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同步教学课件合集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北冥有鱼》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送友人》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庄子二则》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礼记》教学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课件 课件 0 次下载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配套课件ppt
展开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教案配套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写作背景,读读写写,重点词语,整体感知,移步换景,问题探究,冰塔林,品味赏析,深层探究,结构梳理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各拉丹冬位于青海杂多县唐古拉山乡境内。南北长50千米,东西宽30千米,除主峰各拉丹冬峰外,周围海拔6000米以上的山峰还有40余座,冰川覆盖面积790.4平方千米,冰川130条。
南北坡侧各有一条弧形冰川,南支姜根迪如冰川,尾部有5千米长的冰塔林,是长江正源沱沱河的发源地;北支冰川尾部有2千米长的冰塔林,冰桥、冰草、冰针、冰蘑菇、冰湖、冰钟乳、冰塔等构成千姿百态的冰塔林世界。
马丽华(1953-),当代著名女诗人、作家、编辑、藏学专家。23岁大学毕业后进入西藏工作,在长达27年的时间里,她以深沉的执着和强大的毅力,足迹踏遍西藏一百二十万平方公里的神秘土地,怀着对西藏浓烈炽热的爱恋之情,创作出大量西藏题材作品,诗集《我的太阳》,散文集《追你到高原》《终极风景》,长篇散文《藏北游历》《西行阿里》《走过西藏》《苦难旅程》,小说《如意高地》,报告文学《青藏苍茫》,等等。
本文选自《藏北游历》。1976年,23岁的马丽华受当时许多大学生去西藏插队落户的影响而入藏工作。她原打算去做小学教师,由于能写诗、善作文,被留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工作,四年以后调入《西藏文学》编辑部任编辑。入藏约十年后,她的长篇散文《藏北经历》问世,为她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藏北经历》的写作,与人文记录电影《万里藏北》的拍摄关系密切。马丽华担任这部电影的编剧,在拍摄过程中更深刻地认识了藏北的自然与人文,也经历了翻车、骨折等种种磨难。课文中多次提到的“大部队”,指的就是这部电影的摄制人员。
棱角( ) 骤然( ) 虔诚( ) 恭顺蠕动( ) 凄凉 懈怠( ) 敦实( ) 蜿蜒( ) 消长( ) 衰竭 漫溢( )演绎( ) 安营扎寨( ) 风云变幻接踵而至( ) 历历在目 川流不息 漫不经心
虔诚:恭敬而有诚意。黧黑:形容黑。懈怠:松散怠慢。安营扎寨:指部队驻扎下来。比喻建立临时的劳动或工作基地。风云变幻:像风云那样变化不定。比喻时局变化迅速,动向难以预料。接踵而至:形容人或事物一个又一个接连不断地到来。历历在目: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的样子。川流不息:形容行人、车马等像水流一样连续不断。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
速读课文,简要概括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全文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书写了自己在不同地点的见闻感受。
1.浏览法:可以扫描,一目数行, 提取主要信息 ; 也可以跳读, 有所舍弃, 摘录关键词语。 2.重点信息筛选法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安营各拉丹冬(第一天)驶过冰河(第一天)冰塔林(第一天)冰塔林(第二天)
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变换,不断展现新画面。这种写作手法叫……
本文以什么为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去了哪些地方?
全文以时空为顺序。以作者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
划分文章层次,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写初见各拉丹冬的景象。
详写第一天在不同地点所见的景象及感受。
第二部分(3—11)
略写第二天再次进入冰塔林的经过。
第三部分(12—15)
1.作者主要写的是各拉丹冬的哪个地方?它有什么特点?
冰塔林。其特点是神奇和壮美。
2.作者是怎样描写各拉丹冬的冰塔林的?试结合课文内容具体分析。
第5段略写远望冰塔林的奇观
第10、11段详写置身冰窟,看到的奇丽景象
第12、14段略写第二天再入冰塔林,听到坚冰下的流水声
第6段略写近看冰山的形态
3.在文中找出能表现冰塔林的神奇和壮美的词语或句子。
“鲜有人迹的冰雪世界”
声音大(呼啸);不停息(川流不息);威力大(扫荡)
漂亮千姿百态(挺拔的,敦实的,奇形怪状的,蜿蜒而立的。那些冰塔、冰柱、冰洞、冰廊、冰壁上徐徐垂挂冰的流苏,像长发披肩);熠熠烁烁,光彩夺目
是琼瑶仙境;这波纹是否就是年轮?
4.品读第10-11自然段:思考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描写哪些景物,抓住了景物什么特点?从中感受到了雪山怎样的特点。
5.细读第11段,这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来写冰塔林之美?
挺拔、敦实的、奇形怪状、蜿蜒而立。
6.作者说“各拉丹冬值得你历经艰辛去走上一遭”。无限风光在险峰,我们来看看作者历经了哪些“艰辛”,当时的感受是怎样的?
作者行踪——身体状况(线索) —— 内心感想
走向各拉丹冬草坝子扎营接近冰山、冰塔林置身冰窟再入冰塔林、冰河
—高原反应、发烧、疼痛
—摔伤、头痛、恶心、双脚绵软、呼吸困难
—似乎已经衰竭、 少气无力
——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
——担心影响心态、虔诚赞美自然
——赞美自然、坚强乐观
——感觉不到冷,思绪飞扬
1.阳光使这位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变化多端:融雪处裸露出大山黧黑的骨骼,有如刀削一般,棱角与层次毕现,富有雕塑感。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白雪覆盖下的各拉丹冬雪山比作“身披白色披风的巨人”,赋予雪山以生命,“变化多端”一词,又写出了这里自然环境严酷,天气恶劣。
2.频频小震酝酿着某一两次大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得不敢活动,连夜高烧,不思饮食,……活动时只能以极轻极慢动作进行,犹如霹雳舞的“太空步”。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身体不适应高山气候比作“地震”,“手背生起冻疮,肩背脖颈疼痛”比作小震,“连夜高烧”比作大震;把“动作的缓慢”比作“太空步”,写出了各拉丹冬雪山海拔高,气候条件的严酷。
3.我双手合十,面向各拉丹冬威严的雪峰行了跪拜大礼。
“行了跪拜大礼”这一动作描写,传神地写出了“我”的虔诚及对各拉丹冬雪山的崇敬。
4.在第5段中,作者写肩扛大冰凌行走冰谷中时用了“蠕动”一词,请说说明个词的妙处在哪里?
“蠕动”一词使用的是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当作蠕动的虫子来写,突出了在冰谷中行走的艰难,也照应了第一部分中对各拉丹冬恶劣环境的描写。
1.怎么理解“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一句?
作者说“一部分的精神和生命寄存在这里”即把自己对各拉丹东的感情都寄存在这里,并且,作者把各拉丹东比作“仙境”,两者结合,表达出了作者对各拉丹东由衷的热爱。
2.如何理解“永恒的阳光和风的刻刀,千万年来漫不经心地切割着,雕凿着,缓慢而从不懈怠”一句?
作者把阳光和风比作刻刀,既生动又形象,热情赞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这冰塔林雕凿得如此之美。
3.第12段作者说“我似乎已经衰竭,心想碰巧哪一口气上不来,就长眠于此吧。”你如何理解?
此句与第10段“一部分精神和生命就寄存在这变了形的仙境中了”相照应,表明自己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和这冰林融为一体,表达出了作者对这冰塔林由衷的喜爱之情。
4.作者用“不见自然生物痕迹,但今天的确有人活在各拉丹冬的近旁”一句结尾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作者用“活”而不用“生活”,说明各拉丹冬不再是生命的禁区,这里不仅孕育了长江,也孕育了生命。这是作者对各拉丹冬的赞美之情的体现。
5.作者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说说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使读者体会作者的乐观与坚强。让文章更亲切、真实、可信。同时从侧面写出各拉丹冬环境的艰险,突出”所至“和”所见“的独特性。作者的身体状况构成了文章的潜在线索。身体越来越糟糕,感受越来越细致,想象越来越有诗意。
作者多次写到自己的身体状况,说说这些内容有什么作用?
作者马丽华曾对友人说:“我始终认为,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要是有一百次机会让我选择,第一百零一次我仍然选择苦难。”
担心影响心态、感叹自然伟大
本文以时空为序,以“我”跟随摄制组探险的两天行踪为线索,叙写了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见闻和感受,抒发了“我”对各拉丹冬雪山、冰河、冰塔林的热爱与赞美之情,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崇仰之情。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优质ppt课件,共60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预习检测疏通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本文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第三部分15,手背生起冻疮,感叹雪山的雄伟神秘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图片ppt课件,共32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学习目标,西北阴坡,东南阳坡,尽是冰雪景色单调,狂风一刻不停,晶莹连绵静穆庄重,海拔很高活动困难,山脚下,驶过冰河,进入冰塔林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8 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授课课件ppt,共31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观察植被的不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