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学年3*雨的四季教学设计
展开《雨的四季》教案
【教学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知各种“雨”的形象,获得美的享受。
2.巩固前两课学习朗读的成果,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3.学习作者在细致观察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的风格,借鉴和运用于自己的写作。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和“圈点批注”,能够品析文章关键字词、语句,感受文章的画面美,充分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遣词造句之妙,学习文章比喻、拟人等修辞的运用技巧;启发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感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提升学生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导语:中国文学史上很多关于雨的诗歌,春雨温柔润物无声,杜甫写下“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千古名句;夏雨热烈动人心魄,苏轼写出“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的传世佳作……雨在古人笔下被写得如此多情,这般美丽,那在当代诗人的眼中,它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欣赏当代诗人刘湛秋先生的散文——《雨的四季》,领略“雨”的魅力。
二、作者名片
学生介绍课前预习的作者情况,教师补充。
刘湛秋(1935—2014),安徽芜湖人,当代诗人,翻译家。1955年毕业于哈尔滨外语专科学校。历任工人,俄语翻译,《诗刊》编辑、副主编,编审。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他的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于表现感觉和情绪,被誉为“抒情诗之王”。他兼创散文、报告文学及小说,也是著名的翻译家、评论家,曾任《诗刊》副主编。著有诗集《写在春天的信笺上》《温暖的情思》《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等,诗集《无题抒情诗》获过中国新诗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部分作品译有多种外文版本。译著《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
三、初步感知,体会情感。
(一)朗读
提醒学生关注老师朗读过程中的语气、语调、重音、停连,感受汉语的声韵之美,同时朗读过程中,展开想象,感受文本营造的画面之美,还要通过朗读把握作者抒发的感情。
(二)理清文章结构
全文共7段,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是概述,表达作者对雨的欢喜之情,点明雨是美丽的,为下文作准备。
第二部分(第2至5段)是文章主体,生动细致地描绘各个季节的雨的形象和特点,表达作者对四季雨的细致的观察、奇妙的想象,以及对四季雨的喜爱之情。
(三)感知各种雨的形象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每一段写了什么,然后让学生总结出雨的特点。
交流讨论后明确:
1.第二段共有五层意思:
(1)树发芽,经春雨洗礼后有着难以想象的颜色和神态;(2)花苞沾上雨滴分外娇媚;(3)小草像复苏的蚯蚓翻身,发出一种沙沙之声;(4)空中挂着水雾丝帘,空气变得甜润;(5)春雨驱走冬天。
春雨:清新、润泽、甜美。
2.第三段大致分两层意思:
(1)直接描写夏雨的状态和特点,由云而雨,急速而来,把人浇个透,驱走酷热;(2)描写夏雨的结果,大地显得丰茂,暑气廓清,到处奏响夏雨交响曲。
夏雨:热烈、粗犷、奔放。
3.第四段可以分成三层意思:
(1)秋雨的背景,是在一个成熟的金黄季节,丰收的季节;(2)秋雨的形象和特点:静谧、深情、又有些凄冷;(3)秋雨高邈、悠远,引发人的感悟,净化人的灵魂。
秋雨:沉静、端庄、深情。
4.第五段可以分成两层意思:
(1)写冬雨的化妆变身,成为雪花,成为一年中最后的礼物;(2)写南方的冬雨,变得“吝啬”稀少,平静,像一种特殊的温暖。冬雨:自然、平静、纯洁。
第三部分(第6、7段)是文章收尾,作者直抒胸臆,表达对四季雨的赞美、喜爱。
老师小结:本文围绕大自然的雨在四季中的不同形象、形态来写,中心明确,层次清晰。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基本上一段一个中心意思(结尾除外),中间四段是文章主体,写得最充分。
四、品味语言
试读下面的语句,先自己思考,然后合作探究完成,自由发言。
1.春天,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似乎还带着一种冬天的昏黄。
老师提示:强调画面感,注意“黄青”和“昏黄”两个色彩词语。再看“闪出”一词,好像突然出现似的,非常有趣味,值得揣摩,可以作为一个训练语感、激发想象力的小环节。
2.可是只要经过一场春雨的洗淋,那种颜色和神态是难以想象的。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树枝的手臂也顿时柔软了,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
老师提示:作者从这里开始,尽情地发挥了奇妙想象和精彩描述的特长。一要提示学生关注景物描写,抓住其中几个具体可感的写景词:“树枝”“叶子” “花苞”,唤起学生的形象思维;二要关注比喻(“少女的眼泪”)和拟人(“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的修辞方法进行品味赏析,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三要抓住富有形象感、动感的词语(“柔软”“滴”)。所有这些理解和赏析,都是以品味语言为基础的,要从语言的细小处入手。
3.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这时,整个大地是美丽的。
老师提示:可引导学生抓住其中关键的动词、形容词,想象其优美的情境。“丝帘”和“彩棱镜”都是具体可感的名词,以比喻的形式呈现出来;“挂”和“牵动”都是形象感很强的动词,化静为动。
4.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在诱惑着鼻子和嘴唇。
老师提示:可提示学生重点关注这里的听觉形象(“沙沙声”)和嗅觉形象(“芳甜”)的描写。
五、问题探究
1. 作者是诗人,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读出浓郁的诗意来?
本文处处流露出诗的美感、诗的激情。
首先,文章描写了许多充满诗意美的形象,有很多生动、细致的描写,如“树叶开始闪出黄青,花苞轻轻地在风中摇动”,写出了色彩和动态,形象感强;又如“水珠子从花苞里滴下来,比少女的眼泪还娇媚”,就像特写镜头,聚焦到花苞上的雨滴;“小草似乎像复苏的蚯蚓一样翻动,发出一种春天才能听到的沙沙声”,诉诸读者听觉; “呼吸变得畅快,空气里像有无数芳甜的果子,诱惑着鼻子和嘴唇”,诉诸读者嗅觉; “只是淋湿的头发、额头、睫毛滴着水,挡着眼睛的视线,耳朵也有些痒嗦嗦的”,也像特写镜头一样,描写局部细节,还诉诸读者触觉;“黎明提前敲着窗户”,“地上的光亮比天上还亮”,写得非常精准,都是生活经验的反映。
其次,文章抒情性很强,充满了诗的感觉和感情,如“每一棵树仿佛都睁开特别明亮的眼睛”,就是饱含着感情写成的语句,在写景中显出深情;“呼吸变得畅快”,也是情感的显露。直接抒情的语句也比比皆是,尤其是最后两段,似乎不能自已,激情高涨,喷发而出。
2. 如何理解文中的“雨”这一意象?
本文的雨有多重意义。一是自然形态的雨,二是作者带着有情的眼光来观照,赋予了灵性和情感的雨。前者表现的是雨的客观形态,是实写;后者表现的是雨的精神内核,是虚写。后一种雨代表了作者的诗情、艺境和审美情趣。
3.第5段的冬之雨与春之雨、夏之雨和秋之雨写法有什么不同?
春之雨、夏之雨和秋之雨写得非常充分,极尽了作者的才力;到第5段写冬之雨时,便突发新意,从雨过渡到雪了。从文章技法来说,过渡、转换、求变等能造成阅读的新奇感,避免文章单调、重复。
六、总结与板书
春雨: 美丽、娇媚
夏雨: 热烈、粗犷 热爱 抓关键词语:形象、色彩、动感
秋雨: 端庄、深沉 赞颂 关注修辞:比喻、拟人
冬雨: 自然、宁静
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 这是一份初中语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课时安排,教学过程,交流点拨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及反思,共6页。教案主要包含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品读悟情,寻找美韵,拓展练习,收获巩固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 这是一份七年级上册雨的四季教案,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预习展示,感知与鉴赏,布置作业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