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教课内容ppt课件
展开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第七单元16(赤壁赋 *登泰山记)16.1 赤壁赋教课内容ppt课件,共14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客之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1、指出下列句子中“东”的意义与用法。 ①顺流而东也。 ②顺流而东行也。
2、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今安在哉 A、凌万顷之茫然 B、句读之不知 C、渺渺兮予怀 D、托遗响于悲风
金圣叹评价《赤壁赋》:通篇只说风月。林云铭称《赤壁赋》:以江山风月作骨。
二、浏览课文,找出文中风月作为描写、抒情和议论对象的句子。
(1)描写:①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②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2)抒情:①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②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3)议论:①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
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②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
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三、分小组讨论“风月”的内涵。
乌台诗案 1069年,神宗即位,任王安石变法。苏轼师友(包括欧阳修)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苏轼也因在诗文中表露对新政的不满,遭到弹劾,被抓进乌台,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注:乌台,即御史台,是弹劾百官的中央机关。因御史台外柏树上有很多乌鸦,所以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
一由 对比,生英雄不存之悲;二由人类渺小短暂,发 之悲;三由 矛盾,感 之悲。
一由古今历史对比,生英雄不存之悲;二由人类渺小短暂,发人生不永之悲;三由理想现实矛盾,感理想不得之悲。
把下列句子译现代汉语。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只有江上的清风,和山间的明月,耳朵听到便成了声音,眼睛看见了便成了景色,取用它们不会有人禁止,享用(感受)它们也不会竭尽。
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
金圣叹:结处得大自在。
你在结尾处还读出了什么深意?
没有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没有经过苦难的超脱是轻佻的。 ——傅 雷
读《赤壁赋》景佳事雅乐而歌,客倚洞箫悲恨多。明月清风无尽藏,一儒一道两东坡。
苏轼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为什么?
自题金山画像苏轼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余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儒家的积极入世态度与佛道的超然物外,与世无争的态度是矛盾的,但又奇妙地统一在苏轼身上。当儒家思想遭遇挫折时,苏轼却能峰回路转,在佛道二家思想中找到精神归宿。
与屈原比,苏轼多了一分自我,少了几分愚忠;与陶潜比,苏轼多了一分经历,少了几分寒闲;与韩柳比,苏轼多了一分豁达,少了几分悲观;与李白比,苏轼多了一分责任,少了几分狂漫;与杜甫比,苏轼多了一分大度,少了几分怨言…… ——黄玉峰《说苏轼》
当我们陷入困境的时候,当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
相关课件
这是一份高中语文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背景图ppt课件,共38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苏轼书法,为何而乐,观景而乐,赤壁赋,为何而悲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语文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课前预习ppt课件,共57页。PPT课件主要包含了赤壁赋,文艺全才,黄州惠州儋州,自题金山画像,问余平生功业,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背景提示,东坡赤壁,三国赤壁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这是一份人教统编版必修 上册16.1 赤壁赋教学演示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