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设计
展开知识与能力
⒈了解杜甫的生平及本诗的写作背景;
⒉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过程与方法
⒈掌握诗歌吟诵的基本方法;
⒉掌握由意象品味诗歌意境的鉴赏技巧;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走进诗人的情感,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和无尽的哀思。
教学
重点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品味鉴赏诗歌语言,了解此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教学
难点 在朗读背诵中,感受诗人悲凉的内心世界,领略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教学方法:吟诵法 讨论法 讲析法和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关于诗圣杜甫,历来评价不一,梁启超先生有一篇美文《情圣杜甫》,被誉为情圣,说明他的情感相当丰富,那么今天,我们就借助《登高》一起来领略杜甫丰富的情感。
请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写作背景
品情——忧思沉郁“杜甫心”。
(1)本诗诗眼为哪一字?(悲)
(2)本诗都体现了哪些悲意?
宋人罗大经评颈联十四字之间含八意:“万里,地之远也;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朋也。十四字之间含八意,而对偶又极精确。”千愁万绪集于一端,八重悲意层层叠加,一字一悲,一句三叹,情感更趋沉郁,诗意更见悲慨。
(3)如果说“登高之意悲九重”的话,还有一重悲指什么?
想为国事尽力而不能,想借酒浇愁而不得——让杜甫悲愁郁结,不得排遣,更是悲上加悲。
(4)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浓厚的悲情,那作者的悲情来自哪些方面呢?立足于文本,从诗中找出悲之因。
诗人的“悲” 情来自:
悲之一:悲秋。
悲之二:客中悲秋。
悲之三:常客悲秋。
悲之四:万里常客悲秋。
悲之五:独自登台。
悲之六:多病独登台。
悲之七:晚年多病登台。
悲之八:生活艰难。
悲之九:新停酒杯。
(5)如此多悲,传递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结合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诗人的感伤。
大而言之的国家:国运衰微——国难
小而言之的家运:羁旅之愁——漂泊之苦
再小而言之的自我:功业无成——壮志难酬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层层递进的启发提问,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情绪当中,学习的自主性得到充分体现;培养了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析法
赏析首联和颔联,分析作者表达情感的方法。
讨论:这两联写了哪些景物?诗人分别用什么词描写?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感?
(这首诗首联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颌联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分别用“急”、 “高”、“啸哀”、 “清”、“白”、“飞回”、“萧萧”、“滚滚”来描写。抒发了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情感。)
再读课文,把握作者情感
小结
明代人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 明代胡应麟说:此诗自当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又《诗薮内编》卷五评曰:“若‘风急天高’则一篇这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成。骤读之,首尾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细绎之,则锱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瓴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设计: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8.2 登高教案设计,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设想,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及反思,共3页。
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及反思: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三单元8(梦游天姥吟留别 登高 *琵琶行并序)8.2 登高教案及反思,共4页。教案主要包含了教学目标,重难点,课时,教学过程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