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案
展开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案,共4页。
第2节 《弹力》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由“弹力”、“弹簧测力计”两部分内容组成。教材通过对弹性的感知来认识弹力,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本节重要的实验教学内容。
2.教材利用撑竿跳高这一育项目让同学们认识弹性形变,比较生动,但是弹性、弹力这一概念比较抽象,教学中应多补充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弹性、弹力的概念。
3.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是本节教学重点,应精心设计实验。
教学目标
1.知道物体有弹性和塑性等不同的性质。利用生活经验和实验,说明弹性和塑性的不同。
2.通过实验了解弹力产生原因,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弹力。
3.知道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越长,并能通过实验进行验证。
4.经历使用弹簧测力计的过程,学会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弹性、弹力及产生条件;弹簧的伸长量与拉力的关系。
学情分析
弹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但学生对弹性、弹性形变没有全面的理解,所以对弹力的教学应循序渐进。
教具和学具
1.多媒体课件;
2.橡皮泥、面团、气球,橡皮筋、钢尺、弹簧、弹簧测力计、钩码,弹簧测力计等。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 教师活动 | 预设学生活动 | 设计意图 |
复习提问 | 1.力的单位是什么? 2.力的作用效果是什么? | 回答问题 | 复习相关知识 |
引入课题 | 老师:同学们,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也可以改变物形状。下面请大家跟随老师一起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这一层面出发做几个小实验。实验前请同学们听清两个要求:一是用老师给你准备好的弹簧、橡皮筋、气球、橡皮泥、面团、钢尺等器材来做实验;二是在实验过程中注意观察实验现象,并注意分析这些现象的共同点和不同点。 |
利用器材做实验、观察。
| 创设情景,吸引学生兴趣,引出课题。
|
进行新课 (一)弹力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
3.弹性限度
(二)弹簧测力计 1.认识弹簧测力计
2.弹簧测力计原理
3.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 1.指导学生按下列要求做实验,观察现象: (1)用力拉弹簧,弹簧伸长;撤去力,弹簧恢复原来长度。 (2)用力拉橡皮筋,橡皮筋被拉长;撤去力,橡皮筋恢复原状。 (3)用力压气球,气球变形;撤去力,气球恢复原状。 (4)用力压橡皮泥,橡皮泥变形;撤去力,橡皮泥没有恢复原状。 (5)用力压面团,面团变形;撤去力,面团没有恢复原状。 (6)用手压钢尺,钢尺变弯;撤去力,钢尺恢复原状。 2.请各小组讨论把上面的实验现象进行分类,并说出分类的特点(老师可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适当指导)。 3.总结: (1)物体受力时发生形变,不受力时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物体的这种性质叫弹性,发生的形变叫弹性形变。 (2)物体形变后不能自动地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种性质叫塑性,发生的形变叫塑性形变。 4.请举例说出你所知道的弹性很好的物体。(撑竿跳高的撑竿、跳板跳水的跳板、弹簧、钢尺等) 5.指导学生实验并回答: (1)学生实验:①用较大的力拉弹簧,然后松手;②用较大的力压钢尺,然后松手。 (2)问:在用力拉弹簧或压钢尺时,你看到了什么?你的手有什么感受? 6.老师:我们在拉弹簧或压钢尺时,弹簧和钢尺发生的是弹性形变,同时我们感受到它们对手有力的作用。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叫弹力。 7.老师:同学们能根据上面的实例说出产生弹力的条件吗?(引导、讲述) 8.小组讨论、交流,老师引导、讲解: (1)放在地面上的篮球能产弹力吗?站在地面上的人呢?放在桌面上的杯子呢? (2)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篮球、人压地面,杯子压桌面时,地面、桌面也压它们吗?这个力是怎样产生的? (3)请你说出还有哪些力也属于弹力。 9.利用圆珠笔中的废弃弹簧实验:(1)用较小的力拉,撤去力后恢复原状;(2)用较大的力拉,把弹簧拉直,撤去力后弹簧不能恢复原状。 10.总结:物体的弹性都有一定限度,超过这个限度就不能恢复到原来的形状。
11.出示弹簧测力计,说明弹簧测力计能测力的大小。 12.把弹簧测力计分给各小组,观察弹簧测力计,回答: (1)弹簧测力计主要有哪几部分组成? (2)找出零刻度线的位置,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 (3)请说出你手中的弹簧测力计最大可测多大的力,它的分度值各是多少? 13.讲述弹簧的原长、伸长。 14.(1)指导学生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让指针指向3N的位置,说明手的拉力为3N。 (2)设问:弹簧测力计为什么能测出力的大小呢? (3)指导学生分别用手拉弹簧测力计的挂钩,让指针分别指在2N和4N的位置,问:当拉力增大时,弹簧的伸长有什么变化? 15.总结弹簧测力计原理:在弹性限度内,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弹簧的伸长量就越长。 16.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7页的实验: (1)观察所使用的弹簧测力计,认识其量程和分度值。 (2)轻轻拉动挂钩,减小弹簧、指针与外壳的摩擦。检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上,如果不在,请调节。 (3)用手弹簧测力计的挂钩,分别使指针指到1N、3N、5N的位置,感受1N、3N、5N的力。 (4)测量身边小物体对弹簧测力计的拉力: ①把文具袋(其他小物品也可)悬挂在弹簧测力计的挂钩上(提示:要把弹簧测力计竖起来),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问;读数时注意什么?)。 ②用弹簧测力计沿水平桌面拉动桌面上的文具袋(其他小物品),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问:怎样才能准确读数?)。 17.边讲述边总结应注意的几点操作要求: (1)观察量程和分度值(不许超过它的量程,否则损坏;看清分度值,方便于读数。); (2)用手轻轻地来回拉动几次,避免摩擦或卡壳(否则读数不准); (3)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不指零也可以用); (4)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与弹簧的轴线方向一致(以免挂钩杆与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5)读数时,应保持测力计处于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视线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18.利用图片认识常见的弹簧测力计(播放图片) | 学生代表演示实验,同学们观察并说出看到的现象。
小组合作学习。
列举实例。
做实验,说感受。
聆听,记笔记。
讨论、回答。
聆听、讨论、回答。
拉弹簧、观察。
聆听、理解。
参与活动、观察、回答问题。
动手、感受、观察。
聆听,记笔记。
做实验,感受力的大小,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聆听,记笔记。
观看。 | 学习弹性和塑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归纳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
学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学习弹力,培养学生感知能力。
学习总结弹力产生的条件。
进一步认识,压力、支持力也是弹力
学习、了解弹性限度
教学目标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学习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学习使用弹簧测力计,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学习总结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
课堂小结 | 师生总结本节主要内容 | 总结、思考。 | 梳理知识,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
布置作业 | 1.课堂作业:(1)课本第8页,第3、4题;(2)课时练 2.课下作业:课本第8页,1、2、5题 3.课外活动:阅读课本第7、8页《科学世界》材料力学性能。 | 完成作业。 | 巩固、拓展所学知识 |
☆板书设计 | |||
第七章 第2节 弹力 (一)弹力 (二)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塑性 1.认识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弹性形变。 (1)弹簧计力计的主要部件。 (2)塑性和塑性形变。 (2)弹簧测力计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2.弹力: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的力叫弹力。 2.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3.弹性限度 3.练习使用弹簧测力计 | |||
☆教学反思 | |||
|
相关教案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案设计,共3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弹性与塑性,弹簧测力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版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案及反思,共11页。教案主要包含了弹力,弹簧测力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物理八年级下册7.2 弹力教学设计,共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