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属成套资源:【单元检测】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综合练习(含答案)
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评价检测试卷(解析版)
展开
这是一份2021-2022学年部编版初二语文下册第一单元评价检测试卷(解析版),共9页。
单元评价检测(一)(90分钟 100分)一、积累与运用(20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归省(xǐnɡ) 幽悄(qiǎo) 挑剔(tì) 气氛(fēn) B.羁绊(pàn) 磷火(lín) 糜子(méi) 羊肚(dǔ)C.撺掇(cuān) 蓦然(mò) 脸颊(xiá) 斡旋(wò)D.亢奋(kànɡ) 冗杂(rǒnɡ) 戛然(jiá) 晦暗(huì)【解析】选D。A项,“剔”应读ti;B项,“绊”应读bàn;C项,“颊”应读jiá。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2分) ( )A.变换多姿 金丝蜜枣 元气淋漓B.兴高彩烈 烛光闪闪 惊心动魄C.人情世故 卖弄风情 装模作样D.大彻大悟 荣华富贵 震作精神【解析】选C。A.换—幻;B.彩—采;D.震—振。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眼前是一片秀丽的景色,真是让人叹为观止。B.近日,在世界杯足球赛亚洲区预选赛上,中国队与马来西亚队的比赛以4∶0的比分戛然而止。C.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D.作为班干部,在课外劳动的时候,他一马当先,很是卖力。【解析】选B。“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中止。句中望文生义,理解为“停止不前”的意思。4.(2017·广州中考)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 )A.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B.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C.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D.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解析】选A。B项,缺少宾语中心语,句末加上“的活动”;C项,表意不明,谁“连胜三局”不清楚;D项,语序不当,“干预、发现和制止”改为“发现、干预和制止”。5.依次填入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春,是那样娇,那样敏感,却又那样混沌无涯。一声雷,__________;一阵杜鹃啼,__________;一阵风起,__________。 ①就猛然间惊醒了一山桃花②便让每一棵柳吟出一则则白茫茫、虚飘飘说也说不清听也听不清的飞絮③则无端地惹哭满天的云A.①②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①③②【解析】选B。“一声雷”对应“惹哭满天的云”;“一阵杜鹃啼”对应“惊醒了一山桃花”;“一阵风起”对应“让每一棵柳吟出……飞絮”。6.请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8分) 蓝鲸,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游戏的参与者在10至14岁之间,完全顺从游戏组织者的摆布与威胁,已经有130名俄罗斯青少年因此自杀。这款游戏藉由网络,从俄罗斯传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包括中国,引起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多地公安网警通过官方微博发布相关提示,呼吁公众抵制“蓝鲸”死亡游戏,并及时举报。(1)阅读材料后,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你认为这样一款反人类、反生命的“死亡游戏”为什么会让一部分中学生沉溺其中?请试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角度中,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你的朋友沉溺于蓝鲸游戏,你将怎样劝说他?(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①蓝鲸是一款俄罗斯死亡游戏,参与游戏的俄罗斯青少年已经有130名自杀。②蓝鲸游戏还在向其他国家传播。③蓝鲸游戏已由网络传播到中国,引起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并呼吁公众抵制、举报蓝鲸死亡游戏。(答出两点即可)(2)示例:个人角度,因为性格内向封闭,人生目标缺失,家庭沟通不够等因素的存在,使得个别中学生对生命采取了一种不负责任的漠视的态度,他们既漠视他人的生命,也漠视自己的生命。家庭角度,父母忙于生计,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和正确的引导。社会角度,对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投入的力度不够。(任选一个角度,言之有理即可)(3)要点:①称呼;②观点;③理由;④表示征询语气的句子。二、阅读品悟(40分)(一)阅读《社戏》选段,完成7~11题。(13分)①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④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7.从第①段中找出描写少年们开船的动词,并体会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及表达作用的把握。找出动词后分析这些动词表现了人物的什么特点。答案:“拔”“点”“磕”“架”,这些动词形象地描写出了少年们技术娴熟、机灵能干、团结友爱、相互帮助的情态。8.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从选文内容看,主要写了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答案:“我”去赵庄看社戏途中的见闻和感受。9.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跑”与第①段的哪个词相呼应?这两个词都写出了怎样的情形?(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飞”。写出了船行速度快的情形。10.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修辞手法及作用的把握。首先从常用修辞手法中判断出画线句运用的修辞,然后结合内容分析修辞的作用。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行船时两岸青山向后退去的视觉感受,很好地烘托出“我”当时去看社戏时急切与兴奋的心情。11.作者运用什么方法将江南水乡的夏夜写得如此充满诗情画意?(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作者调动多种感觉来写景,如豆麦和水草的清香是嗅觉;月色朦胧在水气里、渔火等是视觉;水气夹杂着清香扑面吹来是触觉;宛转、悠扬的笛声是听觉。(二)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2~16题。(13分)故乡二月戏 石 英 ①我很小的时候,县城西阁外文昌庙对过,有一座气势很大的戏楼,据说是清朝或更早的明朝天启年间盖的。距我村七里西南方向的芦头镇也有戏楼。更多的是临时搭台演出,“龙抬头”一开始,各村的戏台便像雨后的蘑菇般冒了出来。至于为什么到二月才大唱特唱,可能在我们那里,正月还很寒冷,演戏和看戏都会受到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附近几个庙会多在农历二三月,与庙会结合起来,当然就更红火了。 ②当时,国内许多名角特别青睐我们这块山隅海角之地。就说三十里外的龙口港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曾来过好几位。在县城戏楼唱戏的,则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角儿和“名票”。自打我记事时,就有大人领着去“听戏”,有时因为看不见,就扛在大人的肩头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小姜的男旦,扮相清俊,唱得也好,以青衣戏为主。听过他唱的《御碑亭》《春秋配》《三娘教子》等。还有一位叫小孙的男旦,他演的《拾玉镯》和《梅龙镇》最为观众叫好。我当时太小,根本不懂一些吃功夫动作的“奥秘”。譬如说那个小姜在裙裾下面遮掩着走步,怎么就能像流水那么快,而且还看不出抬脚的节奏。有时我使劲抻着脖子仔细观察,还是看不出门道来。另有一位据说是唱高派的老生,只记得姓刘,给人的感觉派头儿挺大,常演的剧目有《路遥知马力》《逍遥津》《黄金台》《乌盆计》之类。听大人说他有一个毛病,爱笑场。果然,有一次,他不知受了什么触发,掩在髯口后面的嘴不住地笑,不得不背过脸去沉了一会儿才打住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最具轰动效应的是“龙抬头”,那天芦头镇戏楼上演出的《苦中义》,至今我也弄不清是一出新编剧还是老戏,剧情无非是兄妹几人备受继母虐待的故事。由于演员非常入戏,十分投合观众的心理。其中一位孙姓丑角演员据说是从京城里特聘来的,在剧中饰演傻子哥,成为全剧的灵魂。因此一出戏演了数日,人们还没看够。那些日子,可说是村村大谈《苦中义》。这个孙姓演员也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明星。 ④每当“大戏”落幕之后,余音似乎仍在脑间萦绕,余兴远未尽消。这时,村里凡有“戏匣子”的主儿,在雨雪天不能下地干活时,仍与正月闲时那样,招呼三五爱好者到他“舍下”去欣赏唱片。我村一邢姓票友,我称其为二舅,家里藏有一百多张唱片,比如,梅兰芳的《凤还巢》、马连良的《苏武牧羊》、言菊朋的《捉放宿店》、程砚秋的《贺后骂殿》、金少山的《锁五龙》等,应有尽有。(摘自《读写天地》,有改动)12.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儿时的什么经历?(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从文章题目及内容看,作者主要回忆了儿时看戏的经历。答案:本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儿时看戏的经历。13.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听戏”的含义。(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词语含义的理解。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理解“我”因为年幼看不到戏而只能听的意思。答案:指“我”因为年幼,还看不到戏台上演出的戏,只能听演员的演唱。14.文中画线句子刻画了儿童怎样的心理特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句子的表达作用。抓住关键词语“抻着脖子”“仔细观察”理解儿童的心理。答案:刻画了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15.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苦中义》这出戏很火? (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能力。从第③段中找出体现《苦中义》这出戏很火的句子即可。答案:那些日子,可说是村村大谈《苦中义》。这个孙姓演员也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明星。16.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把握。从作者的回忆中,流露出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也表达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答案:对童年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1题。(14分) 端午的鸭蛋(节选)汪曾祺①我的家乡是水乡。出鸭。高邮大麻鸭是著名的鸭种。鸭多,鸭蛋也多。高邮人也善于腌鸭蛋。高邮咸鸭蛋于是出了名。我在苏南、浙江,每逢有人问起我的籍贯,回答之后,对方就会肃然起敬:“哦!你们那里出咸鸭蛋!”上海的卖腌腊的店铺里也卖咸鸭蛋,必用纸条特别标明:“高邮咸蛋”。高邮还出双黄鸭蛋。别处鸭蛋也偶有双黄的,但不如高邮的多,可以成批输出。双黄鸭蛋味道其实无特别处。还不就是个鸭蛋!只是切开之后,里面圆圆的两个黄,使人惊奇不已。我对异乡人称道高邮鸭蛋,是不大高兴的,好像我们那穷地方就出鸭蛋似的!不过高邮的咸鸭蛋,确实是好,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袁枚的《随园食单·小菜单》有“腌蛋”一条。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 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文不长,录如下:腌蛋以高邮为佳,颜色红而油多,高文端公最喜食之。席间,先夹取以敬客。放盘中,总宜切开带壳,黄白兼用;不可存黄去白,使味不全,油亦走散。②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作“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③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④孩子吃鸭蛋是很小心的。除了敲去空头,不把蛋壳碰破。蛋黄蛋白吃光了,用清水把鸭蛋壳里面洗净,晚上捉了萤火虫来,装在蛋壳里,空头的地方糊一层薄罗。萤火虫在鸭蛋壳里一闪一闪地亮,好看极了!17.通读选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主要内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概括。①段介绍鸭蛋的名声,②段介绍鸭蛋的特点,③④段介绍习俗。答案:从名声、特点和习俗三个方面介绍了故乡的鸭蛋。18.选文第①段中说“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为什么还摘录《食单》中“腌蛋”的内容?(2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有效信息的筛选。从第①段中选取有关语句作答。答案:袁子才这个人我不喜欢,他的《食单》好些菜的做法是听来的,他自己并不会做菜。但是《腌蛋》这一条我看后却觉得很亲切,而且“与有荣焉”。19.选文第②段中写“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有何作用?(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北京的咸鸭蛋和故乡的咸鸭蛋形成对比,突出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答案:突出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20.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3分)(1)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揣摩句中加点字“吱”,分析其表达效果。)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从下列句子中任选一句进行品析,体会汪曾祺散文的语言特色。①我走的地方不少,所食鸭蛋多矣,但和我家乡的完全不能相比!曾经沧海难为水,他乡咸鸭蛋,我实在瞧不上。②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此题考查对语言的赏析。(1)题抓住拟声词“吱”进行赏析。(2)题①句文白夹杂,具有幽默感。②句运用设问,引起读者思考,作者观察细致入微。答案:(1)“吱”生动地写出了红油冒出来的声音,体现出高邮咸鸭蛋油多的特点,写出了吃咸鸭蛋时的兴奋和快乐心情,表达了作者对家乡咸鸭蛋的喜爱之情。(2)① 文白夹杂,有一种淡淡的幽默。21.选文中第③段描写孩子们端午节把鸭蛋制成“鸭蛋络子”这一细节,从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我们也有过类似的体验,请运用细节描写,把你如何精心挑选某心爱之物的过程分享给大家(60字以内,含标点)。(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流露出了作者对家乡鸭蛋的喜爱和对儿时生活的美好回忆的感情。端午节,妈妈总要包粽子,而我负责挑选红枣。我把红彤彤的枣子一颗颗拿起来,翻来覆去地看,往往没等到看出问题,这颗艳红的枣子就钻进了我的口中!三、写作(40分)22. “我们今天是桃李芬芳。明天是社会栋梁。”毕业在即,回首往事,每一段历程,我们的身边总是有亲人、朋友、老师相随。忘不了他们悉心的呵护,忘不了他们亲切的叮嘱,更忘不了他们期待的眼神…… 请以“期待的眼神”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写作提示】(1)准确审题。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是“期待”和“眼神”,这是本文写作的重点,是需要着力记叙和描写的特征性的情景,“眼神”是需要特别精细化进行描写的内容。“眼神”可以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展示故事情节,创造典型的环境,渲染人物心情。为什么“期待”,怎样“期待”,进行具体描绘,激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2)精心选材。根据题目前的提示语,可以选取亲人、朋友、老师或其他人对自己关爱的点滴小事,对自己的期待。如妈妈期待我学会宽容的眼神,朋友渴望我理解的眼神,老师期待我做大家的榜样的眼神等。注意心理描写和神态描写。要适当点题,可以在叙事过程中增加议论的成分,可以运用名人名言,增加议论的力度,让文章思想感情有深度。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