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芙蓉楼送辛渐教案,共1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 情境导入,初读古诗,整体感知,精读古诗,重点品悟,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课后拓展,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1 古诗三首芙蓉楼送辛渐教材简析: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这诗原题共两首,这一首写的是第二天早晨在江边离别的情景。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背诵积累送别诗。2.过程与方法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深厚的情谊。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抓住“冰心”“玉壶”理解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 教学重点能通过不同方式的读,理解体会诗意,感悟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难点能在不断的补白及小练笔的过程中感悟作者内心,理解人物品质。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 情境导入(播放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1.谈话:相见时难别亦难,多情自古伤离别,离别自古以来就是最永恒、最凄美的话题,多少文人墨客曾一度泼墨挥毫,成就了一篇篇美文佳作,唐代被称为“七绝圣手”的大文豪王昌龄也不例外,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一首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请同学们自读课题,并说说通过诗题你知道了什么?(设计意图:课堂伊始,播放此曲,一方面是对送别诗的一个课外积累,同时是为整堂课渲染一种气氛,使学生初步感受那种离愁别绪,为感悟作者的情感奠定基础,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目的。)2.学生谈感受。资料补充:辛渐是王昌龄的同乡,这次是要送好友辛渐回他们的故乡去,这一送就是一百多里啊!(设计意图:在此处做资料的补充,可以帮助学生走进作者内心,感受朋友之间真挚的友情及那种难舍难分。)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打开课本,请同学们自由读诗。(点拨:注意读诗要强调字与字之间的停顿,读出它的节奏来。)2.指名朗读,教师点评,并进行范读。指导读法:我们读古诗文,光有节奏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能读出自己的体会与感受来。(再次练习朗读)3.借助注释,结合你自己的感受,谈谈你的脑海中留下了什么影响和感受。(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诵读,加之注释及课前的相关资料的补充,使学生脑海中形成一定的画面,拉近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初步感悟诗歌的空灵之美。) 三、精读古诗,重点品悟(学习前两句)师:同学们对诗的理解和感受谈的都字斟句酌,你是从什么地方感受到的呢?(借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总结。)1.学习体会“寒”感悟“孤”。(课件出示古诗的前两句)(1)自然的“寒”与楚山的“孤”。师:“一场秋雨一场寒”这场趁着夜色潜入吴地的雨的确带点寒意,就连那楚山看起来都是那样孤零零的,让我们一起读出这场雨的寒意与楚山的孤寂——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民送客楚山孤。(齐读) (2)离别的“寒”内心的“孤”。(点拨:除秋雨自然的寒意之外,还有什么是令作者感到寒意与孤独的?)学生谈体会。师:是啊,那寒意不仅弥漫在满江烟雨中,也沁透在两个离人的心头啊,这场雨使作者平添了几份孤独!该怎样读出那种寒意呢?(指导激情诵读前两句。)总结:除此之外,你知道作者还会为什么感到寒心吗?这里还暗含着同学们所不了解的一些历史背景。(课件出示补充资料:王昌龄曾在朝廷为官,为人刚正不阿,为官清廉,却屡遭奸佞小人诋毁诬陷,两次贬官,开元二十七年,被贬为江宁丞,开元二十九年,又被贬到非常偏僻的龙标作县尉,但始终不肯向恶势力屈服,顽强斗争,直到最后“安史之乱”时被濠州刺史闾丘晓所杀,终年不到六十岁,他一生壮志未酬,这首诗是他第二次遭贬时所作。)随机提问:你认为这个寒,我们还能怎么理解?(学生谈体会)(3)对世态心寒,更觉孤立无援。引导谈话:世态的炎凉,朝廷的不公,仕途的坎坷,使他更觉寒心啊,朋友的离去更让他觉得孤立无援,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两句,一起去感受作者那种复杂的内心。(齐读)(设计意图:此环节重在引导学生通过找含义深刻的字切入,品读感悟,从最初的含糊的印象到对作者复杂的内心的深入理解,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梯度的引导过程,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可谓水到渠成。) 四、走进作者内心,感悟人物品质(学习后两句)。1.小练笔,走进作者内心。(1)(播放雨声的音效及古诗后两句,创设情境,补白)过渡:面对这苍茫的烟雨,孤峙的楚山,聆听着窗外传来的这淅淅沥沥的夜雨声,诗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无法入眠,那个无眠之夜,他在想:“————。”(设计意图:此环节是通过一个情境的创设,再次拉近学生与当时环境、文本、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小练笔的形式,引导学生切身体会作者内心,能与作者对话,同时也为感悟人物品质奠定基础。) (2)指名发言。(3)情境创设,引导激情朗诵古诗后两句。师:于是,在那长亭外,瑟瑟秋风中,我们听到了这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家人如冰心玉壶般一览无余的爱啊!师:在那古道边,萋萋芳草地上,我们听到了同样一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朋友如冰心玉壶般纯真的情啊!师:在那一叶小舟上,茫茫沧海边,我们也听到了那句话(生):————。”(师)那是他对朝廷如冰心玉壶般清澈见底的忠心啊!(设计意图:此环节仍然采用教师创设情境激情引导的方式,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可以充分调动学生想象与朗读的欲望,而且这一个个脑海中不断变换的场景,和朗读后老师及时的补充,也会使学生明白,作者那种对家人,对朋友,对朝廷矢志不渝的爱无论何时何地都未曾改变。与此同时对“冰心”、“玉壶”这两个抽象的词语也已经形象化,学生对此已经有了个性化的理解。因此,此时的朗读,已经化为了学生情到深处的一种自然、真实的流露。) 2.感悟人物品质。(1)师:没有了对亲人的竹报平安,也没有了封封家书中字斟句酌的牵挂,千言万语化作临别时的一句叮咛:“————。”学生再次激情补白。(古诗后两句。)(2)引导:望着朋友远去的背影,王昌龄决绝的转身,再也没有回头,难道是他不想回家吗?(想)可是他能回家吗?(3)学生自由发表见解。总结:是的,他要让那些恶势力知道,即使遭遇再多的坎坷与磨难,他都不会屈服,自己依然冰清玉洁,保持着自己的信念。(设计意图:通过层层递进的方式,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想要回家但又不能回去的内心,从而体会他刚正不阿,不畏强暴,不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此环节是本课的一个点睛之笔。) 五、课后拓展如果你是王昌龄的家人或朋友,听到辛渐的一番描述,你会对他说些什么,可以以书信的形式,也可用诗歌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芙蓉楼送辛渐唐 王昌龄(送别诗)寒 孤冰心 玉壶 塞下曲教材解读:《塞下曲》是古时边塞地区的一种军歌。唐朝很多诗人尤其是边塞诗人用过此题写诗。卢纶的《塞下曲》共六首一组,分别写发号施令、射猎破敌、奏凯庆功等等军营生活。语多赞美之意。我带领孩子们学习的是其中的第三首,这首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有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因此,我的教学思考也是从景入手,由景入情,前两句重点品读“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到雁惊感受单于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后两句由“满”入手,感受雪大、环境恶劣,将士不畏艰险,奋勇追敌的豪迈气概。 教学目标: 一、读通诗句:读准字音,书写自己认为比较难写的字,读出诗的节奏。 二、品读诗句:了解诗所描写的将士雪夜准备追敌的情景,由景入情,感受诗人对将士不畏艰险、英勇无畏气概的赞美之情。 三、发挥想象,叙写古诗。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由题入手,简要了解《塞下曲》以及诗人卢纶。 二、引入古诗学习,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今天,我们重点学习的是这六首《塞下曲》中的其中一首,第三首。 1、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古诗(3遍),要求借助注释,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正音:这首诗中,有些字在读的时候需要注意,出示:单于、遁逃、欲将、轻骑,指导学生读准字音的基础上,了解字词在诗句中的意思。 2、自主选择比较难写的字词写在田字格中,并说说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地方。 3、请个别同学朗读,纠正读音,读出诗的节奏。 三、理解诗意:通过读并借助注释了解诗所描述的一件事情。 这首诗究竟写的是什么呢?请你根据注释了解一下,然后,我们看看谁能把这首诗读成简单的一两句话: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板书) 四、品读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1、解读“夜”:夜晚、黑夜、深夜,此时的夜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夜?由夜黑、夜深、夜静,宿雁惊气感受单于逃跑时惊恐的心情与狼狈的样子。读出单于溃败的样子。 2、解读“满”: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什么?由满感受到突如其来的雪很大,天气严寒,塞外环境恶劣,将士们不顾严寒,英勇无畏的精神品质。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 五、叙写古诗。 1、诗读到这儿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买了个关子?将士们最后究竟是追到了单于呢还是没有追到?(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学生叙写并交流。)六、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的5首塞下曲又写了什么呢?课后同学们自己读一读,交流交流。 墨梅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歌大意,领悟本课咏物言志的表达方法。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3、感悟诗人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生活的高尚情怀。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教学难点: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的高尚情怀。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谈话。师:大家还记得我们学过的一首描写梅花的古诗吗?(记得)多媒体出示王安石的《梅花》,自由读一次。2、师: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梅诗。还有这样一位诗人,他不仅爱梅、咏梅,还极擅长画梅,素有“画梅圣手”之称。这就是他晚年时的巅峰之作——《墨梅图》。(多媒体出示图片)你们知道这位诗人是谁吗?生:王冕。师:对!他就是著名诗人、书画家王冕。谁能为大家介绍一下王冕其人呢?3、简介作者。生交流,师出示王冕相关的资料。过渡: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题在这幅《墨梅图》上的一首诗。(出示古诗)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一次。 二、初读感知,了解诗意。1、自读古诗师:请大家读读这首古诗,注意:诗起码读三遍,一读字正腔圆,不错字;二读有板有眼不破字;三读注意节奏和重音,读出诗味。大家开始读。学生读古诗。2、检查自读情况。(1)出示词语:吾家 洗砚池 淡墨痕 乾坤 指名读,读对了大家跟读一次。(2)读古诗,指名读,其他同学进行评价,然后齐读古诗一次。3、看来通过第一遍读大家已经把这首古诗读通了,收获挺大的。下面,老师再让大家大声地、自由地读读这首诗,看看自己能读懂哪些,当然有问题也可提出来,好不好?开始4、大家读得很认真,有收获吗?也有问题吧?这样,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把你的收获(当然也包括问题)在小组里交流交流、讨论讨论,你们说好不好?畅所欲言吧!……①在小组内交流各自读后的收获和问题②交流每句诗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题画诗,是作者采用淡墨手法画的一株盛开的梅花。③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④带着对这首诗的理解自由读读这首诗。师引导: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小进,大疑则大进。读懂了这么多,没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作者为什么要画“墨梅”,而不画鲜艳的梅花?②这是一幅画,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③为什么说“不要人夸好颜色”? ……师小结:这些问题提得好,可见同学们读诗时动了脑筋,有“大疑”必有“大进”,这就是会读书。当然,同学们不用着急,通过下面的学习,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品诗1、品“淡墨”①同学们,谁见过盛开的梅花?老师带来了好多幅梅花的照片,想不想欣赏?(课件:几幅盛开的梅花照片)照片中的梅花什么样子?你能用上一、两个词描述一下吗?生交流。师:是啊,这些梅花实在是太艳丽,太美了!而被称为“画梅圣手”的王冕一生最爱画的却是这淡淡的墨梅。②诗人笔下的梅花从外表上看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默读前两句诗,思考一下。生说:淡墨;痕迹一般浅;颜色不够艳丽、骄人……③师点课件,出示《墨梅图》。这就是王冕的代表作《墨梅图》,仔细观察一下,这淡淡的墨梅又给了你怎样的感觉?生说:素洁、淡雅;美得有特色,不俗气……(板书:花开 淡墨痕)④指导朗读:你们说的老师深有同感。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指读。指点:“淡墨痕”淡雅的,要读得轻一点。 2、品“清气”过渡:同学们,这梅花如此浅淡,貌不惊人,从没引起过别人的注意,从没受到过别人的夸赞,但它却在洗砚池边不畏严寒地怒放着,呈现出勃勃生机。①老师这儿有一个问题不懂,“墨梅”这样做心里是怎样想的?揣摩一下,谁来帮一帮老师?指生说。它不在乎自己的颜色,它不需要别人的夸赞……现在明白“不要人夸好颜色”了吗?指生说。②师小结:正如诗中所说(课件出示诗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墨梅想要的是把自己的清香之气洒满人间。(板书:清气 满乾坤)谢谢同学们,在你们的帮助下,老师读懂了“墨梅”。师引读:这真是一株清香、迷人的梅花啊!女生读这真是一株洒脱、淡定的梅花啊!男生读这更是一株自信、不俗的梅花!齐声读 3、品诗句。过渡:(对照板书)这梅花是痕迹一般的淡墨色,但却素洁高雅,而又清香怡人。可这是一幅画呀,“诗中为什么说是‘只留清气满乾坤’”?谁已经明白你们提出的问题了?生回答。①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完整地读一读,让墨梅的形象走进你的心中吧。生自读。②把书扣在桌上,闭上眼睛,让你的思维跨越时空,让你的想像飞起来,飞到元代王冕家的小院子里(老师的语气要饱含深情,有一种静谧之感)。(配乐)师引读:淡墨色的梅花开了,多么淡雅,多么高洁啊!指一生读。淡淡的清香弥漫在小院子里,充满了天地间,也飘到了我们的教室里,让我们静心闻一闻吧。指一生读。师:现在你看到王冕家小院里墨梅的形态,闻到墨梅的清香了吗?看得出同学们都陶醉于这梅香中了。 4、品诗人过渡:诗人王冕为什么特别爱画不着颜色的梅花呢?诗中的他仅仅是在赞美墨梅吗?他想表达自己怎样的心声呢? 生答。师:能提到“借物喻人,借物言志”,老师相信你们对这首诗的思想内涵已有所感悟了。如果能再了解一下作者的情况,你们的感悟会更深! 课件出示:王冕资料。(补充资料:相传由于王冕的画画得特别的好。当地的县官和一个有权势的大财主慕他之名,几次想见他都遭到了拒绝,最后,当县官亲自下乡见他时,他听到消息后赶紧躲了起来,又让县官吃了闭门羹。他不愿意为达官贵人服务,曾画一幅梅花悬挂在墙壁上,并题诗云:“冰花个个圆如玉,羌笛吹它不下来。”他经常讥讽元朝统治者,险些入狱。后来,他被迫隐姓埋名在家乡蛰居,白天种粟锄豆,灌园养鱼,晚上读书作画,过着自食其力的清贫生活 。)生轻声读,(1)、师:王冕把自己的情感倾注笔端,挥毫泼墨,晕染出一幅幅惊世之作。至此,墨梅与作者之间的联系你读懂了吗?(借梅自喻,借物言志,表达了自己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板书:咏物言志(2)、师小结:对呀!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歌咏怀,诗言志”王冕一生不愿巴结权贵,不愿追名逐利,与他笔下的梅花一样的坚贞不屈,一样的清高,一样的孤芳自赏。正如他所说:“画梅须具梅骨气,人与梅花一样清。”看来,作者已与墨梅融为一体,墨梅的形象就是作者的形象。看似写梅,实是写人啊!指名提出问题的同学:你明白作者为什么画“墨梅”了吗?生回答。到这里,你们真正读懂了墨梅,读懂了王冕,收获真大。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字如其人,文如其人,这里我们可以说:画如其人,诗如其人! 四、拓展延伸1、出示王冕的另一首诗《白梅》读一读。2、不光王冕爱梅,咏梅,古往今来,许多的文人墨客也留下了许多赞梅的诗词佳句,也为我们留下了好多咏物言志的传世佳作。欣赏课外的几首托物言志的古诗,学生进行自读自悟(电脑出示古诗)。白梅 王冕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 早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旁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竹石 郑燮(清)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梅花绝句(之—) 陆游闻道梅花圻晓风,雪堆遍满四山中。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 师:同学们,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冬,她傲霜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寒气愈重,其清香愈为芬芳。因此,一朵朵梅花在诗人的笔下凝成了一哥哥有灵魂,有骨气的人,我们喜爱梅花,就要学习梅花,像墨梅那样“只流清气满乾坤”!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齐诵《墨梅》。 板书: 梅 花开淡墨痕20 墨梅 咏物言志 人 清气满乾坤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四年级下册塞下曲夜黑雁飞高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拓展,教学反思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