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会员
搜索
    上传资料 赚现金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 教案

    立即下载
    加入资料篮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   教案第1页
    人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古诗词诵读——拟行路难   教案第2页
    还剩2页未读, 继续阅读
    下载需要5学贝 1学贝=0.1元
    使用下载券免费下载
    加入资料篮
    立即下载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

    展开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共4页。
    学科语文年级/ 教材版本人教版课题名称拟行路难(其四)难点名称理清拟行路难(其四)的层次,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难点分析从知识角度分析为什么难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诗歌鉴赏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变化。从学生角度分析为什么难这首词中,词人的内心矛盾和冲突学生较难感受,略读只能感受作者字表面书法的愁,需要细致分析后,感受作者内心的纠结,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难点教学方法 1.通过讨论及问题探究,体会诗人门阀制度下,命运不公的愁苦心情。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导入杜甫的《春日忆李白》“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赞美李白的诗作既有庾开府诗作的清新之气,也有鲍参军作品那种俊逸之风。把李白的作品和魏晋南北朝时的庾信;鲍照”相提并论,可见,鲍照诗坛独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四)》。知识讲解(难点突破)二.背景介绍(看PPT鲍照生活的时代,正是门阀制度兴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门阀制度下,选拔官员不依据才干品德,而是依据门第的高下,血统的贵贱。因此,产生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奇特现象。门阀制度成为阻挡寒门庶士通向仕途、实现人生理想的一堵难以翻越的高墙。一些才高的寒士自然心怀不平,寒士的不平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就成为这个时期文学的一个特色。鲍照出身低微,受尽了歧视和打击,“才秀人微,取湮当代”。空有一腔热情,却报国无门,不得不在壮志未酬的遗恨中虚度年华,故其作《拟行路难》十八首“歌咏人世的种种忧患,寄寓悲愤之情”。三.明确大意:往平地上倒水,水会向不同方向流散。人生也是有命的(贵贱穷达是不一样的),像水,流向不同方向,怎么能行时叹息坐时愁?喝点酒来宽慰自己,因要饮酒而中断了《行路难》的歌唱。人心又不是草木,怎么会没有感情,欲说还休,欲行又止,不再多说什么。 四.阅读诗歌 整体感知一)全诗突出了那个字?明确:“愁”(二)领悟作者的剧烈情感变化,把握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问题探究:诗人认命不认命?结论:处在“认命”与“不认命”的矛盾中。“人生亦有命”一句中先似乎“认命”了,后又似乎“不认命”,最后“吞声踯躅不敢言”似乎还是“认命”了。(三)赏析理解1)第一二句“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说明了什么道理? 明确:运用了借物起兴手法。诗人信手拈来泻水流淌这一自然现象作为比兴,引出对社会人生的无限感慨。说明了像水是依照高下不同的地势流向各方一样,人的遭际也是被家庭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那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恰好比喻了社会生活中高低贵贱不同处境的人。“水”的流向,是地势造成的;人的处境、遭际,是门第的高低贵贱决定的。因此说,这起首两句,通过泻水的寻常现象的描写,形象地揭示出了现实社会里门阀制度的不合理性。诗人借水“泻”和“流”的动态描绘,造成了一种令人惊疑的气势。这是古代的血统论。正如沈德潜所说:“起手万端下,如黄河落天走东海也。”这正曲折地表达了诗人由于激愤不平而一泻无余的心情。)2)第三句“人生亦有命”中的“命”是指什么?结合全诗看,作者对此有怎样的看法? 明确:从诗歌本身看,作者所说的“命”指门第决定人生,有什么样的门第就有什么样的遭遇。作者并没有直面人间的不平而去呐喊,而是以“人生亦有命”的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这里表面上是认命了,实际是对不公平社会发出愤怒的控诉。第四句”安能行叹复坐愁?“作者运用了反问句,看似说不应当发愁,应该自我宽解,心胸开阔,似乎诗人心平气和地接受了“人生亦有命”的现实。其实,他是用反嘲的笔法来抨击不合理的门阀制度。作者认为非常不公平,但没法改变,只能发出愤怒的控诉。 3)第五、六句“酌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形象? 明确:以非常精练的笔法,生动形象地刻画出诗人悲怆难抑的情态。诗人想要通过酌酒来排遣自己愁绪,宽慰自己,然而满怀郁结的悲愁岂是区区杯酒能驱散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平添的几分酒意反而更激起了愁海的狂澜,种种不平在心头激荡。诗人趁着酒意击节高歌,唱起了悲怆的《行路难》,欲将一腔悲愤倾泻而出。但是因为太过悲痛,连歌也唱不下去了。“愁之解”,无可排解、压抑郁闷,透露出深沉浓重的愁苦悲愤。4)第七、八句”心非木石岂无感?吞声踯躅不敢言。“写出了什么感情?明确:第七句是对前面几句的总结,“心非木石岂无感”,人心不是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诗人面对社会的黑暗,遭遇人间的不平,不可能无动于衷,无所感慨。用反问的句式,冲决了自我克制的堤防,达到了随时都可能喷涌的程度。使全诗的情感达到了高潮。 然而出人意料的是,下面出现的却是一声低沉的哀叹:“吞声踯躅不敢言!”到了嘴边的呼喊,却突然“吞声”强忍,“踯躅”克制住了。这句表达了作者心中的无奈,“岂无感”越是激昂,“不敢言”的痛苦就越是深沉。两句构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将诗人忍辱负重、矛盾痛苦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无情的统治,窒息着人们的灵魂。社会现实对于寒微士人的压抑,已经到了让诗人敢怒而不敢言、徘徊难进的地步了。有许许多多像诗人一样出身寒微的人,也只能像他那样忍气吞声,默默地把愤怒和痛苦强咽到肚里,这正是人间极大的不幸, “人生亦有命”也只是诗人在忍气吞声和无可奈何之下所倾吐的愤激之词。小结:全诗突出一个“愁”字,所叹者愁,酌酒为消愁,悲歌为断愁,不敢言者更添愁.正如沈德潜所说,此诗“妙在不曾说破,读之自然生愁”。课堂练习(难点巩固)5)结合全诗,想象勾画诗人形象,说一说诗中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变化?全诗突出一个“愁”字。 这首诗的开头以常见的自然现象作为起兴,用平地上的水向四面八方流,比喻人生因门第不同,命运也不同。这两句中,隐含诗人的不平之气。但是这种现象,像大自然一样,很难改变。诗的第三、四句,诗人以“命”来自我安慰,声称不要“行叹复坐愁”。不过实际上愁是消除不了的。诗的第五、六句,诗人就借酒浇愁,用唱歌断绝忧愁。然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于是,诗的第七句:“心非木石岂无感?”用反问句式,直说“人心有感”,发出了抗争。诗的前四句不言愁,第五、六句借酒浇愁、用歌断愁,第七句是一个大转折,把全诗的感情推向高潮。紧接着第八句,又是一个急转,“不敢言”。第七句那么慷慨激昂,第八句却如此无可奈何,在对比中表现出诗人精神上极度的矛盾、痛苦和忍辱负重。 小结 个人的命运与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千百年来,多少文人雅士,“才秀”而“人微”。人生没有一帆风顺,有艰苦才显得幸福的可贵,有平凡才会烘托出灿烂的日出。我们始终相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相关教案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新课,朗读诗歌,感知大意,诗歌探究,拓展延伸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案及反思,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拟行路难(其四)教学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导入,读题意--旧题解新题,读诗意,读诗中的鲍照,读现实中的鲍照,读鲍照所处的时代,读诗旨,小结——理层次,悟情感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 课件
    • 教案
    • 试卷
    • 学案
    • 其他
    欢迎来到教习网
    • 900万优选资源,让备课更轻松
    • 600万优选试题,支持自由组卷
    • 高质量可编辑,日均更新2000+
    • 百万教师选择,专业更值得信赖
    微信扫码注册
    qrcode
    二维码已过期
    刷新

    微信扫码,快速注册

    手机号注册
    手机号码

    手机号格式错误

    手机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手机验证码已经成功发送,5分钟内有效

    设置密码

    6-20个字符,数字、字母或符号

    注册即视为同意教习网「注册协议」「隐私条款」
    QQ注册
    手机号注册
    微信注册

    注册成功

    返回
    顶部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