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平均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及反思
展开教科书第90~91页例1、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知道平均数的求法。
2.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
3.学习解决生活中有关平均数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平均数的意义。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计算器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联系生活,情境激趣
教师:李老师所在的学校为了丰富学生的课外生活,成立了各种兴趣小组。看,环保小组的同学正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废弃的矿泉水瓶呢!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引导学生仔细观察。
2.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教师: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汇报,教师引导。
教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学生: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矿泉水瓶?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教学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和求平均数的方法
(1)小组合作,尝试解决问题。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合作,预设学生会想到“移多补少”和“数据的总和÷份数”的方法。学生可以在教师提供的练习纸上画一画、移一移,直观地看出平均数,也可以动笔计算求出平均数。
(2)汇报交流,理解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
教师: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
学生:13个。
教师:大家都同意这个答案吗?13是怎么来的?
①“移多补少”的方法。
结合学生口述,用课件演示“移多补少”的过程。
教师:这种方法对吗?你能给这种方法起个名字吗?你们是怎样想到这个方法的?
教师:同学们想到了用多的补给少的这个方法,使每个人的瓶子数量同样多,这种方法可以叫“移多补少”法。(板书:移多补少)这里平均每人收集了13个,这个“13”是他们真实收集到的矿泉水瓶吗?
引导学生初步体会13不是每个人真正收集到的瓶数,而是4个人的总体水平。
②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计算方法。
教师:还有不一样的方法吗?结合学生口述,用多媒体课件演示“先合并再平均分”的过程。
教师: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14+12+11+15)÷4=13(个)
教师:谁看懂这个方法了?能再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每一部分是什么意思吗?
教师:像这样先把每个人收集的瓶子数量合起来,再除以4,也能算出这个小队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
教师:谁再来说一说,这个13表示什么意思?
(3)对比异同,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教师: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引导学生体会,无论是通过移多补少,还是先合并再平均分,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使原来几个不同的数变得同样多,这样得到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4)引入概念,揭示“平均数”这一课题。
教师:13就是这4个数的平均数。这也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内容。(板书课题:平均数)
教师:我们知道了“13”是环保小组同学收集矿泉水瓶的平均数,那平均数代表什么?你是怎样理解平均数的?
引导学生利用“移多补少”或“平均分的意义”理解,平均数并不是每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的实际数量,而是“相当于”把4个学生收集到的瓶子总数平均分成4份得到的数。可能有的同学收集到的比这个数量多,有的比这个数量少。平均数是为了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而创造出来的一个“虚拟”的数。
2.教学例2,体会平均数的作用
(1)承上启下,调动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体育小组的活动——踢毽比赛。对于比赛而言,你最想知道什么?
学生:哪个队能赢。
教师:今天老师就聘请你来当裁判,希望你能公平公正地裁决。
(2)旧知再现,比较单人的比赛。
出示表一:
教师:如果你是裁判,你认为哪个队赢了?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因为19>18,所以男生队赢了。
(3)新旧联系,比较人数相同的两个队成绩。
出示表二:
男生
教师:比较男生队和女生队的比赛结果,谁赢了?你怎么知道的?
引导学生体会,在人数相同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求总数的方法比较输赢。
教师: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也可以比较两组队员踢毽个数的平均数。
教师:哪个队求平均数比较简单,你是用什么方法求的?
学生:女生队比较简单,用移多补少的方法可以得到19这个平均数。
学生:还可以用计算的方法(18+20+19+19)÷4=19(个)
教师:男生队数据计算比较麻烦,用计算器来帮忙,(19+15+16+20)÷4=17.5(个),这个17.5是小数,可以吗?为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因为是平均分得到的数,剩下的2个要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多了0.5个,平均数可以是小数。
教师:现在谁赢了?怎么比出来的?
学生:因为19>17.5,所以女生队赢了。
教师:为什么用求平均数的方法也能比较两队的输赢呢?
引导学生用平均数的意义来说明道理,求几个数据的平均数,就相当于把这些数据的总和平均分成这么多份,每份都同样多,平均数可以代表这组数据的总体水平。
(4)巧设矛盾,比较人数不同的两个队成绩。
教师:看来,女生队暂时领先。如果男生队再加一个人,谁会是最后的赢家呢?请各位裁判员独立思考后给出最终的裁定?并说出你是怎么想的?
预设学生会进行争论,有的认为看总数,第一组应该领先,有的认为在人数不同的时候,用总量来比不公平,只能用平均数来比较。
教师:为什么不公平?谁再来说一说?
引导学生通过对不公平的深入思考,体会平均数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办法。
教师:谁来完整地说说这道题的解法?
引导学生说计算的方法,教师完成板书。
教师:在这种情况下,是谁帮我们解决了这个问题?
3.回顾小结
(1)体会平均数的意义。
教师:回忆一下,我们学习了什么?
学生:平均数。
教师: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平均数是一个什么样的数?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
(2)回顾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师:你是用什么方法求出平均数的?为什么要选择这种方法?
预设大部分学生会采用计算的方法,一部分学生会认为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数比较简便。引导学生体会:求平均数的两种方法各有各的长处,我们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来灵活选择。
三、评价反思,感受成功
教师:同学们回顾一下本节课学习的内容,说说学到了哪些知识?
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加强对平均数的意义和作用的理解,对求平均数方法的掌握,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联系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等学习方法和积极思考、乐于合作等好习惯给予表扬。
数学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数学四年级下册8 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平均数第1课时教学设计,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课前检测,探索新知,当堂检测,课堂总结,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版营养午餐教案: 这是一份人教版营养午餐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引入新课,课前检测,探索新知,课后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第3课时教案: 这是一份小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营养午餐第3课时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