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暑假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
展开
例1.金鱼系野生鲫鱼经长期人工选育而成,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现有形态多样、品种繁多的金鱼品系。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
B.人工选择使鲫鱼发生变异,产生多种形态
C.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有基因频率的改变
D.人类的喜好影响了金鱼的进化方向
一、选择题
1.雷鸟体色在冬天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是( )
A.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B.雷鸟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因为夏天阳光较强烈
2.下列与生物进化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突变和基因重组不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
C.隔离的实质是不同种群的基因不能自由交流
D.基因库有差异的两个种群会存在生殖隔离,是形成新物种的标志
3.一种果蝇的突变体在21 ℃的气温下生存能力很差,但当气温上升到25.5 ℃时,突变体的生存能力大大提高。这说明( )
A.突变是随机发生的 B.突变是不定向的
C.环境的变化对突变体都是有利的 D.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
4.某海岛上生活着一种昆虫,经调查,其翅的长度和个体数的关系如图曲线。后来该小岛上经常刮大风,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下列最可能代表此时情况的曲线图是( )
A. B.
C. D.
5.金鱼的祖先是野生鲫鱼。将透明鳞和正常鳞的金鱼杂交,得到了五花鱼;将朝天眼和水泡眼的金鱼杂交,得到了朝天水泡眼金鱼。经过选择、培育,出现了色彩斑斓、形态各异的金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金鱼的变异决定了其进化的方向
B.金鱼是由野生鲫鱼经过基因突变而来的
C.不同品种的金鱼杂交的原理是基因重组
D.不同品种的杂交丰富了金鱼的基因多样性
6.2022年北京冬奥会吉祥物“冰墩墩”,其设计原型是大熊猫。大熊猫最初是食肉动物,经过进化,现在其99%的食物都来源于竹子。现有一个较大的熊猫种群,种群中雌雄数量相等,且雌雄之间可以自由交配,若该种群中B的基因频率为60%,b的基因频率为40%,则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叫做该种群的基因库
B.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是种群基因型频率的定向改变
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概率为28.6%
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40%
7.如图表示一个亲代种群由于地理隔离(河流和山脉)形成了两个新的种群,进而进化为两个新物种的过程,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同一种群中的所有个体属于同一物种
B.环境的差异导致种群1和2产生了不同的突变和基因重组
C.自然选择导致种群1和2的基因频率发生了定向改变
D.地理隔离阻断了种群1、2与亲本种群之间的基因交流
8.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
B.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
C.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
D.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
二、非选择题
9.有人用一种螳螂做实验:用细线把绿色螳螂和褐色螳螂缚在绿色的草地上和褐色的草地上,让鸟来吃。实验结果如下表:
环境 | 绿色螳螂 | 褐色螳螂 | 经过日期 | ||
数目 | 被鸟吃掉的数目 | 数目 | 被鸟吃掉的数目 | ||
绿色草地 | 20 | 0 | 45 | 35 | 19天 |
褐色草地 | 25 | 25 | 20 | 0 | 11天 |
试用相应的进化理论来回答下列问题:
(1)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螳螂的全部个体统称为________。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________,这一特性一般是________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2)螳螂与鸟的关系在生态学上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________,它是生物进化的_____。
(3)环境对螳螂起了________作用,这种作用是________(填“定向的”或“不定向的”)。
(4)绿色螳螂个体在褐色草地上也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原有的保护色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这说明了________。
10.比目鱼又叫鲽鱼,广泛分布于各大洋的暖热海域中,如沿赤道海域、黄海、渤海沿岸、西太平洋南海等。比目鱼平时生活在海底,它经常把身体的一半以上埋进沙子里,露出眼睛观察周围,当猎物出现时就猛然跃出来,向猎物扑去。为了适应这种偷袭的捕食方法以及防御敌人的攻击,比目鱼还要随着周围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身体颜色。
(1)经研究发现,全球海域的比目鱼已经是不同的物种了。依据现代进化理论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两个外部因素是自然选择和_____________。自然选择中自然因素具体指_____________等方面(至少答两点)。
(2)由于地质巨变,北太平洋西部海床—马里亚纳海沟的比目鱼大量减少,最终人类只抢救到一对马里亚纳海沟中的比目鱼,通过人工繁殖,最终产生一个新的比目鱼种群。人类活动_____________(填“有”或“没有”)干扰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目鱼根据环境改变颜色是适应性的一种体现,这都是进化的结果,进化的实质是_____________。任何物种都不是单独进化的,在自然界存在共同进化,共同进化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
(4)捕食者的存在对于被捕食者也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能增加物种的_____________。
(5)关于捕食者在进化中的作用有不同的解释,其中“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内容是_____________。
例1.【答案】B
【解析】A.由题干中信息“自然状态下,金鱼能与野生鲫鱼杂交产生可育后代”可知,金鱼与野生鲫鱼属于同一物种,A正确;B.人工选择可以积累人类喜好的变异,淘汰人类不喜好的变异,只对金鱼的变异类型起选择作用,不能使金鱼发生变异,B错误;C.种群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因此,鲫鱼进化成金鱼的过程中,存在基因频率的改变,C正确;D.人类的喜好可以通过人工选择来实现,使人类喜好的性状得以保留,因此,人工选择可以决定金鱼的进化方向,D正确。故选B。
1.【答案】A
【解析】生物在不同季节有不同体色,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与环境颜色相同或相近的体色,是一种保护色,是对环境的适应。故选A。
2.【答案】D
【解析】A.突变和基因重组只能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正确;B.自然选择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自然选择决定了生物进化的方向,B正确;C.隔离是指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进行自由交流的现象,常分为地理隔离和生殖隔离等,C正确;D.生殖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标志,但基因库有差异的两个种群未必一定存在生殖隔离,D错误。故选D。
3.【答案】D
【解析】A.突变是随机发生的,题干信息无法体现这一点,A错误;B.突变是不定向的,但本题没有涉及多种变异个体,B错误;C.环境的变化对突变体有的有利,有的不利,C错误;D.同一突变体在不同环境中生存能力不同,说明突变的有害或有利取决于环境条件,D正确。故选D。
4.【答案】D
【解析】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自然选择。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基本观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突变和基因重组、自然选择及隔离是物种形成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通过它们的综合作用,种群产生分化,最终导致新物种的形成。其中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的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由参考图知,这个海岛上中等翅长的个体最多,而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少,但环境条件改变以后,岛上经常刮大风,中等翅长的个体抗风能力比较弱,短翅的飞不起来,长翅的抗风能力强,生存下来的机会大增,因此若干年后再进行调查,短翅和长翅个体数量多,中等翅长的个体少,D正确。故选D。
5.【答案】A
【解析】A.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材料,但不能决定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A错误;B.野生鲫鱼在生长过程中,会发生基因突变,再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产生各种金鱼品种,B正确;C.不同品种的金鱼进行杂交属于杂交育种,其原理是基因重组,C正确;D.通过杂交实现了不同品种间的基因交流,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基因型,从而形成了不同的品种,丰富了金鱼的基因多样性,D正确。故选A。
6.【答案】C
【解析】A.大熊猫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B、b基因,是该种群的基因库中很少的一部分,A错误;B.生物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的过程,大熊猫由以肉为食进化为以竹子为食的实质也是种群基因频率的定向改变,B错误;C.若该对等位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Bb=2×60%×40%=48%,BB=60%×60%=36%,则Bb∶BB=4∶3,则显性个体中出现杂合雌熊猫的概率约为4/7×1/2=28.6%,C正确;D.若该对等位基因只位于X染色体上,则在雌性个体中,XbXb为40%×40%=16%,在雄性个体中,XbY为40%,而雌雄数量相等,所以该种群中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20%,D错误。故选C。
7.【答案】B
【解析】A.种群是指一定自然区域内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属于同一物种,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A正确;B.种群1和2出现的突变和基因重组都是随机的、不定向的,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与其生活的环境没有直接关系,环境只是选择并保存适宜的变异类型,B错误;C.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自然选择的选择作用使种群1和2的基因频率发生定向改变,C正确;D.种群1、2由于长期地理隔离,基因库差异较大,从而出现生殖隔离,D正确。故选B。
8.【答案】D
【解析】A.据题意可知,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说明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遗传物质发生变化的变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A正确;B.两种齿形的丽鱼的食物类型不同,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B正确;C.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因此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C正确;D.物种之间的界限是生殖隔离,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但不知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无法判断是否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D错误。故选D。
9.【答案】(1)种群 变异性 不定向
(2)生存斗争 动力
(3)选择 定向的
(4)适应是相对的
【解析】(1)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螳螂的全部个体统称为种群。螳螂的体色有绿色的,也有褐色的,这说明生物具有变异性,变异是不定向的,它能为生物的进化提供原始的选择材料。
(2)螳螂与鸟的关系属于捕食,被达尔文称为生存斗争,它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3)环境对螳螂起了选择作用,即自然选择,自然选择只选择适应环境的变异类型,通过多次选择,使生物的微小有利变异通过繁殖遗传给后代,得以积累和加强,使生物更好地适应环境,逐渐产生新类型。在生存斗争中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对环境能适应的,被淘汰的生物是对环境不适应的,所以自然选择是定向的。
(4)绿色螳螂个体在褐色草地上也不能很好地生活下去,原有的保护色适应不了变化的环境,这说明适应是相对的,取决于生活的外界环境。
10.【答案】(1)地理隔离 水温、食物、氧气、天敌等
(2)有 比目鱼的减少是由地质巨变,自然选择造成的,不是人类干扰造成的,所以现在人类对它进行保护,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3)种群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 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多样性
(5)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者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不会把被捕食者都吃掉
【解析】(1)比目鱼形成了不同物种,外因是自然选择和地理隔离,使得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最终产生了生殖隔离。比目鱼生活在海底,自然选择具体可以是水温、食物、氧气、天敌等。
(2)若是人类活动的影响使得比目鱼减少,现在人类进行保护不是干扰自然选择,是在弥补自己的过失,而本题中比目鱼的减少是由地质巨变,自然选择造成的,不是人类干扰造成的,所以现在人类对它进行保护,是干扰了自然界正常的自然选择。
(3)进化的实质是基因频率定向的改变,共同进化的内容是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
(4)根据生态学家斯坦利的“收割理论”,捕食者的存在有利于增加物种多样性。
(5)“精明的捕食者”策略内容是捕食者吃掉的大多数是被捕食者中年老、病弱或者年幼的个体,客观上起到促进种群发展的作用。此外捕食者不会把被捕食者都吃掉。
生物(新教材)高一暑假作业之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含答案解析: 这是一份生物(新教材)高一暑假作业之巩固练习8 生物的遗传含答案解析,共9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人感染了某种强力致病细菌,控制鹌鹑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暑假巩固练习7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暑假巩固练习7 伴性遗传和人类遗传病,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某种鸟类,克氏综合征患者,甲、乙两种遗传病,人血友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暑假巩固练习6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下学期高一生物暑假巩固练习6 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及染色体变异,共10页。试卷主要包含了软骨骨生成障碍综合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