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结合实践 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教案
展开综合与实践: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综合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相关知识和整数、小数知识。
2.通过调查数据、处理信息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3.通过测算一年能够“吃掉”多少森林的项目,让学生反思节约的意义和环保的价值。
4.通过本次实践活动学习,能自觉拒绝一次性用品,增强环保意识,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活动准备
1. 学生从网络、书报及其他途径调查、收集相关资料,进行信息汇总。
教学重难点
通过调查数据、处理信息等过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播放教学视频:《环保搭档》
教师:在视频中同学们有什么收获,它告诉了我们什么事情,你能想到它与我们的数学有什么关联吗?
学生:视频告诉我们要环保,不要使用一次性用品。
教师:那你们读出了与我们数学相关联的知识了吗?
2、出示图片
教师:同学们,充满绿色的森林家园是大家所喜爱的家园吗?你们喜欢我们现在的居住环境吗?再看看这样的环境,森林滥砍滥伐现象严重,如果让你们住在这样的环境里,你们愿意吗?
学生:不愿意
教师:那我们所谈到的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数学又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知道吗?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课题。(板书课题: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二、新课讲授
1、教师: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卫生要求也越来越高。进而出现了一次性筷子,目的是为了减少疾病的传染,但是,一次性筷子主要由上等松木制作而成,我国人口众多,如果大家都使用它,木材供应便成为大家忧虑的问题。
展示交流课前布置学生收集的生产、使用一次性筷子的相关信息。 教师归纳板书:
A.用松木做一次性筷子,10双筷子的体积大约是16cm3
B.每棵成材松树科用做筷子的大约有0.08m3
C.每公顷地大约有1000棵成材的松树; D.每棵松树平均每年生长0.004m3
2、提出问题,明确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1)计算14亿双一次性筷子的体积
教师:计算14亿双筷子的体积有什么好的方法呢?可以怎样计算?
方法一:1双筷子的体积×1400000000
方法二:10双筷子的体积×(1400000000÷10)
16÷10×1400000000
=2240000000(立方厘米)
=2240000(立方分米)
=2240(立方米)
(2)如果14亿人口每人每年用1双一次性筷子,一年大约吃掉多少棵松树?
14亿双筷子的体积是2240立方米, 每棵成材松树可用作筷子的大约是0.08立方米
2240÷0.08=28000(棵)
(3)“吃掉”的这些松树大约占地多少公顷?
每公顷地大约有1000棵成材松树
28000÷1000=28(公顷)
3、小组交流、分析有关数据。
4、小结:同学们,我们一年使用的一次性筷子,远远不止一双,那就要毁掉更多的树,你们应该怎样做,成为环保小战士。那么,现在大家寻找到了它与数学的关系了吗?你还能找到哪些可以用数学来解决的问题。
三、数据整理与分析
教师:“1棵松树成材大约需要多少年?”(课前已调查:大约需要15——20年)
学生:一棵松树要长大成材,根据生长环境的不同,有一定差异,一般需要15——20年以上。
全班交流:那么通过计算和相关资料,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我们“吃掉”的这些森林,它们的生长速度远远比不上我们毁掉它们的速度。让我们也找到属于自己的环保搭档。
教师:谈谈自己的感受与想法。
学生:少用或不用一次性筷子。
四、活动拓展
教师:在生活中,我们使用的一次性用品不止是筷子,还有哪些,大家知道吗?
学生:还有一次性碗筷、餐盒、水杯 等。
教师:使用它们,对环境有什么危害?
学生:乱砍滥伐森林,破坏生态环境。
五、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样的启发?数学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你会运用它了吗?
学生汇报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师:最后老师希望你们把今天所学的知识,与家人、朋友一起分享。并做一期环保手抄报。让我们携起手来,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还地球一片绿色”,做一个小小环保卫士,勤俭节约。
七、板书
一年“吃掉”多少森林
方法一:1双筷子的体积×1400000000
方法二:10双筷子的体积×(1400000000÷10)
16÷10×1400000000
=2240000000(立方厘米)
=2240000(立方分米)
=2240(立方米)
“吃掉”的松树棵数:2240÷0.08=28000(棵)
“吃掉”的松树的占地面积:28000÷1000=28(公顷)
保护森林、保护地球,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
课后反思
本节课初步了解了一年大约“吃掉”多少公顷的森林。在探讨过程中,在计算体积的基础上复习了整数、小数的相关知识。学生从中懂得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此行动起来,拒绝使用一次性用品,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共同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把学科相融,数学知识同实际相连,增强了数学学科的趣味性和运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