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人教统编版第二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
展开两汉的察举与考试是相辅而行的。察举之后,是否选得其人,还需要经过考试而后始能量才录用。 —白寿彝《中国通史·两汉时期的选官制度》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 ——《宋书·恩幸传序》
【思考1】察举制能否按“贤良”“孝廉”标准一直实行下去?
【思考2】王羲之通过什么制度做官的?这项制度能否有效纠正察举制的缺点?
(一)九品中正制(魏-隋)1.建立:曹魏时期,曹丕2.内容:①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九等级,朝廷依此授官; ②选官标准由家世、道德、才能 转变为主要看重家世(门第、出身)3.影响:①积极: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 ②消极: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
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久而久之,门第高者品级就高,门第低者品级就低,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的局面。 ——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
(二)科举制(隋-清)1.发展过程:①隋文帝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②隋炀帝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③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为主;④武则天扩大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⑤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提高科举地位。
八岁时父亲去世,家贫,其母为其师。793年,十五岁的元稹为尽快摆脱贫困,选择投考的为相对容易的明经科并及第,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元稹升为尚书左丞,成为唐朝为数不多的寒门宰相。
唐玄宗天宝六年(747年),杜甫等一大批当时杰出的才子参加科举考试。宰相李林甫担任主考官,但却是个嫉贤妒能的小人,这个“口蜜腹剑”的宰相便千方百计的阻塞言路。结果参加“制举”考试的人,没有一个被录取。
“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二)科举制1.发展过程:2.影响:①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参加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②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③加强了中央集权;④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开和公平,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
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政治。可以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根本消融士族和寒族之存在,可以促进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钱穆
【思考】科举制对历代王朝的统治有什么影响?
(一)形成过程:1.魏晋南北朝,尚书台改称尚书省,形成三省;2.隋文帝,中央正式确立三省六部制。(二)特征: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三)内容:1.中书省草拟2.门下省审核3.尚书省执行,下设六部4.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忿强臣之窃命,虽置三公,政归台阁(即尚书台),自此以来,三公之职,备员而已。 ——《后汉书》
汉宰相是采用领袖制的,而唐代宰相则采用委员制。——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吏 户 礼 兵 刑 工
【思考】三省位置分布与其职能有怎样关联?
决策机构和行政机构分开,决策机构相互制约,行政机构分工细化,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日渐成熟。
贞观年间,某地发生严重旱灾,上奏朝廷。大臣甲提交书面处理方案:①举行大型祭天求雨仪式;②削减灾区赋税;③修筑引水灌溉渠道。大臣乙认为甲的处理方案可行,上呈至皇帝,皇帝赞许,吩咐大臣丙负责执行。大臣丙将任务依次分配到属下三个部门。
【思考】1.大臣甲、乙、丙所在的机构分别是什么? 2.任务分配到哪三个部门?
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①礼部 ②户部 ③工部
(四)发展:1.唐太宗扩大宰相范围;2.设政事堂(中书门下)——作用: 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五)影响:1.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2.减少决策失误,提高行政效率;3.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 ——《贞观政要》
三省六部制其实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目的就是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后世,三省制因皇权的不断强化而屡有损益变更,但作为具体行政部门的六部制则十分稳定,沿袭千余年而未变。 ——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
“政事堂者,君不可以枉道于人,反道于地,覆道于社稷,无道于黎元(指黎民),此堂得以议之。臣不可悖道于君,逆道于仁,黩道于货,乱道于刑,克一方之命,变王者之制,此堂得以易之。” —— 【唐】李华《中书政事堂记》
【思考】政事堂会设在哪个中央机构?
唐朝自太宗时起,有了以他官为宰相的记载。一些官员以“参议朝政”“参知政事”等名号预宰相事;一些元老重臣则以“平章事”或“同三品”等名号参与决策。唐代的宰相是一个集体,宰相议政办公的地方就是政事堂。这些做法的目的是A.扩大政事堂的职权B.为官员提供迅速晋升的机会C.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D.强化宰相议政职能
成年男子的力役 、军役、杂役等
丁税:以人丁为依据的人头税。地税:以田亩为基础的土地税。
汉代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力役、兵役等繁重。
男女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
(一)租调制与租庸调制:1.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2.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纳粟为租,纳布为调。 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3.唐初,租庸调制,以庸代役
征收基础:均田制征收对象:21—59岁的成年男子征收标准:人丁征收依据:帐籍制度
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 ——《旧唐书》卷二十八《食货志》
——影响:保证农民生产时间,保障政府收入。
江南东道余杭郡86258 / 51276
河南道河南府194746 / 18799
河北道赵郡63454 / 8157
河东道太原府128950 / 124000
关内道京兆府362921 / 241202
唐代鼎盛时期与安史之乱后部分地区户数统计对比
剑南道成都府160950 / 46010
均田崩坏,户籍丢失,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二)两税法:1.背景:①安史之乱后,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 ②为了解决财政困难。2.实行:780,唐德宗3.内容:①户税、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 ②夏秋两次纳税。
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 ——司马光《资治通鉴》
量出制入,政府预算开支确定赋税总额
户税按户等高低征钱,户等高者出钱多,低者出钱少
对不定居的商贾征税三十分之一(后改为十分之一)
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保留户税和地税
无论户税和地税都分夏秋两季征收
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财政收入
减轻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利于公平;
简化税收名目,有利于减少扰民
(租庸调制)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 ——马端临《文献通考》
(二)两税法:1.背景2.实行3.内容4.影响:①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②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③消极: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两税法在执行过程中并没有减轻农民的负担。
两税法推行后,有人批评说: 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 ——陆贽《翰苑集》
国家定两税,本意在忧人。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税外加一物,皆以枉法论。奈何岁月久,贪吏得因循,浚我以求宠,敛索无冬春。……夺我身上暖,买尔眼前恩,进入琼林库,岁久化为尘! ——《白居易集》卷2《重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制度变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长期演变不断适应统治需要的结果
探究二 中枢机构的流变——君权与相权的较量。
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评课ppt课件,共3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九品中正制,科举制,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三省六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东亚文化圈,哪一部唐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配套课件ppt: 这是一份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教案配套课件ppt,共25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一选官制度,一九品中正制,三赋税制度,一赋税制度的改革,二两税法的内容,三两税法的作用,课堂小结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学年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片课件ppt: 这是一份2021学年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图片课件ppt,共2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