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 题型07《元素、框图分析判断型》(含答案)
展开题型七 元素、框图分析判断型
1.(钦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一次适应性测试)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K、L、M均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甲、乙分别是元素X、Y的单质,甲是常见的固体,乙是常见的气体。K是无色气体,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0.05 mol·L-1丙溶液的pH为1,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X<Y
B.元素的非金属性:Z>Y>X
C.化合物XYZ中只含共价键
D.K、L、M中沸点最高的是M
答案 C
解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加。K、L、M均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甲、乙分别是元素X、Y的单质,甲是常见的固体,乙是常见的气体。K是无色气体,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则K为SO2,0.05 mol·L-1丙溶液的pH为1,则丙为硫酸,根据流程图,二氧化硫能够与水和氧气反应生成硫酸,因此L为水,乙为氧气,甲为C单质,X为C元素;M为二氧化碳,因此W为H元素、X为C元素、Y为O元素、Z为S元素。根据元素周期律中原子半径的规律,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原子半径:O<C,故A错误;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小,元素的非金属性:Y>Z,故B错误;化合物COS属于共价化合物,其中只含共价键,故C正确;水分子间能够形成氢键,沸点最高的是水(L),故D错误。
2.(高三上学期精英对抗赛理综)W、X、Y、Z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m、n、p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r是元素Y的常见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q的水溶液呈碱性,常温下0.01 mol·L-1 s溶液的pH为12,q、s的焰色反应均呈黄色。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W<X<Y<Z
B.通常状况下,X的氢化物可能呈气态、液态或固态
C.Y的氢化物的沸点比Z的氢化物的沸点高
D.由W、X、Y、Z四种元素只能组成一种化合物
答案 B
解析 r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说明r是氧气,即Y是O,s溶液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含有钠元素,且常温下0.01 mol·L-1溶液的pH=12,说明s属于强碱,即NaOH,q的水溶液显碱性,且q的焰色反应呈黄色,说明含有钠元素,可能是碳酸钠或碳酸氢钠,因此推出四种元素分别是H、C、O、Na。A项,半径大小比较,一看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半径越大,二看原子序数,电子层数相同,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因此半径大小顺序是Na>C>O>H,故错误;B项,仅含碳氢两种元素的化合物是烃,且随碳原子数的增多,其状态变化是由气态、液态到固态,故正确;C项,Y的氢化物是H2O,属于共价化合物,属于分子晶体,Z的氢化物是NaH,属于离子晶体,离子晶体的熔、沸点比分子晶体的高,故错误;D项,可以组成NaHCO3、NaHC2O4、CH3COONa等,故错误。
3.(郑州、平顶山、濮阳市高三第二次质量预测)X、Y、Z是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的大小为r(Y)>r(X)>r(Z),三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15;X、Y、Z三种元素的常见单质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下图转化关系。其中R为10电子分子,是一种常见的无机溶剂。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16列
B.X、Y、Z元素两两之间均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
C.X、Y、Z元素形成的单质均具有强还原性
D.R的沸点高于M的沸点
答案 C
解析 R为10电子分子,是一种常见的无机溶剂,则R为H2O,即含有H、O元素,则另一种元素的核电荷数为15-1-8=6,此元素为C元素,由原子半径的大小:r(Y)>r(X)>r(Z),可知X为O元素、Y为C元素、Z为H元素;M为CO或CO2;氧元素为第ⅥA族元素,位于周期表中第16列,故A正确;X、Y、Z元素两两之间均能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的化合物,如CO、H2O2、C2H2,故B正确;C、H2有较强还原性,而O2具有强氧化性,故C错误;H2O分子间存在氢键,其沸点相对较高,故D正确。
4.(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下学期临考冲刺训练)X、Y、Z、W是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且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甲、乙、丙、丁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M是某种元素对应的单质,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且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常温下)。上述物质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部分反应物和生成物省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于半径:r(Y)>r(Z)>r(W)
B.化合物N、乙烯使溴水褪色的原理相同
C.含W元素的盐溶液可能显酸性、中性或碱性
D.Z与X、Y、W形成的化合物中,各元素均满足8电子结构
答案 C
解析 乙是一种“绿色氧化剂”,乙是过氧化氢,M是单质,所以M是氧气;乙和丁的组成元素相同,丁是水;化合物N是具有漂白性的气体,N是SO2,丙是H2S,甲是硫化物;X、Z原子序数之和是Y、W原子序数之和的,Z是Na元素;X、Y、Z、W分别是H、O、Na、S。原于半径:r(Na)>r(S)> r(O),故A错误;SO2使溴水褪色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乙烯使溴水褪色发生加成反应,故B错误;含S元素的盐溶液,硫酸氢钠溶液显酸性、硫酸钠溶液显中性、亚硫酸钠溶液显碱性,故C正确;Na与H、O、S形成的化合物中,H元素不满足8电子结构,故D错误。
5.(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模拟考试)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分布在三个不同周期。X、Y、Z、W为这些元素形成的化合物,X为二元化合物且为强电解质,W的水溶液呈碱性,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由A、B、E三种元素共同形成的化合物都含有共价键,水溶液都呈酸性
B.C、D分别形成的简单离子的氧化性:C>D
C.电解C、E形成的化合物水溶液可生成C、E对应的单质
D.C元素所在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E元素形成的离子
答案 A
解析 由转化关系可知两性化合物应为Al(OH)3,则D为Al,X为二元化合物且为强电解质,应为HCl,则Z为AlCl3,W的水溶液呈碱性,应为NaAlO2,则Y为NaOH,气体单质为氢气,A、B、C、D、E为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主族元素,分布在三个不同周期。X、Y、Z、W为这些元素形成的化合物,可知A为H元素,B为O元素,C为Na元素,D为Al元素,E为Cl元素。则由H、O、Cl三种元素共同形成的化合物都含有共价键,属于含氧酸,水溶液都呈酸性,A正确;C为Na元素,D为Al元素,金属性是Na大于Al,对应的简单离子的氧化性:C<D,B错误;电解氯化钠溶液,得到氢氧化钠、氢气、氯气,不能得到钠单质,C错误;Na元素所在周期中离子半径最小的是Al元素形成的离子,D错误,答案选A。
6.(安庆一中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原子序数依次增大。m、p、r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n、q、s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且属于离子化合物。其中s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常温下0.1 mol·L-1 n溶液的pH为13,m可制作耐火管且属于两性物质。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简单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R>Y
B.离子半径大小:Y>Z>W
C.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Z的强
D.单质的熔点:Z>R>X
答案 B
解析 s的水溶液俗称水玻璃,则s为Na2SiO3;m可制作耐火管且属于两性物质,则m为Al2O3;常温下0.1 mol·L-1 n溶液的pH为13,则n为一元强碱溶液,应该为NaOH;n(NaOH)与m(Al2O3)反应生成r和q,且r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q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三元化合物,则r为H2O,q为NaAlO2;p是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p与n(NaOH)反应生成s(Na2SiO3)和r(H2O),则p为SiO2,Y为O、R为Si元素。结合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R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可知,X为H、Y为O、Z为Na、W为Al、R为Si。非金属性越强,氢化物稳定性越强,则对应氢化物的稳定性:Y>R,A错误;Y为O、Z为Na、W为Al,三种元素的离子具有相同的电子层,核电荷数越大,离子半径越小,则离子半径Y>Z>W,B正确;Z为Na、W为Al,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碱性越强,金属性Na>Al,则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碱性比Z的弱,C错误;X为H、Z为Na、R为Si,其单质分别为氢气、金属钠和硅,对应晶体分别为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和原子晶体,Si的沸点最高,氢气沸点最低,即单质沸点:R>Z>X,D错误;答案选B。
7.(桂林市桂林中学高三5月全程模拟考试)有X、Y、Z三种短周期元素,原子半径大小关系为r(Y)>r(X)>r(Z),原子序数之和为16。X、Y、Z三种元素的常见单质在适当条件下可发生如图变化,其中B和C均为10电子分子。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X与Z形成的某种化合物可用来杀菌消毒
B.C极易溶于B中,溶液呈碱性
C.Y与Z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只含有极性键
D.A和C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答案 C
解析 根据B、C均为10电子分子可围绕常见氢化物分析,根据原子序数结合原子半径,可知Z是H、X是O、Y是N。X与Z形成的化合物H2O2可用来杀菌消毒,故A正确;C是NH3,极易溶于B(H2O)中,溶液呈碱性,故B正确;Y与Z形成的二元化合物可能是NH3只含有极性键,也可能是N2H4,其中N—H是极性键,N—N是非极性键,故C错误;NO和NH3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故D正确。
8.(南阳市第一中学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已知X、Y、Z是三种原子序数依次增大的短周期元素。甲、乙、丙分别是三种元素形成的单质,A、B、C、D分别是由三种元素中的两种形成的化合物,且A与C均含有10个电子。它们之间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稳定性:A>C
C.反应②和③均为吸热反应
D.X、Y、Z可以形成离子化合物
答案 C
解析 短周期元素中形成的10个电子的化合物主要有CH4、NH3、H2O、HF等几种,根据图中的转化关系可以推出X、Y、Z分别为H、C、O 三种元素,甲、乙、丙分别为氢气、碳单质、氧气,A、B、C、D分别为CH4、CO2、H2O、CO。H、C、O 三种元素原子半径:C>O>H,A不正确; 氧元素的非金属性强于碳,所以稳定性:H2O>CH4,B不正确;反应②炭和二氧化碳在高温下生成一氧化碳的反应是吸热反应,反应③水蒸气和炭在高温下反应生成氢气和一氧化碳是吸热反应,C正确;H、C、O三种非金属元素只能形成共价化合物,不能形成离子化合物,D不正确。
9.(淄博市高三仿真模拟)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p、q、m、n分别是元素W、X、Y、Z的气体单质,p和s均为有色气体,v的水溶液呈碱性。常温下,0.1 mol·L-1 t溶液与0.1 mol·L-1 u溶液的pH 均为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Y、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均为强酸
B.元素的非金属性:Z>Y>X,原子半径:X<Z<Y
C.s溶于水的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
D.v的电子式可表示为
答案 D
解析 短周期主族元素X、Y、Z、W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在如图所示的物质转化关系中,p、q、m、n分别是元素W、X、Y、Z的气体单质,p和s均为有色气体,v的水溶液呈碱性。常温下,0.1 mol·L-1 t溶液与0.1 mol·L-1 u溶液的pH均为1。根据流程可知m、n放电条件下反应生成r,r与n反应生成有色气体s,则m为氮气,n为氧气,r为一氧化氮,s为二氧化氮,t为硝酸;另一有色气体单质p是氯气,q是氢气,v为氨气,u为氯化氢。则X、Y、Z、W分别为H、N、O、Cl。故Y、W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HNO3、HClO4均为强酸,选项A正确;元素的非金属性:O>N>H,即Z>Y>X,原子半径:H<O<N,即X<Z<Y,选项B正确;s溶于水的反应3NO2+H2O===2HNO3+NO中,氧化剂与还原剂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选项C正确;v为氨气,其电子式可表示为,选项D不正确;答案选D。
10.(福建省莆田第一中学高三考前模拟)短周期元素W、X、Y、Z的原子序数依次增大,且Y、Z位于同周期。甲、乙、己是由这些元素组成的二元化合物。 常温下0.001 mol·L-1 的己溶液pH为3;庚是具有漂白性的混合物。上述物质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半径:Z>Y>X
B.仅由这四种元素构成的溶液可能呈酸性、碱性或中性
C.己为由极性键构成的非极性分子
D.戊为一元弱碱
答案 B
解析 常温下0.001 mol·L-1 的己溶液pH为3,则己为强酸,应是HCl,可知丙、丁分别是H2、Cl2,则甲、乙的混合物为饱和食盐水,由转化关系可知,丁为Cl2,丙为H2,戊为NaOH,庚为NaCl、NaClO的混合物,W—H、X—O、Y—Na、Z—Cl。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应为Na>Cl,故A错误;仅由这四种元素组成的溶液,如为NaCl和HCl混合液,则呈酸性,如为NaOH、NaCl的混合液,则呈碱性,如为NaCl溶液,则呈中性,故B正确;己为HCl,由极性键构成的极性分子,故C错误;戊为NaOH,是一元强碱,故D错误;故选B。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 题型12《表格实验分析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 题型12《表格实验分析型》(含答案),共6页。试卷主要包含了下列实验现象和结论都正确的是,下列实验结论或推论正确的是,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等内容,欢迎下载使用。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 题型11《电化学分析判断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 题型11《电化学分析判断型》(含答案),共6页。
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 题型10《流程选择分析型》(含答案): 这是一份高考化学二轮复习训练题:选择题热点题型特训 题型10《流程选择分析型》(含答案),共5页。