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案
展开知识与技能:
品味意境,把握情感,培养诗词鉴赏能力和信息梳理能力。
理解《望海潮·东南形胜》中“点染”的表现手法。
过程与方法:
1、反复吟诵,品味语言,梳理信息,体会感悟。
2、理解点染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领悟作者寄寓其中的情怀,陶冶自己的审美情趣。
重点难点
品味语言,理解本词“点染”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入:
江南盛景,自古叫人魂牵梦绕。素有天堂美誉的杭州,更是天赐美景。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永的《望海潮》,去领略柳永用文字为我们展现的杭州美景。
本课将按照“导入—解题—知识讲解—课堂练习—小结—”的环节进行
(为了更好的理解作品,让我们知人论世,走近柳永,了解背景)
二、知人论世
1. 柳永,北宋词人。字耆卿,原名三变,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官至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北宋第一个专门写词的作家,是长调(慢词)的倡导者。
柳永词作题材:
*都市生活、风光;
*男女恋情;
*羁旅行役之苦。
2. 写作背景 投赠之作
本词作于景德初年(约1004年),是柳永投赠两浙转运使孙何的,目的是得到孙何的召见和赏识。
(这首词究竟写了什么?请听朗读,整体感知)
三、 听朗读,整体感知
1. 教师配乐朗诵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四、走进文本 ,整体感知,梳理信息
请同学们对照课文思考:柳永在《望海潮》中描写了怎样的杭州美景?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明确:上阕中,作者紧扣住“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三句,描绘了三幅图景:居民区的繁华;江堤蜿蜒、江潮排空的壮阔景象;百姓生活的精致、奢华。下阕主要表现西湖的自然景观之美,百姓悠然自在的生活风貌以及钱塘长官的高雅情趣,词末用一个“夸”字收束全篇,点明意旨。
这里所运用表现手法叫“点染” ,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关于“点染”的表现手法。
五、 关于“点染”的表现手法
“点染”指的是工笔画中的一种染色技巧,一笔蘸上深浅不同的色彩在画面上连点带染,取灵动之意。是处理背景或小型花卉的时候时常用到的技法。此法被借用到古典诗歌中来,成为诗词的一种表现手法。“点”,就是正明点明,即将所要抒写的情感、旨意,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对其有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简言之,“点”为抽象评点,即总写;“染”为具体描写,即分述,二者紧密相连,表现鲜明的情志。
“点染”在写景抒情诗中比较常见。一般用一句话,一个词来“点”出要抒发的感情;用景物来“染”。
(那么《望海潮》是如何运用“点染”的手法来绘景抒情的呢?)
六、《望海潮》中点染手法赏析
1. 从上阕来看,前三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点出钱塘优越的地理条件和社会条件,以及“自古繁华”的地位,总的概括了“钱塘”印象,是点笔,接着就从这三方面分别详细描绘,是“染”。具体来说:
“三吴都会”是“点”,“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是“染”,这三句描绘了垂柳含烟,薄雾如纱,彩桥似画,帘幕轻摆,人烟阜盛,怡然安详的画面。展现出城市的市井风貌:街巷河桥美丽、居民住宅雅致、整个都市生活繁庶。
“东南形胜”是“点”,“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是“染”,由市内说到郊外,描绘了江边的自然景观:茂密如云的大树绕着蜿蜒的江堤,奔腾的江潮卷起层层浪花的画面,展现出钱塘江这处天然壕沟的秀美与壮丽兼容的独特景象。
“钱塘自古繁华”是“点”,“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是“染”,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家里绫罗绸缎,五光十色,写出了商业的繁荣、市民生活的精致、奢华。“竞豪奢”,则总括杭州的种种繁华景象。
简单来说,上阕用“形胜”“都会”“繁华”六字总写杭州的繁华热闹、宏伟气派,是“点”笔;接着通过具体的描述,直观且鲜明地展现大都市雕栏画栋,房屋密集,人口众多,社会太平,百姓富足的风采,是“染”笔。
2 .下阕有两处“点”笔。
点笔之一:“清嘉”。“清嘉”即秀美之意,“清嘉”一词高度概括了湖山之美,成为点笔之一;
“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则是对它的渲染和烘托。相传金主完颜亮看到此句,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南下攻宋,由此可见杭城之美在西湖,西湖之美在清香淡雅的桂子,更在“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桂子”与“荷花”分别照应前文的“叠巘”和“重湖”,这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衬托出西湖的秀美,是染笔之一。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描绘了湖面羌管、菱歌荡漾,湖边老者垂钓,少女采莲的嬉戏、喧闹的场面,突出了市民怡然自得、欢乐祥和、和谐诗意的生活状态,流露出作者景美人欢,天人合一的思想,这是染笔之二。
再者,地方官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更是对西湖美景的侧面赞美和夸奖,官员情趣之高雅,充分突出政治清明之貌。这里既是对地方官员的正面歌颂,也是对宋朝政治的赞颂。最后作者直言夸耀之词,“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祝愿长官终归凤池,由近及远,虚实结合,是染笔之三。
点笔之二:“好景”。词末句“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要夸的和要画的是什么样的好景呢,就是前面提到的所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此处仅以“好景”来总括杭城之美,则“好景”为点笔,烟柳画桥、云树堤沙、珠玑罗绮、桂子荷花、羌管菱歌、乘醉听箫、吟赏烟霞等诸多画面描写都是染笔,另外,和“好景”对应的正是首句“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一句。整首词满怀对杭城的喜爱、赞美之情。(学习了“点染”手法,让我们来试着赏析柳永的另一首词《雨铃霖·寒蝉凄切》下阕中点染手法运用的妙处。)
七、课堂练习
试赏析柳永的《雨霖铃·寒蝉凄切》下阕中点染手法的运用。
雨 霖 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明确:下阕“多情自古伤离别”举笔便点明离别的冷落、凄清,此为点笔,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便以“清秋”作第一重渲染,再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作第二重渲染,其冷落、凄清之气氛便具体可感了。
八、课堂小结
《望海潮》的成功,很大程度在于点染手法的娴熟运用。词人着力于“染”,目的在于“点”,着力铺绘渲染钱塘的繁华,展现物阜民康、和谐安定的社会风貌,最终达到了投赠的目的:歌颂在此地任地方官的好友孙何治理有方,政绩卓著。当然,今天我们欣赏此词,并不在强调此种借诗文作奉承的方式与做法,而是学习写景状物的特别技法,明白“点染”的妙处。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及反思: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及反思,共2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流程,作业布置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2020-2021学年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2020-2021学年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共3页。
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 下册4.1 *望海潮(东南形胜)教学设计,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