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七年级下册3 氧气同步训练题
展开
华东师大版科学七年级下册
第2章 2.3氧气 课时练习
一、单选题(共15题;共30分)
1.小红在峨眉山旅游到达金顶时,感觉身体不适,可能发生了“高原反应”,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不能给人体提供足量的( )
A. 二氧化碳 B. 氧气 C. 氮气 D. 稀有气体
2.水在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科学实验中都有很重要的作用。下列实验中,水起隔绝氧气作用的是( )
A. 测空气中氧气含量 B. 硫在氧气中燃烧
C. 燃烧条件的实验 D. 试管的洗涤
3.下列灭火的方法,不恰当的是( )
A. 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B. 电器自燃用水泼灭
C. 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
D. 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
4.古语道:“人要实,火要虚”。此话的意思是说:做人必须脚踏实地,事业才能有成;燃烧固体燃料需要架空,燃烧才能更旺。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 )
A. 增大可燃物的数量
B. 提高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C.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英国科学家法拉第曾为少年儿童做过一个有趣的“母子火焰”实验,如图所示。据此实验,下列分析中正确的是( )
A. 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液态石蜡 B. 这一现象说明蜡烛中主要物质的熔点较低
C. 要使该实验成功,导管不宜过长 D. 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该处氧气充足
6.依据如图进行实验(夹持仪器略去),实验过程:
①通入氮气,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a、b中均无明显现象;
②熄灭酒精灯,立即改通氧气,b中红磷燃烧。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对比①②两个实验过程b中的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
B. 实验过程②的a中无明显现象
C. 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再点燃酒精灯
D. 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7.下列关于氧气性质的说法中,前者为化学性质,后者为物理性质的是( )
A. 氧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无色 B. 等体积的氧气的质量大于空气的质量,常温下性质活泼
C. 氧气能支持燃烧,发生反应时放热 D. 潮湿空气中氧气能使铁生锈,固体氧呈淡蓝色雪花状
8.某同学做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方法如图所示,其中不合理的是( )
A. 木炭在氧气中燃烧
B.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C. 红磷在氧气中燃烧
D. 蜡烛在氧气中燃烧
9.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发生因雷击引起的森林火灾,火灾地点在海拔3800余米左右,地形复杂、坡陡谷深。扑火人员在转场途中,受瞬间风力风向突变影响,突遇山火爆燃,导致30位灭火人员不幸牺牲。下列关于火灾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 风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
B. 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
C. 突变风力风向的风降低了木材的着火点
D. 在山上取水非常困难,用水灭火主要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
10.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B. 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 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D. 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11.蜡烛(足量)在如图甲密闭的集气瓶内燃烧至熄灭,用仪器测出瓶内氧气含量的变化如图乙所示。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蜡烛燃烧前瓶内只有氧气 B. 氧气浓度小于一定值时,蜡烛无法燃烧
C. 蜡烛熄灭后瓶内没有氧气 D. 蜡烛熄灭后瓶内只剩二氧化碳气体
12.煤炉越扇越旺,蜡烛一扇就灭,以下对该现象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扇蜡烛会隔绝空气 B. 扇蜡烛会降低石蜡着火点
C. 扇煤炉会增加空气进入量 D. 扇煤炉会增加新的易燃物
13.人们常在可燃物建筑材料中添加阻燃剂以防止火灾,氢氧化镁是一种常见的阻燃剂,它在380℃时分解成水蒸气和耐高温的氧化镁,并吸收大量的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B. 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C. 氢氧化镁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 D. 氧化镁不易燃烧,是因为它的着火点较高
14.在毕业联欢晚会上,某同学表演了精彩魔术——“烧不坏的布手帕”。他先将布手帕放入白酒中浸透,后取出轻轻挤干,再用坩埚钳夹住,从下方点燃,待火焰熄灭后,布手帕依然完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布手帕不是可燃物,不能燃烧 B. 空气不充足,布手帕不会燃烧
C. 布手帕被白酒浸湿,导致着火点降低 D. 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
15.调查统计表明,火灾伤亡事故很多是由于缺乏自救常识造成的,缺氧窒息是致人死亡的首要原因。下列自救措施中,不合理的是( )
A. 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准确位置
B. 在逃离火灾现场途中,要关上大门,以降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
C. 若没办法离开现场,要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
D. 室内起火时,应立即乘坐电梯逃离
二、实验探究题(共2题;共5分)
16.做完“铁在氧气里燃烧”实验后,小冬同学有两个疑惑不解的问题,于是她进行了以下探究活动,请你一同参与。
【问题1】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有没有铁呢?
经实验探究证明铁燃烧时溅落下来的黑色物质中还含有铁。
【查阅资料1】自然界中铁的氧化物主要是四氧化三铁(Fe3O4黑色)和三氧化二铁(Fe2O3红褐色)两种。
【问题2】铁燃烧的产物为什么不是三氧化二铁呢?
【查阅资料2】
⑴四氧化三铁和三氧化二铁的分解温度、铁的熔点见表:
物质 | 四氧化三铁 | 三氧化二铁 | 铁 |
分解温度(℃) | 1538 | 1400 |
|
熔点(℃) |
|
| 1535 |
⑵三氧化二铁高温时分解成四氧化三铁。
【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________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三氧化二铁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四氧化三铁。
【拓展延伸】⑴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________。
⑵三氧化二铁高温时会分解成四氧化三铁和氧气,请写出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
17.利用如图装置探究燃烧的条件(白磷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试回答:
(1)通过比较图甲装置内________(填字母)两处的实验现象,可推导出燃烧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图乙中能正确反映气球内气压p随反应时间t而发生的变化的是________(填字母)。
三、填空题(共10题;共38分)
18.小强同学学了图甲所示实验后,想到铝丝是否也能在氧气中燃烧呢?经过查阅资料后得知:铝丝和铁丝一样,也能在氧气中燃烧,于是设计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探究,请你结合实验过程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用于夹持铁丝的仪器名称:________。
(2)图中铁丝和铝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________。
(3)集气瓶底部水或细沙的作用是________。
(4)铁丝和铝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
(5)用正确方法引燃铝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后,未观察到铝丝发生剧烈燃烧现象,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
19.面粉加工厂的车间里若悬浮着较多的面粉粉尘,遇明火就有发生爆炸的危险,这是因为面粉粉尘与空气充分接触后,遇到明火急剧燃烧,在短时间内聚集大量的热,使气体的体积在有限空间内迅速膨胀,从而引起爆炸。如图是模拟粉尘爆炸的一个实验:在无盖小塑料筒里放入干燥面粉,点燃蜡烛,用塑料盖盖住金属筒,迅速鼓入大量空气,不久,便会听到“砰”的一声,爆炸的气浪将金属筒的塑料盖掀起。试问:
(1)在上述实验中,鼓入空气的作用是________。
(2)下列情况下,不会发生爆炸的是________(填序号)。
①金属筒不加盖时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
(3)面粉厂为了避免爆炸事故发生,应采取的安全措施有________(写出一种即可)。
20.氧气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物质。
(1)氧气有很多用途。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_(填字母)。
A.医疗急救
B.食品防腐
C.航天火箭
D.霓虹灯
(2)如图所示“氧气”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的物质才能通过(反应条件省略)。
①“箭头”画出了“氧气”应行走的路线,“氧气”不能从甲处通过,你认为甲处放的物质是________(填字母)。
A.硫 B.水 C.氦气
②氧气在进迷宫过程中,碰到了三种阻止它前进的物质,请写出其中一个反应的文字表达式:________;这三个反应都会________(选填“放热”或“吸热”)。
21.氧气是一种________色________味的气体,常温下________(选填“容易”或“不容易”)溶解在水里。冷却到-183℃时变成________色的液体,在-218℃时变成________状的________色固体。
22.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①________;②________。
23.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细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其作用是________;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集气瓶破裂,其原因可能是________。
24.氧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物质。关于氧气的叙述有: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无色无味;②氧气能支持燃烧;③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④氧气能供给呼吸;⑤氧气可使铁制品生锈。
(1)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有________。
(2)描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有________。
(3)描述氧气用途的有________。
25.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
(1)实验Ⅰ中仪器①的名称为________ ,现象为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________色固体。
(2)实验Ⅱ为电解水制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气体a在电源的 ________(填“正”或“负”)极端产生。
(3)实验Ⅲ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瓶内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接下来的实验步骤依次为________(填序号),最后打开弹簧夹。
①冷却到室温②弹簧夹夹紧橡皮管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2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是硫粉、红磷、光亮的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装置。
(1)小科是个善于思考、善于总结的学生。做完实验后,他对三个反应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了下列结论,其中错误的是 。(选填字母代号)
A.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反应都要点燃
B.在实验现象方面,三个反应都会发光发热
C.在生成物的状态方面,反应甲、乙都生成气体物质,反应丙生成固体物质
D.三个反应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其它物质
(2)小科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 ________。
27.下列变化中: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B.磷在氧气中燃烧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D.硫在氧气中燃烧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全部填序号)
(1)有黑色物质产生的是________。
(2)有蓝紫色火焰产生的是________。
四、解答题(共1题;共3分)
28.在探究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小明做了如图1、图2所示的两个实验。
(1)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操作③时可观察的现象是________;操作④的实验目的是________。
(2)利用两瓶氧气,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如图甲所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若按乙图所示方式,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在乙中燃烧没有在甲中燃烧得旺。该实验可说明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
一、单选题
1.【答案】 B
【解析】【分析】人体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气体,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重要的物质,据此分析。
【解答】小红在峨眉山旅游到达金顶时,感觉身体不适,可能发生了“高原反应”,主要是因为高海拔地区的空气稀薄,不能给人体提供足量的氧气,故B正确,而A、C、D错误。
故选B。
2.【答案】 C
【解析】【分析】分析各个选项展示的实验中水的作用即可。
【解答】A.在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中,进入集气瓶内水的体积等于其中氧气的体积,因此水用来测量氧气的体积,故A不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有毒的二氧化硫气体,二氧化硫溶于水生成亚硫酸,因此水用于吸收二氧化硫,故B不合题意;
C.在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水的作用:①隔绝氧气;②为红磷和白磷提供热量,故C符合题意;
D.在试管的洗涤中,水的作用是清洗,故D不合题意。
故选C。
3.【答案】 B
【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结合燃烧物的特征选择合适的灭火方法。
【解答】A.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可以隔绝空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电器自燃用水泼灭,可能会造成人体触电,故B错误符合题意;
C.酒精洒出失火用湿抹布盖灭,可以降低可燃物的温度而灭火,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汽车自燃用灭火器灭火,可以隔绝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4.【答案】 D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即可。
【解答】从燃烧的条件看,“火要虚”的实质是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加快反应速度,故D正确,而A、B、C错误。
故选D。
5.【答案】 C
【解析】【分析】根据图片可知,蜡烛受热后熔化,然后再汽化生成石蜡蒸汽。石蜡蒸汽沿导管排出,由于它的温度已经高于燃点,所以会在导管口出燃烧起来,从而看到子火焰,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子火焰中被燃烧的物质是石蜡蒸气,而不是液态石蜡,故A错误;
B.子火焰能够燃烧是因为,蜡烛中主要物质的沸点较低,而不是熔点低,故B错误;
C.导气管太长,石蜡蒸气冷凝,不能能从导管末端导出,就不会看到子火焰,故C正确;
D.导管的一端要插入母火焰的中心部位是因为母火焰中心部分未与氧气接触燃烧,仍为石蜡蒸气,故D错误。
故选C。
6.【答案】 D
【解析】【分析】(1)对比两次实验中哪个因素不同即可;
(2)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3)如果不将仪器中的空气排尽,那么红磷会与其中的氧气反应,从而不能验证氮气不能支持燃烧;
(4)白烟是固体的小颗粒,而白雾是小液珠形成的。
【解答】A.实验过程①中b通氮气,不燃烧;过程②中b通氧气,燃烧,说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实验过程②中a的红磷虽然与氧气接触,但是温度没有达到其着火点,所以不会发生燃烧,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实验过程①要先通入氮气一段时间,将空气排净,再点燃酒精灯,才能验证氮气不支持燃烧,故C正确不合题意;
D.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7.【答案】 D
【解析】【分析】物理性质,即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密度、硬度、光泽、溶解性、挥发性、导电性、延展性等、熔点、沸点、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即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等、腐蚀性等。
【解答】A.氧气不易溶于水,液态氧无色,都属于物理性质,故A不合题意;
B.等体积的氧气的质量大于空气的质量,是物理性质;常温下性质活泼,是化学性质,故B不合题意;
C.氧气能支持燃烧,发生反应时放热 ,为化学性质,故C不合题意;
D.潮湿空气中氧气能使铁生锈,为化学性质;固体氧呈淡蓝色雪花状,为物理性质,故D符合题意。
故选D。
8.【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分析判断。
【解答】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故A正确不合题意;
B.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花四溅,需要在瓶底放上细沙或水,防止炸裂瓶底,故C错误符合题意;
C.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白烟,故C正确不合题意;
D.蜡烛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9.【答案】 C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A.风加快了空气流动,从而为可燃物燃烧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林下堆积的地面植被、干草为燃烧提供了充足的可燃物,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木材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风吹而降低,故C错误符合题意;
D.在山上取水非常困难,用水灭火主要是水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10.【答案】 A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A.机制炭的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不会因为酒精的燃烧而降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B正确不合题意;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从而达到机制炭的着火点,将其引燃,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从而使燃烧更充分,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1.【答案】 B
【解析】【分析】根据空气的组成和图像分析判断。
【解答】A.蜡烛燃烧前瓶内为空气,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和二氧化碳等气体,故A错误;
B.根据图像可知,氧气浓度小于16%时,蜡烛就熄灭了,故B正确;
CD.蜡烛熄灭后,瓶内的氧气浓度小于16%,肯定有氧气存在,故C、D错误。
故选B。
12.【答案】 C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
【解答】煤燃烧放出的热量较多,扇来的冷空气不能使煤的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反而带来了大量新鲜空气,加大了氧气供应,所以越扇越旺;而蜡烛燃烧放出的热量少,扇子扇来的冷空气使其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所以蜡烛一扇就灭,故C正确,而A、B、D错误。
故选C。
13.【答案】 A
【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①隔绝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着火点是可燃物的固有属性,不会降低,故A错误符合题意;
B.氢氧化镁分解吸热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氢氧化镁分解的产物能使可燃物与氧气隔绝,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氧化镁不易燃烧,是因为它的着火点较高,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A。
14.【答案】 D
【解析】【分析】燃烧的条件:①有可燃物;②与氧气接触;③温度达到着火点,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A.布手帕是可燃物,能够燃烧,故A错误;
B.酒精能够燃烧,说明空气充足,故B错误;
C.布手帕的着火点固定不变,不会因为酒精的浸湿而降低,故C错误;
D.白酒中水蒸发时吸热,温度达不到布手帕着火点,因此手帕没有燃烧,故D正确。
故选D。
15.【答案】 D
【解析】【分析】根据火灾自救的常识分析判断。
【解答】A.发生火灾时,要保持镇定,先了解火源的准确位置,确定逃离方向,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逃离火灾现场途中,要关上大门,以降低火势及烟雾蔓延的速度,故B正确不合题意;
C.若没办法离开现场,要用湿毛巾等物品塞住门和窗户的缝隙,以免浓烟渗入,故C正确不合题意;
D.室内起火时,绝对不能乘坐电梯逃离,以免电路故障引起电梯滞留空中,严重威胁生命安全,故D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二、实验探究题
16.【答案】 1535~1538℃;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三氧化二铁 四氧化三铁+氧气
【解析】【分析】【理论探讨】铁在氧气中燃烧时生成了熔融物,即铁已经熔化,因此此时的温度肯定在铁的熔点1535℃以上,而四氧化三铁一旦到达1538℃就会分解。根据反应产物为四氧化三铁可知,反应产生的高温应该在这两个温度之间;
【拓展延伸】(1)根据铁在氧气中燃烧的操作过程解答;
(2)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然后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解答】【理论探讨】根据实验现象,并结合表中数据,可推知铁在氧气里燃烧时产生的高温应在1535~1538℃之间,在此温度范围内三氧化二铁已分解,所以铁在氧气里燃烧的产生是四氧化三铁。
【拓展延伸】(1)实验中为了防止集气瓶炸裂,必须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或细沙。
(2)三氧化二铁高温时会分解成四氧化三铁和氧气,此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三氧化二铁 四氧化三铁+氧气。
17.【答案】 (1)ab
(2)B
【解析】【分析】(1)根据控制变量法的要求选择对照实验;
(2)白磷燃烧消耗氧气,会使气体减少,但是温度升高,注意分析温度对装置内气压的影响即可。
【解答】(1)探究燃烧需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时,必须控制温度相同且都与氧气接触,而改变可燃物的种类,故选ab;
(2)磷的燃烧消耗了氧气,但是放出大量的热,因此装置内的气体先升温膨胀后冷却收缩;由于氧气的消耗,最终气体的体积是减小的,故选B。
三、填空题
18.【答案】 (1)坩埚钳
(2)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4)引燃
(5)铝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未除去(或氧气不纯等,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根据所指仪器的名称解答;
(2)金属丝绕成螺旋状后,不但增加了受热面积,还可以减小散热,加快反应;
(3)金属燃烧时火花四溅,生成物温度很高,低落在瓶底,很容易使瓶底炸裂;
(4)通过火柴的燃烧,点燃金属丝;
(5)铝丝表面的氧化铝薄膜,氧气不纯,都可能导致铝丝燃烧不够剧烈。
【解答】(1)用于夹持铁丝的仪器名称:坩埚钳。
(2)图中铁丝和铝丝绕成螺旋状的原因是: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集气瓶底部水或细沙的作用是: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4)铁丝和铝丝下端系一根火柴的目的是引燃。
(5)用正确方法引燃铝丝,伸入装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后,未观察到铝丝发生剧烈燃烧现象,可能的原因是铝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未除去(或氧气不纯等,合理即可)。
19.【答案】 (1)使面粉与空气充分接触
(2)①②
(3)禁止烟火(合理即可)
【解析】【分析】(1)鼓入的空气可以使面粉漂浮起来,据此分析;
(2)爆炸的条件:①有明火;②有限的空间;③可燃物与空气充分接触;
(3)根据爆炸发生的条件分析安全措施。
【解答】(1)鼓入空气后,面粉会漂浮在空气中,从而增大面粉和空气的接触面积,加快反应速度;
(2)①金属筒不加盖时,不是有限空间,不会爆炸;
②蜡烛没有点燃时不会产生热量,不会爆炸;
③无盖小塑料筒中装的是干燥煤粉时,引燃与空气的混合物也会燃烧产生大量的热从而发生爆炸。
故选①②。
(3)面粉厂空气中含有大量可燃物固体粉尘,与空气混合遇明火会爆炸,所以要禁止烟火。
20.【答案】 (1)A,C
(2)A;磷+氧气 五氧化二磷(合理即可);放热
【解析】【分析】(1)性质决定用途,根据用途推测物质的性质;
(2)①分析哪种物质能够和氧气反应即可;
②根据氧气与铁、硫和磷反应的过程,确定反应物,反应条件和生成物,进而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并判断它们是否放热即可。
【解答】(1)A.人类的呼吸需要氧气,因此氧气可用于医疗急救,故A符合题意;
B.食品的腐败离不开氧气的参与,因此食品防腐不是氧气的用途,故B不合题意;
C.氧气是助燃剂,液氢和液氧为航天火箭的燃料,故C符合题意;
D.霓虹灯内充入的是稀有气体,故D不合题意。
故选AC。
(2)①硫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硫,氦气和水都不会和氧气反应,故选A;
②a.;
b.;
c.。
这三个反应将会放热。
21.【答案】 无;无;不容易;淡蓝;雪花;淡蓝
【解析】【分析】根据氧气的物理性质解答。
【解答】氧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常温下不容易溶解在水里。冷却到-183℃时变成淡蓝色的液体,在-218℃时变成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
22.【答案】 氧气具有助燃性;同体积的氧气质量比空气大
【解析】【分析】将带火星的木条插入氧气中复燃,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即同体积的氧气比空气质量大,因此氧气集中在集气瓶的底部,则甲中燃烧比乙最后更旺,据此分析解答。
【解答】装满氧气的集气瓶,如图所示,用带火星的木条分别以甲、乙两种方式迅速插入,发现木条复燃,且在甲中燃烧比在乙中更旺。上述实验说明了氧气具有的性质是①氧气具有助燃性;②同体积的氧气质量比空气大。
23.【答案】 引燃铁丝;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集气瓶底未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
【解析】【分析】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设计思想、现象和结论分析解答。
【解答】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把铁丝绕成螺旋状,细铁丝前端系一根火柴,其作用是引燃铁丝;实验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的固体;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集气瓶破裂,其原因可能是:集气瓶底未铺一层细沙或放少量的水。
24.【答案】 (1)①
(2)②③④⑤
(3)②④
【解析】【分析】(1)物质不需要经过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如颜色、气味、味道,是否易升华、挥发,熔点、沸点、硬度、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2)物质在发生化学变化时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如可燃性、不稳定性、酸性、碱性、氧化性、还原性、络合性等。
(3)氧气被利用的地方叫氧气的用途。
【解答】(1)描述氧气物理性质的有:①通常情况下,氧气无色无味,故选①;
(2)描述氧气化学性质的有:②氧气能支持燃烧;③氧气能与许多物质发生反应;④氧气能供给呼吸;⑤氧气可使铁制品生锈,故选②③④⑤;
(3)描述氧气用途的有:②氧气能支持燃烧;④氧气能供给呼吸,故选②④。
25.【答案】 (1)集气瓶;黑
(2)水 氢气+氧气;负
(3)②③①
【解析】【分析】(1)根据仪器的名称解答。根据铁丝在燃气中燃烧的现象解答;
(2)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水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据此写出反应的文字表达式;生成氢气的体积是氧气的2倍,且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氧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产生氢气;
(3)实验III中测量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原理就是,集气瓶中的物质燃烧消耗氧气,会使瓶内的气压减小,烧杯内的水在大气压强的作用下压入集气瓶内。当集气瓶内气压恢复标准气压后停止入水,因此水的体积等于氧气的体积,据此安排实验步骤。
【解答】(1)实验Ⅰ中仪器①的名称为集气瓶 ,现象为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固体。
(2)实验Ⅱ为电解水制氧气,发生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 ;气体a的体积大于b,因此a为氢气,那么与a相连的应该是在电源的负极。
(3)实验Ⅲ为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在瓶内加少量水并将水面上方空间分为5等份,接下来的实验步骤:
②弹簧夹夹紧橡皮管;
③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后,立即伸入瓶中并把塞子塞紧;
①冷却到室温。
正确顺序是②③④。
26.【答案】 (1)C
(2)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解析】【分析】(1)根据三种物质和氧气反应的条件、现象和产物分析即可;
(2)硫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硫气体,而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这样可以吸收二氧化硫,避免空气污染;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粉末,如果反应的熔融物直接落在瓶底,会发生炸裂,而加入水后可以吸收白烟、冷却气体保护瓶底;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会火花四溅,加入水后可以防止瓶底炸裂。
【解答】(1)A.在反应条件方面,三个反应都要点燃,故A正确不合题意;
B.在实验现象方面,三个反应都会发光发热,故B正确不合题意;
C.在生成物的状态方面,反应甲的生成物为二氧化硫为气体物质,乙的生成物五氧化二磷、丙的生成物四氧化三铁都是固体物质,故C错误符合题意;
D.三个反应都是两种物质生成一种其它物质,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C。
(2)小科还总结出:三个实验的集气瓶底部都放有少量水,其中甲集气瓶底部放少量水的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空气污染。
27.【答案】 (1)C
(2)D
【解析】【分析】根据不同物质的燃烧产物分析解答。
【解答】 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无色透明的二氧化碳气体;
B.磷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大量的白烟;
C.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火星四射,产生黑色的固体;
D.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E.蜡烛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色火焰,产生白雾,没有黑色固体生成。
(1) 有黑色物质产生的是C;
(2) 有蓝紫色火焰产生的是D。
四、解答题
28.【答案】 (1)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检验二氧化碳
(2)同体积的氧气质量比空气的大
【解析】【分析】(1)根据镁条燃烧的现象分析解答;二氧化碳能够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因此可以建议二氧化碳的存在。
(2)甲中瓶口朝上,氧气都沉积在瓶内,因此木条复燃且燃烧剧烈;乙中瓶口向下,氧气沉积在瓶口并从瓶口溢出,而瓶内上方主要是空气,因此木条燃烧不够剧烈,这些现象充分说明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大。
【解答】(1)在图1所示的实验中,操作③时可观察的现象是:剧烈燃烧,发出白光,放出大量的热;操作④的实验目的是2检验二氧化碳。
(2)利用两瓶氧气,进行如图2所示实验,如图甲所示,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若按乙图所示方式,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到木条在乙中燃烧没有在甲中燃烧得旺。该实验可说明氧气具有的物理性质是同体积的氧气质量比空气的大。
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 土壤与植物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华师大版七年级下册2 土壤与植物同步训练题,共14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土壤与植物 课时练习,淡溪杨梅是乐清的特色农产品,下列关于土壤的叙述,正确的是,土壤是植物生长的摇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华师大版第3章 阳光3 阳光的组成习题: 这是一份科学华师大版第3章 阳光3 阳光的组成习题,共12页。试卷主要包含了3阳光的组成 课时练习,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最早做阳光色散实验的科学家是,按如图所示的方法操作,下列关于光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科学七年级下册2 空气的成分同步训练题: 这是一份科学七年级下册2 空气的成分同步训练题,共13页。试卷主要包含了2空气的成分 课时练习,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空气的成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