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综合素质测评)(广东专用)第1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82475/0/0.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综合素质测评)(广东专用)第2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82475/0/1.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综合素质测评)(广东专用)第3页](http://img-preview.51jiaoxi.com/2/2/13382475/0/2.jpg?x-oss-process=image/resize,w_794,m_lfit,g_center/sharpen,100)
所属成套资源: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学期同步练习全套
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综合素质测评)(广东专用)
展开
这是一份2022--2023学年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单元综合素质测评)(广东专用),共21页。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测评限时:120分钟 满分:120分一、基础(24 分) 1. 默写古诗文。(共10 分,答对一句得1 分,满分不超过10 分) (1)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 。(杜甫《春望》) (2)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中蕴含只要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哲理的诗句是: , 。(3) , 。小园香径独徘徊。(晏殊《浣溪沙》) (4) 李贺《雁门太守行》一诗中运用夸张、比喻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 危急形势以及城内将士披坚执锐、严阵以待的情形的诗句是: , 。(5) 默写杜牧的《赤壁》。 , 。 , 。2.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4 分) (1) 高树与低树fǔ yǎng shēng zī( ) 。(2) 革命的jīng qí( ) 在迎风飘扬。(3) 街上行人mó jiān jiē zhǒng( ) ,络绎不绝。(4) 把草茎松毛择净,撕成蟹腿肉粗细的丝,和青辣椒同炒,入口便会使你 zhāng mù jié shé( ) 。3. 下列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 (3 分) A. 感谢您的邀请,届时家父一定会前往会场莅临指导。B. 欢迎您光临寒舍,您的到来真是令寒舍蓬荜生辉,让我倍感荣幸。C. 令爱在这次编程比赛中夺得冠军,这真是值得祝贺的一件喜事。 D. 这是我的拙作,请您多指正。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只有因势利导,正确认识自己,发挥所长,就能有所成就。(第一个“就”改为“才”) B. 春季的羊城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把“春季的羊城”改为“羊城的春季”) C. 看着众多的莘莘学子,作为学校的领导,他深感责任重大。(删掉“众多的”) D. 为了避免交通事故不再发生,各地交警部门对酒驾行为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将“避免”改为“防止”)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5—6 题。(4 分) 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确立的节气之一,早在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圭表观测日影长短法测定出冬至来了,时间在每年的12 月22 日左右。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 阳气回升,所以冬至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5. 将下面关于冬至的信息补充完整。(2 分) ①冬至时间的确定;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冬至的气候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④ 。6. 请用一种修辞手法来描绘冬季的景色,体现冬季的特征。(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46 分) (一)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19 分)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孙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闻之:有三利必有三患,子知之乎?” 孙叔敖蹴②然易容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问何谓三利何谓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怨归之③。此之谓也。”孙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④;吾官益大,吾心益小;吾禄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 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尧、舜其犹病诸⑤。” (《孙叔敖遇狐丘丈人》) 【注释】①仆:对自己的谦称。②蹴:吃惊不安。③怨归之:怨恨会集中于他。④吾志益 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层。⑤尧舜其犹病诸: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还担心做不到呢。7. 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 分) (1) 必先苦其心志( ) (2) 衡于虑( ) (3) 入则无法家拂士( ) (4) 曾益其所不能( ) 8.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3 分) A.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不知木兰是女郎B.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可以免于患乎C. 曾益其所不能/ 吾爵益高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孙叔敖蹴然易容曰 9. 请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3 分) 小 子 不 敏 何 足 以 知 之 敢 问 何 谓 三 利 何 谓 三 患10.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 分) (1) 人恒过,然后能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 阅读【甲】【乙】两文后,回答下面问题。(5 分) (1) 【甲】文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的事迹,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从他们的事迹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乙】文中,孙叔敖所持的观点与【甲】文中哪句话意思相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 【2021·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改编】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10 分) 中国古亭的历史沿革王 盛①亭是体现中国建筑特征的一种代表形式。它造型丰富,玲珑多姿,富有诗情画意, 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十分深厚的文化内涵。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②许慎的《说文》中讲:“亭,停也,人所停集也。凡驿亭、邮亭、园亭,并取此义为名。”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一直可以上溯到商周以前。但是“亭”字的出现,却相对较晚, 大致出现于春秋战国前后。甲骨文、金文中均未见有“亭”字,现在发现的最早的“亭” 字,是先秦时期的古陶文和古玺文。因此,在秦以前,亭的基本形制或许并不是十分成熟, 但是到秦汉时,亭已经十分普遍了,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实用性很强的建筑。③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同时也是职司的所在地。《日知录》中记载:“秦制十里一亭,十亭一乡。”汉高祖刘邦最初曾任泗水亭亭长,掌管治安警卫,兼管停留旅客,治理民事。④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纵情山水、投身自然成为时尚,亭的性质也逐渐跟着发生了变化,出现了供人游览和观赏的亭。例如著名的会稽山兰亭,最初是一座带有邮驿性质的路亭。为了能够更好地观赏四周的湖光山色,它曾被太守移到了湖滨, 后又被筑在山巅,以便登高远眺。这样兰亭由实用性的亭转向了观赏性的亭。⑤隋唐以后,亭便成了园林中不可缺少的建筑物。按《大业杂记》中记载,隋炀帝榆林行宫建有“翠微亭”等十二座山亭,纵广均二丈有余。在唐代的一些宫苑中,亭不仅是苑中的重要景观建筑,而且在数量上也远远超过了其他类型的建筑。《长安志》中记载: “禁苑。在宫城之北。……苑中宫亭凡二十四所。”其中亭就有十八座之多,占全苑列名建筑的百分之七十五,可谓历史上大量以亭入园之始。唐代官吏、士大夫于宅邸、别业中筑亭的也有很多人。例如诗人王维的辋川别业中的“临湖亭”,白居易家中的“琴亭”和“中岛亭”等。⑥到了宋代,亭的建造更为普遍,功能和用途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从《宋史·地理志》中可以知道,宋徽宗在艮岳中说“叠石为山, 凿池为海,作石梁以升山亭,筑土岗以植杏林”,利用景龙江水在平地上挖湖堆山,人工造园,园中置亭颇多,并运用“对景”“借景” 等手法,把亭和人工山池相结合。由此可见,此时筑亭已经不再是晋唐那样纯粹借自然山水形胜,而是把人的主观意念,把人对自然美的认识和追求纳入建亭的构思之中,开始寻求寓情于物的人工景观的组织了。⑦亭发展到明清时期,造型、性质和使用内容等各个方面都比以前大为发展,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即便是同一平面形式, 由于建筑意匠和处理手法的不同,也会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在重视亭的造型的同时,对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也都十分讲究,非常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而且在风景区和园林中,亭的意境的创造,已成为刻意追求的目标。人们运用各种艺术手段,寓情于物,移情入景,把主观的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说,明清时期的筑亭,在建筑的艺术与技术两个方面,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而又臻于完善的境地,进入了中国古典亭榭发展的鼎盛时期。(选自《浅谈中国亭建筑》,有删改) 12. 本文按_________顺序,先总后分,说明亭在造型、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发展历程。(3 分) 13. 下面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的一项是( ) (3 分) A. 亭是一种有着多种用途的建筑,按其用途不同可分为驿亭、邮亭、园亭等。B. 在春秋战国时期,亭发挥了很大作用,既可以伺候望敌,又可以维持地方治安。C. 亭在唐代一些宫苑中成为重要的景观,而且在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类型的建筑。D. 晋唐时期,人们筑亭还是纯粹借助自然山水,没有将亭和其他人工景观结合起来。14. “亭就是中国古典建筑意匠的一个缩影。”请从本文中找出并归纳中国古亭是如何讲究意匠的。(4 分) 知识提示:意匠即表现方法、表现手段的设计,简单地说,就是加工手段。——李可染《山水画的意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17 分) 自谋出路的树麦 伽①好希望我家再多几棵蓝花楹树啊。蓝花楹那么美,春天里,满树紫云,氤氲旖旎, 哪能仅仅一棵就够呢。②我家后院,偏偏就一棵蓝花楹树。而且,这棵树还总是歪着脖子。③也不只是歪着脖子。刚从泥地里钻出来,它就往邪路上长。说得不好听点,它真是从脚后跟开始,就已经铁下心走上旁门左道。④它那歪着越过篱笆墙探入邻居家的躯干,被时不时来鸡窝里偷食的袋貂当作栈道, 轻易就从邻居家的后花园暗度陈仓,翻入我家后花园,继而登堂入鸡舍,不掏分文,大吃大喝。⑤该树实在可恨。它若年幼,我会在其主干下撑根粗壮柱子,逼着它往栋梁之才的方向健康成长。但是,这棵蓝花楹树是前屋主栽种的,壮实得让我无可奈何。⑥甚至,我猜想,在前屋主建房子之前,它大概就在此落地生根了吧?它那身材,比我的腰还粗壮。显然,已经与它短兵相接过的春雨秋风,少则它也见识过二十余载了。⑦因为歪,横看竖看都不顺眼。我又没胆偷偷将它一锯了之——私自砍伐树木,哪怕是种在自家院子里的,那也是违法的。⑧说起来,我也挺佩服这棵树那么歪,比45 度还歪,竟能做到不倒。⑨其实也没什么秘密,它只是深深地把根往泥土里扎进去。⑩对于树来说,身子是歪的,根是正的,就足以稳如泰山。就算根不正,甚至东倒西歪, 那也不怕,只需根扎得足够深,也就够了。⑪这棵蓝花楹树,之所以歪着身子长,会不会是一种无奈之下,自行琢磨出来的绝地生存之道呢? ⑫因为,这棵蓝花楹树的正上方,是两棵高大强壮、枝繁叶茂,对它来说简直是遮天蔽日的柏树。这两棵柏树,都至少有15 米的身高,光是每年落在我家车库顶上的枯树枝和树叶,用一辆五十铃货车的拖斗也装载不完。⑬假如人群中的小弟,能有个大哥罩着,日子自然会轻松许多。⑭但,若是一棵树头顶上有个实力强大的老大哥罩着,日子就太难过了。要阳光没阳光, 要雨露没雨露,简直比没爹没妈的孤儿还惨。⑮如果能到我家后花园来看一眼,你就会发现,那两棵参天的大柏树下,连杂草都没兴趣长出来。⑯可蓝花楹树不是杂草,它既有骨气又有智慧。⑰我猜,它被前房主栽下后,抬头一瞧,发现形势不对,看不到阳光雨露,也无法仰望星空,就赶紧另谋出路了。⑱一棵树,能有啥出路呢?总不是深更半夜,偷偷从土里爬出来,单腿跳着去找个新家吧?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 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⑲就这么长啊长,最后长到谁也奈何不了它的粗壮,谁也不得不仰视它的高大时,它也算是扬眉吐气了。⑳这棵歪着身子、挣扎着成长的蓝花楹树,春天一到,花开满树,足以使我们家后院, 以及邻家的院子,都明亮得如同塞满整个蓝紫色海洋。进车库的道路两旁是草坪。每下一场雨,草坪上的草就匍匐着,不分东西南北地乱走。车道上明明铺设了水泥,可草不管三七二十一,爬上车道蜿蜒前行。水泥地自然无法生根发芽,草很快枯死。难怪草长不出一个顶天立地的模样。没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再怎么坚持,也不过是陷入绝境。树不一样,它站得高,眼界就开阔得多了。它知道哪里的天空最广阔,哪里的阳光最灿烂,于是它就把自己的根扎进深深的土壤,然后,朝着那个方向努力地生长。(选自《品读》,有删改) 15. 在作者笔下,蓝花楹树有什么特点?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联系上下文,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4 分) (1) 如果不愿一死了之,它唯一的办法,也只能是使出最大力气,歪着身子,瞅准空子, 往斜刺里突围——哪里有无遮无拦的天空,它就往哪里伸展枝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这棵歪着身子、挣扎着成长的蓝花楹树,春天一到,花开满树,足以使我们家后院, 以及邻家的院子,都明亮得如同塞满整个蓝紫色海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 文章写的是蓝花楹树,第段却用了很多笔墨写草。请你探究作者写草的原因。 (4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自谋出路的树》带给你怎样的思考?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的阅读收获。(5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作文(50 分) 19.【2021·河南改编】校报《芳草地》举办征文活动,请以《从 开始》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要求:(1) 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 (2) 表达意图明确,内容具体充实;(3) 不少于500 字; (4) 文中请回避与你有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附加题(10 分)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完成练习题。萤(节选) 法布尔①众所周知,萤火虫的身上带有一盏灯。它会在自己的身上点燃这盏灯,在黑夜中照亮自己行进的路程,这就是它成名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 ②雌萤那个发光的器官,长在它身体最后三节。前两节的每一节下面都会发光,形成宽宽的节形。而位于第三节的发光部位比前两节要小得多,只有两个小小的点,发出的光亮可以从背面透射出来,因而在这个小昆虫的上下面都可以看得见光。③雄萤则不一样,与雌萤相比,它只有尾部最后一节处的两个小点发光,且只能在下面发光。④我曾经在显微镜下,观察过这两条发光带:在萤的皮上,有一种白颜色的涂料,形成很细很细的粒形物质——光就是发源于这里。在这些物质的附近,分布着一种非常奇特的器官,它们都有短干,上面还生长着很多细枝。这种枝干散布在发光物体上面,有时还深入其中。⑤我很清楚地知道,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世界上有一些物质,当它和空气相混合以后,立即便会发出亮光,有时甚至还会燃烧,产生火焰。此等物质,被人们称为“可燃物”。而那种和空气相混合便能发光或者产生火焰的现象,则通常被人们称作“氧化作用”。萤能发光,便是这种氧化作用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萤的灯就是氧化的结果。那种形如白色涂料的物质,就是经过氧化作用后剩下的余物。氧化作用所需要的空气,是由连接着萤的呼吸器官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至于那种发光物质的性质,至今尚无人知晓。 ⑥萤还有一个本领,就是完全有能力调节它随身携带的光亮。那么,这个聪明的小动物, 究竟怎样行动才能达到它调节自身光亮的目的呢?经过观察我了解到,如果萤身上的细管里面流入的空气量增加了,那么它发出来的光的亮度就会变得更强一些;要是哪天萤不高兴了,把气管里面的空气的输送停止下来,那光的亮度自然就会变得很微弱,甚至是熄灭了。 20. 阅读第⑤段,将信息补充完整。(3 分) 光亮产生于萤的呼吸器官,由连接着萤的_____________的细细的小管提供的空气与萤体内自身的“___________”混合,因“___________”产生光亮。21. 将下面的文段与本文对比,说说二者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4 分) 萤火虫体长0.8厘米左右,腹部可见腹板6~7 节,末端有发光器,可发出荧光。雄虫大多有翅,雌虫无翅,身体比雄虫大,不能飞翔,但荧光比雄虫亮。萤火虫靠体内产生的一种化学反应来发光,通过控制发光器官内化学反应的开始与结束,以使光产生或消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 结合原著和本文的相关内容,说说你所体会到的法布尔的科学精神。(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六单元综合素质评价一、基础(24 分) 1. (10 分) (1)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2)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3) 无可奈何花落去 似曾相识燕归来 (4) 黑云压城城欲摧 甲光向日金鳞开(5)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2. (4 分) (1) 俯仰生姿 (2) 旌旗 (3) 摩肩接踵 (4) 张目结舌3. (3 分) A 【点拨】本题考查用词得体。A 项,“莅临” 是敬辞,用来指自己的父亲不恰当。4. (3 分) D 【点拨】删去“不”。5. (2 分) ②冬至名字的由来 ④我国冬至的习俗6. (2 分) 雪花漫天卷地落下来,犹如鹅毛一般,纷纷扬扬。二、阅读(46 分) (一) (19 分) 7. (4 分) (1) 使……痛苦 (2) 同“横”,梗塞、不顺 (3) 同“弼”,辅佐 (4) 同“增”,增加 8. (3 分) B 【点拨】A. 这/ 判断动词“是”;B. 祸患;C. 增加/ 越,更加;D. 这,这样/……的样子。9. (3 分) 小子不敏/ 何足以知之/ 敢问何谓三利/ 何谓三患10. (4 分) (1) 人常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2) (一个人的想法,只有) 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11. (5 分) (1) 共同点:出身卑微,都是经历艰苦磨难后, 最终有所作为。启示:一个人若想成就一番伟业,就必须在思想、身体、生活、行为等方面经历一番艰难甚至痛苦的磨炼。(2)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乙文参考译文】孙叔敖遇到狐丘丈人,狐丘丈人说: “我听说:有三利必有三害,你知道吗?”孙叔敖吃惊不安地变了脸色说:“我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请问什么叫三利,什么叫三害?”狐丘丈人说:“爵位高的人, 人们会嫉妒他;官大的人,君主会厌恶他;俸禄多的人, 怨恨会集中于他。这就是三利三害。”孙叔敖说:“不是这样的。我爵位越是高,心志越在于下层;我的官越是大,做事越小心谨慎;我的俸禄越是多,(我对贫穷的人) 布施越发广泛。可以通过这种办法避免祸患吗?” 狐丘丈人说:“说得好啊! 这种事连尧、舜他们都还担心做不到呢。” (二) (10 分) 12. (3 分) 时间 性质 功能和用途13. (3 分) B 【点拨】B. 有误。与第③段“春秋战国时期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地的小堡垒,称为亭障、亭燧, 为‘伺候望敌之所’。后来秦汉中央集权政府把它扩大到各地,成了维持地方治安的基层行政单位”不相符。14. (4 分) ①不仅在形式上极尽变化,集中了中国古典建筑最富有民族特色的屋顶精华,也从艺术形象中体现出不同的性格和风貌;②重视造型、建亭的位置选择以及周围环境的配置,注意亭与其他建筑之间的关系, 刻意追求意境的创造;③把主观情感融汇在客观的筑亭造景之中。(三) (17 分) 15. (4 分) 歪着脖子,有骨气(生命力顽强) ,又有智慧(有生存智慧或能自谋出路) ,美丽。16. (4 分) (1) 运用拟人的手法,动词“歪着”“瞅准”“突围”生动准确地写出蓝花楹树使出最大力气自谋出路的骨气和智慧,表现了作者对它的赞美和敬佩之情。(2) 运用拟人、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挣扎着成长” 生动地写出这棵蓝花楹树歪着脖子生长的艰难,突出它顽强的生命力。把春天蓝花楹树“花开满树”时“我” 家后院以及邻家院子的情景比作“整个蓝紫色海洋”, 生动形象地写出蓝花楹树的茂盛、花的颜色特点和美丽,突出“我”的惊喜和赞美之情。17. (4 分) 写草,和蓝花楹树形成鲜明的对比。草坪上的草只会“匍匐着,不分东西南北地乱走”,没有生存智慧, 遇到水泥地,也只能“爬上车道蜿蜒前行”,结果无法生根发芽,很快枯死。这和蓝花楹树懂得歪着脖子改变方向,自谋出路长成大树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蓝花楹树的骨气和智慧。18. (5 分) 蓝花楹树发现自己没有好的生存条件时,它懂得努力改变方向,歪着脖子追寻阳光,追寻自己的广阔天地,最后长成枝繁叶茂的大树,春天一到,花开满树。这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当我们身处逆境时,也应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找准自己的方向,然后朝着这个方向脚踏实地(扎下深根) ,努力坚持,直到战胜困难。三、作文(50 分) 思路点拨:本题是一道半命题作文题。任务目的:向《成长足迹》栏目投稿,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和成长, “我”是这个故事和情感中暗含的主人公。因而学生在构思时要以“我”为中心,挖掘和筛选出生活中最有意义的开始节点。补充题目:题目横线处可填的内容很多,如时间词“此刻”“那一天”“那个夏天”“这一秒”等,如表事件的词或短语“那一抹微笑”“那一次摔倒”“那次落泪”……审题与思路指导:“开始”就意味着这是一个转折点,而转折的指向是成长变化——从不理解到理解,从懦弱到勇敢,从偏激到宽容,从心灰意冷到点燃斗志……呈现出成长变化是关键,写作中要注意依据填写内容的不同,合理安排叙事的详略,建议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感情要真挚,描写要细腻。例文: 从那一刻开始 妈妈你在哪里,哪里就是爱的港湾。——题记 我一直在深深思索,爱是什么;也一直在苦苦寻觅, 爱在哪里。从那一刻开始,我突然明白了,我的妈妈就是爱, 爱一直在我的身边…… 爱·小屋 小时候,妈妈的爱就是那小屋,那装满了欢乐和温馨的小屋。 小时候,我总是很黏人,喜欢缠着妈妈给我讲故事。那时候,妈妈总会抱起我,坐在沙发上,就在这温馨的小屋里,一边用手轻轻地拍着我的背,一边给我讲大灰狼的故事。我静静地依偎在妈妈的怀里,睁着大大的眼睛,很认真地听她讲故事。妈妈抱着我轻轻地摇晃,那种温馨甜蜜的感觉至今记忆犹新。 从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妈妈的爱就是那温馨的小屋, 让我的生活充满甜蜜。爱·双手 后来,妈妈的爱就是那双手,那双擦泪的手。 记得八岁那年,我学骑自行车。开始学时,我挺高兴的, 幻想着我要是学会了骑自行车该有多威风。可是,那大家伙(自行车) 明摆着跟我作对,试了半天就是不让我坐上去。终于,经过多次尝试,我总算是爬了上去,可还没等坐稳,“啪”的一声,就又“光荣”地“下岗”了。这一下子可把我摔得不轻,这里青,那里肿的。因为疼痛,我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听到我的哭声,妈妈急忙跑了过来, 一边用双手为我擦去泪水,一边心疼地说:“孩子,不哭了, 咱们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站起来……” 从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妈妈的爱就是那双擦泪的手, 让我的人生充满关爱。爱·叮咛 而现在,妈妈的爱就是那叮咛,那一声声的叮咛。 周日下午,我正在房间里整理书包,准备到学校去。不知什么时候,妈妈走了进来。“怎么样,该带的东西都带了吗?”“路上小心点!”“要认真读书。”……这些话, 妈妈已经重复了千遍万遍,可这一刻听起来,却感觉是那么悦耳动听,那么温馨幸福。 从那一刻开始,我明白了,妈妈的爱就是那一声声的叮咛,让我的生命充满温馨。 生活中有很多时刻,都彰显着妈妈伟大的爱。我们应该擦亮眼睛,去寻找,去发现那一刻的爱,从那一刻开始, 我们也应尝试着去好好爱妈妈。点评:文章运用题记的写法,开篇点明文章的中心。作文正文部分采用了三个小标题,形式新颖。三个小标题分别选取三个典型的能代表母爱的事物,将抽象的爱写得具体可感。附加题(10 分) 20. (3 分) 呼吸器官 可燃物 氧化作用21. (4 分) 该文段符合说明文语言的特点,简洁平实,通俗易懂,在表达上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而本文在表达上,除了说明文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外,还有个人感情的流露,表达了作者对萤的喜爱之情;语言生动传神,亲切自然;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比如“点燃这盏灯”“萤不高兴了”。22. (3 分) ①善于细心观察。如在草丛观察萤的发光和光亮的消失。②反复推敲实验,一丝不苟,锲而不舍,认真钻研。如用不同的方法反复实验怎么让萤的光亮减弱和消失。③热爱自然,热爱动物。如“这个聪明的小动物”, 喜爱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