昆仑山,C正确。喜马拉雅山北坡最低海拔约4 000米,D错误。第2题,根据材料可知,甲地有山地森林草原,乙、丙两地没有;丙地有高山草原带,甲、乙没有,这种组合差异的出现主要由水分差异所致。B正确。
下图为某山地垂直自然带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该山地自然带分异的主导因素是( D )A.地质B.土壤C.光照D.水热4.图中甲地自然植被类型可能为( B )A.热带雨林B.针阔混交林C.荒漠D.草原
解析 第3题,随着海拔的上升,气温不断下降,降水表现为少—多—少的变化,因此自然植被类型相应地发生变化,D正确。第4题,图中甲地自然植被位于常绿阔叶林和高山针叶林之间,应为针阔混交林,B正确。
探究三 地方性分异规律
[情境探究]塔里木河中游生长着大片的胡杨林,这里集塔里木河自然景观、胡杨景观、沙漠景观为一体,是世界上最古老、面积最大、保存最完整、最原始的胡杨林保护区之一。胡杨枝繁叶茂,春夏两季郁郁葱葱,深秋季节一片金黄,景色迷人。
结合材料探究:(1)塔里木河流域的气候类型及其特征是什么?(区域认知)提示 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降水少。(2)塔里木河所在区域的典型植被是什么?胡杨林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综合思维)提示 塔里木河流域的典型植被是荒漠。胡杨这种高大植被之所以能在塔里木河流域生长,主要是因为塔里木河为其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方法突破]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主要反映的是尺度较小的地域分异,主要是由一些地方性因素的影响形成的,这些地方性因素,又被称为非地带性因素,因此地方性分异规律也被称为非地带性现象,具体如下表所示。
另外,有些地区的非地带性现象是由多个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比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巴西高原东南部、澳大利亚的东北部、中美洲东侧的热带雨林带,都是因为位于山地迎风坡,多地形雨;信风来自海洋,性质暖湿;沿岸暖流增温增湿。
方法技巧 地方性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依据某现象所处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及海拔,按地带性规律判断应该是什么自然地带,然后将实际环境与理论上的自然地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规律,如果不一致就是地方性分异规律。地方性分异规律的表现可以总结成“缺失”“改变”“约束”“块状”等几个方面。(1)“缺失”:如由于海陆分布差异,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2)“改变”:如由于地形的影响,南美洲安第斯山脉南段东侧是温带荒漠带。(3)“约束”: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自然地带分布范围很窄并向南北延伸呈狭长状。(4)“块状”:如我国新疆温带荒漠中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
(1)该山出现常绿硬叶植被所体现的地域分异规律是( D )A.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规律(2)图中沟谷季雨林出现的主导因素是( C )A.纬度 B.土壤 C.地形D.光照
[应用体验]【例3】 (2021·浙江台州期末)沟谷季雨林分布在地表径流汇集的封闭沟谷地区。下图示意我国东南某丹霞地貌的植被分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解析 第(1)题,该丹霞山地由于山块高耸,山顶土层较薄,保水性差,通风良好,阳光充足,蒸发量大,导致山顶干旱,发育耐旱的硬叶植被,体现的是地方性分异规律,D正确。第(2)题,谷地温度较高,水分充足,形成湿热的小环境,发育偏暖湿的沟谷季雨林和常绿阔叶林,所以该丹霞山地沟谷季雨林出现的主导因素是地形。
针对训练 (2021·浙江金华期末)读从太行山至滨海平原土壤分布断面图,完成1~2题。1.该区域土壤类型分布的差异体现了( B )A.垂直地域分异规律B.地方性分异规律C.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D.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2.导致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 )A.地方地形B.地方气候C.地表水系D.地面组成物质
解析 第1题,该区域土壤类型差异的形成是地形、地势条件下的地下水资源不同而引起的分异,属于地方性因素引起的地方性分异规律,B正确。第2题,读图可知,导致该区域土壤分布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方地形的变化,由山地到冲积扇再到冲积平原最后到滨海平原,地形发生变化,地下水的埋藏条件发生变化,因此发育的土壤不同,A正确。
下图为北美洲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
3.与②地相比,③地( B )A.夏季气温较低B.夏季水源紧缺C.森林覆盖率较高D.冬季气温更低4.图中南北走向的山脉使该山脉以西的水平自然带( C )A.出现缺失B.发生改变C.分布受限D.东西展宽
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文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地理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文配套课件ppt,共42页。
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作业课件ppt: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湘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作业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分层作业,A级必备知识基础练,B级关键能力提升练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文内容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地理人教版 (2019)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第二节 自然环境的地域差异性课文内容ppt课件,共5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湿润区,干旱区,热带雨林带,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森林带,垂直变化,较高纬度,针叶树,草甸植被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